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购经理指数.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178768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采购经理指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1采购经理指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1采购经理指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1采购经理指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1采购经理指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采购经理指数采购经理指数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Index,简称 PMI)。采购经理指数体系,涵盖着生产与流通、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等领域,是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之一,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采购经理的国家协会(NAPM) ,现在称做为供应管理之协会,公布每月综合指数,包括国内制造业情况,房屋建筑新订单。生产,供应者送货次数,订货,库存,价格就业,出口订单,及入口订单,它是将制造业除以非制造业以下指数。简介从国际上看,PMI 是一套月度发布的综合性的经济先行指标体系,PMI 涵盖着生产与流通、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等领域,分为制造业 PMI、服务

2、业 PMI,也有一些国家建立了建筑业 PMI。制造业 PMI 最早起源于美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体系现包含新订单、产量、雇员、供应商配送、库存、价格、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等商业活动指标(见表 1.1) 。以上各项指标指数基于对样本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合成得出,再对生产、新订单、雇员、供应商配送与库存五项类指标加权计算得到制造业 PMI 综合指数。服务业 PMI 指标体系则包括:商业活动、投入品价格指数、费用水平、雇员、未来商业活动预期等指数,但因其建立时间不长,尚未形成综合指数。 PMI 每项指标均反映了商业活动的现实情况,综合指数则反映制造业或服务业的整

3、体增长或衰退。调查采用非定量的问卷形式,被调查者对每个问题只需做出定性的判断,在(比上月)上升、不变或下降三种答案中选择一种。进行综合汇总就是统计各类答案的百分比,通过各指标的动态变化来反映经济活动所处的周期状态。制造业及非制造业 PMI 商业报告分别于每月第一个和第三个工作日发布,时间上大大超前于政府其他部门的统计报告,所选的指标又具有先导性,所以 PMI 已成为监测经济运行的及时、可靠的先行指标,得到政府、商界与广大经济学家、预测专家的普遍认同。 指标 权重(%)生产量 25新订单 30就业 20供应商配送 15库存 10表 1.1 制造业 PMI 指标体系 注:上述指标除综合指数是各国统

4、一的以外,其他扩散指数各国并非全部采用,而是根据本国情况有所差异。 此外,其他扩散指数:采购量、积压订单(现有订单)、出口订单、价格(采购品价格、产成品价格) 、库存(产成品库存、采购品库存、用户库存) 、进口 目前全球已有 20 多个国家建立了 PMI 体系,有关机构已开始建立全球指数和欧元区指数, PMI 指数及其商业报告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活动的重要评价指标和世界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按照国际上通用的做法,由五个扩散指数即新订单指数(简称订单) 、生产指数(简称生2产)、从业人员指数(简称雇员)、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 简称配送) 、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简称存货)加权而成。制造业 PMI 指数

5、在 50%以上,反映制造业总体扩张;低于 50%,通常反映制造业衰退。 PMI 指数计算公式如下:PMI= 订单30%+生产25%+雇员20%+配送15%+存货10%1 专家表示,PMI 计算出来之后,可以与上月进行比较。如果 PMI 大于 50%,表示经济上升,反之则趋向下降。一般来说,汇总后的制造业综合指数高于 50%,表示整个制造业经济在增长,低于 50%表示制造业经济下降。 2 PMI 的含义PMI 是一项全面的经济指标,概括了美国整体制造业状况、就业及物价表现,是全球最受关注的经济资料之一。除了对整体指数的关注外,采购经理人指数中的支付物价指数及收取物价指数也被视为物价指标的一种,而

6、其中的就业指数更常被用来预测失业率及非农业就业人口的表现。同时,PMI 是对亚洲及中国出口很有预测力的一个前瞻性指标。PMI 已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采购经理人指数为每月第一个公布的重要数据,加上其所反映的经济状况较为全面,因此市场十分重视该数据所反映的具体结果。在一般意义上讲采购经理人指数上升,会带来美元汇价上涨;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会带来美元汇价的下跌。 主要特点PMI 指数具有下述主要特点: 及时性与先导性PMI 指数是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由于采取快速、简便的调查方法,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发布,在时间上大大早于其他官方数据。在 PMI 基础

