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通行能力、交通岛车道:在车行道上供单一纵列车辆行驶的部分。车行道:道路上供汽车行驶的部分。道路横坡:路幅和路侧带各组成部分的横向坡度。指路面、分隔带、人行道、绿化带等的横向倾斜度。以百分率表示。路幅:由车行道、分隔带和路肩等组成的道路横断面范围。道路交叉(路线交叉) :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的交会。冲突点:在交叉口内,两股车流轨迹线呈交叉形的交会点。道路交叉(路线交叉) :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的交会。(铁路)道口:道路与铁路平面相交处。展线:为使山岭区路线纵坡能符合技术标准,采取顺应地形延伸路线长度的布线方法。路基: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路面:用各种筑路材料铺
2、筑在道路路基上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的层状构造物。刚性路面:刚度较大、抗弯拉强度较高的路面。一般指水泥混凝土路面。 柔性路面:刚度较小、抗弯拉强度较低,主要靠抗压、抗剪强度来承受车辆荷载作用的路面。桥梁: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 涵洞:横穿路基的小型排水构造物。一般由基础、洞身和洞口组成。桥下净空:为满足桥下通航(行车、行人)的需要,对上部结构底缘以下规定的空间限界。桥面净空:桥面车行道、人行道上方应保持的空间限界。(道路)隧道:为使道路从地层内部或水底通过而修建的建筑物,由洞身、洞门等组成。隧道埋深:隧道开挖断面的顶部至自然地面的垂直距离。水底隧道:是指建在江、河、湖、海水面以下
3、应用于交通的隧道构筑物。道路 供各种车辆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及乡村道路等。公路 联结城市、乡村,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城市道路 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及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厂矿道路 主要供工厂、矿山运输车辆通行的道路。林区道路 建在林区,主要供各种林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乡村道路 建在乡村、农场,主要供行人及各种农业运输工具通行的道路。道路网 在一定区域内,由各种道路组成的相互联络、交织成网状分布的道路系统。全部由各级公路组成的称公路网。在城市范围内由各种道路组成的称城市道路网。设计车辆 道路设计所
4、采用的汽车车型,以其外廓尺寸、重量、运转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计算行车速度(设计车速) 道路几何设计(包括平曲线半径、纵坡、视距等 )所采用的行车速度。净空 道路上无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其高度称净高,其宽度称净宽。高速公路 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道,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全部控制出入的专供汽车高速行驶的公路。交通量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通行单元 (车辆或行人)数。通常专指车辆数。通行能力 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设计通行能力 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道路服务水平 主
5、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交叉口通行能力 交叉口各进口道单位时间内可以通过的车辆数之和。 回车道(回车场) 在路线的终端或路侧,供车辆回转方向使用的回车坪或环形道路。 车道宽度 道路上供一列车辆安全顺适行驶所需要的宽度,包括设计车辆的外廓宽度和错车、超车或并列行驶所必需的余宽等。 分隔带 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分隔车行道用的带状设施,位于路中线位置的称中央分隔带;位于路中线两侧的称外侧分隔带。 路缘带 位于车行道两侧与车道相衔接的用标线或不同的路面颜色划分的带状部分。其作用是保障行车安全。 街沟(偏沟) 城市街道路面边缘处,由立缘石与平石或铺装路面形成的侧
6、沟。 路侧带 街道外侧立缘石的内缘与建筑线之间的范围。 道路中线 一般指道路路幅的中心线。规划道路断面的中心线称规划中线,道路两侧红线间的中心线,称红线中线。 道路线形 道路中线的立体形状。 平面线形 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 纵面线形 道路中线在纵剖面上的起伏形状。 线形要素 构成平面线形及纵面线形的几何特征。前者为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后者为直线和圆曲线(或抛物线)。 平曲线 在平面线形中路线转向处曲线的总称,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 最小平曲线半径 在规定的计算行车速度、超高横坡度及路面摩擦系数等条件下,保证汽车行驶在道路曲线部分时,产生的离心力等横向力不超过轮胎与路面摩阻力所允许
7、的界限,并使乘车人员感觉良好而计算的半径。 汽车最小转弯半径 指汽车方向盘旋转至最大角度时按旋转方向外侧的前轮循圆曲线行走轨迹的半径。 缓和曲线 平面线形中,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竖曲线 在道路纵坡的变坡处设置的竖向曲线。 凸形竖曲线 设于道路纵坡呈凸形转折处的曲线。用以保证汽车按计算行车速度行驶时有足够的行车视距。 凹形竖曲线 设于道路纵坡呈凹形转折处的曲线。用以缓冲行车中因运动量变化而产生的冲击和保证夜间汽车前灯视线和汽车在立交桥下行驶时的视线。 平曲线加宽 为适应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后轮轨迹偏向曲线内侧的需要,平曲线内侧相应增加的路面、路基宽度。
