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节 质量缺陷补救措施根据本工程项目具体内容及施工特点,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制定具体的补救治理措施。一、场地积水(一)现象在建筑场地完成场地平整后,场地范围内局部或大面积积水。(二)防治措施1.进行填筑施工前,认真选土,选用合格的土料进行回填。2.场地内的填土认真分层回填碾压(夯)实,使密实度不低于设计要求,避免松填。3.按要求做好场地排水坡和排水沟,地势较低的建筑物周围做截水沟。4.做好测量复核,避免出现标高误差。(三)治理措施若场地内出现了积水现象通过设置排水沟及正确的排水坡度,对场地内较低的部位采用填筑压实到达标高的方法,或对标高较低的建筑周围设置挡水沟以防止场地内积水。二、挖坑
2、(槽)时塌方(一)现象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二)防治措施1.基坑开挖前应仔细研究地质资料,并根据不同的土壤特性设计不同的坡度。2.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基坑(槽)四侧或两侧挖好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将水位降低至坑、槽底以下500mm,以利进行挖方。降水工作应持续到基础(包括地下水位回填土)完成。3.雨季施工时,基坑(槽)应分段开挖,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并在基坑两侧围以土堤或挖排水沟,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同时应经常检查边坡和支护情况,以防坑壁受水浸泡造成塌方。4.弃土应及时运出,在基坑(槽)边缘上侧临时堆土或堆放材料以及移动施工机械时,应与基坑边缘保持1m以
3、上的距离,以保证坑边直立壁或边坡的移动。三、填土出现橡皮土(一)现象填土夯打后,土体发生颤动,形成软塑状态而体积并没有压缩。(二)防治措施夯实填土时,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上进行回填。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水,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三)治理措施可用干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土翻松、晾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四、挖方边坡塌方(一)现象:在挖方进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局部或大面积塌方,使地基土受到扰动,承载力降低,严重的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二)补救措施:对沟槽塌方,应清除塌方后作临时性支护措施,对永久性边坡局部塌方,应
4、清除塌方后用块石填砌或用2:8、3:7 灰土回填嵌补,与土接触部位作成台阶搭接,防止滑动;或将坡度改缓。五、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一)现象:填筑土经夯实或辗压后,其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在荷载作用下变形增大,强度和稳定性下降。(二)补救措施:1.不符合要求的土料挖出换土,夯实加固。2.因含水量过大而达不到密实度的土层,可采用翻松晾晒、风干,或均匀掺入干土等吸水材料,重新夯实。3.因含水量小可采用增加夯实遍数。六、基坑泡水(一)现象:基坑开挖后,地基土被水浸泡。(二)补救措施:1.被水淹泡的基坑,应采取措施,将水引走排净2.设置截水沟,防止水刷边坡3.已被水浸泡扰动的土,采取排水晾晒后夯实,或
5、抛填碎石、小块石夯实;或换土夯实(3:7灰土);或挖出淤泥加深基础。七、边坡超挖(一)现象:边坡界面不平,出现较大凹洼,边坡加大。(二)补救措施:对局部超挖,可用块石填砌(浆砌)或用3:7灰土夯补。与原土坡接触部位应做成台阶接槎。八、回填土挤动基础墙体(一)现象:夯实基础墙面两侧填方或用推土机送土,造成基础墙体裂缝、破裂,轴线偏移,严重地影响结构受力性能。(二)补救措施:应会同设计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压浆、加围套等加固措施,或将损坏部位拆除重砌。九、混凝土表面麻面、露筋、蜂窝、孔洞(一)现象:1.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有许多小凹坑。2.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外露。3.混凝土局部缺浆石子
6、多,形成蜂窝状的孔洞。4.混凝土结构内有空腔,局部无混凝土,蜂窝特别大。(二)补救措施:1.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抹平。2.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和铁锈清洗干净,再用水泥砂浆(1:2比例)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剔除,清理干净,用高一级的豆石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3.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用1:2水泥砂浆修补;大蜂窝,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颗粒剔除,并剔成喇叭口,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透,再用高一级豆石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4.需要与设计单位共同研究制定补强方案,然后按批准后的方案进行处理。在处理梁中孔洞时,应在梁底用支撑支牢,然后再将孔洞处的不密实的混凝土凿
