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场地道路设计 进行总图场地道路设计时,首先要了解场地道路的分类,即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引道、人行道;其次,明确不同道路的路面宽度,双车道为6.0m7.0m,单车道宽 3.54.0m,人行道最小宽度为 1.5m,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 0.2,地面坡度大于 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基地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 0.2,亦不应大于 8,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 11,其坡长不应大于 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 5,其坡长不应大于 600 m;横坡应为 12;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 0.2,亦不应大于 3,其坡长不应大于 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 2
2、,其坡长不应大于 100 m;横坡应为 12;基地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 0.2,亦不应大于 8;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 4,横坡应为12;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场地竖向设计场地竖向设计是场地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场地的安全稳定,也直接影响到空间的组成。对于平坦场地的地形需要进行场地设计的,应先设计地面,然后再进行其他方面的竖向设计。设计地面的形式由地形的变化趋势及坡度值大小确定,可以设计成单坡、双坡或多坡。为使构、建筑物周围的雨水能顺利排除,应设计地面坡度,避免出现凹地。竖向设计时,场地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表现在设计地面与自然地面连接的处理,为保证土体或岩石的稳定
3、,还应处理好设计地面与自然地面的连接,其常用的处理方法是设置边坡或挡土墙。对于坡地场地的竖向布置,首先必须进行道路的规划设计,然后开始建筑布局,接着进行竖向设计,根据竖向设计情况调整总体布局方案,最后确定总体布局和竖向设计的全部内容。在设计地面时,首先,要确定台阶的布置,台阶的宽度和高度;其次,要选择好设计地面之间、设计地面与自然地形之间的连接处理方式;再次,要处理好交通联系,通常用踏步和坡道两种;最后,利用地形的高低变化和道路布置情况,分别在不同层数的高度上设置建筑物入口。坡地场地的建筑单体布置时,可以采用改变建筑物内部结构的方法,使建筑物适应地形的变化。场地绿化设计绿化布置要坚持以人为本,
4、以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为使用者的行为要求和身心健康需要提供一个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于场地人口的绿化布置,在不影响人员和车辆的通行,保证有足够宽度的前提下,可重点进行装饰性绿化,并配以建筑小品,可采用规则而开敞的手法,以突出场地的人口气氛。如果设有入口广场,可在其主要轴线位置上种植花卉或布置山石,也可以设置花坛、喷水池、有主题的雕塑。对于建筑物周围绿化布置,结合建筑造型可配以建筑小品,种植常绿树及花灌木,加以强调和点缀。场地道路绿化主要供遮阴和丰富道路景观效果,植物可以强化道路的线形和走向,同时交叉口绿化应保证安全,大规模的场地内,可以在交叉口中心布置独立式花坛。广场
5、绿化要求环境品质较高,用以增加广场的表现力,布置形式有规则式和自由式。集中绿地应与周围的建筑物协调,使绿化空间和建筑空间互相渗透;绿地内可设置一些园林小品,多设座椅,以供使用者休息;绿地中的铺装尽量平坦,必要时道路系统应考虑无障碍设计。用地边缘应种植高大乔木遮阴、围合空间和阻挡风沙,种植绿篱或灌木,与外界环境分隔,既可以减少周边道路或场地的粉尘,又可以减少外部发生的噪声对场地内部的干扰。场地绿化设计还要配合水景的处理,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使景观更加壮观动人。场地设计条件与场地总体布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招投标制度的实行、土地拍卖、房屋买卖、物业管理等市场机制逐步推广和有效实施,促进了建筑市场的
6、繁荣。人们对建筑环境的优劣有了深刻的认识,但现实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不顾实际条件与可能盲目建设;盲目追求容积率及密度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历史文化传统;破坏生态环境;建筑市场管理不规范;没有长远、全局观点,只图眼前利益等,使得城市环境恶劣。因此,场地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环境及人民生活环境的质量。 1、 场地设计条件场地设计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城市规划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对场地建设的公共限制等,它们共同制约着场地设计。场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工程地质,水文及水文地质等;场地的建设条件是相对于自然条件而言的,主要着重于各种对场地建设与使用可能造成影响的人为因素或设施,包括区域环
7、境条件,周围环境条件,内部建设现状条件,市政设施条件;为保证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同时也为确保场地和其他用地拥有共同的协调环境与各自的利益,场地设计与建设必须遵守一定的公共限制。公共限制条件通过对场地界限、用地性质、容量、密度、限高、绿化等一系列技术经济指标的控制,来保证场地设计的经济合理性,并与周围环境和城市公用设施协调一致。因此,在做场地设计之前一定要对场地设计的条件深入了解并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激发设计者的创作灵感,有利于形成个性鲜明的设计作品,并使得整个设计与周围环境和城市发展协调一致。2、 场地总体布局场地总体布局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环节,为整个设计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确立基本思路,为方案从
