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华人建筑师 再次让世界瞩目华裔建筑师崔悦君(Eugene Tsui)打算在人口密集的旧金山市建造一座高达 3200 米的圆锥形“终极塔楼”,它将有 500 层高,底座直径达1829 米,能容纳 100 万人同时居住尽管它目前仍处于构想阶段,但崔悦君更希望未来世界各地任何一个高密度的大城市都可以建一座这样的“终极塔楼”,从而彻底解决住房问题。 说起这位崔悦君,他还设计过革命性的直布罗陀海峡浮桥,以位处海峡中央的人工浮岛接合两截隧道,贯通西班牙(欧洲)和摩洛哥(非洲)两地,全长接近 14.5 公里,如果这条世上最长“桥梁”落实兴建,相信会为西班牙以及北非带来庞大经济效益 不仅是崔悦君,马岩松以玛
2、丽莲?梦露大厦而扬名加拿大,朱锫在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馆旁和弗兰克?盖里等世界建筑大师“同台演出” 记得当年贝聿铭应法国总统之邀设计卢浮宫入口,该建筑曾被法国民众认为是“巴黎的伤疤” 。 这种难堪似乎还近在眼前,可是如今,华人建筑师声名鹊起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了,而且这些融入主流建筑界的华人建筑师还因为东方背景,似乎比西方建筑师的视野更宽。正像崔悦君所说的:“小时候我不明白父母为什么坚持要我学习中文,直到懂事了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 站到世界面前才能让世界看到你 2其实,这不是世界首次看到华人建筑师的实力。 叶廷芳先生有言:“中国人的智慧不亚于世界上任何民族”,此语在建筑界更真。名震寰宇的
3、赖特大师,到晚年不但江郎才尽,甚至濒于身败名裂,幸而招到中国弟子如汪坦、周仪先(美国名 Linpo)为之撑持,才得转危为安。 当清朝末代画家建筑师例如颐和园的设计者庆宽(18481927)凋零殆尽之际,恰恰有留学归来的正规建筑师队伍接上香火:庄俊(1888)、范文照(1893)、吕彦直(1894)、杨廷宝(1901)、梁思成(1901)接踵而还。他们毫不犹豫要将东西建筑汇聚交融,而且很快做出了成绩,在上世纪 20 年代就贡献出像中山陵这样近乎完美的建筑群,如果顺利发展,我们今天几乎不必再度烦言“接轨”了。 这些前辈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东西方文明碰撞交融。而崔悦君等此轮华人建筑师的崛起,仍
4、和中国的开放崛起分不开。只有站到世界面前才能让世界看到你,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道理。 “天人合一”的华人智慧 华人建筑师的新一轮崛起也就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这与有着悠久“百工”历史的中华文明似乎有些不大匹配。个中缘由,讨论很多,概不出“锁国” 、 “墙文化”云云,暂不赘述。然中国的悠久历史给华人建筑师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底蕴,故国门打开后,华人建筑师必将迅速崛起,若非此,倒3有些说不过去了。 比如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智慧,在已成气候的华人建筑师身上就充分体现了其优越性。我们可以从崔悦君的建筑设计中明显看到这种现象。而在西方建筑中,但凡说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只有一个“流水别墅”鼎鼎大名,而仅仅
5、在崔悦君的作品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例子俯拾皆是,甚至他的设计灵感就直接脱胎于自然界。 “天人合一”,这是融入进华人血液的东方智慧。 “终极塔楼”的形状呈一个巨大的圆锥形,据悉,圆锥形外观是从动物世界最高的建筑、非洲白蚁巢穴形状受到启发,并按照空气动力学设计的,令它虽然极高但依然能保持稳定。 “终极塔楼”的内部能源设施全部按照仿生学原理而特别设计,令整座塔楼就像一棵树,可以直接从四周的湖水、阳光甚至空气中吸收水和能量,从而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据悉,“终极塔楼”四面被湖水环绕,而设计师崔悦君从树木从根须吸收水分并运送到树顶的原理受到启发,设计了一种类似的装置,从而可以自动地将塔楼底部的湖水运送
6、到塔楼高处。同时,“终极塔楼”表面覆盖光电太阳能吸收板,从而将阳光转化为塔楼所需要的大部分电能。而且,“终极塔楼”还将使用一种“大气能量转换系统”,利用塔楼顶部和底部的气压差来发电。此外,风力涡轮发电机也将利用风力为塔楼提供辅助电能。据设计师崔悦君称,整座“终极塔楼”就是一个大型的生态系统,如同一座“活着而且会呼吸的建筑” 。 不仅仅是“终极塔楼”,直布罗陀海峡浮桥也如此。崔悦君在无损大自然生态的大前提下设计这座“桥梁”,他以海中心浮岛作为两截隧道的4连结点,从而保留直布罗陀海峡辽阔的海上航道,也不会妨碍海水流动。海峡源源不绝的风势,让浮岛成为理想的风力发电场,安装在浮水隧道顶端的涡轮发电机组
7、依靠海潮推动,150 架风车及 80 个涡轮产生的电力,足以满足西班牙加的斯省以及摩洛哥全国的用电。 崔悦君指出,这种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方式,远胜任何电脑计算。全球视野出好建筑 崔悦君等华人建筑师是被国际主流建筑界关注的杰出代表,但并非惟一。在此之前,北京大学建筑中心主任张永和出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张永和与他的非常建筑工作室创作的席殊书屋、北京远洋艺术中心、山语间、二分宅等一个又一个对中国当代建筑实践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在不断革新国人传统建筑观念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了解中国当代建筑的窗口。 张永和在国内做设计的近十年时间,刚好是见证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张永和在北京大学走
