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会考题.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75203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3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会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会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会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会考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历史必修二会考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单项选择题:1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从此出现了中国的原始农业。这个人是(A )。A神农氏 B大禹 C周公 D黄帝2春秋战国时,我国农业动力方面发生了一场革命,这指的是(B )。A铁器的使用 B牛耕的出现C铁犁的使用 D新型灌溉工业的出现3以下图片可以反映汉代普遍使用的犁或犁耕的是(C )。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B )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安土重迁的思想 A. B. C. D. 5促进

2、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 A.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C.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D.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形成6. 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B) A.西周晚期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7.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牛耕的推广 B.手工业的发展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器时代的到来8. 东汉时期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B)A.直接用来冶铁的工具 B.利用水力鼓风的工具 C.灌溉工具 D.用来舂米的工具9下列瓷器品种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A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 B白瓷、青瓷、五彩瓷、青花瓷

3、C青瓷、白瓷、五彩瓷、青花瓷 D青花瓷、青瓷、白瓷、五彩瓷10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 ”这段文字介绍的是(A)。A四川都江堰 B_扬州古运河 C关中郑国渠 D河北赵州桥11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天仙配的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特点是(B )。A自耕农生活富裕祥和 B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商品经济不发达 D自耕农经济很脆弱12某收藏家收藏的瓷器有邢窑白瓷长颈瓶、青花釉里红婴戏碗、粉彩开光花尊的真品。该收藏家生活的朝代应不早于(D )。A唐朝

4、 B宋朝 C 明朝 D清朝13 “客行野田问,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首唐诗反映了当时(A )。A农村出现经商热潮 B农村萧条土地荒芜C国家推行重商政策 D战乱人口大量逃亡14下列有关宋代商业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D )。A “市”设在城中特定的位置,与住宅区分开B “市”的启闭由官府统一规定时间C县城以下的乡村一般禁止设“市”D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15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阅读图上文字。从该“印记”中我们可以推断(A)。该针铺属于私营手工作坊针铺经营者具有较强的品牌意识该“印记”具有商标广告作用官营手工业重视产品质量A B C. D16徽商、晋商等诸多商帮

5、活跃于全国是在(D )。A两汉时期 B唐宋时期 C元代时期 D明清时期 17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反映出当时政策是(B)。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生态资源18柜坊被视为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因为它(B)A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 B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 C印制纸币交子,代替铁钱在市场流通 D发放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19纸币“交子”的出现,说明(D)2A造纸业发达 B印刷技术先进 C金属货币数量不足 D商业的高度发展20. 清政府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

6、反映的实质(D)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1.清代广州的十三行是(C)A政府的外贸管理机构 B官营贸易机构C政府特许的外贸商行 D外商设立的贸易机构22.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A)A维护封建统治 B限制工商业发展C保护农耕经济 D防范“外夷”入二非选择题:23.阅读材料后回答: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

7、,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请回答:(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任答其中三点)(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答: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3)依据材料

8、二,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存在的因素。答:有利因素:自耕农的大量存在是封建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的基础条件,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措施培植、保护自耕农经济。不利因素:自耕农是一个不稳定的阶层,经常发生分化;封建地主阶级享有种种特权,农民的小块土地常常受到来自地主贵族的威胁;自耕农经营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土地私有制决定了土地兼并不可避免。(4)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自耕农经济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何在?答:它的优越性在于:“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己自足,生活较为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它的缺陷在于:它的生产规模小,按性别简单分工,难以抵挡自然灾害,也难以扩大再

9、生产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成为了阻碍中国进入近代文明的重要原因。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都长安平面图 材料二北宋东京(汴京)城平面图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1)观察材料一、二两图,与唐代长安比较,北宋东就城市商业有什么变化?答:长安城布局整齐,经营商业的“市”严格规定在东西两“市”(或:坊与市界限分明),而东京城“市”的范围扩大了,没有空间上的限制。(或:坊与市界限不复存在);北宋东京城商业活动的时间比唐代长安城更灵活,有夜市、晓市(或:

