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究(创作宗旨和体制).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18467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PPT 页数:100 大小:5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研究(创作宗旨和体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史记》研究(创作宗旨和体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史记》研究(创作宗旨和体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史记》研究(创作宗旨和体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史记》研究(创作宗旨和体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史记讲读史记的创作宗旨和体制,制作讲授:张学成,一、司马迁的创作宗旨,1、究天人之际: “究天人之际”,际,说文解字:“际,壁会也。”段玉裁注为:“两墙相合之缝也。”后引申为分界、边际;交会、会合等义。“究天人之际”,也就是要探求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会合点,使之相沟通;即探究天与人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在时代氛围的笼罩下,司马迁思想中不可避免地受天命论的影响。(绛侯周勃世家、吴王濞列传) 从整体上看,他能从叙述史实出发,客观地反映人物的生平活动,基本上摆脱天道、天命思想的影响。(伯夷列传),司马迁的老师董仲舒对此的看法:,相信天人感应,人神交通,在二者关系上,上天处于绝对的主宰的统治地位

2、。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司马迁的天人观:,司马迁不可能完全抛弃天人感应说,但是他却从人物传记的缜密分析中表现出了大胆的怀疑。 他强调天人相分,认为天道与人事是并不相感应的。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也不一定会有恶报。 他在伯夷列传中对现实社会这种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不公平世道提出了愤怒的责问。,“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余甚惑焉

3、,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原因探析:,司马迁对天道如此激愤、怀疑,不仅仅是因伯夷叔齐之遭遇而生发,更重要的还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内心之块垒,其实正是自己的遭遇使然。 在踏入政坛之初,司马迁认为自己应该做个奉公守法的、鞠躬尽瘁、竭尽忠诚的合格的臣子的,“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可是,就是因为他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竟然遭受腐刑,蒙莫大耻辱。这种遭遇加深了他对天道的怀疑,因此就有了以上的感慨。,司马迁在写到人的活动时,更重视人的作用,刻意写出人事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十世家,是要写出“辅拂股肱之臣”的“忠信行道,以

4、奉主上”; 七十列传,是要写出那些“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人们的活动。这在中国史学发展上,第一次把人的活动放到如此重要的历史位置上来看待。 他还把人的活动、人才的境遇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君子用而小人退”,这是“国之将兴”的征兆;而“贤人隐,乱臣贵”则是“国之将亡”的迹象。进而指出:“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诚哉是言哉!”(楚元王世家后论)他还寓意很深地指出:要使国家强盛太平,“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匈奴列传后论)两次重复告诉人们人才尤其是高级职位的人才的极端重要性。,当然有时也相信这种感应说:,比如在六国年表中也有这种天道观的反应,“盖若天所助焉”。 分为

5、两种情况:一天象吉,人事也吉;二天象凶,人事也凶。本来,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天人感应”的存在,当然,应该说是天人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比如地震、山洪、干旱对人的影响;反之,人的过度活动往往要招致自然界的报复,这报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天人感应的一种表现。,总体而言:,在具有感应关系的情况下,司马迁认为天道是公正的、公平的,天命是可信的;而在非感应关系的情况下,则认为天道是不公正的、不公平的,天命是不可信的。这两者在史记中同时并存着,因而可以说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是天命论与反天命论的矛盾统一。,2、通古今之变: “通”,通俗地说有“打通,搞明白”的意思。“通古今之变”意思是研究古今历史发展变化

6、和历史人物命运转折的内在规律,这一句简单的话包含了司马迁历史哲学的丰富内容。,首先,表达了对历史发展变化的看法:,1、五帝、三代因历史太久远,无法“论次其年月”。2、三代世表至十二诸侯年表,年代是“自共和迄孔子”,是“诸侯专政”、“五霸更盛衰”。3、六国年表,起周元王(前475),迄秦二世(前207),当时历史特点是“陪臣执政”,“海内争于战功”,“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纵横短长之说起”。4、秦楚之际月表前209,至前202,首尾八年。对这段历史,司马迁作了这样的总结:“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5、四表不仅首尾相衔,贯穿古今,且勾勒出了各个