8、到了一个极限,于是,带着国内的建筑理念、东方的思维方式以及超速城市化发展的生猛状态,前往西方,期望去颠覆西方传统和城市规划固有的思维观念,反过来对中国建筑设计形成逆向的冲击,对于这些建筑师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事实上,很多建筑师都是殊途同归。 ”刘亮说,“当一个建筑师从西方回归中国,最终的视野面向全世界的时候,不管在哪里,都能做出优秀的5作品。 ”随着阿奇贝斯与 GHD 的联姻,刘亮也已荣升为澳大利亚 GHD 公司全球首席设计师,他此后面对的是更宽广的建筑舞台与视野。 设计灵感在碰撞中升华 2004 年 4 月 24 日,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应运而生。成立之初,有包括名誉创会会员贝聿铭,中
9、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为代表的 19 位名誉理事等共 196 名会员。会长潘祖尧颇有感慨地说,华人建筑师需要与世界多一些交流与切磋,提升华人建筑师的创作水准和市场竞争力。 2007 年深秋的杭州西湖,景色迷人。在位于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一个主题为“城市更新”的学术研讨会开得热烈而精彩。这是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继 2005 年在香港大学成功举办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学术会议。 来自世界各地的会员和建筑界人士 400 余人与会。会上,来自英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内地的老、中、青 6 位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了高水平的演讲,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城市更新的思考。 英国
10、皇家建筑师学会副主席丹尼斯?夏普发表了以现代城市设计的多元化与乌托邦理念为题目的演说。他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丰富的阅历、长年建筑设计的积累,阐述了 20 世纪以来在城市发展与更新中的两种理念和倾向。 日本神户设计大学教授、建筑师齐木崇人,用语言和画笔描绘自己正6在设计实施的日本“舞多闻”新田园都市的蓝图。 荷兰籍新加坡建筑师孟大强把在东西方的所学融为一体,以其大量实践,提出了有特色、有情趣的安全方便的城市设计与规划的理念,强调要保护历史、保护自然。 长期从事城市问题研究的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张松,在演讲中介绍了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上海城市遗产的保护再生策略。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建国以其研究
11、成果,强调空间轴线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在主题讲演结束后,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12 位学术讨论人,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围绕城市更新这一主题发表了有相当深度的学术见解。 鸿儒齐聚,高山论道。 华人建筑师在这样“全球交融”的环境中迅速成长。 华人建筑师有不可限量的未来 中国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市场是全世界最庞大的市场,仅北京一个中等地产商的住宅开发量可能就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的开发量。但必须承认,与建设数量和规模相比,华人建筑师为这个时代提供的经典建筑作品还是太少。华人建筑师承担的责任不可谓不重大。 市场化的中国建筑市场,其实是一个年轻的市场。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众多的中国设计
12、方案评选中,设计最差的往往不是华人做的,而且这样的7现象越来越多。 库哈斯在他的大跃进中这样描述华人建筑师们:他们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最强大的建筑师;华人建筑师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少的设计费在做最大的工程。 中国经济的强大,凸显了包括中国建筑艺术在内的中国文化的价值。在全球化的背影下,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迎接挑战,华人建筑师将拥有不可限量的未来。 傲慢的法国人已经完全接受了卢浮宫门前的玻璃金字塔,贝聿铭再无须难堪。 马岩松的玛丽莲?梦露大厦已经成了加拿大米西索加市的地标! 崔悦君的“终极塔楼” 、 “直布罗陀海峡浮桥”等建筑也将成为现实 当世界看到这些建筑,会想到华人的智慧。 期待出现更多贝聿铭这样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