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甲骨文 和 金文 是殷商时期书法的代表。它们是考古资料可证实的数量较多又相当成熟的最早文字。2、楚系文字中越国 越王勾践 的铭文以鸟虫加以组合变形,结体精严,疏密变化有致,富于装饰性,习惯上称其为 鸟虫篆 。3、东汉书论:赵壹的 非草书 反映了汉代草书发展热潮的真实情况。崔瑗的 草书势 蔡邕的 篆势 等,可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4、东汉篆书碑刻: 袁安碑 和 袁敞碑 二碑风格相似,笔画清晰,其中垂露竖作悬针状,为秦代刻石所无,作品中吸收了古籀笔法。5、 波挑 与 掠笔 都是隶书与篆书完全不同的用笔,它是篆书草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用笔,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打破篆书原始用笔形态后定型的两种
2、笔法。6、三国、西晋时期的书法,有 刻石书法 和 墨迹 两大类。7、南朝陈至隋间的书家,以高僧 智永 最为著名,传其居永欣寺阁上临书三十年,写真草 千字文 八百余本。8、唐代书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作为六朝书论的总结,孙过庭 书谱 有着特殊意义,反映了书论的高度成熟,并成为书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张怀瓘的 书断 书估书议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详备的书学文献,是当时最完整的源流史论、书家批评论、书法审美论的专著。晚唐,张彦远的 书法要录 汇辑了自汉以来许多书论名篇,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可贵的书法史论遗产。9、宋代书论有北宋朱长文的 续书断 、米芾的 书史 等,南宋姜夔的 续书谱 等。10、唐寅书法
3、以行书见长, 落花诗卷 和自作诗卷是其代表作。11、欧阳修提倡以复古来达到创新的目的,指出:“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12、清代书法一方面沿着明代一脉继续向前发展,一方面由于金石考据学的兴起、访碑热潮的出现以及书法观念的改变,一脉迅猛发展,渐成衰微、兴盛的局面。于是,清代成为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13、王文治的书法秀逸天成,与刘墉形成鲜明对照,清人梁绍壬评“刘石庵相国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专取风神”时有“”、“”之誉。14、书法以行书见长,静穆雄浑,康有为认为“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徐珂在清稗类钞中也说:“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
4、一代书家之冠。”其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地道帖派风范的印象。15、吴昌硕篆刻以石鼓文笔意融入汉印,又于汉砖瓦文字及封泥中得到启发,印风苍浑豪放,形成具有大写意特征的一代印风,世称“”,他被公推为第一任社长。1、 是研究商代文字、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早期书法的代表。2、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秦系文字代表有 和 。3、李斯作 仓颉篇 、赵高作 爰历篇 、胡毋敬作 博学篇 ,均采用新改定的小篆颁行天下。4、西汉晚期的连云港汉简中的神乌傅为 ,笔画中多有圆劲弧形,粗笔在简中时有出现。5、从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等丰富的出土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自西汉初期, 已成为朝野的通行书体,同时也证明文字在此时已
5、完成了由篆至隶的变化,到西汉中期隶书已十分成熟。从西北汉简中可见,西汉中期的 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草法,说明章草已较为规范,并成为汉代通行书体之一。从汉简中还可了解中,东汉初期已出现 和 的端倪。6、西汉的篆书刻石和隶书刻石所见不多。东汉中期到末期刻石铭辞风气渐开,主要成就表现在这一时期的 上的篆隶作品。7、 与 相类,故有“二宙”之称,康有为称其是“汉分中妙品”。8、小篆,在西汉依然是通行文字之一,但纯小篆作品已非常少见,隶变、讹变的篆法替代了严肃的六书原则,后世将汉代这种渗入许多隶变形构的篆书称为“ ”。9、魏晋书论有了很大发展,流传至今的有西晋卫恒的、索靖的等,奠定了中国古代书论的基础。1
