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县特色文化导读:田广洞鬼崽岭位于县西南;边陲的祥霖铺镇境内,南临萌诸岭,东望九嶷,西临都庞岭,呈小盆地地形,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候气候;处在湘南连通广西的交通要道上,地势低平,坡度平缓。鬼崽岭与江永县上江圩毗连,距道县县城约 15 公里,与玉蟾岩古文化遗址基本处于同一经度位置。其所在地貌属平岗类型,土质肥沃。特色文化 第一章 祭祀文化 稻作文化第一节 田广洞鬼崽岭祭祀文化一、地理环境田广洞鬼崽岭位于县西南;边陲的祥霖铺镇境内,南临萌诸岭,东望九嶷,西临都庞岭,呈小盆地地形,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候气候;处在湘南连通广西的交通要道上,地势低平,坡度平缓。鬼崽岭与江永县上江圩毗连,距道县县城约 15 公里
2、,与玉蟾岩古文化遗址基本处于同一经度位置。其所在地貌属平岗类型,土质肥沃。二、鬼崽岭古祭祀遗址寺庙与碑刻解放后,鬼崽岭山前等比距离坐落着白象庙和禹王庙。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白象庙和禹王庙遭毁坏,原形不存。至 2003 年,白象庙和禹王庙只有一些建筑石墩散落在田野里和水渠边。90 年代末后,经县文化局、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初步考查,两庙祭拜的是传说中与舜帝有关的人,其所建年代暂无详据可考。此外鬼崽岭一带至今流传有迎圣祠、万岁庙等地名,并发现有一些祠庙、拱桥、门庭等建造或修建的碑记,如重建万岁庙碑、五谷桥碑、中和节碑等,其中修建田广洞村门庭的碑刻上,有“舜迁徙”字样。经初步考查,这些
3、都与祭舜有相关。鬼崽岭人形古石像群田文洞鬼崽岭人形古石像群“高不满三尺,小者若有数寸”,千形万状。专家初步推断其总数不少于 600010000 个。从作品表现形式看,以空手人像为多,其次为拄剑、持刀人像等。当地老百姓称这些不明年代的石像为“阴兵”、“鬼崽”,鬼崽岭因此得名。1994 年,道县 志杂录篇碑刻一章登载了徐咏在清光绪 29 年撰写的题为田文洞栎头源坛神记的碑文。全文记述田广洞古石像群的环境、状态、传说故事及人文景观之奇。从此,碑文向县内外公开后,吸引一些猎奇人员前往参观、考察。鬼崽岭石像除裸露地表外,仍有大量深埋地下。2005 年,田广洞村支书陈继洪协同考古人员在遗址处进行考查,分五
4、层挖两米多深,每层有 1000 多个雕像,每层石像没有特别的摆放规则。此次考查,专家未向外界发表观点。2006 年,湖南省文物专家及一些省外专家、学者、民间考古爱好者先后到田广洞进行考察、探谜。原北京社科院院长高起祥认为,从石像的雕刻手法分析,一些石像打造的年代很可能早于秦朝兵马俑,而最晚的打造年代可能延至唐代;道县民俗专家何家壬认为,从田广洞大量的古迹佐证和舜帝南巡经过道县的史实分析,舜帝南巡时可能死在道县,这些石像估计是舜帝的陪葬品;永州市文物管理处在对文物评估中提出,鬼崽岭地处世界文化一绝的女书的核心流传区域,有不少石雕人像具有古代女神的特征,它们与女书文化现象之间可能存在内在关系。20
5、06 年 5 月,鬼崽岭石像群遗址被公布为湖南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同月,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到遗址考察,指示要重点保护,尽快发掘解谜。鬼崽岭祭祀文化研究2006 年,县文物管理所唐忠勇撰写论文对鬼崽岭文化现象的思考,提出鬼崽岭是大型的祭祀场所和鬼崽岭石像与祭舜有关等观点,得到省内有关专家的关注。同年,道县籍人周承儒,通过实地考查和收集史料,撰写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零陵有陵一书,用大量佐证陈述田广洞鬼崽岭古祭祀遗址与祭舜有关。第二节 玉蟾岩古稻作文化一、地理环境玉蟾岩古文化遗址位于县寿雁镇白石寨村附近一石灰岩山洞内,处于北纬 2530,东经 11130左右。洞穴发育在石灰岩残丘下部,
6、较现代地面高约 5 米,洞前地势平坦开阔。其所在地貌属县境中部平岗区及溪谷平原地带,土质肥沃,河溪贯穿。二、玉蟾岩古文化遗址20 世纪 80 年代,道县在考古调查中对玉蟾岩的堆积物进行考证分析,初步判断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全新早期遗址。1983 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袁家荣率领考古队到玉蟾岩进行首次考古挖掘。挖掘面积约 12平方米,出土一些石、骨、角、牙、蚌、陶器制品及动植物化石、牙饰品等。其中,含 3 块原始陶片和 2 枚稻壳,稻壳颜色呈黑色。1995 年,省考古队再次到玉蟾岩进行挖掘,挖掘面积约 34 平方米,出土 2 枚栽培稻谷壳(颜色呈灰黄色)、一堆约 3030 厘米范
