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180685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为加快“十二五 ”时期上海国 际金融中心建 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 国发 200919 号,以下简称“国务院意见”)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编制本规划。一、 “十一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回顾“十一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金融改革开放和创新为重点,取得显著进展。(一 )金融市 场体系不断健全,金融市场规模明显提升上海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清

2、算所开业。金融市场运行机制改革成效显著,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功推出,上海作为人民币汇率基准、利率基准生成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不断丰富,成功推出了中期票据、黄金期货、锌期货、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提升了上海金融市场交易、定价功能。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10 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 交易 总额 386.2 万亿元,比 2005 年增 长 10 倍;直接融资总额 2.38 万亿元(不含 3.1 万亿元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发行额),比 2005 年增长 2.4 倍。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2010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位居

3、全球第三,年末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六;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年末债券托管余额位居全球第五;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合约数量居全球商品期货和期权交易所第二位,成为全球三大有色金属的定价中心之一;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现货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二 )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机构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上海金融机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在商 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快集聚的同时,其他各类功能性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股权投资企业等新型机构快速发展。截至2010 年末,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 1049 家,比 2005 年末增加439 家。金融业务创

4、 新不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期货保税交割等一批重要的创新业务有序推出,有力地提升了金融服务水平。金融机构实力日益增强,截至 2010 年末,各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 14 万亿元,比 2005 年末增长 1.9 倍。(三 )金融 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外资金融机构加速聚集。截至 2010 年末,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 21 家;合资证券公司 5 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22 家;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 8 家;合资寿险公司 11 家。金融业务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证 券市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数量和投资额度进一步增加;境外机构直接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启动;货币、外

5、汇、黄金等市场稳步有序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境内金融机构稳步拓展海外业务,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 业务正式推出。截至 2010 年末,上海共有 14 家基金管理公司、4 家证券公司获得 QDII 业务资格。(四 )金融 发展环境持续优化,配套服务功能明显改善金融发展的法治环境建设不断优化,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金融审判庭、金融检察科、金融仲裁院相继成立。信用体系和支付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落户上海的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已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票据、银行卡、网络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广泛应用。专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华 08

6、 金融信息平台落户上海,与金融相关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资产评估、信用评级、投资咨询、财经资讯、服务外包等专业服务加快发展。金融集聚区规划建设成效明显,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集聚带等金融集聚区承载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金融稳定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此外,在金融人才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也不断取得进展。但是,受市场机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不 强、开放度不够等因素的制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机构投资者种类和数量不足,金融产品和工具不够丰富,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

7、步提升;金融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金融法制、税收、信用、监管、人才服务等环境建设有待加强。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加快金融改革开放和 创新发展加以解决。二、 “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形势“十二五 ”时期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精神,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 )世界 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十二五 ”时期,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趋势继续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调整,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地位进一步上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

8、国家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将进一步提高,全球跨国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将不断向新兴经济体倾斜。这些变化将为上海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良好机遇。(二 )我国 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 5 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十二五 ”时期,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实力将不断增强。同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明显加快,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长三角地区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以上海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形成。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发

9、展转型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也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三 )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 ”时期,为了更好地适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以及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将取得更大进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将稳步推进,直接融资比重将显著提高,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明显增强。这些都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四 )人民 币跨境使用进程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币 可兑

10、换程度不断提高,境外交易主体对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 6 货币的需求将不断上升,人民币走向国际货币的进程逐步加快。这是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资源配置功能的重要动力。(五 )全球金融市 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防范面临新的要求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全球正在掀起新一 轮国际金融中心竞争浪潮。尤其是在亚洲,围绕新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建设而展开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金融资源和金融交易不断集中,金融活动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对金融中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机遇、新要求,要增强机遇意识 、使命意识和创新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充分

11、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 “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一 )指导 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着力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维护 7 金融安全与稳定,显著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配置全球资源的功能和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到 2020 年把上海建设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

12、金融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坚持统筹谋划的推进方针。充分 认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对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意义。站在国家整体利益的高度,统筹谋划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形成推进合力。必须坚持“一个核心、两个重点”的推进思路。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人民币市场建设;以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加快体制机制和业务创新,不断提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配置功能和辐射带动效应。必须坚持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推 进方向。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加

13、快提升上海金融中心配置全球金融资源的能力;不断完善金融、税收、会计、信用、监管等制度,加快构建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法规制度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二 )发展目 标按照到 2020 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 要求,瞄准世界一 8 流国际金融中心,全面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加快提升金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内涵和全球影响力,力争到 2015 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具体目标: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具 备较强交易、定价、信息功能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人民币跨境投融

14、资中心、人民币产品基准价格形成中心、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和金融资讯服务中心;基本形成各类机构共同发展、具有较强创新和服务功能的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形成人民币产品创新中心、人民币资产管理中心和航运贸易金融服务中心;基本形成框架合理、功能完善、统一高效的现代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中心;基本形成专业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具有较强支持功能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逐步形成国际金融人才聚集地;基本形成符合国际金融中心运行需要的金融税收、会计、信用、监管等法规体系,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三 )主要指 标“十二五 ”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预期指标如下:金融市场规模显

15、著扩大。到 2015 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 额达到 1000 万亿元左右;主要金融市场规模保持或进入世界同类市场前列。其中,债券托管余额进入全球前 3 位,黄金市场现货交易量保持全球第 1 位,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量进入全球前 5 位,保险市场原保费规模达 1400 亿元左右,银行卡跨行交易额达 25 万 亿元左右,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剔除批 发性大宗交易和房地产交易)的比例达 50%左右,票据市场和信贷转让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金融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到 2015 年,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境外投资者规模显著扩大;上海证券交易所主要指数、上海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国际影响力

16、显著提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成为境内外人民币资产定价的主要基准利率,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成为境内外人民币交易定价的主要汇率基准;进一步提高在沪外资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市场份额。金融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到 2015 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达到 22%左右;管理资产规模达到30 万亿元左右。金融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到 2015 年,上海金融从业人员达到 32 万人左右,国 际化高端金融人才和新兴金融领域的人才明显增加;金融发展环境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金融法律、税收、监管等与国际惯例接轨程度明显提高。四、 “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一 )以拓展金融市场广度

17、和深度为重点,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要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增强金融市场功能,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1、提升现有金融市场功能。大力提升资本市场功能,促进权益类 和固定收益类市场全面发展。继续加强蓝筹股市场建设,强化上海证券市场的全国主板市场地位,大力吸引成熟优秀企业上市,拓宽上市公司来源,探索建立不同层次资本市场间的转板机制,推进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展成为亚太一流、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交易所;支持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协同发展,加快推出新的债券品种,不断扩大债券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上海期货市场国际影响力,积极支持境内期

18、货交易所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试点,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进一步发挥金融期货市场功能,有序引导各类机构投资者参与,支持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逐步成为服务全国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风险管理中心。支持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加快发展,增强服务功能,逐步发展更有广度和深度的人民币外汇市场,允许境内银行与境外银行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远期购售交易,推动银行间 12 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新兴经济体货币交易。进一步发展上海黄金市场,保持现货黄金场内交易的国际领先地位。健全保险市场体系,加快培育再保险市场,不断提升保险市场的规模和国际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市场机构兼并和收购境外交易所和交易平台。2、发展新的金融市场形态。积极推进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具 备条件的未上市企业进入全国场外交易市场进行股份公开转让。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和非公开转让市场建设。加快发展保险市场,研究建立保险交易所的可行性,积极探索有利于保险市场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市场基础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