6、0、盛中唐时,书法的崇尚已由大王转向小王,并提倡“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和“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的风尚,、把这种风气推向了极致,成为浪漫写意书风的杰出代表。11、唐太宗传世作品有、屏风帖。12、褚遂良行书作品有,还有传世,米芾对之大加推赏:“虽临王帖,全是褚法。”213、吴琚的是现存书法作品中所见最早的一件条幅。14、沈度书法以楷书著称,尤工,沈粲书法以名世。15、康有为的碑学思想集中反映在广艺舟双楫中,他第一次使用了“”和“”这两个概念。1、秦末至西汉末年,隶书发展很快,并替代了小篆的官体文字地位。西汉时期,首先由隶书演化出了较成熟的 ,约于东汉中期,已有早期 出现,东汉
7、后期又出现了 。2、史载秦始皇东巡刻石还有 、东观刻石、 等。3、 、西北汉简指出土于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青海等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1899 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 ,发现了晋木简 120 余枚,揭开了古代简书出土的序幕。4、 时期是书体演变的终结期,行、草、楷已趋向成熟。5、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楼兰地区发现了汉晋木简和文书,其中的残纸文书称为。6、抄经、写经在佛教盛行的魏晋时期十分风靡,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审美定式和规范,后世称为或。吐鲁番遗书中西晋元康六年的残卷为典型的抄经体,有不少已脱离隶书审美趣味而以楷书面貌出现。7、王羲之的草书是书法史
8、上草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作品有、等,对王献之的一笔书,张旭、怀素的狂草都有重要影响。8、梁王帝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王羲之被后世尊为“”。9、唐太宗曾亲笔为晋书撰写,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为唐代树立了一个最高的书法审美典型,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10、唐代高僧书家:初唐、中唐草书大家、晚唐草书家、等。唐玄宗时高僧东渡日本,除带去佛经,还首次带去了王羲之父子的作品,影响了日本书法的发展。日本入唐八家中、尤为著名。11、元代书法由于其社会的特殊性,特别是的出现,使书法在元代发展成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呈现出一种典雅秀逸的
9、风格态势,形成书法史上的一次转折。12、具有程式倾向的书风的盛行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明代前期书坛显得平庸而乏生气,中期以后渐有起色,直至晚明方有大的变革。13、徐渭书法以的书风使得晚明书坛如魇得醒。14、傅山针对同时代的媚俗书风,曾提出“”,他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霜红龛集他的书法观无疑为清代碑学的诞生提供了美学启示。15、的书法创作以北碑为主要格调,在书法史上可谓敢为人先,成为清代碑学从理论到实践都统一在北碑上的第一个典型代表。1、甲骨文多用刀刻成,有 和 两种形式。2、发生在战国时期的 过程,正是中国文字由古文字系统向
10、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3、东汉时期,许慎的 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4、汉隶,现今古文字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又称其为“ ”,亦称其为“ ”。成熟的隶书八分,最为重要的笔法即是 。5、东吴简牍和楼兰残纸的发现,说明和已成为当时普遍通行的书体。6、 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后世习楷者多法此。楷书已近于成熟,宣和书谱评曰:“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7、王羲之书法中,对后世文人流派书法影响最大的是其行书。是其新体书风未形成前的行书代表作。其成熟时期的行书代表作有、等。8、,镇江焦山摩崖瘗鹤铭传为其所书,并有书论与梁武帝论书启传世。9、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大力推重,称其“飞逸奇浑,分行疏宕”。10、北朝摩
11、崖刻经主要包括三类:一类为隶书,一类为楷书,另一类最为多见,介于楷隶之间,如北响堂寺、无量义经等。这种特征绝不是楷书不发达时期的隶楷特征的自然交叉,而是楷书时代具有复古意识的刻石作品。四山摩崖刻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大抵是这种风格,其中铁山、泰山这等以篆书用笔、隶书体势和楷书结构来表现,有较高的艺术品味。11、唐太宗晋祠铭碑第一次打破了历史上仅以篆、隶、楷书正体写碑文的惯例,开创了以之典范。312、沈度书法以楷书著称,尤工,沈粲书法以名世。13、郑燮十分注重个人风格的形成,将隶、楷、行、草杂糅一体,自谓“”,这是典型的以碑破帖。他那乱石铺街的章法受影响,并将它发展到极至。14、吴昌硕的书法,以和成