7、围的陶片及一些其它已出土的遗物。1998 年3 月,袁家荣在日本稻作、陶器城市文明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题为玉蟾岩遗址的主要收获的学术报告。报告的鉴定结果主要有:遗存的文化面貌表现出一种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特征;遗址的生态环境与现代有较大差别,最突出的表现是当时有较大的水域分布;出土的稻谷是一种兼有野、籼、粳综合特征的从普通野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类型。中国农业大学张文绪教授通过电镜分析鉴定,定其名为“玉蟾岩古栽培稻”, 栽培时间距今约 10000 多年;出土的陶器距今约 12320(120)14490(230)年左右,具有最原始陶器的初级形态。2001 年 3 月
8、,玉蟾岩遗址被中国社科院选列入中国 20 世纪 100 项重大考古现之一。同年 6 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 年 11 月,经国务院批准,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以色列威兹曼科学院联合组建的“中国水稻起源考古研究”项目考古队,对玉蟾岩遗址的进行首次国际联合挖掘,历经 1 个多月,在玉蟾岩堆积层中又发现 7 颗古栽培水稻稻壳,经专家鉴定,其栽培年代距今约 12000 年。专家认为“玉蟾岩出土的水稻壳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栽培稻标本”。第二章 周敦颐理学第一节 周敦颐生平及主要成就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为避宋英宗之讳,改名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
9、生。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初五日生于道州营道县营乐里楼田堡(今清塘镇楼田村)一个世代书香家里。五岁时,父亲周辅成(宋大中祥符八年进士,曾任贺州桂岭令,宦游于外)逝世,年幼并跟着母亲郑氏在农村发蒙读书。15 岁时,隋母到京都投奔舅父龙图学士郑向,受郑向教诲,精通经史。康定元年(1040),周敦颐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期间,判决一件久悬不决的讼案,受到士大夫们交口称赞。庆历四年(1044),经吏部考核,提任南安司理参军。当时,“ 南安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为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庆
10、历六年(1046),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程珦过南安,知周敦颐品德高尚,交为朋友,并令其两个 14、15 岁的儿子程灏、程颐“师事之”。这年冬,因为王逵的推荐,派为郴州郴县县令。庆历七年,周刊敦颐兴师道,办教育,作书堂于郴县之鱼绛山。皇佑二年(1050),改任桂阳县(今湖南汝城县)县令。皇佑五年(1053 ),当道诸公,皆以他治理郴、桂两县政绩显著,向朝庭交荐。次年,史部采纳推荐者的意见,周敦颐升大理寺承京官衔,派任举洪州南昌县知县。当地的“富家大姓,黠吏恶少,惴惴焉不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以污秽善改为耻”。任上曾得过一场大病,一天一夜不省有事。友人潘兴嗣和同事来家看望,见他家“服御之物,止一敝箧
11、,钱不满百”,赞他“真廉士也”。嘉佑元年(1056),调任合州判官。 “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感决”。期间,讲学传道。东归时,与王安石相遇,俩人“语连日夜,相见恨晚”,王安石“退而精思,至忘寝食”。嘉佑六年(1061),任命虔州通判。治平元年(1064 ),改任通判永州。治平四年春,周敦颐携其二子周寿、周焘回乡省亲扫墓。三月六日,与乡人蒋瓘、区有邻、欧阳丽、陈庚、何宗道等同游城南含晖洞,题名刻石。神宗熙宁元年(1068),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熙宁三年,转为虞部郎中,提升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次年,领提点刑狱事。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不惮出入之劳,瘴疠之侵,虽荒崖绝岛,人迹所
