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撤点并校的深层矛盾及其平衡摘要 随着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龄人口相应下降,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撤点并校)的政策。当撤点并校工作步入深水区后,由撤并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负面效应也相继显露,使撤点并校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出现了“撤” “存”之争。随着撤点并校的深入,其背后隐藏的深层矛盾进一步显露。要赢得撤点并校“最后一公里”的胜利,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化解现阶段撤点并校的困境。 关键词 撤点并校 农村义务教育 学校发展 布局调整 随着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龄人口相应下降
2、,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撤点并校)的政策。当撤点并校工作步入深水区后,由撤并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与负面效应也相继显露,使撤点并校的合理性受到质疑,出现了关于农村学校是“撤并”还是“存留”的争论。2012 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撤点并校行为。2013 到 2015 年国家以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为抓手,提出了底线要求和专项督导办法。撤点并校政策已实施十几年了,做好撤点并校攻坚工作应该以现阶段撤点并校现实困境和深层矛盾的探讨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撤点并校后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现实困境 撤点并校后,不同地理条
3、件有不同撤并效果。现阶段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交通闭塞的地区。经过国家近几年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上学安全和寄宿条件差等普遍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后撤点并校时代制约其成效的关键问题亦愈加凸显。 1.撤点并校后,教学压力有增无减 首先,撤点并校后,学生相对集中,教学管理难度增大,特别是镇、县地区表现明显。这无疑增加了教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压力。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在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肩负起了关心学生人身安全、饮食安全等任务,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导致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其次,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调严重,教师工作负担加重。调查发现,撤点并校后,许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仍然处
4、于相对短缺的状态,这种短缺并不是说学校教师数量总体不足,而是指某些学科专任教师的缺乏。教师的学科比例出现了结构性失调,导致学校不能开足开齐国家要求的学科课程。对于寄宿生而言,也缺乏专门的老师为他们安排科学、丰富的课余生活。 2.环境变迁,教师和学生认同感缺失 首先,教师发展空间狭窄,对学校认同感不强。撤点并校后,教师的培训机会有所增加。但是教师们认为发展空间并没有变大。尽管多数教师认为在新的环境里,自己的教学态度更加积极,更能充分感受到教学的乐趣,但依然有不少教师表示条件允许的话,会离开现在的学校。 其次,乡村文化断裂,学生乡土认同迷失。撤点并校后,由于学生远离乡村生活环境,对于乡间的自然生趣
5、、民间故事等渐渐陌生,乡村学生不再与乡土亲近。学生上学转入城镇寄宿制学校后,校舍闲置,乡村教学实景消失。学校知识无法通过学生、教师流入乡村,村民们对知识的向往与尊重也随之渐失。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后产生的深层矛盾 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现阶段的困境看,其存在的问题逐步复杂化:由最初外显为学生上学途中的交通安全、学校内的食宿问题等,进一步发展为教学压力增大、乡村文化认同等内在深层问题。这正是撤点并校步入深水区的写照。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就需探寻撤点并校困境出现的深层矛盾。 1.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2001 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在
6、肯定基础教育成就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强调“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以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下文简称纲要 )中对科技和教育发展提出的主要目标。随后,各省相继进行了“撤点并校”行动。自此,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热潮。相关资料表明:从 2001 年到 2010 年,我国农村小学由 55 万所减少到 26 万所,总量减少了一半多。客观上讲,撤点并校使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利用效率提高,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使农村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和一定的教育公平。但是,通过调查数据可见,一些偏远地区撤点并校非但未起到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作用,反
7、而造成新的“上学难”问题。 决定中指明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 。 纲要中“第十章”也提出了“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进行结构调整。可见,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原则凸显出撤点并校的顶层设计是美好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健康发展。其中“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就是指导各地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撤点并校。但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片面” ,盲目追求资源利用效率,不顾教育现实,使撤点并校美好初衷蒙上
8、了一层迷雾,导致撤点并校在“最后一公里”中出现了毁誉参半的评价。这种只重效率不重效果的做法隐藏着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从而使教育政策顶层美好愿景在着陆的最后一公里中,由于轻视或忽视对原则的坚守,导致撤点并校在人性的终极关怀上最终缺失。 2.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公平是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公共服务机构的价值目标之一。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坚持以最小的成本达成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服务的目标。所以,公平和效率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目标。公平主要包括机会公平、条件公平和结果公平。政策追求的目标一般是确保机会公平和防止结果的过度不公平。但正因如此,我们常常忽略了公平中的条件公平。撤点并校为了达到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大发挥,撤并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不高的学校是应该的,但一些地区在不考虑地区内学生家庭条件的情况下盲目撤并,增加了家庭负担。政府权力的背后是相?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在履行子女受教育义务的同时,相关政府必须承担提供相应条件的义务。这个条件既应包括提供基本的学校教学条件,还应包括提供相应的便利措施。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是政府一度提供的良好教育便利条件的最佳体现,在撤点并校的背景下被取消,这正反映出政府政策中条件公平的缺失。调查显示出的上学难、班额增加、食宿条件不达标、教师压力大等新问题都是撤并不合理的反映,是公平条件欠缺、盲目追求效率的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