12、就最高,他的篆书从中得益最多,一生研习不辍,并参以邓石如、吴让之法,结字右高左低。15、康有为不仅在理论上卓有建树,在书法实践上也以其独特的书风成为碑派书法的一代巨匠。商承祚认为康氏是从世人罕见的唐石刻中化出的,总之他于南北朝碑版中获益良多。1、两汉时期的书法极为丰富,从大的类别上可分为 类(包括汉金文、碑刻、砖瓦铭文等)和 类(包括简牍、帛书等)两大类。2、秦 与唐 均工篆法,史称“二李之法”。3、汉代简牍有两大类型: 和 ,有明显的地域特色。4、 四面环刻,风格统一。清王澍在虚舟题跋中评其“瘦劲如铁,变化如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此碑堪称东汉碑刻中雅丽风格的典型。5、 全碑无雕琢装饰,奇
13、趣横生,在东汉石刻中独树一帜。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是汉隶石刻中所罕见的。6、我们把秦隶称为古隶,把西汉初期几十年间看成是秦隶至汉隶的过渡阶段,可以说西汉初期的隶书尚在 阶段。西汉武帝时代起至东汉末年可称为 阶段,“ ”即是汉代成熟的隶书。7、行草书法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被称为“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8、虞世南书论有、三则。其在劝学篇中所言“夫道者,学以致之,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则去之逾远矣。不得其门而入,虽勤苦而难成矣”,充分地道出了学书中勤奋与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在中,则将实践上升到理论,指出了学书的干系所在。9、欧阳修编,开我国金石学先河,是学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4、。10、书法与紧密结合在元代成为一种风尚。中国画题跋的盛行始于。11、赵孟頫是元代书坛领袖,他举起了的旗帜,使元代书法在南宋书法一百多年的萧条之后重新复苏,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反对学书从颜真卿入手,提出直溯,并在实践中全面复古。12、在元代书法全面回归的潮流中,的复兴成为元代书法的重要现象,使元代成为自秦汉之后篆隶书法式微以来重新复苏的第一个高潮,并开启了明清文人篆隶书法的源头。13、阮元以、两篇文章,不仅为师法汉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第一次给北碑以重要地位,从此揭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为此,我们称阮元的“二论”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14、邓石如的书法以篆、隶见长,尤以著称于世,以长锋
15、羊毫写出富有弹性和变化的笔画,运笔流畅中见刚毅,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风气。他的“邓派”篆刻也融入了书法的用笔美,后人称其“、”,对后世影响极大。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一度量衡,向全国颁发一篇诏书,这篇诏书或将铭文铸凿于权量之侧,或以印模制作于陶量之侧,我们先其为。又有制成刻有铭文的一薄片“诏版”,镶嵌于权量上,我们称其为。2、江淮汉简的内容多为 ,如马王堆帛书 、银雀山 等。3、章草约在汉隶(八分)成熟的 期形成,并渐趋成熟,至 蔚然成风。其用笔,是沿着隶书笔法发展的,在解散结构严整的隶体的同时,主要的特征却仍旧在每字结束时采用了 法,并且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4、
16、 正始石经以古文、小篆、分书三体刻成,又名,上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小篆为悬针脚,用笔划一,体态端正。5、北朝著名的碑刻有:为北魏早期刻石的代表,可见魏楷风格的端倪。为北魏后期碑刻的代表,碑文方圆兼施,结体内紧外疏,欹侧险峻,是北魏成熟楷书的典型。东魏武定八年刻石的可视为北朝时南北楷书兼容的代表,并显示了当时北朝楷书的新走向,开隋唐碑刻之先河。6、杜牧有行书墨迹传世,高闲有草书墨迹存世。7、苏轼的书法始终透露出他那独特的审美思想,即“”和“”。8、吴说成就最高者当属,存世作品有等;其次为草书,有两种:一是自创的“”,二是小草;再次为楷书。9、书法成为自秦汉之后篆隶书法式微以来重新复苏的第一