7、之上发布的商务报告,是所有宏观经济序列数据中滞后期最短的报告之一。 综合性与指导性PMI 是一个综合的指数体系,尽管指标不多,但涵盖了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如新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生产、供应商配送、库存、雇员、价格等,其综合指数反映了经济总体情况和总的变化趋势,而各项指标又反映了企业供应与采购活动的各个侧面,尤其是 PMI 中一些特有的指标是其他统计指标中所缺少的,如订货提前期与供应商配送时间等,有助于详细分析行业发展走势的成因,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指导企业经营提供了重要依据。 真实性与可靠性PMI 问卷调查直接针对采购与供应经理,取得的原始数据不做任何修改,直接汇总并采用科学方法统计、计算

8、,保证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同时进行季节性调整,消除季节性波动、法规制度和法定假日等因素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样本选择涵盖了不同行业,按照各行业对 GDP 贡献大小选取一定数量企业,贡献大的行业样本多,反之,则少;其次考虑地理分布,样本企业要具有足够的地域代表性;另外还考虑企业规模,不同规模的企业均有代表。这样,减少了随机波动带来的误差。在首次抽样选择之后,样本基本确定下来,但每年度或每半年要对样本进行抽查,根据企业、采购经理发生的变化,予以及时调整。 简单易行PMI 问卷调查是非定量调查,数据采集和加工的简单易行,保证了它作为预测工具的 31995 年-

9、2009 年 PMI 走势连续性、及时性和可靠性。问卷对每个指标都有明确解释。问卷还列出了几个开放性问题,包括采购策略、价格升高与降低的原材料与短缺品种等,为研究应用提供了更为具体的信息。1 作用专家指出,PMI 指数体系无论对于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投资公司,还是企业来说,在经济预测和商业分析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政府部门调控、金融机构与投资公司决策的重要依据。它是一个先行的指标。根据美国专家的分析,PMI 指数与 GDP 具有高度相关性,且其转折点往往领先于 GDP 几个月。在过去 40 多年里,美国制造业 PMI 的峰值可领先商业高潮六个月以上,领先商业低潮也有数月。另外可以用它来

10、分析产业信息。可以根据产业与 GDP 的关系,分析各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变化。 第二,企业应用 PMI 可及时判断行业供应及整体走势,从而更好的进行决策。企业可利用 PMI 评估当前或未来经济走势,判断其对企业目标实现的潜在影响。同时,企业也可根据整体经济状况对市场的影响,从而确定采购与价格策略。2 中国发布 PMI2005 年 4 月底,我国在北京和香港两地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这是中国首次发布这一经济指数。采购经理人指数是通过产品价格、库存等基本数据的变化依据数学模式计算得出的。在许多发达国家,这一指数已经发布多年,采用每月公布和点评的方式反映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随着我国逐步成为全球制

11、造业大国,全球供应商到我国采购成品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2004 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 2.9 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的 21.3%,比发达国家高一倍多。如果我国只是制造而不去关注采购物流领域,这中间巨大的利润空间就会被挤占。建立“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充分说明中国已经从制造环节“脱身 ,开始注重物流与采购问题。 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是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共同合作完成,是快速 及时反映市场动态的先行指标,它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与 GDP 一同构成我国宏观经济的指标体系。目前,采购经理指数调查已列入国家统计局的正式调查制度。从 2005 年 6 月开始,制造业采

12、购经理指数将按月发布,并按国际通行做法,特约业内权威人士结合 PMI 调查数据进行宏观分析,使分析的结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权威性。 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体系共包括 11 个指数:新订单、生产、就业、供应商配送、存货、新出口订单、采购、产成品库存、购进价格、进口、积压订单。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一个综合指数,计算方法全球统一。如制造业 PMI 指数在 50%以上,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扩张;低于 50%,则通常反映制造业经济总体衰退。 中国 PMI 建设历程中国采购经理指数的筹备与建设经历了长达三年多的时间,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4第一阶段, 2002 年2004 年上半年为调研阶段,重点

