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作文情境教学初探安徽省灵璧县禅堂中学 郭辉目前,特别是在农村中学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怕写作文。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如果采用情境教学法可充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们的写作素材,或许会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使作文教学的改革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作文情境教学是指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优势手段去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场景,让学生置身于所设置的情境中,促使学生进行纵横向思维,让他们在情境中去组织与运用语言来完成作文的写作。运用情境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设置的情境质量的高低。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设置情境呢?(一) 用形象性的语言去创设情境。即教师在教学作文时,可采用有感情的朗读、配乐朗诵或讲故
2、事等方法来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情境中的情感产生共振、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比如,我们在学完背影一文后,即可采用此法来指导学生写成一篇也是表现家庭成员间真挚感情这一主题的文章。可以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用心体味在炎凉的世态中,父亲在老来失业,母亲去世,为儿子送行中所体现出的那种老牛舔犊之情,以及作者对父亲的真挚思念之情。也正是这父子间的互爱互怜的亲情,也更突出了那个炎凉社会中的家庭中的温暖、亲人间的真诚。虽然过去的那个社会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类似感情经历体验的同学还是普遍存在的,因而他们蕴藏于内心深处的情感就能被充分的激发出来。有位学生就首先叙述了她的父亲在母亲病逝,全家
3、举步就债的贫困家境下,又仍然能够倾其所有,不顾全村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把家里排行老大的她供送到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县城中学来读书。经过这一番背景铺垫之后,小作者又选取了一个深秋的季节,父亲不顾家务的劳累,冒着风雨,踏着二十多里的“水泥路”来给她送生活费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来表现父爱。满身的泥巴使穿着举止本已远远落伍于时代的父亲,在这文明的校园里显得格外的扎眼,以至招来了路过的同学种种异样的目光。此时,作为女孩的作者站立在父亲面前感觉到自己的“自尊心”仿佛受到了强烈的伤害,于是便巴不得父亲能早点回去,便对父亲下了“逐客令” ,“阿爷,食堂已过了卖饭的时间(其实并没有) ,下午我还要考试,还
4、想看点书,你就”纯朴憨实的父亲听到自己的女儿还要看书,也便不假思索说到:“没事,你就快去看书吧,我到哪儿不能买点2吃的,但是你一定要注意身体,不要亏了自己”就是父亲这几句饱含舔犊之情的关爱,在本已矛盾的心里瞬间激起了千层巨浪,“长期的劳累,使慈爱的母亲才年近不惑,就被病魔轻易地带走了,而如今的父亲也只才四十出头,从外表上看也已无异于六十的老人了,可现在却仅仅为了自己泡沫式的虚荣又要让父亲再忍饥挨饿步行二十多里的水泥路”因为小作者清楚地知道父亲是从来不轻易在外花钱买饭吃,况且她也已看到父亲那块长长的包钱布中已空无分文。一种来自良心的谴责充塞了她的整个心房,使她忍不住又喊住了欲走的父亲, “阿爷,
5、你等一下” ,说完转身跑向食堂。 “一阵秋风吹过,几片秋叶,几滴秋雨,伴随着泪水,落了下来”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存在于父女间的骨肉亲情,作者的愧疚、内心的悔恨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也都跃然纸上。作者在文章中对父亲的肖像、语言的描写,对自己的心理描写,以及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也都是那样的细腻真切。(二) 通过有意识的开展活动去创设情境。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禁锢学生生活是作文文源枯竭的最大原因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生活,教师可在校内组织各种竞赛开主题班会,自办文艺晚会,自做小实验,或在节假日、课外活动等时间带领学生到社会上参加各种社会劳动、义务劳动,专访名人、能人、先进工作者,游览名胜古迹等,在欢乐的活动
6、中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精确性、细微性以及敏锐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感觉积累材料,并让学生及时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和新鲜的的感受记下来,即可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样,学生既练了思维,又练了文笔,使表达技能与思想认识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比如,要写一篇题为记一次小实验的文章,我就针对这个题目在上作文课时演示了“水中的燃烧”这样一个实验。当然在实验前要指导学生注意应怎样去观察实验。实验的操作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取一小块白磷放入盛有凉水的烧杯中,观察此时的白磷是否燃烧,显然白磷是不会燃烧的。接着再用酒精灯将烧杯中的水加热到沸腾,再观察此时的白磷仍不能燃烧。这时再向这沸水中通入
7、氧气使其与白磷接触,这时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惊叫道:“着火了,着火了!”这一现象使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充满了疑问。教师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归结出白磷燃烧的条件有二:是需要一定的温度;是与氧气接触。由此可以进一步指出,任何物质燃烧都必须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当然特殊的暂可不必告诉学生。由于学生参加了活动,看得真,听得清,玩得开心,既产生了表达欲望,又获得了新鲜的知识。教师便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活3动的经过和自己的心得进行语言的组织表达。由此可以看到,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了写作的材料,不仅使学生既能言之有物,又能言之有序,还可以达到“我手写我心”的目的。(三)抓住教学课文时的情境,引导