17、个高潮。10、明代之风是继宋代之后的又一高潮,为帖学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11、张瑞图的书法,曾与、有“晚明四家”之称。412、郑簠以隶书名世,朱彝尊称其“,”。其隶书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一是他是清代第一位纯以成名的书家,即他是一位靠师碑成功的书家,这一模式对当时许多书家具有新鲜感。二是他一改前人以师蔡邕、钟繇、梁鹄等名家碑为目标,而转向其他汉碑。三是他的用笔在质感上更接近篆法。13、书法以行书见长,静穆雄浑,康有为认为“近世行草书作浑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围者”,徐珂在清稗类钞中也说:“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其作品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地道帖派风
18、范的印象。14、黄士陵在篆刻上以光洁劲挺、平中见奇的印风独树一帜,为“”开山鼻祖,对后世有很大影响。15、康有为从美学角度审视北碑,提出“”:“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给北碑以美学上的支撑。1、秦皇的纪功刻石均以标准而规范的小篆写成,形存的 和 相传为李斯所书。因其笔画如玉箸,故又称“ ”。清杨守敬在跋 中云:“嬴秦之迹,唯此巍然,味磨泐最甚,而古原之气自在,信为天上神品。”2、在建国后发掘的大量两汉竹木简中,以 和 最为宏富。3、在东汉篆书刻石中,最为称道的当推 上的篆书。如
19、 碑额结字紧密,造型扁方,上下顾盼照应,寓动于静,寓圆于方,开合挪让富于变化,为汉碑篆额中具有装饰美的代表。4、汉篆额在后世碑刻中影响深远,如魏 、吴 及后世碑额、墓盖上的篆书悬针用笔和装饰化的方型篆书均源于此。5、魏晋书法走向了完全的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为代表,第二阶段以为代表,第三阶段以为代表。6、西晋陆机的,被董其昌称为“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一般称其为章草至今草的过渡期作品。7、北朝造像题记作为魏体楷书的典型,是由两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8、北朝著名摩崖刻石有:、等。9、丁道护的作品有等,明杨慎评曰:“此碑最精,欧、虞之所自出。”10、张旭,世称“张长史
20、”,时人又称“”,是“”的开山祖师,使草书的浪漫风气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盛中唐书坛上的一位杰出的革故鼎新者,受其影响的有、等,存世作品有、等。11、欧阳修提倡以复古来达到创新的目的,指出:“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12、宋徽宗自创“”,尝敕文臣将御府所藏历代书画编辑为、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13、白玉蟾草书有,可谓黄庭坚草书后一人。14、莫如忠书法直追王羲之,其书风应规入矩、似正反奇,董其昌称其“”。15、宋珏的书法以隶书著称于世,时有“”之称。1、 甲骨文 是研究商代文字、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早期书法的代表。2、西周前期金文代表作:利簋、 何尊 、康侯簋、 大盂鼎
21、 等。3、秦末至 西汉初年 ,隶书发展很快,并替代了小篆的官体文字地位。西汉时期,首先由隶书演化出了较成熟的 章草 ,约于东汉中期,已有早期 楷书 出现,东汉后期又出现了 行书 。4、秦 李斯 与唐 李阳冰 均工篆法,史称“二李之法”。5、清朱彝尊云:“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 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7、东吴简牍和楼兰残纸的发现,说明 楷书 和 行书 已成为当时普遍通行的书体。10、王著当时为翰林所尚,以致世称“”,亦曰“”。11、苏轼的书法形成一种抒发自我精神的独特书风。他曾言:“,。”其“无法”和“信手”包含两方面意义:一是法度应为我所用,而不
22、可以法禁锁天性;二是在“有法”的基础上的一种自由。他十分强调以“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的执著精神来追求“”的自由。13、书法成为自秦汉之后篆隶书法式微以来重新复苏的第一个高潮。514、宋克的书法成就主要集中在草书上,尤以最为世人推重。尽管赵孟頫是元代复兴章草的第一人,但宋克将章草写得更为出色,唐、宋、元、明无出其右者。15、可视为最早全面师碑并体现碑学主张的典型书家,并具有开派意义,他的作品成为碑派书法创作形成的代表。2、两汉时期的书法极为丰富,从大的类别上可分为 类(包括汉金文、碑刻、砖瓦铭文等)和 类(包括简牍、帛书等)两大类。3、李斯作 、赵