7、历史时代的特点,反映出司马迁对于历史进程的卓越见解。,其次,研究朝代国家的盛衰、兴亡的变化,这也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重点。史记详细记载了夏、商、周和秦、汉的兴亡,并揭示了各王朝兴亡变化的原因。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太史公自序) 桀、纣、周“失其道”的“道”有治国之术的意思,但指的更多的应是道义、仁义,是统治天下、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秦“失其政”的“政”大概指的是具体意义上的政治权柄。,司马迁对于陈胜最终失败的原因作了一定的探讨:,陈胜称王后,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

8、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这告诉我们陈胜的生活是奢侈腐化的,是脱离人民群众的,“涉之为王沉沉者”,远离了百姓的生活,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希望获得最后的胜利无异于痴人说梦。,陈胜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用人不当:,“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

9、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所以司马迁最后下了如此断语:“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脱离群众,失去了民心的支持,必将走向灭亡。,太史公自序在讲到著作“本纪”的目的时,提出对于历代帝王业绩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即推究其何以始,详察其何以终,这样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还有看问题时要透过表象看本质,不可被表象迷惑了眼睛,一个王朝看似强大,通过历史学家的敏慧的眼睛,在其极盛时就能看到它日渐衰落的迹象征兆。 在司马迁的历史哲学中,历史总在变化:要么由盛变衰,要么由衰转盛。他就是用这样的历史哲学去观察历史,“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以期

10、找出历史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 通过分析,司马迁发现,成败变化的重要因素是用人的得当与否,用人的得失往往能够决定历史发展的或成或败。,“通古今之变”还有人的“穷达”变化的含义:,1、陈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佣耕者成了王。2、刘邦本为泗水亭长,后来成了开国之君。3、早年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韩信却成了大将军。4、苏秦当初穷困潦倒,以至于父母不子,妻子不以其为夫,嫂子不以其为叔,最后却能做“於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苏秦列传);5、“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但在危急关头,能够完璧归赵,“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渑池之会中不辱使命,使弱赵与强

11、秦能够平起平坐,“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在汉代人物身上更是体现了人生戏剧性的穷达之变。,1、樊哙屠狗,灌婴卖缯,萧何、曹参做过狱吏,周勃编织蚕箔为生,还当过送葬乐队的吹鼓手,周昌为小吏,夏侯婴本为是高祖戏耍的玩伴,在一次游玩时还把高祖给打伤了。2、但是这些普通之人最后却通通被封为侯。樊哙封为舞阳侯,灌婴封为颖阴侯,萧何、曹参和周勃都做到相国,周昌做到御史大夫,夏侯婴封为汝阴侯。,3、司马相如“家贫,无以自业”,赢得文君的芳心私奔后“自著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於市中”。4、后来子虚赋不胫而走,传到汉武帝那里去了,“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12、恰好其同乡杨得意在汉武帝身旁,便及时向汉武帝推荐了司马相如,“赋奏,天子以为郎。”,司马迁在叙写穷达之变时,重在揭示两点:,一、是时代际遇的重要性。在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往往墨守成规,循规蹈矩,难以有大的发展变化,真所谓几十年如一日。而在激烈动荡的风云变化中,社会的评价标准就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人的各种潜能就有可能得到更充分地发挥、表现。这样自然就极易发生戏剧性的穷达变化。史记中绝大多数人物都集中在春秋、战国和秦、汉之际,这就是因为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的;真可谓时势造就了千古英雄。二、是人物的穷达变化更取决于个人本身的才能和努力。在正常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太平、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13、,人们很难产生冒险变革的想法。而在乱世中,不公平、不正常的社会促使人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说赢得活下去的机会,不得不闯一闯,于是就有了要变的动力。天道酬勤,穷则思变,奋发向上,努力进取,而勇于进取的人往往能大有收获。,3、成一家之言:,子文化,就是指的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之交出现的一批知识分子,一批思想家。他们基于各自的阶层、代表的集团利益、受教育情况、社会经历等,对于社会发展、政策走向、统治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思想,阐述他们自己的看法,表达他们的理想。,1)“一家之言”的结构,融会贯通百家学说以建立统一的新思想体系。 2)“一家之言”的核心思想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3)“一家之

