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安精神魅力之所在延安,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从 1935 年到 1948 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也就是在延安,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延安精神是我们党、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延安精神,对伴随新中国诞生的老一辈来说,体会更深,但对大多数新一代年轻人而言,可能更多的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其实质内容却了解甚少。初秋九月,我有幸参加局组织的延安之行,能和大家一起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延安,对
2、延安精神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延安精神引导和哺育无产阶级革命者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使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延安精神把共产党人和革命者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水乳交融,使我 们党获 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那么延安精神究竟是什么呢?它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是什么?怎样继承并弘扬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
3、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奋斗中,在延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德、工作与生活作风的精华和结晶。延安精神包含五方面的内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延安精神的作用是凝聚了党心,赢得了民心,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 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巨大力量。在延安,党中央确定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方向,成为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当“ 百万
4、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 ”之际,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扫“ 恐日症”、“ 亡国论”的迷 雾,使人民看到了光明前途,信心为之一振。正是“登高一呼群山 应,从此神州不陆沉”!从此全国抗战有了指路明灯和中流砥柱。在延安,党中央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摆脱了外来的教条主义指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延安,党中央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扬为人民服务的旗帜。毛泽东发表了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文章,引领全党全军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自觉奉献一切。在延安,党中央领导根据地军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逆境中求生存、
5、 谋发展,顽强拼搏,由弱到强。面对环境的艰苦和敌人的封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将荒无人烟的黄土高坡,改造成五谷飘香的“陕北好江南” 。 短短的两天时间,延安却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终身难忘的回忆,这些回忆将是我终生的财富,是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应该铭记的历史。继承发扬延安精神 推动财政改革发展曹建方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是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法宝,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宝。经过认真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写下的大量文章和相关历史资料,我对这一时期党的财政政策及其历史作用产生了强烈兴趣。在整个延安时期
6、,我党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并运用了正确的财政方针和政策,促使抗日根据地持续发展、抗日力量不断壮大,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入研究党在这个时期的财政方针和政策体系中所蕴涵的科学理念及方法,能够赋予延安精神以新的意义,把延安精神有机地融入新时期财政工作当中,推动财政健康发展。延安时期的财政方针从 1937 年 1 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到 1948 年 3 月中共中央离开陕甘宁边区东渡黄河前往华北的 12 年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战略总后方。财政工作是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时极其严峻的形势下,
7、要想保证革命战争的最终胜利,要想巩固和发展红色政权,就必须有足够的物资供给,特别是要有足够保障人民军队给养的经济能力,所以,有效建立和积极运用财政政策是革命根据地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的双重需要。也正因为如此,为完成中国革命的战略目标和现实任务,我党特别注重制订和运用正确的财政经济政策,以求充分发挥革命财政的实际作用。一、抗日根据地初创时期的财政方针:“力争外援、休养民力、医治创伤”1937 到 1940 年是抗日根据地初创阶段。一方面,由于各抗日根据地经济基础薄弱、生存条件艰难,加之近 10 年内战的破坏,经济萧条,民众困苦;另一方面,在当时国共携手抗战的形势之下,抗日根据地的军费由国民政府统一
8、供给,而且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在经济和物质上积极支持抗日根据地建设。我抗日根据地客观上具备实施“力争外援、休养民力、医治创伤、积蓄力量、支持长期抗战”的财政政策和经济方针的条件。“力争外援”,就是抗战作为一场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能够得到抗日根据地以外爱国力量的支持。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曾经专门论述过国际援助问题。据史载,外援金额在根据地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1937 年为 77。20%;1938 年为 51。69%;1939 年为 85。79%;1940 年则为 70。50%。外援与捐献成为抗日根据地初创时期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来源,在财政收入中占到 70%80%,不仅有效地弥补
9、了这一时期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困难,还为广大农民群众“恢复元气”创造了条件。“休养民力”,是针对 1934 年到 1935 年国民党军队连续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三次“围剿”,导致抗日根据地经济衰败、经济基础已十分薄弱的现实而制订的又一财政政策。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就明确提出绝不再增加根据地人民负担,决定“为了培养边区的人力物力,以做支持长期抗战的打算,急需休养民力,恢复人民经济”。为此,陕甘宁边区自 1937 年 7 月到 1938 年 10 月,取消了过去的 42 种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税制,并减轻税率。同时还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使民众得到了实际利益,有效达到了休养民力的真正目的。“医治创伤”,就是
