1、1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佛教寺院,作为僧侣修行的场所,历来被视为佛门圣地灵境;寺院也是佛教传播与世俗社会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寺院建设在佛教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天下名山僧占多” ,无论在自然生态抑或社会文化生态方面,佛教寺院都体现出一种和谐美,为世人展现出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中古时期是佛教发展的兴盛阶段,佛教寺院的生态建设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都显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和风貌。 (一)自然生态 中古时期的寺院,或位居京师名都,或掩映于灵山空境。但不论置身何处,寺院环境总是呈现出一派生机昂然的氛围。 洛阳伽蓝记记载景明寺“房檐之外,皆是山池。松竹兰芷,垂列阶
2、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 ,但其“伽蓝之妙,最为称首”的却是寺中三池, “苇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黄甲紫鳞,出没于蘩藻;或青凫白雁,沉浮于绿水” 。宝光寺,园中有一湖,号日咸池,葭菱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唐开元寺东池, “池水暖温暾,水清波潋滟。簇簇青泥中,新蒲叶如剑” 。 寺院中树木成荫,郁郁葱葱,奇花异草,名目繁多。以花而言,寺2院的花可谓种类繁多,牡丹、荷花、菊花、桃花、芍药、蔷薇、茶花、石榴花、石竹花等等,不胜枚举。慈恩寺的荷花,飒飒凌秋,馥香清远;云阳寺的石竹花,高低俱出叶,深浅不分丛。大林寺的桃花,随着白居易那首大林寺桃花而名扬天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
3、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牡丹作为花中之王,自然是引领风骚,花魁独占。唐人喜花,好赏牡丹,而寺院却有着许多名贵的牡丹。万寿寺牡丹。有着“烂熳香风引贵游,高僧移步亦迟留。可怜殿角长松色,不得王孙一举头”(全唐诗卷 703 翁承赞万寿寺牡丹)的高贵;而光福寺牡丹则有着“当筵芬馥歌唇动,倚槛娇羞醉眼斜”(全唐诗卷 766 刘兼再看光福寺牡丹)的迷人神态。 此外,寺院也植有各种树木。如巴州光福寺楠木,结根幽壑,耸干摩天,绿叶成盖。兴善寺的竹子, “触石和云积,萦池拂水消”(全唐诗卷 333 杨巨源春雪题兴善寺广宣上人竹院),一幅皎洁之像;而古松则是“瘦根盘地远,香吹入云清”(全唐诗卷 638
4、 张乔和薛监察题兴善寺古松),一派沧桑悠远之状。 环境优美的寺院,在水流的映衬下更显活力。不论“花浓春哥静,竹细野池幽”(全唐诗卷 227 杜甫上牛头寺)的牛头寺,还是“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全唐诗卷 253 薛据题鹤林寺)的鹤林寺,都将佛寺的恬静、凝重和水流的跳跃、灵性完美地结合在一体,凸显出别样的景致。即使那些不知名的乡野小寺,也是“佛寺连野水,池幽夏景清。繁木荫芙蕖,时有水禽鸣。通溪岸暂断,分渚流复萦。伴3僧钟磬罢,月来池上明”(全唐诗卷 383 张藉野寺后池寄友),如山水画一般意趣盎然。 因此,尽管中古时期的寺院各具特色,无论是少林寺“石龛苔藓积,香径白云深。双树含秋色,孤峰起夕阴
5、”(全唐诗卷 273 戴叔伦游少林寺)的苍渺深远,还是遗爱寺“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全唐诗卷 439 白居易遗爱寺)的清新自然,都呈现出同样的自然之美和生态和谐,在美化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二)景观生态 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影响日渐扩大,佛教寺院在各地大量兴建,寺院建筑也十分雄伟壮观。南朝时期,寺院遍布江东。后人咏诗说“南朝四百八十寺” ,实不足以描述当时的佛寺盛况。著名的寺院如同泰寺, “楼阁殿台,房廊绮饰,凌云九级,俪魏永宁” ;大爱敬寺,更是殿堂宏壮,“经营雕丽,奄若天宫” 。 北魏时期著名的永宁寺, “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极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躯、中长金像十躯、绣珠像三躯,织成像五
6、躯、玉像二躯,作功奇巧,冠于当世。僧房楼观一千余间,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而言。栝柏松椿,扶疏拂檐;丛竹香草,布护阶墀” 。景明寺也是“复殿重房,交疏对雷。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 。 作为寺院标志性建筑之寺塔。气势更是不凡。洛阳永宁寺有九层浮图一座,去地一千尺,京师百里之外即可遥见, “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4五石。宝瓶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佛事精妙