8、学生作文。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思想健康,故事性强。当学生学习后还沉浸在对故事中的人、事、景、物的喜爱、赞美、厌恶、憎恨之时,教师此时可抓住此情境,灵活指导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或在文中情节关键地方加以改动,改编故事,并让学生主动说出来、写出来。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巩固了学生在课文中所学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语言文字的表达技能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既练文又练人的目的。比如在教学变色龙时,在对课文内容的初步分析完成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本质认识,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回家路上的奥楚蔑洛夫为题,写了一个续篇。假定奥在处理完“狗咬人”的事件后回家的路上碰到了将军的哥
9、哥,他又能表现出一付什么样的奴才相呢?或者改变文章的故事情节,以被狗咬过后的奥楚蔑洛夫为题,对此文进行改编,假定狗咬的不是赫留金,而是奥本人,那他又该是怎样的一副嘴脸。再如,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完以后,可指导学生想一下,如果我们全家人在最后遇见的不是文中那样的于勒,而是腰缠万贯的于勒,我们全家人又将会怎样对待于勒?至于到了把于勒的钱财挥霍完毕之后,又会有什么样的态度。由于学生自己对人物的形象本质、文章的主题意图理解得已经很透彻,因此,再回过来写这样的文章,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四)抓住生活中瞬间的写作情境,指导学生作文。老师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多思考生活,而老师则要多观察学生,了解学
10、生的心理活动。看什么事物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引起他们情绪的兴奋。从而对刺激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利用刺激物的特点作为契机,抓住这一瞬间的写作情境,向实现作文教学的目的这一方向转化。记得在上一学期的一节语文课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女生因不会背课文被我给“请”了出去,并罚站一节课;并且这位女生过后把所有的有关语文方面的书籍、资料、作业全都付之以炬,并发誓永远不上语文课。这一下使我很被动。为了解决这一僵局,我忽然想到了让学生把这件事写在作文本上,让他们对此事发表看法,岂不是一举两得。任务布置了下去,作业本很快地交了上来,而且这次作文的质量也比往常要好得多。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无论是写人的,还是记
11、事的,都能做到抓住特点,抓住重点。有一位同学4以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为题,采用了倒叙手法,写了一篇记叙文,其开头是这样的:“出去,听见没有?”“凭什么让我出去,这又不是你家的地点?”“这是语文课,是我的课,你不会背课文,我就有权让你出去!”“那我不出去,你又能怎样?”“不出去,我就给你拽出去!”接下来,这位同学对这件事的起因经过作了一番交待之后,引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我们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理解老师,而老师对我们学生也应该细语安慰柔声相劝,而不应该为了各自的尊严寸步不让,寸土必争”另外这位同学文章的语言比较简练流畅,叙事也客观公正,观点引出也恰当明了。我认为,中学生的记叙文的写作能达到这个地步
12、也已是很不错了。像这样的写作情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只要我们老师细心指导,就能将学生在无意中注意到的人、景、事、物联系已有的经验,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去进行联想,用语言给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完成了作文的写作。(五)此外,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比如要写反映环境污染的文章,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酸雨、赤潮、水俣病等一些能反映这一主题的视频,虽然学生们可能没有亲历过,但如果观看过这样的视频之后,同样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样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来。但是这点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在相对偏僻落后的农村学校不一定具备现代化教学所需的设备或技术。因此,我认为,前四
13、个手段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可能会更实用。“唯有源头活水来” 。那么,作文的“源头”是什么呢?是生活,是活生生的人、事、景、物。在学生中,特别是农村的学生,接触最多的自然是农村生活。这里环境清幽,民风纯朴,尤其是现时代的农村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作文的好素材,是学生有话写、写真话,有情抒、抒真情的基础。因此,教师特别是农村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闻一闻稻花的芳香,去尝一尝葡萄的酸甜,感受一下日子的舒畅与艰辛,让学生在情境中选择组织材料。有了“米” ,即使不是“巧妇”也会做出像样的“炊”来。学生生活充实了,作文素材丰富了,做出的文章自然不会空洞,而且也不会因为无话写而怕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