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建筑中的门钉中国古建筑中,尤其在北京的宫殿、坛庙、府邸这些古建筑的大门上,都有纵横排列的门钉。这些门钉不仅是装饰品,而且体现着封建的等级制度。 门钉的起源久远。中国古代为防御外侵,城门制作十分坚厚,在大门上包有铁板,且用戴帽的门钉钉住。这种方法一直沿用了数千年。 北京故宫里的大门钉都是铜制的,外镀一层馏金,光彩夺目,更显得皇宫的华丽雄伟。皇帝进出的大门均有纵九横九共八十一个门钉。取“九“ 这个数字,表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而其他帝王、郡王、公侯等官府的门钉数则依次递减,例如纵九横七、纵横皆七、皆五等,地位低者其门钉是铁制的。有趣的是,北京故宫东华门的门钉为何只有七十二个,比西华门、午门等都少九
2、个?这里有个故事: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攻下北京,明思宗就是由东华门仓皇出逃,自缢于煤山的,因此清皇室认为东华门不吉利,决定由此门进出皇家灵抠,同时将其门钉减为阴数七十二个,而其余宫门的门钉则仍为阳数八十一个。故宫东华门的门钉之谜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举凡服饰、车轿、府第等方方面面皆有定规。本文要说的门钉本是无关紧要的结构件,皆因它在一座府第中处于最显露的位置,又经历年演化形成夸张的造型,所以兼具了炫耀权势的功能。至明清,已从制度上对门钉数目加以限制。比如按清代典制,规定皇家宫苑的宫门“朱扉金钉,纵横各九”,因九为阳数,又是数字之极,九九八十一颗门钉最能体现帝王的尊贵,亲王府第的门钉即减为“纵九横
3、七”,亲王以下递减。明代虽无如此具体规定,但各项待遇仍尊卑有序,随爵而定。这样看来门钉的作用似与今天军官肩章上的星相仿,是等级的标志,含糊不得。奇怪的是竟有一处例外:故宫东华门的门钉居然少一排,是为每扇门八九七十二颗,而且仅此一处例外。这就令人费解了,皇帝主动放弃一排表征地位的门钉究竟用意何在? 大约十几年前某报曾就此组织过讨论,我还记得其中的两种说法。其一是说东华门的门钉与别处不同,尺寸稍大。由此推断当年必是有一批门钉做大了,若仍用九排就显得拥挤,去掉一排看着舒服些。这其实是用百姓的思维来解释皇家的事务。封建社会为一个尊号都能争个你死我活,更何况是代表等级的门钉了?照这样说佛香阁的拆塔改阁耗
4、资巨万该怎么解释?所以这话应该倒过来说:因为设计上要求少一排,为避免显得稀疏才特意将这批门钉尺寸做大一些。另一种说法是皇家成员死了以后灵柩、卤簿皆出东华门,所以该门主丧,属阴,门钉就不能是阳数,故去掉一排。但是又有人考证说,据记载也有从西华门抬出灵柩的情况,且皇帝外出巡幸也走东华门,不能认为东华门只办丧事,所以此说也难成立。总之讨论的结果仍是莫衷一是,这区区一排门钉竟成了难解之谜。紫禁城是刘伯温“偷”来的吗? 我曾听故宫博物院的一位早期职员对此现象的解释,而该职员是听原宫里的太监说的。说是当年刘伯温建北京(其实刘伯温不曾参与北京和紫禁城的营建,至永乐十五年兴建紫禁城时,他已故去四十多年。只因刘
5、伯温颇具传奇色彩,所以明初的许多大事便都附会到他身上。姑且不管姓字名谁,总之系指北京和紫禁城的设计者),他自称是偷了天宫的图样来建紫禁城的,为了表示对天帝的敬畏,只好去掉一排门钉以示人间帝王与天上玉帝的区别。那位读者说了,人家是在探讨问题,你这不是说故事吗?我说,谁能说谜底就一定不是故事呢?当年紫禁城的设计者以如此郑重的方式讲述出一个荒唐的故事,其政治用意是明显的:即强化臣民对皇帝的所谓“天子”的半人半神身份的认识。 要解开这个谜得先从民俗说起。原来中国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叫做隐喻文化,就是利用谐音或其他表现形式给事物赋予一种特定的寓意。对隐喻文化做出最精辟解释的当数侯宝林先生,他把这叫做“
6、说辞” 。例如用苹果和马鞍来喻“平安”。有时不借助谐音,例如给新生儿挂金锁,以求锁住他的性命毋使夭折,等等。皇帝亦不能免俗,而且简直是乐此不疲。所以在中国古建筑包括宫廷建筑中处处有隐喻文化的痕迹。如果说封建统治者玩物丧志,这大概也是一种玩儿法。紫禁城中究竟有多少故事?中国古建筑的门钉制度门钉,简言之就是钉于大门扇外面的园形突起的装饰,是中国古建筑大门上的一种特有装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关中地区农村独家独户的大门上也安上了铁制的门钉。门边由角钢焊制,木板装芯,组合成钢木门,主要起连接角钢与木板的作用,也起一定装饰作用,但它比起古建筑大门的门钉却逊色多了。无论是古建筑雄厚的实拼木板门,还是
7、现代钢木大门,钉上一排排硕大的金色门钉,既显得更加禁固,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蕴藏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门钉,在最早的记载中不叫门钉,而称之为“ 涿弋” 。同守卫城池,防御火攻有关,是一种军事上的防御措施。战时,涂泥土于门上以防火焚;平时,这种行距齐整的涿弋,成为门扇上的一种装饰品。所以门钉可能就是古代“涿弋”的遗制。按以往建筑考古学者的研究认为门钉的产生是门本身的构造需要。门钉作为门饰,是为了避免显露的钉痕有碍观瞻。在中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门钉颇为重视,它是封建等级的标志。明太祖朱元璋,曾把门钉列入典章制度,命礼部员外郎张筹等专门考证古代门钉的型制,因“门钉无考 ”,所以明代只对王城规定了