14、言”的表述形式,创立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奠定史学的独立地位。,简单点说,“成一家之言”,就是指司马迁要继承子文化,像诸子那样自我立说,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首先,在创作的学术宗旨上,史记与子书是息息相通的。 司马迁以诸子时代的子文化的开山祖师孔子的后继者自居,并以此自勉。他著作史记,不仅仅是写一部反映客观历史的信史,而是要通过“史”的形式,言明自己的“一家之言”。以史论道,用史论政,通过史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表现自己对于政治、社会、人生等的独特看法。,其次,在创作构架上,史记也受到诸子著作的明显影响。,从庄子等著作开始,子书的结构层次性非常强,且全书构成一个体系。比如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

15、篇、杂篇。这种做法对司马迁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司马迁开始对史书进行了一番系统的改造,他的著作就是按照子书的块状结构来划分的,但各部分又成有机的不可分的整体;因而史记具有了诸子著作的体大思精的特点。宋人郑樵通志总序说史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太史公自序导源自庄子天下篇、淮南子要略;要略,高诱注“作鸿烈之书二十篇,略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论其大体,故曰要略。”,第三,在叙述模式上,史记首先是史,然而又趋向于子;它是叙述历史史事的,然而在叙述历史的同时又不忘阐述哲理。 史记首先是史书,按史书传统就要客观地忠实于历史事实,客观地记载历史事实,即坚持实录精神。,但司马迁并不局限于此,,而是采取各

16、种手法突破这一传统,像诸子百家那样在史记中融入了自己的强烈的深厚的思想感情,阐述着对于政治、历史、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这样为中国史书的叙述模式开创了崭新体式。 在史记中,司马迁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叙述模式主要有五种:,1、材料的自由取舍。,明人陈仁锡说“子长作传,必有一主宰”。(史记评林引) 清人吴见思说“史公之文,每篇各有一机轴,各有一主意”。(史记论文) 史记为人物作传并不追求面面俱到,往往每篇有一“主意”,围绕主意来选材、取材,来作相应地叙述描写。,2、篇章的微言大义,提到微言大义,就不得不提“春秋笔法”。春秋记史的特点是谨严简约,作者往往能够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

17、名定分。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微言指的是简约的语言;大义指的是宏大高远的意义。,第一种叙述模式中说史记对材料主要凭借“主意”来取舍,这样能够体现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但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本身是无法改变的,为了进一步寄寓作者的思想,表现作者的主观评价,司马迁在事件人物的叙述中让读者体味其中的“微言大义”。,绛侯周勃世家中有两处堪称“微言大义”的典范。,一是关于周勃的。 周勃是汉初的功臣元老,在他的历史中,似乎没有失败这个词。司马迁对周勃的生平的叙述,与汉高祖的屡战屡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除了成功就是胜利,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失败。这里面包含着对周勃

18、的丰功伟绩和耿耿忠心的热情歌颂赞美。,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适。攻丰,击秦军砀东。复攻砀,破之。下下邑,先登。攻蒙、虞,取之。击章邯车骑,殿。定魏地。攻爰戚、东缗,以往至栗,取之。攻啮桑,先登。击秦军阿下,破之。追至濮阳,下甄城。攻都关、定陶,袭取宛朐,得单父令。夜袭取临济,攻张,以前至卷,破之。击李由军雍丘下。攻开封,先至城下为多。沛公拜勃为虎贲令,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于城武,破之。击王离军,破之。攻长社,先登。攻颍阳、缑氏,绝河津。破秦军于蓝田。至咸阳,灭秦。在后来的多次平叛、诛灭诸吕的过程中,周勃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功劳簿”式的叙述,但是就是

19、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中正耿直威猛之士,先是被劝辞回家,“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因担心被害,在地方官来访时常甲胄在身。因之被诬造反而入狱,通过行贿最后侥幸得脱,重获自由时,周勃感慨地说:“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字里行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里面是说不清的冤屈和耻辱。当然不仅仅是周勃一人的感受,也包涵着作者身陷囹圄的复杂情

20、怀的抒发。,一处是关于其子周亚夫的。,在传记的结尾处这样写道:“条侯果饿死。死后,景帝乃封王信为盖侯。”周亚夫反对王信封侯,“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让曰:“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窦太后曰:“人主各以时行耳。自窦长君在时,竟不得侯,死后乃(封)其子彭祖顾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周亚