12、不至,亦必缓视徐按”。当时,虞部员外郎中杜谘知端州,禁止百姓采石制砚,人民恨之入骨,讽为“杜万石”。周敦颐对杜谘“夺民之利”的作法,据实奏报朝廷,朝廷下旨:“端州之砚,允许百姓开采,凡仕于端州者,买砚不得超过两方。”百姓受益。熙宁四年,周敦颐因操劳过度和对气候的不适应,病倒在床,及听说母亲的墓庐遭水浸袭,请求调任南康知军,得到朝庭恩准。同年末,托病辞职,上交印绶。熙年五年,周敦颐定居庐山,在山脚建濂溪书堂,与周文敏一道讲学授徒。颐宁六年六月初七,周敦颐病逝,葬于庐山莲花峰下。周敦颐官暇勤于著书之说,主要文章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养心亭说、拙赋及诗歌书窗夜雨、静思篇等。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如无
13、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人研究理学的课题。第二节 理学概况周敦颐理学,又称濂溪学,是周敦颐创立的理学、哲学学派。周敦颐和他的两个著名弟子程颐、程颢开创的宋明理学,成为主导中国社会近千年的正统意识形态。濂溪学与二程的“洛学”、张载的“关学”、朱熹的“闽学“相并列,且居其首,是值得后人研究、发扬光大的宝贵文化遗产。濂溪学的内容 濂溪学承孔孟,下启湖湘学派。其主要内容,即重德治,主张“以德治国”,“端本,诚心而已”。认为“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福”,高扬冰清玉洁的理想人格,“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重视为政以廉,对于“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繁,纵欲
14、败度,下民困苦”极力抨击,“以洗冤泽物为已任”。“得其位,施其道,泽及生民”,为官清廉,“官清赢得梦魂安”;重视教育对培养人才、提升精神和道德、改善社会风气的巨大影响力,主张“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绝恶于未萌”;重视儒释道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发扬周易“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儒家道学别开生面,成为宋明理学的开山,湖湘学派的先驱;重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主张“至诚”为“立天下之本”,“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把道德教育、政治制度建设与严肃的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
15、展。濂溪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上下千年,从宋代思想家程颐、程颢至明末清初的王船山、近代的曾国藩,乃至毛泽东,均受濂溪思想的影响。其爱莲说等作品脍炙人口,千古流传,是人们理想的人格追求格精神支柱。在易学史上,有郑玄参天象,王弼释人事为代表的两大派,周敦颐试图克服这两种倾向,由象而释有事,而且将人事作为其理论的指归,为宋代义理之学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二程兄弟、张载、朱熹等大易学家,以义量治易,重视易理的社会性、实践性,以此而建立起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也由于程、朱等大儒的竭力阐扬,周子之学才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封建社会官方哲学,周子本人也先后被封为“汝南伯”、“道国公”等,其思想得以流传后
16、世。粮站溪学至今仍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之一。在国外,周敦颐被越南士人称为理学的开山祖师,于公元 1253 年将其列为亚圣,绘像奉祀;19 世纪的越南重要佛教典籍道家源流也多处援引周敦颐的事迹和言论;朝鲜也在 1714 年将周敦颐升为十哲在大成殿从祀。周敦颐思想在海内外,也在其后裔中得广流传,影响至深。浙江诸暨、金华、兰溥、义乌,湖南道县等地的周氏后裔先后对先祖周敦颐的思想、人品、懿德、高风进行研究,发扬光大。在周子故里道县,有故里濂溪祠、安村濂溪祠、濂溪书院、月岩读书堂、濂溪河、爱莲池、濂溪街、爱莲山庄、爱莲桥、濂溪中学、濂溪小学等古今地名,在湖南及其它地方,亦有类似地名。第
17、二节 理学研究与宣传自宋代以来,研究与宣传周敦颐理学的人众多,先后出版周子著作及周子学术研究共二百五十九种(近年所出不在其列),其中中文版 115 种,日文版 82 种,德文版 4 种。周敦颐的学术思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2004 年 6 月 28 日,在长沙成立湖南省濂溪研究会,从此,濂溪学研究纳入新的时代内涵,进入专门化研究轨道。学术研讨1991 年,在道县召开“周敦颐学术研讨会”,尔后出版周敦颐思想研讨论文集。1992 年,桥梓通讯 编辑部编辑出版 周敦颐思想学术研讨论文集。2001 年,在汝城召开 “周敦颐与汝城学术研讨会”,尔后出版周敦颐与汝城论文集。2004 年,在长沙市成立湖南省濂