13、是与国外专家进行多次交流、研讨,并开展大量的研究与宣传工作。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对采购经理指数的建立也十分关注,企业调查队设立了专门课题,并委托天津、山东、宁夏企调队进行研究。 第二阶段是从 2004 年下半年到 2004 年年底,为中国制造业 PMI 的推进阶段,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立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家统计局企调队的合作方式;完成了调查方案的制定、企业调查问卷的设计、企业抽样方法制定与实施;在山东、天津和宁夏三个省(市)开展部分企业的试点工作;在青岛召开了部分省市采购经理指数小型研讨会;召开了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工作会议,就 2005 年 1 月份开展调查进行了部署,并针

14、对采购经理指数的特点及其应用、采购经理调查问卷、联网上报的具体事宜开展了培训。 中国制造业 PMI 走势第三阶段是从 2005 年 1 月开始,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调查工作正式启动。经过半年的运转,取得了三项成果:第一,建立了稳定的调查渠道,全国制造业 20 个大行业 727 家企业的采购经理按月填报了调查问卷。第二,建立了制造业 PMI 数据库,每月采购经理在网上填报,经过数据的核实与汇总,建立了丰富的、完整的中国制造业 PMI 数据库。第三,根据调查结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企调队编制了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并撰写商务报告。目前已有六个月的指数。在 2005 年 4 月,我们召

15、开了专家论证会,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们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中国 PMI 建立意义中国采购经理人指数是国际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测体系,涵盖生产与流通、制造业与非制造业等领域,对国家经济活动的监测和预测具有重要作用。建立中国采购经理指数的重大意义在于: 1、有利于与国际接轨。目前,已有美国、英国、新加坡等 22 个国家制定了 PMI 指数。中国加入 WTO 之后,正在日益成为世界采购中心与制造中心,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中国经济形势如何已是全球关注的焦点,所以是中国需要 PMI, 世界也需要中国的 PMI。建立中国 PMI,将在两个方面与国际接轨:一是调查方法与统计方

16、法的接轨;二是数据的可比性。 2、有利于国家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预测。PMI 是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反映经济活动快速的、及时的先行指标。通过 PMI,可以及时监测和预测经济与商业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趋势,使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走向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3、有利于指导企业的采购、生产、经营等活动。PMI 调查涉及企业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价格等多个环节,反映了企业全面的商业活动,PMI 以及基于 PMI 的商务报告对企业实际经营活动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使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的战略决策与业务调整有一个可靠的依据。 采购经理人指数的计算PMI 是以下不断变化的五项指标的一个综合性加权指数:新订单指标

17、,生产指标,供应商交货指标,库存指标以及就业指标。加权指数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代表意义,显示出变化的趋势和程度大小。从而得出每一家企业在每一方面的处于上升、下降和不变的结果,通过计算每一个方面不同结果企业所占比例后,得出这五个方面的扩散指数。5金融危机下中国出口制造业全球供应链战略分析日期:2009-10-23 来源: 作者:何慧 张伟 字体:大 中 小 object Object 中国论文联盟 http:/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 中国 出口制造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的方式、地位和运作模式,指出中国出口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最后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为中国出口制造业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对策。

18、 关键词: 金融 危机 全球供应链 中国制造业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 经济 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上升。逐渐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中国,经济 发展 模式偏外向,在美国国民借钱消费模式终结的情况下, “中国制造”随之受到影响。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出口代工 企业 ,尚处于低水平的制造能力,通过代工的方式融入全球供应链,目前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劳动力成本上扬、国际市场行情低迷、东南亚等新兴国家制造业飞速发展等,使得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珠三角和江浙一带不断出现工厂减产、停工、迁徙的问题。因此,当前对中国出口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的情况及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显得尤为

19、重要。 目前很多学者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应该改变过去的被动战略为主动战略,制定“走出去”的国际战略,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新一代“链主” 。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路径选择,建议中国制造企业可以在稳定承接 OEM 订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从OEM 向 ODM 再向 OBM 的转化。但在国际合作环境不确定的情形下,中国出口制造业如何进行供应链战略调整从而提升竞争力的研究 文献 较少。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出口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的现状及企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对策。中国出口制造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的现状 (一)参与方式 1.依据形成全球供应链的决定因素划分:目前,在全

