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主要国家动员体系建设经验国防动员制度体系是国防动员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以国防动员制度为基础,又对国防动员制度起着统筹、提炼、整合的作用,是各项国防动员制度的有机统一。世界各国国防动员制度体系建设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共同经验。注重动员制度的完善与动员制度体系的完备相结合。各国都注重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对动员制度进行补充修改或增加新的动员制度,以促进国防动员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法国 1938 年以总动员法的形式确立了大量的动员制度,此后进行 20 余次修改。俄罗斯1993 年确立的优抚制度规定了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的权利和责任,随后又颁布了 20余项规定,对优抚制度进行补
2、充和完善。突出国防动员制度体系与应急制度体系功能的衔接。利用动员体制机制应对战争和突发事件,实现动员制度应对战争和危机管理功能的衔接,是许多国家普遍的做法。美军联合作战纲要和野战条令从联邦军队的行动计划、指挥关系、通信联络和情报搜集等方面对非战争军事行动进行了界定,通过制度规范军事力量控制各种地区危机与冲突。俄罗斯的国防动员制度体系建设注重平战体制转换和功能开发,联邦政府通信部、运输部、农业部等部门的动员机构和应急机构合二为一,紧急事务部实现了民防体制和应急体制的统一。以英、法、德三国为代表的战争动员制度体系,十分注重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和“双应”功能衔接。在德国,由消防队员和警察组成的抢险力量
3、不足时,可向内政部申请调动联邦国防军参加救灾行动。强调从立法高度加强动员制度的权威性和动员制度体系的稳定性。世界各国都注重将一些成熟的国防动员制度上升为法律层次,以增强其权威性和稳定性。在美国,既有总动员法,也有单项动员法,还有各项动员条例、细则,如国会颁布的国家安全法等基本法律;选征兵役法等专项法律与联邦民事立法中的战争动员条款,形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结构严密、体系完备的动员法律体系。二战后,法国认真总结了两次世界大战中动员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通过了 40 余项动员法律法令,涵盖了人力、经济、交通、通信、卫生和民防等动员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动员制度体系。英国预备役:最受不了被歧视李学华 20
4、11-07-16 17:13:29 来源:中国民兵英国预备役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预备役部队之一,英国陆军早在中世纪时就为自己组织了后备队。发展至今,英国预备役部队已经从一支规模很大却很少使用的部队,转变为一支时刻准备战斗的部队。这支部队既能独立作战,又可增援正规部队,执行日益频繁的远征作战。训练就像免费旅行据估计,英国预备役部队有 32 万人,主要由两种人员组成,一种是退役军人组成的正规预备役,另外一种是直接来自平民的志愿预备役,亦称地方军。地方军由地方志愿部队发展而来,主要包括志愿者、民兵、自由民等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地方志愿部队被正式命名为地方军,并逐渐发展为英国军队主要的后备力量
5、,他们补充了英国正规部队中三分之一的岗位。普通民众是地方军的主要来源。按规定,17 岁至 38 岁的男女公民均有资格加入地方军。如果有服现役的经验或掌握特别技术,年龄还可以适当放宽。一般来说,女性可以加入任何地方军单位,但在被派往前线时却受到限制,这大概是英国绅士们尊重女士的一种表现方式。地方军的平均服役时间为 3 年,但每年都有约三分之一的成员因为工作变动等原因退出。这种“来去自由”的参军方式尤其吸引崇尚个性的年轻人,他们想体会军队的神秘,却又不想放弃自己手头的工作,于是,报名参加地方军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正像英国皇家空军预备役 2007 年的征兵广告描述的那样,这是一个将“两种人生合二为一”
6、的机会。其实,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加入英国预备役部队还是很有吸引力的。预备役的训练安排很人性化,为了不耽误预备役人员的日常工作,通常安排在周末或平时的夜晚,每年的训练时间要保证在 40 天以上,其中每周至少有一次 2 个小时的晚间训练、每月至少有一次周末训练。到每年的秋天,还要组织一次年度训练演习,为期 14 天,演习地点可能在国内,也可能在国外。对不少人来说,这些训练不啻于免费旅行,有时还是环球旅行。拿伦敦的预备役团队来说,他们就曾经到美国、加拿大、直布罗陀和德国训练过,还曾经组织过前往北极、肯尼亚、冰岛、委内瑞拉、挪威等地的远征训练。与丰富多彩的地方军相比,正规预备役人员似乎就有些单调了。这
7、些退役军人虽然根据服现役的时间长短、年龄和性别等因素负有不同职责,却很少被再次征召服现役,除非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或战争处于初始时期。“企业预备役”很重专业与正规部队相比,遍布全国各地的预备役部队有更多机会在公众面前抛头露面。因此,正规部队会借助他们进行自我宣传、国防教育和大学军官训练团训练等活动。这些活动虽然比上战场要安全得多,却也是英国强化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英国预备役部队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政府提出了“防务之事是全民的事”,并在学生中普遍开展了国防教育。除了在许多大学设有专门的军事学位、办有专门的军事刊物外,还在许多学校建立各种军事研究团体,广泛吸收学生参加。