7、掉,要凿成斜形,以便浇筑混凝土。用清水冲刷干净,并保持湿润72小时,然后用高一等级的豆石混凝土浇筑。在豆石混凝土中掺万分之一用量的铝粉。浇筑后加强养护。有时因孔洞大需支模板后才浇筑混凝土。十、混凝土施工缝结合不好(一)现象: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好,有缝隙或夹有杂物,造成结构整体性不好。(二)补救措施:1.缝隙较细时,可用清水冲洗裂缝,充分湿润后抹水泥浆。2.混凝土在补强前,首先应搭设临时支撑予以加固后方可进行剔凿工作。清洗干净,充分湿润再灌筑高一等级的豆石混凝土,捣实并认真养护。十一、缺棱掉角(一)现象:梁、板、柱、墙及洞口直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整,棱角有缺陷。(二)补救措施:缺棱掉角较
8、小时,用钢丝刷刷该处,清水冲刷充分湿润后,用1:2的水泥砂浆抹补齐正。对较大缺角,将不实的混凝土凿除,用水冲刷干净湿透,然后支模用高一等级的豆石混凝土补好,并加强养护。十二、混凝土表面不平整(一)现象:混凝土板厚薄不一致,表面不平整,甚至有凹坑、脚印等。(二)补救措施:局部不平整可用豆石混凝土或1:2水泥砂浆修补。十三、混凝土强度偏低、匀质性差(一)现象:1.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的平均值低于0.85或0.90设计强度等级。2.同批混凝土中最低一组试块强度值低于0.9设计强度等级。3.同批混凝土中个别试块强度值过高过低,出现异常。4.冬期施工时,同条件养护试块达不到冬施方案预期的拆模或拆除保
9、温时的强度要求。(二)补救措施:1.当试压结果与要求相差悬殊时,或试块合格而对混凝土结构实际强度有怀疑,或有试块丢失、编号搞乱、忘记制作试块等情况,可采用回弹仪、超声波等方法来测定混凝土的强度。2.如混凝土强度不合格,可从混凝土结构中凿取试块,仔细摩平,通过试验机测定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凿取的试块要具有代表性,且不影响结构使用和安全。3.当混凝土强度偏低,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并经有关设计单位研究提出处理方案,如推迟承受荷载的时间,减小荷载值或采取加固补强措施。4.冬期施工,如发现早期混凝土强度增长太慢,应及时采取加强保温以及采取通蒸气、热砂、 电热毯覆盖加温或生火炉加温
10、等措施。十四、混凝土保护层破坏或混凝土保护性能不良(一)现象:当结构的保护层混凝土遭破坏或保护性能不良时,钢筋会锈蚀、铁锈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二)补救措施:1.混凝土裂缝可用环氧树脂灌缝。2.对已锈蚀的钢筋,应清除铁锈,凿除与钢筋结合不良的混凝土,用清水冲刷干净充分湿润后,用高一等级的豆石混凝土填实,加强养护。3.大面积钢筋锈蚀引起混凝土裂缝,应与设计单位研究制定处理方案,经批准后再行处理。十五、混凝土收缩裂缝(一)现象:裂缝多在新浇筑并暴露于空气中的结构构件表面出现,有塑态收缩、沉陷收缩、干燥收缩、碳化收缩、凝结收缩等收缩裂缝,这种裂缝不深也不宽。(二)补救措施:1.如混凝土仍有塑性,可采
11、取压抹一遍或重新振捣的办法,并加强养护。2.如混凝土已硬化,可向裂缝内散入干水泥粉,然后加水润湿,或在表面抹薄层水泥砂浆。3.也可在裂缝表面涂环氧胶泥或粘贴环氧玻璃布进行封闭处理。十六、混凝土温度裂缝(一)现象:温度裂缝走向无规律,大面积结构温度裂缝往往是纵横交错;温度裂缝多平行于短边。贯穿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宽度一般在0.5mm以下。表面温度裂缝多在施工期间出现,贯穿的温度裂缝在浇筑经23个月或更长时间发生,缝宽是冬季宽夏季变细。沿截面高度,裂缝呈上宽下窄多数,个别也有下宽上窄,遇顶部和底部配筋较多的结构,也有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裂缝。(二)补救措施:对表面裂缝,可采取涂
12、两遍环氧胶泥或贴环氧玻璃布,以及抹、喷水泥砂浆等方法进行表面封闭处理。对防水防渗的结构,大于0.1mm宽度的贯穿性裂缝,采用灌水泥浆或环氧浆液进行裂缝修补,或者灌浆与表面封闭同时采用。小于0.1mm的裂缝,可不处理或只作表面处理。十七、混凝土冻胀裂缝(一)现象:在结构构件表面沿主筋、箍筋方向出现宽窄不一的裂缝,深度一般到主筋。后张法应力构 件,沿预应力筋孔道方向出现纵向裂缝。(二)补救措施:对一般裂缝可用环氧胶泥封闭;对较宽较深裂缝,用环氧砂浆补缝或再加贴环氧玻璃布处理;对较严重的裂缝,将剥落疏松混凝土凿去,加焊钢丝后,再重新浇筑一层细石混凝土并加强养护。十八、模板工程(一)基础模板缺陷1.现
13、象基础沿通长方向,模板上口不直,宽度不准;下口陷入混凝土内;侧面混凝土麻面、露石子;拆模时上段混凝土缺损;底部上模不牢。2.防治与治理措施(1)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撑时,垂直度要找准确。(2)模板上口的固定根据模板的种类不同进行加固,并在条形基础的上口处通长拉线,保证上口平直。(3)上段模板应支撑在预埋先横插圆钢或预制混凝土垫块上;木模板也可用临时木撑,以使侧模支撑牢固,并保持高度一致。(4)发现混凝土由上段模板下翻上来,应在混凝土初凝时轻轻铲平至模板下口。(5)模板组装前,应将模板上的残渣剔除干净,模板拼缝应符合规范规定,侧模应支撑牢靠。(6)当支撑直接撑在土坑边时,下面应垫以木板,以扩大其接触面,木模板长向接头处应加拼条,使板面平整,连接牢靠。(二)梁模板的缺陷1.现象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下挠;梁侧模炸模;拆模后发现梁身侧面有水平裂缝、掉角、表面毛糙;局部模板嵌入柱梁间,拆除困难。2.防治与治理措施(1)梁底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重力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2)支撑底部如为泥土地面,应先认真夯实,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不沉陷。(3)梁底模应起拱。(4)支梁木模时应遵守边模包底模的原则,木模板梁侧模下口必须有夹条木,钉紧在支柱上,以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侧模下口不致炸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