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73043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 发布时间:2008-02-18 编辑:总会信息部 陈敏 来源:世界农业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全球粮食消费变化趋势,粮食生产发展特点,以及粮食贸易现状与展望,全面分析了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相应战略对策。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中国除外)和北部非洲当为农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但农业相对落后于中国的大洋洲、前苏联 12 国和中南美洲也可作为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目的地。在农业走出去的地区选择上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目的地的农业资源状况,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粮食消费变化,生产状况和贸易状况。 一、引言根据

2、联合国粮农组织近几年的统计资料研究表明(谷文艳,2005),粮食产量充裕的国家以经济发达地区居多,主要有美国、加拿大、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经济发达或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粮食总产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比较高。缺粮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洲是缺粮最为严重的地区,多数国家都严重缺粮;亚洲是生产粮食最多的洲,但部分国家却严重缺粮;中南美洲也有部分国家严重缺粮。严重缺粮国和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可用于进口粮食的资金有限,从而抑制了其粮食进口需求。从全球粮食出口贸易上看,美国和阿根廷的粮食产品最具国际竞争力,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小麦、巴西的大豆、印度和泰国的大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国际竞

3、争力(胡非凡等,2007)。从粮食品种全球贸易来看,当前大米出口国主要为泰国、印度、越南和美国;小麦出口国主要为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德国和印度;玉米出口国主要为美国、阿根廷、法国和巴西;大豆出口国主要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柯炳生,2006)。2006 年以来,世界粮食供求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在美国燃料粮食需求爆炸性增长的驱动下,全球粮食价格大幅攀升(莱斯特布朗著,李康民译,2007)。2006 年全球粮食价格波动上涨,全年涨幅超过 10%;根据预测,2007 年全球谷物产量为 19.74 亿 t,比 2006 年减产 1.91%;消费量为 20.46 亿

4、 t,比 2006 年增加 1.02%,全球粮食面临着减产和需求增长双重压力,预计价格水平总体将延续 2006 年的上涨势头。从具体品种看,小麦产量下降;玉米需求增长迅速,价格会继续出现大幅度上涨;大米产需基本平衡,价格基本稳定(朱险锋,2007)。中国的玉米价格上涨带动了猪肉价格上涨,已经成为新闻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据 2007 年 6 月的中国香港经济导报报道,全球性食品价格上涨大潮已成为覆压全球经济阴影,造成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带来的食品消费增加、生物燃料产业的兴起与扩张、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恶劣天气影响等。数据表明,目前美国已经有上百家工厂生产乙醇燃料,预计 2008 年这些厂

5、家将耗费大约 1.3 亿 t玉米,相当于全国玉米产量的一半。据报道,由于交易者担心美国汽油供应紧张局面将持续,2007 年 7 月中旬的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上涨,使目前油价已接近 2006 年夏季创下的历史最高记录,飙涨的石油价格将进一步刺激全球对燃料粮食的需求,从而使粮食供需形势更趋紧张。中国粮食自给率长期以来在 95%以上,由于目前粮食单产增加趋缓、耕地面积减少和种植结构调整使粮食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而城镇化带来的对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在持续,未来粮食自给率很难长期维持在 95%以上。虽然国际粮食市场出口可以满足中国未来的进口需求,但由于世界粮食出口的来源地相对集中于少数国家,各地区的粮

6、食供求形势复杂多样,需要分地区研究全球粮食供求形势,为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采用美国农业部国外农业研究所(FAS,USDA)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提供的农产品生产、供给和流通数据。数据库的国际数据来自美国驻世界各地的大使馆、国外农业研究所商品分析师、经济研究所的国别和商品分析师,连续性和可信度均较高。研究将全球划分为9 个地区:大洋洲、北美洲、中南美洲、前苏联 12 国、中国、欧洲(前苏联 12 国除外)、亚洲(中国除外)、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北部非洲;涵盖了四大粮食作物:玉米、小麦、稻谷和大豆,以四大粮食作物的总量为主要研究对象。二、全球粮食消费变化趋势全球粮食总消费量由 1990

7、年的 14.71 亿 t 上升为 2006 年的19.86 亿 t,平均每年增加 1.86%;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南美洲(4.60%)、大洋洲(4.18%)、北部非洲(3.41%)、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北美洲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最低为前苏联 12 国(-1.73%)。人口变化是影响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全球粮食总消费人口由 1990 年的 51.31 亿人上升为 2006 年的 63.26 亿人,平均每年增加 1.30%;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撒哈拉以南非洲(2.58%)、北部非洲(1.90%)、亚洲(中国除外 1.59%)、中南美洲和

8、大洋洲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最低为前苏联 12 国(-0.08%)。虽然薯类消费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占食物消费的比重较大,草食畜产品在大洋洲食物消费中占较大份额,就全球而言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指标更能体现各地区的食物营养水平和生活质量。全球人均粮食消费量由 1990 年的 287kg 上升为 2006 年的 314kg,平均每年增加0.56%;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南美洲(2.55%)、大洋洲(2.36%)、欧洲(前苏联 12 国除外 1.26%)、北美洲、北部非洲,中国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最低为前苏联 12国(-1.67%)。2006 年全球人均粮

