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家的管理科学及政治智慧,以淮南子为例中共安徽省直机关工委 李耀 博士2015年10月,目录,导言一 淮南国与淮南王二淮南子的管理学思想三 淮南子的法律思想四 淮南子的军事思想五淮南子的悲剧及其现当代价值结束语,导言,习近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
2、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如何正确认识国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习近平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
3、讨会上的讲话,一 淮南国与淮南王,11 汉淮南国的变迁 英布 (公元前203年前196年) 刘长 (公元前196年前174年) 刘喜 (公元前169年前164年) 刘安 (公元前164年前122年) 立国 81年,12 刘安其人其事,史记淮南王传:“淮南王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 汉书本传:“(安)亦欲以自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 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时武帝方好文艺,以安属为诸父,博辩善为文辞,甚尊重之初安入朝,献所作内篇 ,新出,上爱秘之。”,三代含冤,被迫自杀 道不同不相谋:刘安与汉武帝集团在政治思想与
4、意识形态上的对立 集权还是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王国分权的矛盾 祸起萧墙:家庭内部嫡子、庶子之间的矛盾;太子与门客之间的矛盾 冤家路窄:宿敌的蓄意谋害,导致“党与死者万人”的集体大悲剧,八公的传说 苏非、李尚、田由、晋昌、雷被、左吴、毛被、伍被(东汉高诱记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说(东晋)干宝 搜神记(东晋)葛洪 神仙传(宋代) 太平广记,13淮南子的成书背景, 谋篇布局“牢笼天地,博极古今”,集众家之说而归之于道,乃道家思潮的最高理论结晶。全书二十一卷:原道、 道应、 俶真、精神、天文、 地形、 览冥、 本经、 主术、 兵略、 齐俗、 说山、 说林、 氾论、 人间、 修务、 缪称、 诠言
5、、 时则、 泰族、 要略, 时代背景与地域背景 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建立。 西汉前期黄老无为政治的成功实践。 物质财富的积累与淮河流域道家文化、楚文化的丰厚积淀。, 学术背景 “百家争鸣”的最后一次呐喊与结集,作者们不是奉旨写作,而是在独立地对先秦百家之学作大规模地汇集、融和和反思,在这部书中可以听到多种不同的声音,呈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少有的民主性光辉。,二 淮南子的管理学思想,21 无为而治 “无为”思想的演变从老子、庄子到黄老道家 淮南子对于“无为”概念的全新诠释“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
6、公道,奢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22 君臣关系, 君为政本 君臣异道,君逸臣劳“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的人才观“严以律己”的君主修养论,23 民本思想, 站在民本论的最高峰上 作为儒家民本思想代表的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说还是建立在等级制度的基础上的。道家的“齐物”理论让淮南子在尊重民众,人人平等的认识基础上阐述自己的民本理论,这种民本论具备了某种“近现代”性质,也是它比儒家的观点进步的多的地方。,淮南子民本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秦国的迅速灭亡的经验教训。 秦末农民战争中人民群众爆发出的巨大威力。 对汉武帝“好大喜功”治国色彩萌芽的隐忧。
7、, “为治之本,务在安民” “安民”命题包括: 利民、富民、因民政策, “君本”与“民本”的调和 淮南子所说的“民本”始终是手段之本,而“君本”才是真正的目的之本。 “民本”必须 以“君本”为前提,而“君本”始终以“民本”为保障,君主爱民是为了用民,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社会矛盾,这只不过是一种更高明的统治方法而已。 这些民本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减轻人民沉重的负担,发展社会生产,但是它并非是真正置民众于君主之上,以“民本”否定“君本”。与“民主”和“以人为本”大相径庭,相差甚远,不可相提并论,同日而语。,24 “齐俗”理论,在淮南子的时代,统一的刘氏帝国走向巩固,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如何治理南
8、越北胡东夷西戎成为政治上的重要问题。所以其书专门有一章齐俗训来探讨风俗问题。齐俗的意思就是用“道”的观点平等地看待不同的习俗,承认其各自存在的合理性。这无疑是封建时代在关于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中央与地方问题上的重要见解。在齐俗训中作者指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的习俗,这些不同的习俗是一定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道德观念的反映,它们在形式上虽然千差万别,但在维系独特的文化形态与生存方式上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由。作为君主,不应当也不可能不顾地方、文化的差异强令风俗整齐划一,而是应该对不同的习俗都要给以尊重,不能认为不同的习俗有高低贵贱雅俗优劣之分