18、溪学研究会,选举社科院研究员、濂溪学研究专家梁绍辉为会长,周敦颐后裔周良英为常务副会长、秘书长。2005 年,在江西九江市成立九江市敦颐文化研究会;在永州湖南科技学院成立濂溪研究所,专门开展周敦颐学术研讨及研究。2006 年,在郴州举办首届“国际周敦颐学术思想研讨会”,并出版濂溪学研究论文集。20042006年,湖南省濂溪研究会先后举行“学会年会”3 次,出版濂溪学论文集 2 辑。此外,20 世纪 90 年代起,一些大学和相关学术团体开展周敦颐学术研究的活动增多,如江西教育学院、湖南科技学院等院校不定期开设讲座,在其学报上辟专栏探讨周子理学。学术专著20 世纪 90 年代初,梁绍辉先后著太极图
19、说通书义解、周敦颐评传等学术著作,其中周敦颐评传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荣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7 年,胡正耀著理学鼻祖周敦颐,中国友好出版社出版。同年 12 月,杨柱才著道学宗主: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出版。理学宣传 20 世纪 90 年代起,道县县委宣传部开始注重倡导和宣传周子理学,对濂溪祠、周敦颐祖谱进行了保护、维修和整理,并将濂溪学的研究动态传送到县、市、省级报刊上宣传或网上宣传。 年,县委、政府开辟“濂溪故里”景点,同时对这里的优美自然田园风光和周子理学进行推介。小康道州辟专栏登载研讨周子学说的文章及学术动态。至 2006 年,累计在道县举办大型学术研究与宣传
20、活动 2 次,多次在县级以上报刊、电视台发宣传稿件刊登、播报。20052006 年,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实现“文化道州”战略,在县城潇水河畔建“敦颐广场”,期间立周敦颐大型铜制塑像,并设周敦颐文化墙、文化柱,镌刻周子文章,宣传周子理学。第三章 何绍基书法第一节 何绍基生平及时性主要成就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蝯叟,又号东洲,清嘉庆四年(1805)农历十二月与弟绍业一同出生于东门村一耕读世家。其父何凌汉是清代京师显官。绍基幼年家境清贫,他和弟弟的童年随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氏廖家。8岁随母入京,在父亲和名师的教诲下刻苦读书写字。18 岁应京兆试,取誉录。道光十一年(1831)取优贡生。
21、十五年乡试第一。次年取进士,后授职编修,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待职,先后出任福建、贵州和广东乡试正、副主考官。在国史馆期间,绍基建议补办三品以下名臣各传,总裁穆彰阿执意不从,即辞提调而去。咸丰三年(1852),先后两次受到皇帝召见,出任四川学正,后御赐“忠勤正直”匾额。在蜀期间,整肃考场积弊,并奉旨访察当地吏治、 民生、军国等情,平反冤狱,“对奏总督、布政司、按察司知府等员,置承审官七人于法”,大快人心。之后,因“缕陈时务十二条”,被斥为“肆意妄言”而罢官。遂绝意仕途,放游山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以咏诗、著书、写字自娱。晚年,在山东乐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讲学,并主持过苏州书局
22、、扬州书局和编务的孝廉堂讲席,刊印十三经注疏等著作。光绪四年(1878),病逝于苏州省寓,葬于长沙南郊。何绍基一生好学,博览群书,精通经史、小学,旁及金石文字,于诗造诣尤深,人称“晚清诗人中学苏(东坡)最工者。一生留下两千多首诗词。著有东洲草堂文钞、东洲草堂诗钞、峨眉瓦屋游草等书传世。何绍基一生酷爱习书。从小到老,刻苦练习,孜孜不倦,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其“何体”字自成一家,片纸只字,被人视为瑰宝,称之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把中国书法艺术推向第三个高峰”。创作甚丰,除东洲草堂文钞等书和大量书轴、楹联作品外,在道县月岩、宁远九嶷、祁阳浯溪、零陵朝阳岩等地还有碑刻传世。第一节 何绍基书法概况何绍基被称为一代书法大师,其书法在篆书、隶书、行草、楷书等方面有精深造诣,并能将各种书体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人称之为“何体”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