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九课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一、三维目标:1. 掌握本文重要字词;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写法。2.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练习巩固掌握本课内容 。3.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的精神。二、具体目标:1.能正确读写本课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和把握重要词语的词义。2.掌握有关议论文的文体知识。3.把握本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作用等。4.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写作特色。5学会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具体目标中,1、2、3 是针对所有学生确定的,4 是对中等生的要求,5 是对优秀生提出的目
2、标。【教学重难点】1.创造性思维的要素。2.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观点。3.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阅读课文,掌握本课重要字词的音、形、义,扫清阅读理解的障碍。2.初步梳理本文的论证结构,了解本文的论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等。3.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1导入新课:(1)用幻灯片呈现一幅图片,然后让学生说出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2)针对学生说出的不同答案,引导学生由此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从而引入本课教学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 (1)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将预习题一、二两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
3、同学在小组内2互相检查批改,然后师生共同纠偏解疑。(2)以口头的形式回答预习题的第三题和第四题。3.圈点批注:(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课文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创造性思维有哪两个必需的要素?在作者看来,创造性思维必需的两个要素是否同等重要,如果不是,哪个更重要?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这一观点的?怎样论证的?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有什么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区别? 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在书上进
4、行圈点批注。【出示幻灯片】批注要点: 1)重点词语用框框线。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5)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 4.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第二课时二、导1.班内探究:(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2.精讲点拨:对学生自学思考题中的 题进行点拨:(1)创造性思维有哪两个必需的要素?【点拨方法】从文中第四小节最后一句“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5、”可知下文谈的是创造性思维的要素,尤其要注意第六小节开头的四句话,这四句话在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将两个要素联系在一起。【参考答案】两个要素:一是精通各种知识;二是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2)在作者看来,创造性思维必需的两个要素是否同等重要,如果不是,哪个更重要?3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这一观点的?怎样论证的?【点拨方法】第一问还是要抓住第六小节开头的四句话,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如“素材”“关键”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第二问要引导学生读 7、8 两小节,运用自学辅助资料中对有关论证方法的文体知识的介绍来判断。第三问要引导学生分析两个事实论据和论点
6、之间的联系。【参考答案】两个要素的地位是不同等的,由“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可知知识是基础,由“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可知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才是关键。为了证明观点,作者举了德国的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美国的罗兰布歇内尔发明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这两个典型事例。这两个人的发明都是首先有了探求新事物的意识,然后活用知识,进行尝试而获得成功的。(3) 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有什么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区别? 【点拨方法】第一问要引导学生读课文 911 小节,从中找出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分别是怎样看待创造力的?
7、两者看法的不同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第二问运用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知识判断。【参考答案】区别: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作者首先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其次,作者摆出典型的创造型明星的事例来加以论证。从中说明他们“非凡的灵感”往往由于“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成的。(4) 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点拨方法】首先要明确本
8、文的中心是什么?然后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梳理,看是怎样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参考答案】作者要论述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所以作者首先论述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有了这种思维方式,要付诸行动,这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所以接着论述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了说明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作者分析了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3.深度探究:探究题: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 ,对不对?为什么?先四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
9、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点拨方法】思考这道题可从文中和书外两个方面着手。文中是找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书外主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事实来说明道理。【参考答案】4这种看法不对。一是不仅伟大人物有创造力,一般的人也有创造力。如鲁班发明锯子,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毕昇发明活板印刷术;二是伟大人物也是从一般人开始的。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时还是一个学生,当时谁也不认为他伟大;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原先只是一个学徒;爱因斯坦、爱迪生小时候被认为是低能儿;三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这样的创造明星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三、练1.涵咏积累。当堂背诵课文最后一段,看谁背得快。2.重点检测。学生完成课堂达标测评题。3.反馈矫正。学习小组内互改,教师及时反馈评讲。课后提升1.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2.同步阅读。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3.反馈评价。老师及时批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