21、夫的被捕与儿子的孝顺有关,,“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极力反对的周亚夫死后,封侯就没了障碍,于是,景帝就急不可待的将其封为侯了,这样就很巧妙地告诉我们周亚夫获罪的原因。,3、通过对话立论。,借他人的对话来为自己立论的方法。比如说对于项羽

22、失天下、刘邦得天下的原因,司马迁除了在历史叙述中加以阐释外,还让刘邦在与王陵等人的对话中发表了议论。 王陵等人如此说: “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kuxing,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23、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高祖本纪),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司马迁通过刘邦之口把刘、项之胜败的原因归结为识人、用人和优化领导集团的问题,是借历史人物对话立论的最典型的例子。,4、作品中的夹叙夹议。,司马迁将自己介入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采取夹叙夹议的方法以表明自己的见解。最有代表

24、性的是屈原列传,他采用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写屈原,议论的部分占全文的一半,所以明人茅坤说此篇是“以议论行叙事体”。通过议论,评价了屈原,也借屈原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李景星说: “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遏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独可也。”(四史评议) 干脆看成是三个人的传记,李的评价非常生动又深刻。这样的评价告诉我们在里面是作者自己的真实的感情的流露。,5、作者直接评说,即“太史公曰”,将自己对历史人事的评价不加掩饰地表露出来。伍子胥列传中“太史公曰”,司马迁说 “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后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

25、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假使伍子胥追随他的父亲伍奢一起死去,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放弃小义,洗雪重大的耻辱,让名声流传后世。可悲啊!当伍子胥在江边困窘危急的时候,在路上沿途乞讨的时候,他的心志难道曾经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吗?所以,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刚正有气性的男子,谁能达到这种地步呢! 楚平王 太子建 伍奢 伍尚 伍员费无忌,二、史记的体制(一)五体结构,史记由五体组成:1、本纪十二篇。2、表十篇。3、书八篇。4、世家三十篇。5、列传七十篇。 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记。,史记五体,为司马迁的独创,当然以前有

26、所本。比如春秋、吕览二书。另外还有他书。 “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元圣。故取式吕览,通号曰“纪”。纪纲之号,亦宏称也。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侯伯,“八书”以铺政体,“十表”以谱年爵;虽殊古式,而得事序焉。”(文心雕龙史传),(想比之尧典而称为“典”,其中所写的又不全是圣主贤君;想要学孔子而题名为“经”,文笔上又不能和春秋笔法相比。因此采取吕氏春秋的方式,都 叫做“纪”。从“纪纲”的意义来命名,也是一种宏大的称谓了。所以,用“本纪”来叙述帝王,用“世家”来记述诸侯,用“列传”来记叙各种重要人物,用“八 书”陈述政治体制,用“十表”记录各种大事的年月和爵位;这些方

27、式虽然和古史不同,却把众多的事件处理得很有条理。),总体上讲,史记五体,各有自己创作的体例要求,分开来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合起来,又是一个非常严密的彼此间相互交融的整体性著作。自成一家之言。 正由于它体例完备,所以才能容纳丰富的历史资料,在有限的篇幅中能够包括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晋人张辅说:“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清代的赵翼称其为“全史”,并说,“自此例一定,历代作者遂不能出其范围。” (二十二史札记卷一),宋郑樵评史记体例,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 通志总叙,何为纪传体? 指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28、始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的本纪,列传,世家、表、书五体例互相补充配合,构成了史记全书的整体,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都是以写人为主,“以人系事”。这种主要用为人物作传来反映历史内容的史书编写方法是司马迁首创的,后人称这种编写体例为“纪传体”。这种编写体例为后世大多史家所沿袭。 后来班固汉书去掉“世家”并入“传”,这样就只有“纪”、“传”两种了。后世由此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编写体裁为“纪传体”。,1、本纪:记载从黄帝到武帝各代帝王的兴废和政治大事。“本纪”是全书的总纲,以编年为体,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年代久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稍近的以帝王或实际当权者为主。“本纪”实质上是全国编年大事记,