23、高作 、胡毋敬作 ,均采用新改定的小篆颁行天下。4、 ,清人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赞其“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5、三国、西晋时期的书法,有和两大类。6、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楼兰地区发现了汉晋木简和文书,其中的残纸文书称为。7、钟繇,字元常,世称钟太傅,与并称“钟王”,与并称“钟张”。8、钟王之后,楷书不断发展,但成为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审美定式。后世常以“”和“”形容钟繇书法。如梁代庾肩吾书品中言其“,”,王羲之则言“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梁武帝萧衍评“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这些评论揭示了钟繇书法之美,为后世楷书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9、梁王
24、帝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王羲之被后世尊为“”。10、在邙山北魏墓志中,太和二十年的时间最早,与北朝早期刻石相比,体势完全摆脱隶书结构的影响,易平为欹,改蚕头为一拓直下的楷书笔法。11、褚遂良行书作品有 枯树赋 ,还有 临兰亭序 传世,米芾对之大加推赏:“虽临王帖,全是褚法。”12、宋太宗诏刻,除历代帝王外,属二王法帖,而唐人作品一件不收,其用意是重新确立二王的经典价值,而摆脱唐人的笼罩。13、蔡襄书法各体皆优,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其最具贡献的行书,有两类:一类较工整者,如;一类较洒脱者,如、脚气帖。14、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对赵推崇
25、备至:“自唐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也。自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也。”15、明初书家可分两大类型:一是沿袭元人书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书家,代表人物是,一是宫廷书家,代表人物是。1、商代金文代表作有 (中期)、戌嗣子鼎(晚期)、 (晚期)等。2、东汉时期,许慎的 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3、东汉书论:赵壹的 反映了汉代草书发展热潮的真实情况。崔瑗的 、蔡邕的 等,可视为古代书论的发轫之作。4、 出于多人之手,它的整饬和规范以及华饰的笔画,是汉碑隶书走向程式化的产物,显示了汉碑隶书规范至顶峰的特征,已开魏晋时的隶书碑刻之风。5、我们把秦隶称为古隶,把西汉初期几十年间看成是秦隶至汉隶的过渡阶段,可以说西
26、汉初期的隶书尚在 阶段。西汉武帝时代起至东汉末年可称为 阶段,“ ”即是汉代成熟的隶书。6、魏晋书论有了很大发展,流传至今的有西晋卫恒的、索靖的等,奠定了中国古代书论的基础。7、抄经、写经在佛教盛行的魏晋时期十分风靡,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审美定式和规范,后世称为或。吐鲁番遗书中西晋元康六年的残卷为典型的抄经体,有不少已脱离隶书审美趣味而以楷书面貌出现。8、唐代书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作为六朝书论的总结,孙过庭有着特殊意义,反映了书论的高度成熟,并成为书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张怀瓘的、书估、书议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详备的书学文献,是当时最完整的源流史论、书家批评论、书法审美论的专著。晚唐,张彦
27、远的汇辑了自汉以来许多书论名篇,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可贵的书法史论遗产。9、唐太宗晋祠铭碑第一次打破了历史上仅以篆隶楷书正体写碑文的惯例,开创了以 行草入碑 之典范。10、在初唐学习王右军书法的潮流中多见楷行书家,而草书家偏少,的草书堪称承继右军草法的优秀代表,对草书的传承有重要的作用。611、赵孟頫是元代书坛领袖,他举起了的旗帜,使元代书法在南宋书法一百多年的萧条之后重新复苏,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反对学书从颜真卿入手,提出直溯,并在实践中全面复古。12、吾衍在学古篇的中提倡写篆和汉印,与赵一起首次在印学史上倡导的思想,为文人篆刻艺术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13、沈度书法以楷书著称,尤工,沈