8、“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无数量规定,对各级官吏没有提到门钉。到清朝入关后,门钉的数量及所用材料便成为体现封建等级的重要形式,清代对大门门钉的使用在大清会典中亦有了详细明文规定,亲王府制:“门钉纵九横七” 。会典事例 中有“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之句。世子府、郡王府:“ 金钉、压脊各减亲王七分之二。 ”贝勒府、镇国公、辅国公:“ 公门铁钉纵横皆七。 ”比郡王府四十五个门钉还多四个。但是在用材上起了变化,由金钉改为铁钉。所以比郡王府用金钉的等级要低。公以下府弟:“公门铁钉纵横皆七。侯以下递减至五。”那么封建最高统治者门钉的规定又如何呢?大清会典中“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琉璃,门钉金钉,坛庙圜丘遗外内垣
9、四门,皆朱漆金钉,纵横各九”之句已说得很清楚了。宫殿当属一等建筑,门钉“纵横各九” 用金钉八十一个。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关于宫门使用门钉的数目,有纵九横九、纵七横七、纵五横五三种规定,均为阳数,因为九为阳数之极,纵九横九等级最高。以故宫现有的宫门门钉为例,绝大多数为纵九横九,极少数为纵七横七、纵五横五。惟独东华门少一行为纵九横八,这是因为顺治皇帝死后殡仪灵柩出华门至景山,所以东华门是一特例。设在京都或畿内的坛庙是皇帝亲自参加祭祀的坛庙为一等庙,固然有皇帝祭祀方便之意,另一方面也因一般人不能参与这种活动,其它地方也就没有了。它的门钉亦是“纵横各九” 每扇八十一个。二等庙是皇帝祭祀或派大臣代为祭
10、祀的庙宇。位于华山脚下的西岳庙即属此类庙宇。从西岳庙现存古建门钉实物中我们不难看出二等庙宇大门门钉之制。西岳庙始建于汉,完善于明清。沿中轴线有三条甬道五道门,依次为:灏灵门(亦称连三门)、五凤楼(亦称午门)、棂星门、金城门(亦称金天门)、后宰门。这五道门中,保存比较完整的属棂星门。棂星门中门有门钉纵九横七,左右门门钉纵七横七。连山门门扇已毁,虽为后人所修复,但也与棂星门相同。其它三道门扇也已毁,但也可判定如此。三等庙设于府、县治所,是由地方官主持祭祀庙宇,如各地的城隍庙,它的“门钉” 应为纵七横七,或纵五横五。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做为祭祀庙宇的建筑大门“门钉” 也有严格的制度,不得犯上越礼。
11、“ 门钉” 它之所以有后来严格的规定,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等级制的产物。(陕西日报,2001-09-22)门钉之始,原是专为实用而设计的。门板的构造,是集通肘版、副肘版、身口版等而成。当将数块板材拼成一整块门板时,必加幅以系之,用钉加以巩固,但在扉面就显露钉子的痕迹来,影响观瞻,所以便将钉帽作成泡头形状,由结构而变为装饰之物。明清以后,才作为分别尊卑的标示。门钉之制,最早见于记载是洛阳伽蓝记之“永宁寺浮屠” 。其言曰:“魏灵太后起永宁浮屠,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钉,合五千四百枚,复不金环铺首。 ”到了宋代门钉制度,据营造法式所载:“ 每径一寸,即高七分五厘。 每径三寸,
12、每二十枚一功。每增减五分,各加减二枚。 ” 明太祖光复华夏,刻意复古,曾经命张筹等考证门钉制度,但没有结果。所以明初对于门饰的规定,如首面摆环,均极严格,唯独门钉,语焉不详。门钉数目之有严格规定,据文献所载,实始于清。如乾隆大清会典载:宫殿门庑皆崇基,上覆黄琉璃,门设金钉。坛庙圜丘(土遣)外内垣门四,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亲王府制正门五间,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制正门五间,金钉减亲王七之二。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与世子府同。公门钉纵横皆七。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均以铁。又光绪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顺治九年,定亲王府制,每门金钉六十有三。世子府制减亲王七之二。郡王府制及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同。于
13、此繁繁琐琐之中,可见制度繁缛,等级森严之一斑。在四合院中房顶上的瓦也有讲究,筒瓦只有皇上王公贵族才能使用,在民居中比较少见,最常见的是合瓦,从远处望去犹如一片灰色的鱼鳞。严格的等级制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它在北京四合院中的遗迹却依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京四合院就是一部由砖石写就的史书,可以读出许多东西来。钟为佛教法器,佛教徒作法事时,敲击作召集僧众之用;也有“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 以及“ 暮击则觉昏衡、疏冥味 ”的作用。故此大云寺铜钟,也叫“晓钟”或“暮钟 ”。钟钮铸蒲牢像,蒲牢是龙的儿子,牛头、鹿角、虾眼、蛇身、鹰爪、狮尾集于一身,形象狰狞,生性爱鸣。以此作钟钮,大概是象征钟声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