29、起提纲挈领的作用。1)裴松之史目:“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2)张守节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正义:“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3)刘知几史通卷二本纪:“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论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纲纪,社会的秩序和国家的法制。庶品,众官,百官。品,品官。统领管理百官),本纪之义有四:1)法则、纲要。它“纲纪庶品”,所以能成最尊贵之名称。2)为记载天子国君之言事所专用,是网罗万物的,即国家大事无所不载,不宜视作人物传记。 本纪的编写体例杂糅了编年国别和纪传。3)本纪编年,记正朔,象征天命所归。编年之法创自春秋。其优点是社会发展的时序性非常明显

30、。4)本纪受到春秋的影响,春秋记载十二公,故为十二篇。与吕氏春秋也有关系,吕氏春秋有十二纪。太史公自序云:“著十二本纪。”,2、表: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种。 司马贞史记卷13三代世表索隐:“礼有表记,而郑玄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须表明也,故言表也。”表的用意有三:一是表隐微之事,使之鲜明。二是扩大纪传的记事范围。三是与纪传互为经纬,是联系纪传的桥梁。,表以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 以距离年代的远近、历史文献材料的繁简而分为世表、年表、月表。 我们也可以把表分为大事表和人物表两类,诸如“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31、等。“表”的作用是形象、直观,便于观览,可补“本纪”、“世家”、“列传”之不足,又可省去不少文字,使记载免于繁冗。,3、八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记载专章。书,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分门别类的文化发展史和典章制度史。主要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史记很重要的部分,诸如“礼书”、“乐书”、“律历”、“历书”、“天官书”、“封禅书”(在泰山上封土为坛以祭天,称为封;在泰山下一处小山上清理出一块地面以祭地,称为禅。合称封禅。一般指封泰山、禅梁父(或泰山下其他小山)的祭祀天地活动)、“河渠书”、“平准书”。 司马贞史记卷23礼书索

32、隐:“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此之八书,记国家大体。”,八书中的礼、乐、律、天官四篇是学术专论,系司马迁杂取时论而为之。 其余四篇旨在指责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代的政事,如封禅书专论武帝之淫祀;河渠书讥武帝屡信浅陋之言,工程劳而无功;平准书责武帝无故兴兵开边,财用不给,于是刻民侵商,致国困民贫。惟武帝太初改历为一代盛事,历书于太初历法又缺而不书。,4、世家:主要记载诸侯王大事间而述及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世家与本纪一样,亦以编年为体,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其事或许并非牵涉全国,然于某一封国或全国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巨大影响,多数可视为“国别史”,诸如“晋世家”、“

33、楚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等。 刘知几史通卷二世家:“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相续。”“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加以它称,名为世家。” 世家之义有三:一是记诸侯列国史。二是载传代家史。三是与本纪同体,均编年记事,因有别于天子等第而别名“世家”。 世家的编写体例杂糅了编年、国别和纪传。,5、列传:是历代上自将相,下至游侠,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 司马贞史记卷61伯夷列传索隐 :“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列者,陈也,传,本为经注之说明,司马迁借以传人。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 “史迁创列传之体。列之

34、为言,排列诸人为首尾,所以标异编年之传也。”,列有序列、排列二义。,列传就是将众多人物按一定位次排列起来。 刘知几在史通中说:“昔诗、书既成,而毛、孔立传。传之时义,以训诂为主,亦犹春秋之传,配经而行也。降及中古,始名传曰注。盖传者,转也,转授于无穷;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惟此二名,其归一揆。” 这样看来,传本来是借记事立论以及解释经书的体式。司马迁用其来传人,用来论载功臣贤人的言行。这样做的目的主要还是为本纪中的皇帝服务的。表示人臣拱卫主上。,附录:何为“传”?,学习过毛诗诂训传,这里又学习到了春秋三传。那么“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唐代刘知几史通:“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孔子既著春秋,

35、而丘明受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案,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观左传之释经也,言见经文而事详传内,或传无而经有,或经阙而传存。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信圣人之才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知识延伸:,古代没有所谓的知识产权,抄袭模仿的事时常发生,这段话实际上古人早已言之。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昔者夫子闵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叹凤,临衢而泣麟,于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然睿旨存亡幽隐,经文婉约;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传

36、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 解释经文或阐发经意的著作称传。,“列传”所占篇幅最多,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人物传记,有一人一传的专传,有两人或数人的合传,按人物性质排列立传的类传。所记人物范围极广,涉及社会各个阶层。这一类列传有“伯夷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刺客列传”、“儒林列传”等; 另一类是对外国或国内少数民族的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和国内民族关系史。这一类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朝鲜列传”等。”列传”对“本纪”起了充实和具体化的作用。,五体破例1本纪的破例:A夏、殷、周三本纪包括了三代的先公先王,秦本纪是诸侯入本纪。B史记立吕后本纪,