8、最让学生们感兴趣的是“点将答题”,即政府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开辟我对防务问题的看法专栏和专题节目,让学生回答有关防务的基本知识和一些重大问题。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军事知识,又提高了预备役部队的知名度,使预备役部队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英国,除了人员预备役,还有一种被称为“企业预备役”的理念。简单地说,企业预备役就是将与军队联系密切的民间企业作为“预备役成员”,企业中的一部分雇员必须是预备役成员,但他们不会应征加入现役,而只是在企业里完成雇主承担的军事合同,拿英国人自己的话来说,这些员工是“被雇佣的预备役人员”。现代战争拼的是技术和人才,并不缺少冲锋陷阵的士兵。企业预备役能填补正规部队中诸多专业人
9、员的空缺,并提供关键的专业技能。在伊拉克战争中,英国军队的后勤运输就是依靠“被雇佣的预备役人员”完成的。他们驾驶滚装船,将满载武器装备、补给物资的船只运到海湾。一名英国老兵对此赞叹不已:“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挑战者坦克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运到沙漠里来呢!”除了运输,企业预备役还能为正规军队提供气象监测、水文测量等保障,空军甚至还希望民间承包商购买加油机,以军民双重身份注册,平时用于私人盈利,战时为战机提供加油服务,此即为“未来战略加油机”。最精锐的 SAS早在拿破伦战争时期,英国民兵就作为正规部队的后备队发挥了巨大作用。1805 年时,英国拥有正规军约 16 万人,为保卫“日不落帝国”的利益驻守
10、在全球各地,而英国本土的防卫则大多由民兵承担。那时,驻守不列颠群岛和爱尔兰的士兵中,有一半以上属于不列颠民兵和爱尔兰民兵。二战结束以后,英国预备役部队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英军认为,一旦战争爆发,不仅正规军队要快速反应,后备力量也必须迅速进入情况。马岛战争爆发后,英国迅速动员了 56 艘担负预备役任务的商船,同时征召 1.35 万名人员充实后勤保障,而英军参战的总人数才不过 3.5 万人。之后,在巴尔干、伊拉克、阿富汗的英国军队中,都能看到预备役人员的身影。他们承担的任务已经由单纯的技术和后勤保障,发展到参加血淋淋的战斗。英国预备役部队中最精锐的恐怕要数两个 SAS 团了。在世界各国的特种
11、部队中,英国特别空勤部队(即 SAS)久负盛名。这支部队源于二战时期的“哥曼德”突击队,善于出其不意发起攻击,常能以一当十。希特勒曾下令凡抓到英国特种部队成员,“立即处死,格杀勿论”!这样一支威力十足的特种部队总兵力有 3 个团,但只有一个是现役团,其他两个都是可以快速动员的预备役团!英国预备役部队的战斗力由此可见一斑。为保证预备役部队召之即来,英军建立了周密顺畅的动员体系。征召通知一般通过广播、电视和“国防部急件”等方式下发,接到通知后,领取养老金的预备役人员要在 3 天内到达指定地点或部队报到,其他预备役人员则必须在 12 小时内向所属动员部队、动员中心或“增援部队招募站”报到。为了让预备
12、役人员熟悉这套程序,国防部特别给每个预备役人员下发了一本应招指南,上面清楚地印着接到紧急动员令后应做的事情,并附有通行证等必要证件。为了与正规预备役人员保持联系,英国预备役部队还想出了一个怪点子:向正规预备役士兵发放象征性补助。发放的目的不是让士兵们养家糊口,而是让他们有机会聚在一起,彼此有片刻的熟悉时间。当然,这样的待遇只限正规预备役人员,其他预备役人员没有任何补助,只是在退伍的时候会得到一套作训服和轻装具作为纪念。预备役人员如果参加训练或作战则另当别论,那时,无论哪种类型的人员都会享受与现役人员同等的津贴和待遇。“优等生”让他们很沮丧在英国法律中,预备役部队被动员的频率是有明确规定的。根据
13、法律,如果是维和行动,27 个月的时间里预备役部队能够被动员服役 9 个月,如果参加战争,则在 3 年里可被动员服役 1 年。但随着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拖延,英军兵力捉襟见肘的尴尬日见明显,不得不大量动员预备役人员参战。2004 年时,已有 7500 名预备役人员前往中东战场,但数量仍显不足,不得不对已经轮换回国的预备役人员重复动员。预备役人员和他们的雇主开始不满起来,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强迫行为。预备役部队本来只有在国家处于紧急情况下才会被动员,但现在却频频征召,而且大部分情况下军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通知,长此以往,他们可能会拒绝参加行动。军方也意识到了不妥:“我们已经动员了大量预备役部队,这可能是一个错误,在这一问题上应该非常小心。”与频频征召相比,更让预备役人员受不了的是服役期间正规士兵的态度。虽然在待遇上他们没有差别,但在心态上,正规士兵往往自视高预备役士兵一等,甚至把预备役士兵看成“流浪汉”,处处加以歧视。在伊拉克,正规部队士兵刻意地与预备役士兵保持着距离,他们食不同桌寝不同帐,如同种族歧视一般。一名在伊拉克服役的预备役人员表示,与预备役相比,正规部队就是“优等生”,如果有机会回家,这个机会一定会给他们。为此,预备役人员士气低落,大部分人希望立刻返回本土退出预备役:“这真是令人沮丧,这里的环境太恶劣了!真希望我从没有来过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