10、尽快消除十年内战给根据地经济造成的破坏,恢复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实力。在土地政策方面,从 1937 年 3 月起,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农业政策方面,提出了“农业第一,提高产量,保障供给”的政策。同时,开始建立边区的工业,大力恢复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边区的商业也因此得到快速恢复。总之,各抗日根据地从实际出发,按照党中央的财政方针政策采取多种措施,使根据地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不仅减轻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同时基本医治了战争留下的创伤,还使得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对巩固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与财政、坚持持久抗战起到了支持作用。二、抗日根据地发展时期的财政总方针:“
11、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以后,国民党政府断绝了对抗日根据地的财政拨款,同时截断对抗日根据地的外援,甚至对所有抗日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企图将八路军困死在抗日根据地之内,各根据地的财政都进入了极度困难的时期。面对严峻的形势,毛泽东同志在 1942 年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做了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随之财政方针由原来侧重“力争外援、休养民力”调整为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为中心,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工作走上一条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各个抗日根据地立刻贯彻和积极落实“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总方针,真正把发展根据地经济放在首要地位,通过立足于自主解决物资
12、供应,实现了自给自足,度过了财政难关,同时也为下一阶段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三、抗日战争后期根据地的财政方针:“积蓄力量,备战备荒”从 1943 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既要随时应对日本侵略军的反扑,还要防备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为抗战的反攻阶段做准备。为此,需要储备大量的物资以保障必需的供给,这就对抗日根据地的财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完成这两项重大任务,我们党把 1944 年的年度财政方针定为“节约储蓄,克服浪费,增加生产自给,减少财政开支,以积蓄力量,备战备荒”。1945 年又提出“生产节约,长期打算,积蓄物资,准备反攻”的财政方针。具体分析,这个时期的财政方针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3、的内容:一是生产自给。就是通过大生产运动和发展经济达到自给自足,并有节余。各抗日根据地继续落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1944 年,陕甘宁边区的耕地面积扩大为 1521 万亩,粮食达到 182 万石,植棉 15 万亩,产棉 210 万斤,足可满足当时实际需求量的一半。二是勤俭节约,精兵简政。为了增加储备,减少开支,抗日根据地普遍开展了勤俭节约运动,从办公用品到生活用品,分别制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勤俭节约运动的开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1943 年,陕甘宁边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第三次精兵简政,大大减少了财政开支,减轻了人民负担,对这一时期的财政方针起到了巨大作用。三是
14、积蓄物资,准备反攻。就是积蓄力量,在物资和人员上准备好对日寇进行反攻。此时,通过大生产运动、厉行节约和精兵简政,抗日根据地的财政日益好转,物资储备不断增加。其中陕甘宁边区 1943 年的财政收入是 32。01 亿元,支出 31。84 亿元,盈余为0。16 亿元;1944 年,财政支出总计节约达 20 亿元;1945 年,财政收入 16。10 亿元,支出 15。54 亿元,结余 5527 万元;日本投降时,边区财政积蓄足够使用一年,为解放战争准备了宝贵的物力和财力。弘扬延安精神,推进云南财政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延安时期的财政方针和理财思路对于今天的财政还有指导作用吗?实
15、践证明,延安精神不仅对于今天的财政工作,而且对于未来的财政工作,都具有强大的指导和启示意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延安时期的财政工作,始终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展开的,各项财政方针和应急政策都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今天的财政工作,同样要紧紧围绕当前党的中心工作,不断推进财政的各项改革。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财政发展走过了一段开拓创新的历程。从紧缩的财政政策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再到现在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全国财政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财政收入从 1978 年的 1132。26 亿元发展到 2005 年的 31627.98 亿元。云南省的财政改革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有关决策,将中央
16、的新要求和云南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十五”期间,云南的财政收支创下历史最好水平,财政收入增幅高于GDP 增长。财政总收入由 2000 年的 433.2 亿元增至 2005 年的 766.4 亿元,年均增长12.1%,五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 2918.7 亿元,比“九五”增长 49.5%。坚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努力做大财政蛋糕。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总结提出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作为我党财政工作的总方针,体现了财政工作的客观要求,反映了经济与财政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发展经济对充实财政和保障供给的决定作用,富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从实际情况看,云南省的财政发展也始终贯彻了“发展经济
17、,保障供给”的思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培育两烟,九十年代开发冶金、旅游、生物等资源,当前发展县域经济,都是着眼于云南经济发展,保障省委、省政府各项重大决策,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十五”期间,为了支持全省经济快速发展,省财政投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发展、企业改革与发展资金 965 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 32%。安排基本建设资金 438 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 38。2%。采取直接安排和政策支持两种方式投入企业资金 192 亿元,比“九五”增长 233%。直接投入企业发展资金 96。7 亿元,吸引银行贷款 250 亿元。运用政策支持企业发展,投入资金 95。2 亿元,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脱困”的目标
18、基本实现。安排 10。02 亿元资金用于发展旅游业,带动全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安排农业和扶贫资金361。9 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 52。8%。启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省级拨付县域经济发展扶持资金 7240 万元,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提速势头。必须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党和我们的军队,无论是在抗日战争初期还是在抗日战争处于最残酷的年代,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所制定的财政方针、政策也都能从根据地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地考虑群众的疾苦和困难,不仅充分调动了军民参与生产、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赢得了民心,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进入 21