8、加宽缓和段 设置平曲线加宽时,从加宽值为零逐渐加宽到全加宽值的过渡段。超高 为抵消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在该路段横断面上设置的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 超高缓和段 从直线路段的横向坡渐变到曲线路段有超高单向坡的过渡段。 纵坡 路线纵断面上同一坡段两点间的高差与其水平距离之比,以百分率表示。最大纵坡 根据道路等级、自然条件、行车要求及临街建筑等因素所限定的纵坡最大值。最小纵坡 为纵向排水的需要,对排水不畅的路段所规定的纵坡最小值。 变坡点 路线纵断面上两相邻坡度线的相交点。 坡长限制 对较大纵坡坡段所限定的长度。 纵坡折减 对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原地区,降低最大纵坡的规定
9、. 缓和坡段 在纵坡长度达到坡长限制时,按规定设置的较小纵坡路段。视距 从车道中心线上规定的视线高度,能看到该车道中心线上高为 10cm 的物体顶点时,沿该车道中心线量得的长度。 视距三角形 平面交叉路口处,由一条道路进入路口行驶方向的最外侧的车道中线与相交道路最内侧的车道中线的交点为顶点,两条车道中线各按其规定车速停车视距的长度为两边,所组成的三角形。在视距三角形内不允许有阻碍司机视线的物体和道路设施存在。 (平曲线)横净距 道路曲线最内侧的车道行车轨迹至由安全视距两端点的连线所构成的曲线内侧空间的界限线(即包络线)的距离。 平面交叉 道路与道路在同一平面内的交叉。简称平交。 环形交叉 道路
10、交会处设有中心岛,所有横穿交通流都被交织运行所代替,形成一个单向行驶的环行交通系统。其中心岛称环岛。 十字形交叉 四岔道路呈“十”字形的平面交叉。 丁字形交叉(T 形交叉) 三岔道路呈“丁”字形的平面交叉。 错位交叉 两条反向道路分别垂直于同一道路上,其交点距离很近,可以看作两个反向丁字形交叉相连接。 Y 形交叉 三岔道路是“Y”形的平面交叉。 立体交叉 道路与道路或铁路在不同高程上的交叉。简称立交. 上跨铁路立体交叉 道路从铁路上跨越的立体交叉。 下穿铁路立体交叉 道路从铁路下穿过的立体交叉。 简单立体交叉 上下层道路之间互不连通的立体交叉。简称简单立交。 互通式立体交叉 上下各层道路之间用
11、匝道或其他方式互相连接的立体交叉。其中只有部分匝道互相连通的称为部分互通式立体交叉。 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指四岔道交叉的右转弯均用外侧直连匝道连通,而左转弯均用环形匝道连通,呈苜蓿叶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只设部分环形匝道的称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 定向式立体交叉 设有一个以上的供左转弯车辆使用直连或半直连匝道相连通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菱形立体交叉 设有四条匝道连通相交道路,在次要道路上的连接部分有冲突点的呈菱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喇叭形立体交叉 以喇叭形匝道连接的三岔道(丁字形或 Y 形)互通式立体交叉。环形立体交叉 主干线为直通式,次要路线与主干线转弯车道呈环形的互通式立体交叉。 分隔式立体交叉
12、 互通式立交道路中,将非机动车自成运行系统,与机动车无平面冲突点互不干扰的立体交叉。 渠化交通 在平面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等,引导车流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冲突点 在交叉口内,两股车流轨迹线呈交叉形的交会点。 交织点 在交叉口内,两股不同方向车流轨迹线呈 Y 形的交会点。一股车流分流时,称分流交织点;两股车流合流时,称合流交织点。 交通岛 为控制车辆行驶方向和保障行人安全,在车道之间设置的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包括导流岛、中心岛、安全岛等。 线形设计 路线立体形状及其相关诸因素的综合设计。(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城市道路线形、交叉口、排水设施及各种道路附属设施等平面位置的设计。 (城
13、市道路)竖向设计 城市道路路线、交叉口、广场、停车场等各部位的高程设计。 展线 为使山岭区路线纵坡能符合技术标准,采取顺应地形延伸路线长度的布线方法。纵断面设计 确定道路的纵坡、变坡点位置、竖曲线与高程的设计。 交叉口设计 道路平面交叉口范围的几何设计、交通组织设计、交通设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板块划分、竖向设计及排水设计等。 路基 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 路堤 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 路堑 低于原地面的挖方路基。 路面 用各种筑路材料铺筑在道路路基上直接承受车辆荷载的层状构造物。 刚性路面 刚度较大、抗弯拉强度较高的路面。一般指水泥混凝土路面。 柔性路面 刚
14、度较小、抗弯拉强度较低,主要靠抗压、抗剪强度来承受车辆荷载作用的路面。 高级路面 用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热拌沥青碎石或整齐石块作面层的路面。 次高级路面 用沥青贯入碎(砾)石、冷拌沥青碎(砾)石、半整齐石块、沥青表面处治等作面层的路面。 中级路面 用水结碎石、泥结碎石、级配碎(砾)石,不整齐石块等作面层的路面。 低级路面 用各种材料改善土的路面。 路面结构层 构成路面的各铺砌层,按其所处的层位和作用,主要有面层、基层和垫层。面层 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并将荷载传递到基层的路面, 基层 设在面层以下的结构层。主要承受由面层传递的车辆荷载,并将荷载分布到垫层或土基上。当基层分为多层时,其最下面的一层称底基层。 垫层 设于基层以下的结构层。其主要作用是隔水、排水、防冻以改善基层和土基的工作条件。 桥梁 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 设计水位 与设计流量相对应的水位。当计入浪高及壅水影响时称计算水位。 路况 现有道路路基、路面、构造物及附属设施等的技术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