7、,不可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可想其建筑之精美。 唐代京师慈恩寺塔天下闻名,章八元题慈恩寺塔写道:“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凤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漾漾”(全唐诗卷 281),其气势之雄伟壮观,不言而喻。 佛寺拥有精美的壁画。佛教寺院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不仅绘有各种人物、植物和动物的文饰,而且还有大量的佛教故事、社会生产、生活场景的作品。保留至今的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岗石窟等石窟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构图精致,形象逼真,让世人叹为观止。 正是
8、这种极具景观园林的特色,吸引了各阶层人士纷纷游玩徜徉于寺院美景之中。河间寺是京师士女竞相前往的著名寺院,其建筑华丽精美, “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过” ;进到寺中后园,只见“沟渎蹇产,石蹬憔皖,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 ,让人流连忘返。 园林化的寺院,聚集了众多高僧大德修身养性,专注佛法。寺中林池飞阁,春风动树,则兰开紫叶;秋霜降草,则菊吐黄花,高僧在此或5讲经论道,研习经典,或赏花观景,领悟佛道,体味人生。 (三)人文生态 寺院在佛教节日或是“行像” 、 “六斋”的时候,往往要进行歌舞表演,吸引了大批士女观看。北魏京邑洛阳景乐寺六斋时, “常设女乐,歌声
9、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人神” ,真是梵乐法音,聒动天地。唐代时,寺院往往被作为戏场,京师长安的戏场就主要集中在慈恩寺,其次还有青龙寺、荐福寺、永寿寺等。每到演出时节,寺院一派热闹非凡的景况。尤其是寺院僧人的俗讲,更是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最有名的俗讲僧就是文淑,唐人赵磷在因话录中说:“不逞之徒,转相鼓扇扶树。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蠼咽” ,可见其俗讲技艺之高、人气之盛。 每年三月十五,是京师长安人们游玩赏花的日子。尤其以牡丹最为知名。佛宇、道观也成为观光游览者的集中地。李肇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 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可见时人对牡丹的迷恋,达到“家家习
10、为俗,人人迷不悟”程度。刘禹锡在赏牡丹诗中写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全唐诗卷 365)其盛况使人不由得心神往之。 据说慈恩寺的牡丹,元果院花最先开,太平院最后开,故而独占其美。慈恩寺的牡丹品种名贵,是观赏中的上品。花开时分,争奇斗艳,6五彩斑斓,甚是绚烂,吸引了各地的观者,赏花、吟诗、作画,花中人影动,人走花重现。裴士淹白牡丹一诗就曾赞叹说:“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别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全唐诗卷 124) 寺院也是纳凉避暑的好去处。慈恩寺中,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是夏日里游人最为青睐的景点。李远慈恩寺避暑称赞说:“
11、香荷疑散麝,风铎似调琴。不绝清凉晚,归人满柳荫。 ”(全唐诗卷 519)白居易天竺寺七叶堂避暑记述寺中避暑的感受说:“郁郁复郁郁,伏热何时毕。行人七叶堂,烦暑随步失。檐雨稍霏微。窗风正萧瑟。清宵一觉睡,可以销百疾。 ”(全唐诗卷 445)那简直就是人生最好的享受! 寺院也是士子们读书的场所。唐代有读习山林的风气,无论是赶考的书生,抑或是落榜的寒士,都在寺院那片寂静的空间里找寻着自己的梦想。唐人于鹄题字文裔山寺读书院感叹说:“读书林下寺,不出动经年。草阁连僧院,山厨共石泉。云庭无履迹,龛壁有灯烟。年少今头白,删诗到几篇。 ”(全唐诗卷 310) 而在著名的慈恩寺“雁塔题名” ,则是文士们进士及第
12、成功后的惯例,为唐代一时之盛事。想当年著名诗人白居易进士及第后,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他是多么的春风得意。如今,留下无数墨迹的大雁塔超然卓立,风采依旧,见证着世事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 唐代文人士大夫和佛教高僧大德们有着密切的交往,或是谈论禅理,听经说法,或是品评茶茗,吟诗酬唱。唐代的诗文里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僧诗,也诞生了众多的诗僧。像皎然、灵澈、寒山、拾得、贯休、无可、7栖白、齐己等都是颇有影响的诗僧。诗僧们的诗文,不仅阐发了他们对佛教禅理的理解和领悟,也表达了其对人生世间的感受。 “松下禅栖所,苔滋径莫分。青山春暮见,流水夜深闻。不坐看心石,应随出定云。猿猱非可问,岩谷自空曛。 ”(全唐诗卷 823 栖白寻山僧真胜上人不遇)青松、绿苔,流水、苍石,显示了僧人高远、空灵的心境,和对宁静脱俗的追求。诗僧,作为独特的群体,是唐代文化图景中一抹别样的色彩。 总之,中古时期的佛教寺院在生态建设方面所呈现出的和谐之美,不仅美化了自然、社会环境,而且为佛教的传播和交流也起到了积极影响。如今,随着时光变迁流逝,它们又为后世留下了一批宝贵的财富,继承和发扬历史遗产,对于促进社会生态和谐建设仍具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