9、,更不能搞一家独尊,否则势必会背离自然规律,损害人的天性。作者主张应该用“道”作为衡量一切习俗的标准,用“道”将不同的习俗统一在一起,即认为一切习俗都是平等的,自然的,合理的,可以共存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得到大治。, 淮南子设计的理想国 保存分封制的大一统国家“齐俗”理论的当代价值 对于“文明冲突论”、“一国两制”政治制度以及主文化与亚文化关系的启示。,三 淮南子的法律思想,31 “发于人间”、“因于人性”的法律起源论 否定新儒家“法权神授”理论,认为法律是人民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出来,而又反过来规范、限制人们的行动。法律不是自古有之的,法也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法律的具
10、体形式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32 法律在治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法律是具有强制作用的统治工具 道应训讲了一个故事加以说明:过去子罕为宋国的宰相,曾对宋君说:给人赏赐以爵位和财物,能够获得民众的称赞和拥戴,最好由国君掌握;而以刑罚杀戮伤人,往往招致民众的不满和怨恨,就让我来承担吧。糊涂的宋君听了很高兴,认为这是一个好建议。,但是这样一来,国内百姓都知道刑罚大权掌握在宰相子罕手中,于是当官的巴结,为民的害怕,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君权旁落,由子罕垄断了宋国的朝政。 由此可见,法律的制定与执行权是君主应该牢牢把握在手中的,“立政者不能废法而治。”(氾论训), 法律是“仁义”教化的辅助 “刑罚不
11、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 法律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是达到治国目的的工具之一,而其本身不是治国的最终目的。,33 “与化推移”的立法观点, 批判新儒家“奉天法古”的立法原则 立法必须以“利民”为目的 立法务求简约易知,切实可行,34 “精诚”、“无私”的执法主张, 执法必须公正 法律是人制定出来的,也要依靠人来执行,所以只有执法者精心诚意,公正无私地依法办事,才能使法令真正地贯彻下去。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执法也是这样,泰族训说:“赏善罚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故弩虽强不能独中,令虽明不能独行。”这里所说的“精”就是要求掌握法制的精髓;“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地去推行。“精诚”执
12、法也就包含着精通法律、执法坚定、谨慎得当以及“平而不阿,明而不苛”(时则训)等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平”、“正”。所谓“公”,即“立公去私”,不以己意干扰或破坏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所谓“平”,即依照法律规定赏功罚罪,不枉不纵;所谓“正”,即不分贵贱等级,不别道德良善,一断以法。, 法制高于君主,君主必须带头守法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集大权于一身的君主是否守法,与法律的贯彻和政治的稳定有着直接的联系。淮南子很重视这一点,它认为群臣百官与普通百姓的奉法不违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至高无上的君主本人是否能模范地遵守自己的法令。君主能自治,才能要求臣下守法;君主能律己,才能约束管理群臣与百姓。
13、 君主的行为仪表如此重要,但是由于君主在封建时代所处的位置,已经没有任何人或制度能够约束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淮南子设想“以法禁君”,企图借助法律的权威来制约君主。这一观点在秦汉的法律思想中犹如异军突起,充满新意,同时也是迄今所能看到的古代法律论著中明确主张“以法禁君”的最早表述。, 淮南子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独特 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性。,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进化的社会历史观形成了淮南子在政治倾向和法律观点上进步的观点。能够认识到法律乃起源于众人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要求,而且勇敢地指出法律的首要意义在于限制控制人君的行动,不使君主高于法律之外,这两点富有深刻的现代法治意味。而且淮南子把法
14、与礼义结合起来,由道德的主体性,调和法的强制性被动性,也是卓有见识的。因此,应该充分肯定淮南子法律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并对它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地位作出应有的较高评价。,当然,淮南子在法律观上也是摆脱不了它的历史局限性的,它论及到了法律起源于众人的利益,却没有主张将立法司法的权力交到人民的手上;它害怕君主凌驾于法律的权威之上,却没有指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监督君主,才是根本的制度上的保障。毕竟,它的政治理论包含法律思想在内只是民本的,而不是民主的。把希望寄托于“圣王”和“贤人”身上,只能让种种美好的设想化为空想。于是梁启超先生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对于法家的批评在这里对于淮南子同样是适
