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先秦杂家的和谐政治观.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69504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先秦杂家的和谐政治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先秦杂家的和谐政治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先秦杂家的和谐政治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先秦杂家的和谐政治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先秦杂家的和谐政治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试论先秦杂家的和谐政治观所谓杂家,对其做过学派界定的,有汉书?艺文志 ,云:“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又有隋书?经籍志 ,曰:“杂者,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以见王者之化,无所不冠者也。 ”然而,杂家作为战国晚期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其思想是否真的杂乱无章, “漫羡而无所归心”呢?究其著述,主要特点为试图在百家思想的基础上通过阴阳五行和“天、地、人”一体的观念和思维模式,探寻系统和谐的综合治国之策,从而建立起兼容并包的政治理论体系。它代表了战国晚期学术发展的形态,并开辟出了一条超越各学派局限走向和谐

2、兼容的学术路径,充当了战国诸子学向汉代经学过渡、学术形态转化时期知识与思想的主要载体和传递者。 迄今学界对杂家当自成一派已无太大争议,但对其作品说法众多。但基本将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确定为杂家代表作。其他诸如尸子 、 尹文子 、 尉缭子 、 鹦冠子 、 管子等,或佚失严重,或应归他派,均不可贸然视同杂家学说。 淮南子为汉初刘安所著,不能纳入先秦范畴,我们研究先秦杂家应首推吕氏春秋 。该书包括十二纪、 八览 、 六论三部分,共 12 卷,160 篇,20 余万字,由战国末期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学传人所撰,反映了该时期集体文化的结晶和理论成就。它在继承、总结和批判儒、墨、道、法、兵等各家学说的基础2上

3、进行了提升、创新及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治国策略,期望在“天人合一”框架下构建一个充满和谐气息的大一统国家,堪称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奠基之作。本文即以此书为据尝试探讨先秦杂家的和谐政治观。 “天人合一”构想下的和谐政治体系 吕氏春秋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理念,主要基于“太一”和“精气”说。它认为“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 ,即宇宙为自然之“天” ,而“天地有始” ,始为“太一” 。 “太一”即“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 ,太一可“生两仪,两仪出阴阳” 。这阴阳即精气,为原始状态混沌之气, “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因走而行之” ,精

4、气一上一下规律性运动便构成了大自然宇宙的自身存在状态“天道”:“太一”阴阳精气运行,日月寒暑更替往复,自然万物生生不息,这些都是人力不可改变的。 那么,生活于自然中的人应该和“天道”保持怎样的关系呢?吕氏春秋吸收了“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自然主义思想,在十二纪中建构了一个天人同道的和谐宇宙观:即以四季配五行, “把五行、四季、方位、天文、历象、天干、神祗、动物、音律、序数、五昧、五臭、祭祀、君主起居、政事、禁忌、节气乃至修心养性等等统统收罗进去”(李家骧吕氏春秋通论),并加以扩展,建立起一个丰富和完善的天、人、自然和社会的结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天”与“人”可以实现完美的统一

5、,构建出一个“天人合一”的人类社会政治价值体系,先秦杂家把这个体系分解为君道、臣道和人道三种实施路3径。 君道无为。 “君道” ,就是为君之道,以及与此“道”相适应的国家官僚制度。先秦诸子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见解,而杂家提出了系统的“君道无为”思想。首先,它汲取了中央集权下的君主观念,认为一个国家应该首先正名审分,有高高在上的君王,也有上下尊卑差异,建设与之配套的封建制度以维护等级,形成完整的阶梯式价值体系。同时,它又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王不能以天下为私,实行独裁统治,必须去私贵公,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贵公)。这样,在“公天下”的君主制度下,君王拥有怎样的责、权、利呢?

6、“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 ,明确要求君王恪守“无为”之道,不做具体的事情,他的职责仅仅是充分了解和大力任用贤明的臣下, “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当染),即“因者,君术也”(任数)。先秦杂家就是通过这种“君道无为”的路径来限制君权,防止专制。 臣道有为。在弱化君王职权的同时,先秦杂家还勾画了一种充满理想色彩的贤人政治,期望以臣道配合君道,即所谓“臣道有为” ,构建出君虚臣实的价值结构,实质就是“精英政治”理论。出于对管仲与齐桓公君臣关系的推崇,它主张君王手下必须有一个非常贤明的宰相式人物,他是否有

7、作为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那么,地位如此特殊的高端人才又如何实现有为呢?首先这贤臣须完全忠诚于现实社会, “立公去利” ,对下知微见著,善于管理各级政府和民众, “仁义以治之,爱利以4安之,忠信以导之”(适威),深得民心;对上“同气、同义、同力、同居”(应同云:“帝者同气,王者同义,霸者同力,勤者同居”),君臣关系和谐,又敢于犯颜直谏, “圣王之贵豪士与忠臣也,为其敢直言而决郁塞也”(达郁),只有这个枢纽人物发挥了上下畅通的作用,才能实现“为者,臣道也”(任数)的理想,国家也才能终至“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治国境界。 人道养生。事实上,先秦杂家的君臣之道理论可适用于各级统治机构的管理需