10、北宋“市”突破了时间限制)。(2)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答: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商业经济更加繁荣,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3)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的新特点是什么?答:江南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答:商业不断发展,发展水平较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商业是农耕经济的附属。25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古代中国商业产生并不断发展。回答关于古代中国商业的相关问题:(1)中国历代封建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答:

11、重农抑商(2)历代封建王朝执行这一经济政策的目的有哪些?答: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或封建自然经济) ;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维3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3)简要叙述这一经济政策在明清时期产生的消极的经济后果。答:压抑社会经济活力,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萌芽,不能正常发育,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D )。A英国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海关C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 D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2从商品需求看,英国选定福建的厦门和福州作为首先开放的

12、通商口岸之一,主要目的是获取畅销世界的( B )。A丝绸 B茶叶 C瓷器 D木材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 A )。A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 B甲午战争后C辛亥革命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4我国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办的地点是右图中的( B )。A B C。 D5让我们根据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归类。以下人物活动与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可归于同类型的是( C )。A李鸿章 B陈独秀 C陈启源 D. 梁启超6火花是贴在火柴盒上的招贴画,也是其商标。根据你的观察,这组火花应出现于( C )。A鸦片战争后 B甲午战争后 C民国建立后 D抗日战争后7清政府谕令“多设织

13、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 C )。A 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战争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8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出现在(C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后C民国初期 D抗日战争结束后491914:1920 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因为( C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洋务运动的推动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10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材料反映了(B)。A洋商向中国企业提供新技

14、术B外国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束缚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D本国官府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束缚11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 ”材料说明民族工业发展的另一障碍来自于(D)。A地主阶级 B外国资本 C封建官府 D官僚资本12.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A )A.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C.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D.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促使自然经济

15、的解体1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目的是( B )A.壮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 B.挽救清王朝的统治C.壮大汉族地主的统治 D.挽救中华民国统治的危机14.下列企业中,不属于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的是( C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轮船招商局 继昌隆缫丝厂A. B. C. D.15.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以下各项中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B)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创办轮船招商局C.创办北洋水师 D.创办京师同文馆16.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多集中于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B )A.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B.西方列强入侵,自然经济

16、解体较早C.沿海地区官僚地主首先接触西方,创办近代企业D.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思想比较开放17.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民族企业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D)A.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 B.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C.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 D.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18我们认为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依据主要是(C)A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 B.洋务运动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C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D.洋务运动吸收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9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的主要原因是( C )A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B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缓和与地主阶级的矛盾C

17、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D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借以抵制中国革命20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张謇(A)把救亡图存作为时代的使命 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 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A B. C. D. 21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猛。其特点主要是(A)A面粉、棉纺、化工等行业发展迅猛 B. 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C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 D. 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22. 下列哪些因素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A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与膨胀 日本全面侵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第一次世界

18、大战的爆发A、 B、 C、 D、23. 如果我们把树苗比喻成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那么在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之中的“夏天” ,树苗所呈现的状态应当是中国近代史上的(B)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B.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C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24中国民族工业遭受毁灭性打击应当是在(D)A.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B.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25. 下列有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A. 经历了近 90 年的发展史B. 是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基础5C. 始终受到反动政府的阻挠和限制D. 外国对华经济侵略对其发展有双重作用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

19、列材料:材料一右图表现的是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材料二对于殖民主义的作用,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说过, “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村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答: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手工劳动(2)鸦片战争后它的命运出现了怎样的改变?改变的原因是什么?答:开始破产。原因是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3)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状况,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观点。答: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痛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27阅读下列材料:

20、材料一:毛泽东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说过:“有 4 个人不能忘记。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交通运输业,不能忘 记卢作孚。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 1921 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请回答:(1)为什么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答:张謇积极呼吁“设厂自救” 、 “实业救国” ,并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2)你对张謇考中状元弃官不做而去办实业的举动有何感想?答:实业救国,以身作则,热爱国家,淡薄功名等。(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所述