37、而不立惠帝纪。C史记立项羽本纪,却不用西楚纪年。而是用汉之纪年。,2世家的破例:A项梁所立楚王熊心,曾统兵遣将,号令一方。但既不入本纪,也不入世家。B汉初诸侯王刘濞,淮南王刘长、刘安,衡山王刘赐,因叛逆被降为列传。而西周诸侯管叔叛逆,却有管蔡世家。C汉初功臣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等,爵禄不过封侯而立入世家。但其他侯国不立世家。有的诸侯王能够传数代也没能入世家。比如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等。D三十世家中有孔子、陈涉、外戚三世家。孔子为布衣,陈涉称王不终,汉帝后妃无世可传,但都能入世家。,正因为上面的破例的大量存在,所以刘知几在史通等书中大肆批判司马迁的此类做法。他在史通中说:“至如陈胜起自群

38、盗,称王六月而死,子孙不嗣,社稷靡闻,无世可传,无家可宅,而以世家为称,岂当然乎?夫史之篇目,皆迁所创,岂以自我作故,而名实无准。且诸侯、大夫,家国本别。三晋之与田氏,自未为君而前,齿列陪臣,屈身藩后,而前后一统,俱归世家。使君臣相杂,升降失序。”(刘知己史通内篇世家五),五体破例的解释,1、叙事首尾完整,便于“原始察终”。2、实事求是的可贵精神。3、寓褒贬。,五体的篇数及其内涵,五体结构是个非常谨严的系统。五是个神秘的数字,关于五的解释:人有五指,有五脏。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运动而成天道。 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 司马贞在补史记序中说:“本纪十二象岁星之周;八书有八篇

39、,法天时之八节;十表放刚柔十日;三十世家比月有三旬;七十列传取悬车之暮齿;百三十篇象闰而成岁。”,岁星即木星。古人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其轨道与黄道相近,因将周天分为十二分,称十二次。故本纪之“十二”暗含木星十二年一周天之意。“八”隐喻天时之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之八种节气。“十”,盖指天干。古人用天干地支相配纪日。礼记曲礼上疏:“刚,奇日也。十日有五奇五偶,甲丙戊庚壬五奇为刚也,乙丁己辛癸五偶为柔也。”淮南子天文训:“凡日,甲刚乙柔,丙刚丁柔,以至于壬癸。” “三十”好比每月三旬,三个十。,悬车暮齿,悬车:(1)形容险阻。 唐杜甫 提封诗:“借问悬车守,何如俭

40、德临。” 仇兆鳌注:“即所谓在德不在险。”参见“ 悬车束马 ”。(2)古代记时的名称。指黄昏前一段时间。淮南子天文训作“县车”。 三国 魏 缪袭 挽歌诗:“白日入 虞渊 ,悬车息駟马。” 明何景明 古冢赋:“哀悬车之莫察兮,怨脩夜之不晨。”(3)致仕。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 汉 班固 白虎通致仕:“臣年七十悬车致仕者,臣以执事趋走为职,七十阳道极,耳目不聪明,跂踦之属,是以退老去避贤者悬车,示不用也。”旧唐书李百药传:“及悬车告老,怡然自得。” 清 方文 萧先生六十诗:“华簪曾佐大长秋,六十悬车未白头。”(4)借指七十岁。周书韦孝宽传:“ 孝宽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5

41、)指隐居不仕。后汉书陈寔传:“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徵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 清施闰章 送孙豹人舍人归扬州序:“士不充詘於富贵,不陨穫於贫贱,虽有蒲轮之徵,不改悬车之素,可谓皭然无忝处士者也。” 暮齿: 指晚年。 南朝宋谢灵运 石壁立招提精舍诗:“壮龄缓前期,頽年迫暮齿。” 唐 韩愈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暮齿良多感,无事涕垂颐。” 清唐孙华 戊寅除夕诗之二:“冬温几日气如春,暮齿惊逢改岁频。”,张守节在论史例中说 “太史公作史记,起黄帝、高阳、高辛、康尧、虞舜、夏、殷、周、秦,讫于汉武帝天汉四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作本纪十二,象岁十二月也。作表十,象天之刚柔十日,