8、构思、创作到进一步深入设计提供基本框架,使建筑物的内部功能与外部环境条件彼此协调,有机结合。要做好场地总体布局不仅要明确该阶段主要内容,了解基本要求,还要明确场地设计项目的建设性质,分析其使用功能,了解使用者的意愿和要求,在此基础上从功能性质,空间特性和场地自然条件开始分析用地布局、用地分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之在交通、空间和视觉等方面都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对于一般场地而言,建筑是工程项目主要功能的集中体现,在场地总体布局中属于核心要素,建筑的组织和安排是场地总体布局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场地其他内容的布置。建筑布局的过程是方案形成的过程,在接到项目设计任务后,设计者应进行现场勘察,对建设用地的形
9、状大小、地形地貌、植被景观、现状建筑物分布及周围环境等形成感性认识,对影响建筑布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处理,还要综合考虑日照、通风和防火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因地制宜的做好场地设计的前期工作,为后期具体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场地设计中要安排好建筑在场地中的布置方式,一般为两种形式:1)以建筑自身为核心,布置在场地中部,形成以建筑物为核心。这是一种突出建筑、以环境作为陪衬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的特点是整体秩序较简明,主体建筑突出,视觉形象好。2)建筑布置在场地边侧或一角,这种布置形式适用于用地紧张的场地设计中,将零散的小块地集中布置,以减少场地浪费。场地中的建筑物与其外部空间呈现一种相互依存、虚实互
10、补的关系。场地的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形体而形成的。建筑布局的过程也就是开始塑造外部空问的过程。通过建筑布置对空间形成不同的限定方式,从而产生封闭感强弱不同的空间效果。同时还要组织好外部空间的视觉分析,空间组织,交通组织,场地出入口的设置,交通流线的组织,场地道路系统的组织,场地停车系统的组织,以及场地绿地的配置,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相互协调的整体。转载于荆静发表的关于场地设计的一些探讨,版权属于原作者。解析场地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城市规划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及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目标,结合当地具体条件,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与功能布局,进行各项用地建设
11、的综合部署与全面安排。所以,场地设计中应落实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建设计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规定了场地设计和建设的具体要求,它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和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的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做出指导性的具体安排和规划设计。场地设计应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中规定的建设用地与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审批程序,即“两证一书”制度。(1) 核发选址意见书的程序 选址申请。建设单位向(建设项目所在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城市规划局)提交有关材料、手续,提出建设项目选址申请; 参与选址。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计划部门、建设单位等有关部门一同进行建设项目的选址工作; 选址审查。城市规划
12、行政主管部门经过调查研究,条件分析和多方比较论证,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对建设项目进行审查; 核发选址意见书。通过选址审查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2) 审批建设用地、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程序 认定申请。建设单位提出建设用地定点申请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建设项目的有关条件(包括选址意见书等),依据申请条件的要求,决定是否受理申请; 征求意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具体情况,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如环保、消防、文物、土地等)征询意见; 划定建设用地位置和界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和有关意见,核实建设单位申请用地的位置和界线,初步划定建设项目用地地址和放