21、的张謇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答:“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等。2819 世纪末,在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一些人倡导“实业救国” ,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 “实业救国”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另一种观点认为, “实业救国”在当时的中国只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答: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以振兴实业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的;它推动了 19 世纪末民族工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具有进步

22、意义;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在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资本主义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民国时期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在夹缝中生存,难以发展。6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单项选择题1右边照片反映了 19531956 年中国农村的重大历史事件。它就是( B )。A土地改革B农业合作化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这一变革完成的是( D)。A解放战争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3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基于(

23、 B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C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 D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4 人民日报续报道“小麦亩产 12 万斤” “水稻亩产 3 万斤” “一棵白菜 500 千”的好消息。这一现象发生在(B )。A1953 年 B1958 年 C1962 年 D1979 年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D )。A1 9 5 6 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 B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C中共八大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6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 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 1978 年增长 49,卖给国家

24、粮食 4450 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大跃进”运动7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A )。A安徽、四川 B安徽、贵州 C 四川、云南 D四川、湖南8有人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退回到合作社运动之前,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主要是(B )。A没有看到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B没有看到这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C没有看到它解放了生产力D没有看到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9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 “割资本主义尾巴” ,女主人公

25、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D )。 A20 世纪 50 年代初 B农业合作化时期C “文化大革命”初期 D20 世纪 70 年代末1020 世纪 80 年代初,某外国公司意欲到政策条件比较优越的深圳投资,因为深圳是( A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区C民族自治区 D特别行政区11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D )。A改变单一的管理形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C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12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A)。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计划

26、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D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3.1956 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一次成功探索是( A )A.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B.发动大跃进运动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D.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4.1975 年,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B )A.周恩来着手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 B.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C.极“左”思想遭到彻底批判D.“文革”动乱接近尾声15.1978 年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D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强调在管理上的宏观调控C.发展以公有制

27、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方式 D.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16.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这指的是(A)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7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 D.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17.当今,被海内外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D)A.海南岛 B.深圳 C.大连 D.上海浦东18.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党的会议是(B)

28、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四届三中全会 D.十六大二、非选择题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 5 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 766.4 亿元,相当于 7 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 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 58.2。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材料三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 20 世纪 40 年代末,大约有人口 3000 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90以上。材料三 “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 156 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

29、为 150 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和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请回答: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答: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措施:国家集中物力、财力大规模投入;利用苏联帮组;建立钢铁、汽车、重型及其等重工业企业和重点建设东北地区。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答: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接壤;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20.阅读下列材料:长期穷困的安徽凤阳县,在“文化大革命

30、”时,每人每天的口粮只有 8 两(合公制 400克) ,不够吃只好用瓜菜代替。有人编了一段凤阳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然而,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凤阳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产,三年跨了三大步。请回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C)A、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B、农民生活水平不高C、旧的经济体制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D、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改革购销体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

31、由买卖。废除人民公社制图,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假如 2006 年暑假,你陪一个外国考察团到安徽凤阳县农村考察经济,外国友人请你介绍19531956 年、19581978 年、1978 年以来该地方发生的变化,你准备如何介绍?答:19531956 年,实行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19581978 年,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扩大公有化规模和程度。1978 年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21.1984 年初,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等经济特区。他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请回答:结

32、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建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答: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打破封闭状态,以经济特区为窗口向西方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当时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的社会条件有哪些?答: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0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形势好转。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在哪两个省区?为什么?答:广东和福建。因为:靠近港澳台,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吸收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华侨多,便于引进侨资。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什么意义?答: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

33、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或答“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 。 (任答 2 点,2 分)22.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请回答: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贡献?答: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规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生产关系进行过了成功的调整和改革,简析其主要内容和作用。答:内容: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8作用: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

34、化建设新时期,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高。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作出了怎样的突出贡献?答: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从所有制和经济体制两方面加以概括)答: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项选择题1、建筑是时代的缩影。下列属于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的是( B )。2、近代从“老爷” 、 “大人”到“同志” 、 “先生”的称谓变化,反映了( B )。A资本主义经济取