15、用的:“他们知道法律要确定要公布,知道法律知识要普及于人民,知道君主要行动于法律范围以内,但如何然后能贯彻这种主张,他们没有想出最后的保障。,申而言之,立法权属于何人?他们始终没有把它当个问题。他们所主张法律威力如此绝对无限,问法律从那里出呢?还是君主,还是政府。他们虽然唇焦舌敝说君主当设法以自禁,说君主不可舍法以心裁轻重,结果都成废话。造法的权在什么人,变法废法的权自然也在那人。君主承认的便算法律,他感觉不便时,不承认它,当然失了法律的资格。他们主张法律万能,结果成了君主万能。这是他们最失败的一点。因为这个漏洞,所以这个主义,不惟受别派的攻击无从辩护,连它本身也被专制君主破坏尽了。我们要建设
16、现代的政治,一面要采用法家的根本精神,一面对于它的方法条理加以修正才好。”,四淮南子的军事思想,41 义战论 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淮南子的兵学理论首先从战争的根源说起,着眼于人类的两重性,即自然性和社会性,做出深入的理论分析。首先,人类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与别的动物一样,高兴时相互嬉戏,发怒时相互残害,都具有好斗的天性。这种好斗的天性再加上对物资生活资料的争夺,就成为战争的根源。 淮南子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揭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自从远古时代开始,战争就与人类社会相伴,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老子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又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
17、之者,是乐杀人。”(三十一章)淮南子是接受老子的反战观点的,同样将战争视为“不得已”之事,但又并非停留在幻想世界里,寄望于以鄙薄战争、废止战争的消极方式来取得和平,而是以更为现实、积极的态度来看待战争、准备战争。, 拥护义战,反对不义之战淮南子认为虽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战争的目的与性质是可以区分的,人们必须持正确的用兵目的,进行义战,反对不义之战。兵略训说:“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这里实际上将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不同的性质。从战争的历史看,正确的用兵目的不是为了谋图土地,掠夺珍宝,而是为了平乱除害。因此,兵略训对理想的“兵”作
18、出定义:“夫兵者,所以禁暴讨乱也。”,42 政胜论, 政为兵本淮南子特别注重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提出“兵之胜败,本在于政”(兵略训),主张以政治眼光看待军事活动,强调军事相对于政治的从属地位以及政治对于战争的制约作用。在淮南子看来,战争取胜的因素很多,而战争必胜的决定因素却很少。战争的胜败,根本在于政治。坚实的政治基础,是战争致胜的强大后盾和先决条件。除此之外,其他的因素都是次要的。, 兵之所以强者,民也,淮南子蕴涵的深厚民本思想,使得它清醒地认识到民众的意愿与心理状态和国家的军事力量息息相关。淮南子所阐述的兵之强弱在于君主能否关心民众的切身利益,能否得到民众拥护的道理,肯定了民众和士兵在战
19、争中所起的重大作用,这是其进步的民本思想的反映。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淮南子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民众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人民战争的观点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五淮南子的悲剧及其当代价值,51 “曲高和寡” 淮南子的悲剧根源 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淮南子的命运对于中华文化的象征意 义。,52 淮南子的现当代价值, 淮南子的流传及其研究状况 云集了梁启超、刘文典、胡适等一大批大师 淮南子无为政治学说的价值 胡锦涛:不折腾淮南子是一座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思想宝库 天文、地理、神话、成语、寓言、自然科学,结束语,两千年后的我们,终于走出了封建专制时代,正处于一个历史、文化的转型期,一
20、个社会全方位变革的时代。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必然要求以文化的变革为先导,为前提。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变革,都是原有文化传统精髓在更高层次上的发扬与转换,并赋予新的生命活力。而淮南子又是说不尽的,如果借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话说:“就象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源,放下汲桶,垂手可得。”淮南子的管理学、政治学智慧,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的可以跨越阶级、跨越时代的丰富思想遗产,一定可以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探索与实践中发挥巨大的启迪与借鉴作用。,得在时,不在争。 治在道,不在圣。 淮南子 原道训,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少,淮南子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