28、粲书法以名世。14、代书法一方面沿着明代一脉继续向前发展,一方面由于金石考据学的兴起、访碑热潮的出现以及书法观念的改变,一脉迅猛发展,渐成衰微、兴盛的局面。于是,清代成为中国书法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15、王文治的书法秀逸天成,与刘墉形成鲜明对照,清人梁绍壬评“刘石庵相国专讲魄力,王梦楼太守专取风神”时有“”、“”之誉。1、殷商时期除了大量青铜器铭文外,还有少量石刻铭文。 有“妊冉入石”字样,为我国石刻文字系统中最早的代表作。2、西周中期金文代表作:大克鼎、 、墙盘等。3、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秦系文字代表有 和 。4、史载秦始皇东巡刻石还有 、东观刻石、 等。5、汉代简牍有两大类型: 和 ,有
29、明显的地域特色。6、汉隶,现今古文字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又称其为“ ”,亦称其为“ ”。成熟的隶书八分,最为重要的笔法即是 。7、从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等丰富的出土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自西汉初期, 已成为朝野的通行书体,同时也证明文字在此时已完成了由篆至隶的变化,到西汉中期隶书已十分成熟。从西北汉简中可见,西汉中期的 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草法,说明章草已较为规范,并成为汉代通行书体之一。从汉简中还可了解中,东汉初期已出现 和 的端倪。8、章帝时代的书法家 ,以悬针法入篆,对东汉后期的篆书风格产生一定的影响。9、 ,以善章草著名,唐代推其为汉代章草书第一人。10、蔡邕,字伯喈,世称蔡中郎,是汉末杰出
30、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也是汉末极有影响的书法家。其擅隶书,史载他创 。其 等书论中涉及到“ ”与“ ”等书法美学范畴,由此阐发“ ”问题,其对魏、晋时代文人书法笔法传授有开创之功。11、受智永直接影响的书家有、等。智果从智永学书,与智永并称为“”。12、在初唐学习王右军书法的潮流中多见楷行书家,而草书家偏少,的草书堪称承继右军草法的优秀代表,对草书的传承有重要的作用。王著当时为翰林所尚,以致世称“”,亦曰“”。14、欧阳修在习书上如何取法、如何继承和创新的精辟论断,实乃“”书风的理论先导,为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契机。15、白玉蟾草书有,可谓黄庭坚草书后一人。1、学术界普
31、遍认为虢季子白盘、秦公钟、秦公簋、石鼓文所用的文字为 ,比较纯正地保留着西周文字的传统。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一度量衡,向全国颁发一篇诏书,这篇诏书或将铭文铸凿于权量之侧,或以印模制作于陶量之侧,我们先其为 。又有制成刻有铭文的一薄片“诏版”,镶嵌于权量上,我们称其为 。3、西汉晚期的连云港汉简中的神乌傅为 ,笔画中多有圆劲弧形,粗笔在简中时有出现。4、 ,清人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中评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以此碑和礼器等为代表的秀逸一脉,代表了汉碑中阴柔的一极。5、章草约在汉隶(八分)成熟的 期形成,并渐趋成熟,至 蔚然成风。其用笔,是沿着隶书笔法发展的,在解散
32、结构严整的隶体的同时,主要的特征却仍旧在每字结束时采用了 法,并且字与字之间多不连属。6、西晋碑刻,洛阳及洛东偃师出土的如等隶书体虽庄重但已无复汉隶醇茂之意,施安昌先生统称为。洛阳以外的著名碑刻有河南汲县的等。7、索靖书学,此为史载最初的家族相传的见证之一。作品有急就章、出师颂、等。曾著有,以自然物象比喻草书,使人们对草书的审美特征有形象认识,是早期的重要书论。8、王献之在其父基础上对进行创造,完成了自钟王以来的又一阶段的变革,使文人流派书法发7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其书法是王羲之书风的延伸和发展,所谓“”(虞和论书表),在王羲之的“灵和”之外又显“”,他们共同构成的为文人流派书法树立了楷模。9、
33、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大力推重,称其“飞逸奇浑,分行疏宕”。10、盛中唐时,书法的崇尚已由大王转向小王,并提倡“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和“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的风尚,、把这种风气推向了极致,成为浪漫写意书风的杰出代表。11、丁道护的作品有等,明杨慎评曰:“此碑最精,欧、虞之所自出。”12、欧阳修编,开我国金石学先河,是学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3、吴琚的是现存书法作品中所见最早的一件条幅。14、在元代书法全面回归的潮流中,的复兴成为元代书法的重要现象,使元代成为自秦汉之后篆隶书法式微以来重新复苏的第一个高潮,并开启了明清文人篆隶书法的源头。15、明代交叉点书坛上与时有“篆圣”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