13、线范围; 提供规划设计条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向建设单位提供规划设计条件,为场地设计提供依据,并保证场地设计成果与周围环境条件、公用市政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协调、配套,并使规划意图在场地设计中得以贯彻实施; 场地布局审查。主要审查场地的总平面布局方案,保证场地的用地性质、规模、布局方式和交通组织符合规划要求,使场地内建筑与工程设施的布局经济合理,并符合节约用地原则及有关规划设计条件的要求; 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经过审查批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正式确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和界限,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并作为建设单位申请办理有关土地使用手续的依据。(3) 审查建设工程、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
14、证的程序 认定申请。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建设单位提出的建设申请,以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证等有关建设工程的文件,依据申请条件的要求,决定是否受理申请; 征求意见。为使规划管理更加完善合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工程的具体情况,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征询意见; 提供规划设计要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工程所在地段详细规划的情况,提出规划设计要求,核发规划设计要点通知书,作为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进行建筑及场地设计的依据; 设计方案审查。建设单位提出文件、图纸等初步设计成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设计方案的场地布局、交通组织与周围环境关系和单体建筑体量、层次、造型、色彩、风格等,
15、提出规划修改意见,核发设计方案审定书,建设单位据此委托设计单位进行有关施工图设计; 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将场地设计、单体建筑设计施工图纸和文件,提交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经审查批准后,发给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可申请办理有关开工手续。此外,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通过验线、现场核查和竣工验收等环节对建设工程实施审批后的管理。解析场地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今天来说说说场地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建筑设计离不开场地设计,场地设计也离不开建筑。1、场地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整合场地设计贯穿于建筑设计全过程,与建筑设计相比,场地设计也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
16、个阶段,它配合建筑设计完成各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场地设计的概念同时包括两个尺度,一个是大型建筑物在城市规划及景观设计尺度上的阅读、改变和表达;另一个是小型建筑物,它的作用是过渡、连接、辩证地综合手眼直接感到的日常生活空间细节。这两种尺度的并存,要求对远与近的感性理解上有一个连续性。对于建筑师来说,设计场地景观不是被破坏而是被变迁和改善,被合理规划利用。初步设计阶段,主要进行设计方案或重大工程措施的综合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技术上的适应性、可靠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并明确土地的使用计划,确定主要工程方案、提供工程设计概算,作为审批项目建设、设计编制施工图等进行有关施工准备的依据;其工作主要着重于场地条件
17、及有关要求的分析、概念设计、场地总平面布局、竖向布置方案、场地空间景观设计等。场地设计场地的施工图设计,则是根据已批准的初步设计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据以编制工程预算,做好订购材料和设备、进行施工安装及工程验收等。其工作主要包括:场地内各项工程设施的定位、场地竖向设计、管线布置、绿化布置及有关室外工程的设计详图等。2、场地设计与场地内功能行为的展开场地设计是对场地内的建筑群、道路、绿化等的全面合理的布置,并综合利用环境条件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及用地布局,使各功能区对内、对外的行为能合理展开,各功能区之间既保持便捷的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做到动静分开、洁污分开、内外
18、分开等等。其问,合理布置各种动线(交通流线、人流、物流、设备流)及出入口,减少相互交叉与干扰;同时,明确建筑群的主从关系,完善空间布置,并根据用地特点及工艺要求合理安排场地内各种绿化及环境设施等等。3、场地设计与单体建筑设计的关系场地设计对其中单体建筑设计的制约性很大,其位置、朝向、室内外交通联系,建筑出入口布置、建筑造型的设计处理等都应贯彻场地设计意图。同时,由于单体建筑设计还受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材料与工程技术、用地条件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场地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建筑层数、形态、尺度、材料等;单体建筑设计如能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就会使设计更加经济、合理。可见,场
19、地设计与建筑设计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自宏观角度讲,场地设计是对场地总的布置和安排,属于全局性的工作;自微观角度讲,建筑群中的单体建筑设计,应按照局部服从整体的设计原则贯彻场地设计意图,否则将破坏建筑群体和场地环境及设施的统一性、完整性。建筑场地设计的要素场地设计的要素包括自然特性和文脉背景。1自然特性实现可持续场地设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意识到大自然有很多可资利用的资源,同时大自然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果设计中融入了自然,则空间将更加舒适、有吸引力、有效。理解自然系统和它们相互联系的方式,以便在工作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像自然一样,设计不应该是静止的,而应一直进化并适应其与