20、球供应链中,大型跨国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以外包或合同分包等形式把部分工序转移到禀赋更为富裕的国家进行生产,将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即跨国公司控制着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通过直接投资、产业转移和外包订单,使那些劳动密集的、附加价值较低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企业依靠来样、来料加工参与到了全球供应链中。我国劳动力密集、资源成本低,因此中国制造业在跨国公司进行产业转移时被动地加入到了全球供应链中,如服装、鞋、玩具、手工艺品等代工企业。 另外,跨国公司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在选择专业化供应商时,会把产业地理集中或集聚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跨国公司将我国市场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们在资

21、金、技术、管理和物流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瓶颈” 。为了快速、低成本地进入我国市场,与具有核心优势的区域产业进行合作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环渤海海湾很多中小型企业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参与到全球供应链中。如东莞的电脑硬件设备产业群,长三角的 电子 及通信设备产业群等。 2.从供应链成员组织分工角度划分:第一类是以加工外包和代工生产的方式参与了全球供应链。中国出口制造企业主要进行零部件的加工装配,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及产成品的销售都由跨国公司控制,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跨国公司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第二类6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内” ,即原材料

22、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 网络 。第三类是产品的研发、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以本土制造业为主,跨国公司通过在我国建立采购中心,从事采购出口业务及相关的配套服中国论文联盟 整理务,从而使我国部分制造企业参与到全球供应链中。 (二)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据联合国 工业 发展组织估算,2007 年,中国制造业有 172 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 70%的玩具、50%的电话和鞋、超过三分之一的彩电、箱包等都产自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但却处于供应链的最低端。物流学家王之泰说,全球供应链成“”型,被称为微笑曲线,高科技

23、和服务业占据了两个高端,而目前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制造业则处于供应链的最低端。 当前中国出口制造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一)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 我国大多数出口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以低端为主,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附加价值低,增值率仅为约 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 22%、22%和11%。供应链中高附加值的部分处于供应链的两端,一端是研发与核心技术,但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报,2005 年我国研发经费只占 GDP 的 1.3%,这与 5%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得很远,另一端是渠道和品牌,在 2007 年评出的全球 100 大品牌中,美国、日本、德国占了 2/3,亚洲仅有

24、 9 个品牌入围,中国无一上榜。我国从传统的玩具产业到高新技术的电子信息产业,都基本没有拥有自己的品牌,而持续地为世界各大厂商做 OEM 产品。目前中国出口制造企业都不具备在这两端的控制能力,即在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销售等供应链环节上几乎没有地位可言。 (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近几年,我国的工资水平增长较快,2003 年、2004 年的增长幅度均超过 10%,达到12%左右。美国的工资增长幅度大概是 2%-3%,而韩国的工资水平年增长率约为 7%。据调查,目前东莞大量企业成本上涨幅度高达 30%-40%。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但一直在上升,相对于其他亚洲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也在不

25、断缩小。 (三)过分依赖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技术和市场 虽然中国出口制造业在全球所占比重较大,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仅仅是低价格,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竞争优势,只好进行贴牌生产,依赖核心企业的技术和市场而生存,赚取的仅仅是加工费,抵御供应链和企业经营风险的能力很薄弱。即使在我们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一些行业(如家电行业) ,我们的优势也仅限于加工制造环节,大部分家电产品的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再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制造企业的低价优势进一步被削弱。 (四)交货速度要求越来越快 全球市场变化日新月异,为了及时满足市场需求,供应链成员企业越来越注重柔性和灵活性,在选择合作伙伴时

26、,将交货期看作是第二大关键因素,往往选择那些能对市场需求进行快速反应的企业。而且,在全球供应链中,跨国公司纷纷实行“零库存管理”和JIT 生产,要求我国出口制造企业的交货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 (五)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价值差异较大 全球供应链是跨国家、跨地域、跨文化的供应链网络,供应链成员企业在民族文化、语言、传统、偏好、经营环境、 法律 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当供应链跨越许多国家时,成员企业之间以及在决策价值、使用情况、产品和服务等级方面的差7异显得更为突出。 (六)比较优势发生转移 目前,许多国家具备替代我国成为吸引外资大国的潜力,低成本的竞争对手会不断涌现。如我国的劳动力价格已经明显高于印度、越南、蒙古等国家,部分制造业生产商已经开始从我国向这些国家转移生产线,如电子制造业在向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国家转移。而这些国家也拥有劳动密集、制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相比之下,我国的比较优势不再明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