35、代了封建经济B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观念影响着国人C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D西式称呼取代了中式称呼3、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写道:“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B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4、下列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词语是( D )。A删繁就简 B中西合璧 C新旧杂陈 D以夷变夏5、1881 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通车。这条铁路是( B )。A京九铁路 B唐胥铁路 C青藏铁路 D京张铁路6、1877 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

36、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C )。A广东 B北京 C台湾 D江苏97、1909 年初, 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做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指的是(A )。A电影 B电视 C报纸 D广播8、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片是( A )。A 歌女红牡丹 B 三毛流浪记 C 难夫难妻 D 渔光曲9、1925 年,浙江绍兴吴老太爷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D )。A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B轮船往来黄浦江上,汽车穿梭在马路上C报童手持报纸叫卖D居

37、民正在用油票和布票购买“洋油”和“洋布”10、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这首诗赞叹的是( C )。A高架铁路 B化学工业的进步 C电报电话 D火车的发明11、下列属于“安居工程”的是(B)A修建高档住宅区 B修建经济适用房 C修建大型超市 D修建休闲公园12、近代的农村和现代的农村在社会生活方面最大的不同是(C)A饮食习惯 B婚姻习俗 C温饱问题 D住宅出行13、近代中国首先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局面的企业是(C)A江南制造局 B天津机器制造局 C轮船招商局 D福州船政局14、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奠定是在(B)

38、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前夕 C民国建立以后 D新中国成立后15、民国时期的普通市民要前往重庆,最合适的交通工具是(C)A汽车 B火车 C轮船 D飞机16、近代以来中国报刊逐步走向繁荣。一般认为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B)A 中国丛报 B 昭文新报 C 时务报 D 新青年17、在辛亥革命时期,老百姓能读到的报纸是(A)A 人民日报 B 红色中华 C 中央日报 D 民报18、中国电影无声历史结束的标志是( C )A 定军山拍摄成功 B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C 渔光曲拍摄成功 D 风云儿女拍摄成功19、20 世纪后半叶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非常迅速,正在崛起的媒介是(C)A印刷媒介 B电波声

39、像媒介C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体系 D. 报纸、广播和电视媒介二、非选择题20、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请回答:(1)观察材料一的图片,可知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习俗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答:着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长袍马褂开始变为西装、中山装;剪去辫子;传统婚姻习俗开始改变。(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答:受西方民

40、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近代中外交往的需要;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等。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近 80 年间,上海地区才完成了从传统交通工具到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轿夫、纤夫的呼号,小车的吱咛,大车的转动,汽笛的呜咽,火车的轰鸣及飞机的长啸声等相交织,合奏出一支中国传统交通运输工具向近代化交通运输工具变迁的共鸣曲。10材料二: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

41、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 ,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请回答:(1)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答: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2)近代新式交通工具与传统交通工具比较,有何进步之处?答:牵引动力的变化:由人力、畜力、风力转向机械力(或以蒸汽机、内燃机、电力为动力);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为低廉;更有利于国计民生。(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答:加强了各地的联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转

42、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广播电视出现以前,报纸一直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材料 二 :第 2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 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截至 2007 年 12 月,网民数已增至 21 亿人。中国网民数增长迅速,比 2007 年 6 月增加 4800 万人,2007 年一年则增加了 7300 万人,年增长率达到 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 20 万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报刊业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作用?答:报道时事信息,传播知识,宣传教育

43、,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宣传政治纲领,推动社会政治运动发展,提供休闲和娱乐,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结合材料二,中国网民人数为什么会迅速增长?答: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一些优势,如:信息传递更快捷,覆盖面广,应用日趋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娱乐。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单项选择题1、 “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造成这种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 )。A新航路的开辟 B郑和下西洋C丝绸之路开通 D经济全球化趋势2、外来饮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蔬菜、粮食品种不断地进入百姓饭桌,其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从美洲带到中国的是( A )。A马铃薯、玉米 B烟草、小麦 C葡萄、土豆 D甘蔗、水稻3、16 世纪,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往来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A新航路的开辟 B工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文艺复兴4、一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在 18 世纪下半叶成为世界上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