8、求,以实现各级领导层之间的权力制约、平衡与和谐。当和谐的准则落实到具体个人时,它又从治国的根本需要出发,积极倡导养生之学, “夫治身与治国,一礼之数也” 。先秦杂家十分重视养生,其有关生死的理论很多且较系统,但大体可以归结为:生死皆应顺其自然。对于生, 大乐云:“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欲与恶,所受于天也,人不得与焉,不可变,不可易。 ”指出养生的关键是顺性所欲,但应把握好度,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

9、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尽数),指出饮食、情绪、气候等异常皆会致病的道理。对于死,则主张“葬者,藏也” ,提倡以活人心思理解死者,用节葬的形式小心安葬和存放死者,以避免其被任意掘开和移动。杂家的养生理论是渚子著作中最5为丰富的成果,总体上体现出珍爱生命、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如果把这种理念运用到治国上,就表现为统治者要顺应民心的诉求,主张因民之欲而用之, “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 , “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

10、也。 ”(顺民) 可以看到,在这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政 治构建中,无论是君道、臣道还是具体的人道,都以达至总体和谐的境界为终极目标,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统一为一个整体。 “大一统”框架下的综合治国设想 “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学运用到治国方针上,为顺应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先秦杂家必须解决如何建构“大一统”和谐政治体制所涉及的多种关系,如实现一统的方式选择、政治路线的取舍、知识与人才的管理等。 大一统的存在要素与实现途径。先秦杂家指出:“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执一),政治必须一统,而其前提则是文化上的一统,认为文化一

11、统既是大一统原则的重要构成和具体运用,又是缔造、维护大一统的重要条件和具体手段。可见, 吕氏春秋的撰写本身就是寻求文化融合的一个尝试。实现这种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路径何在呢?杂家提出了“义兵”说的解决方案。 “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无义), “义”用到军事上,可以构建军心统一、军令严明的“义兵” ,用来发动“义战” ,不但可以“诛暴君而振苦民”(荡兵),6还能统一天下,实现“君主垂拱于上,臣僚分职于下,农工商各务本业,国家可治”的大一统政治理想。 大一统政治路线的创新与取舍。推理宇宙的运动规律,杂家多持变化发展的社会历史观,认为治国须先遵循一套自古沿袭的完善的规范体系,因为“今之于

12、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长见),做到国家有制可依;但这些规范体系会不断变化,须根据时势不断进行兴利除弊、革故鼎新的改造,所谓“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这是积极有为的改革思想。依据这种政治创新的要求,它创造性地总结了德、法、礼、乐并治的多管齐下的政治方案,认为在一个包含众多民族、宗教的大一统国家内, “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上德)。实施德政是关键和首要的任务,力倡从君王、大臣到所有百姓加强道德修养,自觉向善去

13、恶,尤其是针对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政府一定要充分“便民事” ,使其得到必要的社会救济和福利保障。其次,政治还要辅以必要的强制性赏罚, “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 ”(用民)这里包括权势、法律、军队等暴力手段的使用,即法治。它认为虽然德治高于法治,但法治也是治国的重要手段,只要用法适度即可, “怒笞不可偃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荡兵)。此外,它充分肯定和弘扬儒家的礼乐主张,视礼为社会等级秩序的安排,希望用一整套的礼制规范保证整个政治体系的相对和谐与平衡。杂家认为,与德治、法治、礼治同样重要的还有以乐配政,即乐治。强调音乐7对人民的教化、移俗作用及与社会治乱的关系,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平也

14、;乱世之音怨”(大乐), “大乐,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悦也。欢欣生于平,平生于道” ,崇尚“和乐”的治国境界。杂家这一基于政治需求的系统而深入的音乐理论是先秦重要的理论贡献。 国家知识与人才的提升和管理。大一统国家要发展进步,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先秦杂家认为知识都可通过学习来获得, “学而知之”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耳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尊师),但认识又没有止境,因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虚而无形、宏大无际的“道” , “道也者,视之不见,听之不闯,不可为状”(大乐),甚至不能被耳目等感

15、官直接感知,而要通过理性思维的冷静思考才能准确把握,所以要学到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知识,须去掉主观偏见,端正态度,才能不断提高知识修养的境界。在尊重知识的观念下,必然涉及人才的使用和管理问题,先秦杂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尚贤、察贤、用贤、礼贤”等一整套实践论,尤其对于“精英式”人才的发现与重用有非常详尽的阐述。 应该说,这种“大一统”政治模式下的治国构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围绕如何顺应“天道” 、和谐实现“人道”来展开的,是其和谐政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先秦杂家为行将统一的秦帝国创造了系统的政治文化体系,并融合了先秦以来各家学说,虽然理论消化不够,且不乏矛盾之处,但却为后人研究先秦学说及文化历史保存了珍贵资料,8它的丰富深刻、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和谐政治理论也为后世社会政治发展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实施路径。我们对经典进行回顾、梳理和思考,其蕴含的丰富价值依然能为今天构建和谐、民主、文明的新中国,建设各族百姓的精神文化家园提供理论滋养,尤其它所倡导的治大国始于治身,用德、法、礼、乐共建和谐家园的主张,将给全球化背景下的强国之路以更多的深刻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