42、以记封建世代终始也。作书八,象一岁八节,以记天地日月山川礼乐也。作世家三十,象一月三十日,三十辐共一毂,以记世禄之家辅弼股肱之臣忠孝得失也。作列传七十,象一行七十二日,言七十者举全数也。余二日象闰余也,以记王侯将相英贤略立功名于天下,可序列也。合百三十篇,象一岁十二月及闰余也。而太史公作此五品,废一不可,以统理天地,劝奖箴诫,为后之楷模也。”,司马迁以众星环绕北辰和诸辐归于车毂比喻人臣拱卫主上。“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拂,通“弼”。辅助 )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范文澜认为史记十二之数,“实效法春秋十二公而作”(正史考略)。,“传之七十”: “一

43、行七十二日”,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等分,各主宰七十二日。在西汉,这种说法。 “五帝,东方木,色苍,七十二日;南方火,色赤七十二日;中央土,色黄,七十二日,西方金,色白,七十二日;北方水,色黑,七十二日。”(易坤灵图) 原始思维的合理内核:四时,四季,五行,五色,宇宙的三层结构划分,都统一于太阳。,五体理论是司马迁的独创,这五种结构是一个彼此依托,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五体结构的编排是吸收了前代历史学家的有益尝试和经验而创造出来的。 大体而言是按照时间顺序,就是以前的编年体的体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结构各部分的。同时又遵从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时代为序,以类相从,唐代的史学

44、大家刘知几在史通二体中云: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库,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 五体结构中的每一体都有自己的明确职责,同时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由于司马迁的创造,五体结构把世界的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包括进来,完成了空前的一项宏大工程。因而才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部巨著。正因此,清代大学者梁启超把史记与前代的几部历史著作作了对比,然后对史记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从前的史,或属于一件事的关系文书如尚书,或属于各地方的记载如国语、战国策,或属于一时代的记载如春秋及左传。史记则举其对所及知之人类全体自有文

45、化以来数千年之总活动冶为一炉。自此始认识历史为整个浑一的,为永久相续的。非至秦汉统一后,且文化发展至相当程度,则此观念不能发生。而太史公实应运而生。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梁启超:饮冰室专集之七十二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史记,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第19-20页。),(二)史记百三十篇标题,史记的标题:有的侧重其数量,如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有的侧重其朝代,如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有的侧重其国别,如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晋世家、楚世家;有的侧重其官爵,如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李将军列传等;,有的直记名姓,如张仪,苏秦,李斯,司马相如等,这一类命名在史记

46、中最多,有二十多篇;有的只称姓氏,如管晏列传等;有的称其名号,如秦始皇为自号,汉高祖为庙号,吕太后为尊号,孝文、孝景为谥号等等;有的称列归类,如仲尼弟子,刺客列传等等。,“战国四公子”的命名,史记为四人作传,只称信陵君为公子。其他三人都以封号标目。对此,近人李景星云:“四君之中,以魏公子为最贤。太史公作四君传,亦以魏公子传为最出色。标题曰魏公子列传,与自序合,正所以殊于其余三君也。他本或称信陵君列传,未免不达史公之旨。”(四史评议史记评议魏公子列传),而实际上,,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因得罪魏君,留赵长达十年之久,身在异国他乡,似只有“公子”之称呼叫起来更合适。叫得久了,就成了习惯性称呼。这个称呼在汉初一直流行。比如高祖本纪魏公子列传中都称魏公子,“魏公子无忌五家”,“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汉书古今年表在提到四公子时,其他仍然为称号,独信陵君称公子。,汉代命名多为习惯称呼,其他如淮阴侯,黥布,滕公,萧相国,曹相国,陈丞相等称呼都是汉初的通行称呼。习惯成自然。并没有非常深的内涵。 在以前,有许多学者都钻了牛角尖。比如对于淮阴侯,李景星“不曰韩信,而曰淮阴侯,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只一标题,已见出无限的爱慕敬仰。”(四史评议史记评议李将军列传)韩信不曰韩信,是为了区别韩王信。其他都是汉初的习惯称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