19、 世纪以后,为民理财、为民管家的理念没有变。近年来云南财政注重把党的宗旨有机地融入到财政的各项工作中。“十五”期间,我们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科技教育、文体事业、公共卫生、行政政法等社会公共领域的投入力度,投入资金 1755 亿元,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 58%。安排教育事业费 489。2 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 61%。安排科技经费共计 43。6 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 46。3%,科技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投入 161。9 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 76%,进一步加快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了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有效安排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离退休费等社会保障资
20、金 638。9 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 1。52 倍,进一步完善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障制度。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取消了农业税、农特税和“三提五统”,减轻农民负担约 22 亿元。2005 年,对国家级和省级的 88 个扶贫开发重点县、边境县免征农业税,其余 41 个县的农业税税率降至 2%,共减轻农民负担和涉农企业负担 27 亿元。2003 年至 2005 年,累计安排各地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的补助 54。1 亿元。针对县乡财政困难,加大了省对下转移支付力度,2005 年省对下的财力性补助达 231。3 亿元,比 2002 年增加 81。9 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总量从
21、5。2 亿元增加到 29。3 亿元,年均增长 77。9%,较好地解决了县乡拖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问题,提高了困难州市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能力。必须坚持艰苦奋斗,廉洁从政,依法理财。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指出:“节约是一切工作机关都要注意的,经济和财政工作机关尤其要注意。从事经济和财政业务的工作人员,还必须克服存在着的有些还是很严重的官僚主义,例如贪污现象,摆空架子,无益的正规化,文牍主义等等。”在财政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新时期,毛泽东同志的教导,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仍然是我们财政工作的基本指针。为此,我们要抓好“自律”和“他律”两个方
22、面的工作。在“自律”方面,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两提高”,财政战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通过形式多样的政治和业务教育活动,推进了学习型机关建设;通过强化廉政教育和反腐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完善,责任目标更加明确,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惩防体系逐步完善。在“他律”方面,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建设“法治财政”的要求,全方位地加强财政监管,财政管理的体系更加完善: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工资统发基本覆盖了全省财政全供养
23、人员,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更加规范;全省政府采购体系日益完善;坚持日常管理与重点检查齐抓并举,取消了一大批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费项目,初步建立了财政绩效管理体系,加强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会计法和云南省会计条例,全省会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稳步提高。由于管理不断加强,财政支出效益稳定提高,体现了“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的方针。由此可见,全省财政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处处闪烁着延安精神的光芒。尽管经过了 60多年的人世沧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以坚持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统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和宗旨为标志的延安精神,仍然是财政事业重要的思想基础,并且必
24、将是未来财政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弘扬“延安精神” 打造节约型财政“延安精神”与财政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弘扬“ 延安精神 ”,既是财政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做好财政工作的重要法宝。一、财政工作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一)为民理财决定了财政部门必须坚持“延安精神”。财政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财政部门的性质决定了财政工作的实质是为民理财,服务人民群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财政工作的重要原则。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弘扬“延安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制定好财政收支预算,珍惜纳税人的每一分钱,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二)当好政府 “管家” 要求财政部门必须精打细算。
25、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占比重较大,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发展不够是孝感最大的现实。由于发展不够,需要安排的财政支出项目很多,要当好政府的“管家”,就必须精打细算,把一分钱分成两瓣来花,兼顾好重点与一般,处理好轻重与缓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三)构建公共财政要求财政部门必须节约财政支出。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要求财政部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共财政,即财政支出要从一般性、竞争性领域退出,重点支持市场调节失灵、市场调节不够而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公共事业等方面,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这就要求财政部门改变过去“大包大揽”、“ 撒胡椒面”的做法,节约财政支出,集中资金支持社会公共事业,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条件。(四)执业职责要求财政部门必须坚持勤俭持家方针。作为理财部门,主要职责就是搞好会计核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用最少的钱,办尽可能多的事情。由于财政部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