20、环境更加密切的相互作用。(1)风。风的主要作用是冷却。例如,热带环境的季风通常从东南方向吹来,吹向西北方向。建筑的朝向和具有聚风作用的室外布置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冷却风,这可以视为天然的空调。(2) 太阳。阳光充足的地方,有必要在活动区域为人体的舒适和安全提供遮荫措施(比如小径、院子)。最经济实用的方法是利用天然的植被,斜坡或引入的遮荫结构。室内空间的自然采光和太阳能利用是节约能源和响应环保的方案考虑的重要因素。(3) 降雨。即使在雨水似乎充沛的热带雨林里,适于饮用的净水也会经常短缺。很多地方必须引入水资源,这极大地增加了能源消耗和运行成本,并使得水的补偿变得很重要。雨水应当收集起来用于多种用途(
21、如饮用、洗澡),并加以再利用(如冲厕所、洗衣服)。废水或已开发区域的过剩雨水应该排入渠道并以合适的方式流出,使地下水得到补充。降低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确保土地开发远离地表径流,以保护环境和自然结构。(4) 地貌。在许多地区,平坦的土地是很宝贵的,应该留做农业使用,这样只留出坡地来用于建筑。如果采用创新的设计方案和合理的建造技术,斜坡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场地不利因素。地貌可能造成建筑的竖向分层,并为独立建筑提供更多的私密性。地貌也可以通过改变亲密性或熟悉性来增强或改变参观者对场地的印象(如从一个峡谷走到山坡)。另外,保护当地的土壤和植被是倾斜严重地块的重要问题,增加人行道和休息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适当
22、方案。(5) 水生生态系统。水生地区附近的开发必须以对敏感资源和方法的广泛了解为基础。大多数情况下,开发应着重于水生区域的保护,以降低间接的环境破坏敏感的地点如海滩应予以保护其不受任何干扰,任何水生资源的收获都应通过可持续性的评估,并且随后进行监测和调节。(6) 植被。外来植物种类,尽管可能是美丽的、吸引人的,但不见得适应并能维持健康的本土生态系统。脆弱的本土植物物种要加以确定和保护。原生植被应鼓励保持多样性,并保护天然植被生物的营养。开发中种植的本土植被与被破坏的原生植被的比例应为 2:1。植被可以提高隐蔽性,可以用来制造“自然房间”,是遮荫的主要来源。植物也有助于保证景观的视觉完整性,并能
23、自然地融入到新开发地区自然环境中。某些情况下,植物可以在可持续的基础上提供促进粮食生产和其他有用产品的机会。(7) 视觉特征。自然景观应尽可能应用于设计中,应当避免创造视觉干扰(如道路截断,公用设施等),小心控制外来干扰。利用本地建筑材料,将建筑物隐藏在植被中,根据地貌施工可以保持自然景观。最初的时候减少建筑占地面积远比在完工后整治地块以减少视觉破坏要容易得多。2文化背景当地考古、历史和人民是现有文化背景矩阵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参观过程中考虑配合。可持续原则寻求现有文化模式与新发展的平衡。发展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并寻求将它们融人开发过程中决定了是接受当地文化还是引起其衰退。(1) 考古学。开发之前的
24、完整的考古调查对于维护场地原有资源是必要的。一旦确定存在古遗迹,即可将它们可以纳入设计中,作为一种教育或解释性的工具。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则工作应立即停止,并对场地重新评估。宗教场所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2) 历史。文脉历史应该通过以调查为基础的设计来得到加强,并用于解释当地的设计语汇。应对本地的设计元素和建筑特征加以分析,并以此建立开发的建筑主题。(3) 本地人的文化生活。文化传统应得到鼓励和扶持。应维护和强化当地食品、音乐、艺术和手工艺、生活方式、服饰、建筑风格等多种资源。3场地的发展在全面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场地后,在地形调查的基础上设计理想的概念,目的是将所有计划中的建筑要素组织在
25、一起,以获得场地和开发之间高效而有力的配合。这一概念的主要目的是在建造过程和居民人住后尽量减少资源消耗。应当指出,在被破坏场地的恢复过程中,最初的投资可能高于正常情况,这可以通过持续的景观管理策略使其达到平衡。4交通(1)利用现有的汽车交通网络,减少新基础设施的需求。(2)集中公共设施,人行道和汽车道路。为了降低路面成本、提高效率、集中径流,道路、人行道、停车场应当紧凑。这不仅是减少建造成本的方法,也有助于减少不透水表面与场地总面积的比率。5建筑和场地需求(1)建筑和场地朝向 规划场地的空地和植被,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地形条件; 规划建筑的正确朝向,以在主动式和被动式太阳能系统中充分利用太阳能;根
26、据不同的气候条件,最大程度减少或利用太阳阴影。(2) 景观和自然资源的利用 利用太阳能,空气流动特点,自然水源以及地形的隔热性能,进行建筑的温度控制。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现有水源和地形可用于创造冬季的热汇,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利用温差以产生凉爽的气流。现有的溪流和其他水资源可有助于场地的辐射冷却。表面的颜色和朝向可用来更好地反射太阳能。 利用现有的植被来调节天气条件,为本土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保护。植被在夏季时可提供阴凉和蒸腾作用,在冬季可以防风。另外,植被可以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天然的联系。 设计道路,景观以及配套设施以使风朝向主要建筑,并为其降温;或使主要建筑避开风,以减少热量损失。(3) 公共设施 调整微气候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体舒适,充分利用室外公用设施如广场,休憩区及休息区; 考虑公用设施采用可持续场地材料。可能的话,材料应当能循环利用,而且具有较低的寿命周期费用。选择材料时也要考虑反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