9、食消费 314kg,其中北美洲最高为1182kg,其次为欧洲 428kg、北部非洲 337kg 和中南美洲 336kg,最低为撒哈拉以南非洲 105kg、亚洲(中国除外)226kg(表 1)。综上所述,全球粮食消费主要增长点在中南美洲、大洋洲、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其中中南美洲、大洋洲以经济发展驱动粮食消费为主;撒哈拉以南非洲以人口增加驱动粮食消费为主;北部非洲的粮食消费则是由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联合驱动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低,增加缓慢,是全球粮食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三、全球粮食生产发展特点粮食收获面积体现了粮食生产的资源潜力。全球粮食收获面积由1990 年的 5.62 亿 hm

10、2上升为 2006 年的 6.07 亿 hm2,平均每年增加0.54%;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大洋洲(2.96%)、中南美洲(2.94%)、撒哈拉以南非洲(1.45%)、北部非洲和亚洲(中国除外)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最低为中国(-0.32%)。单位面积产量综合体现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单产的变化则体现了农业技术进步的发展速度。2006 年全球平均粮食单产为3.53thm 2,其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有欧洲(前苏联 12 国除外)最高为 5.32thm 2,其次为中国 5.01thm 2、北美洲 4.79thm 2;北部非洲和中南美洲稍低于全球平均;最低的为大洋洲 0

11、.99thm 2;撒哈拉以南非洲 1.66thm 2。全球粮食单产由 1990 年的 3.01thm 2上升为 2006 年的 3.53thm 2,平均每年增加 1.04%;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南美洲(2.26%)、北部非洲(2.25%)、北美洲(1.66%)、亚洲(中国除外)和欧洲(前苏联 12 国除外)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最低为大洋洲(-0.68%)(表 2)。粮食产量是收获面积和单产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粮食产量由1990 年的 16.93 亿 t 上升为 2006 年的 21.42 亿 t,平均每年增加1.66%;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南

12、美洲(6.28%)、北部非洲(3.30%)、撒哈拉以南非洲(2.57%)、大洋洲和亚洲(中国除外)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最低为前苏联 12 国(0.41%)。人均粮食产量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的农业综合实力,而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是粮食总产量和人口增加的相对速度决定的。全球人均粮食产量由 1990 年的 325kg 缓慢上升为 2006 年的 342kg,平均每年仅增加 0.31%;分地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南美洲(3.92%)、北部非洲(1.07%)、欧洲(前苏联 12 国除外)(0.78%)、大洋洲、前苏联 12 国和北美洲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最低为

13、中国(-0.12%)。2006 年全球人均粮食产量为 339kg,其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有北美洲(1442kg)、中南美洲(423kg)、欧洲(前苏联 12国除外 381kg)、大洋洲和中国,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最低的为撒哈拉以南非洲(84kg)(表 3)。综上所述,全球粮食生产的自然潜力较大的地区为大洋洲、中南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北部非洲和亚洲(中国除外);粮食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为欧洲(前苏联 12 国除外)、中国和北美洲;农业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为北美洲、中南美洲、欧洲(前苏联 12 国除外)、大洋洲和中国;农业综合实力增加较快的地区有中南美洲、北部非洲、欧洲(前苏联 12 国除外)、大

14、洋洲、前苏联 12 国和北美洲。四、全球粮食贸易现状与展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国际分工的扩大,全球粮食贸易呈快速增加趋势。全球粮食年内进口总量由 1990 年的 1.92 亿 t 上升为 2006 年的 2.87 亿 t,平均每年增加 2.40%;分地区的粮食年内进口总量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北美洲(12.71%)、中国(12.06%)、撒哈拉以南非洲(4.92%)、中南美洲、北部非洲和大洋洲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最低为前苏联 12 国(-5.16%)。分地区的粮食年内出口总量年平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北部非洲(32.61%)、中南美洲(14.73%)、前苏联 1

15、2 国(13.88%)、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中国除外)和大洋洲高于全球平均值,其他地区低于全球平均值,最低为欧洲(前苏联 12 国除外)(-5.16%)。粮食年内净出口量和粮食年内净出口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各地区对保障全球食物安全的贡献大小和贡献的变化趋势。2006 年全球各地区粮食年内净出口量为正值的粮食净出口地区依次为北美洲(11196万 t)、中南美洲(3505 万 t)、前苏联 12 国(1512 万 t)和大洋洲(1123 万 t);2006 年全球各地区粮食年内净出口量为负值的粮食净进口地区依次为亚洲(中国除外)(8521 万 t)、中国(2486 万 t)、北部非洲(2473 万 t)、撒哈拉以南非洲(1975 万 t)和欧洲(前苏联 12 国除外)(1137 万 t)。1990-2006 年各地区粮食年内净出口量的变化表明,中南美洲和前苏联 12 国的年内净出口量增加最多,由原来的粮食净进口地区变为的净出口地区;大洋洲净出口量进一步增加;北美洲虽然还是粮食净出口量最多的地区,但是其净出口量有较大下降。19902006 年欧洲(前苏联 12 国除外)由原来的粮食净出口地区变为粮食净进口地区;期间中国、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中国除外)和北部非洲均为年内净进口进一步增加的地区(表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