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打-泾川说明书A3-2.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190186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面打-泾川说明书A3-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双面打-泾川说明书A3-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双面打-泾川说明书A3-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双面打-泾川说明书A3-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双面打-泾川说明书A3-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 录前 言第一部分 概 述一、本次规划修编背景二、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点对泾川的要求三、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四、本次规划修编的重点内容六、规划指导思想七、规划期限八、规划范围第二部分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章 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第二章 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第三章 县域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第四章 泾川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五章 旅游发展规划第六章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七章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第八章 县域对外交通规划第三部分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第一章 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及目标第二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第三章 城市空间发展分析与规划第四章 城区用地布局规划第五章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第六章 绿地系统规划

2、第七章 城市设计框架第八章 城市空间管制规划第九章 旧区改造规划第十章 近期建设规划第十一章 城市发展时序及远景构想第十二章 市政工程规划(待)第十三章 综合防灾体系规划(待)第十四章 城区旅游发展规划第十五章 规划建议图纸目录1 区位图2 区位分析图3 城镇体系现状图4 城镇体系规划图5 县域旅游总体规划图6 县域文物古迹分布及规划图7 县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图8 县域建设分区规划图9 规划范围图10用地现状图11 工程地质评定图12 “四区”划分图 13城市发展模式分析图(待)14中心城区旅游资源分布图15中心城区规划结构图16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17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18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

3、图(待)19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20中心城区用地空间管制规划图21旧城改造规划图22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规划图23总体城市设计框架图24中心城区旅游规划图25近期建设规划图26建设发展时序图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 )说明书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XAUAT 1前 言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 06 年 4 月底受泾川县城建局委托对泾川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成立了以任云英教授、刘宁副院长为项目负责的规划组,在对现场进行踏勘之后,于 6 月中旬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征求意见会,根据会议纪要对方案进行了多方案对比研究和调整。由

4、于规划条件屡有变化,如银武高速公路选线及西平铁路选线等问题对城市布局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屡次调整和修改,并向西安建大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委员会进行了汇报,根据技委会的要求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为了对泾川县政府和泾川人民负责,我们规划组不断根据条件的变化对总体规划布局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和调整,并多次与规划主管部门及领导进行了多方沟通。本着认真、严谨和科学的工作态度与出发点,本次拟就泾川县城总体规划的主要问题和总体布局进行意见征求,希望汇集各方领导和专家的建设性意见,共同为泾川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的科学决策,以便于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完成。第一部分 概 述一

5、、本次规划修编背景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银武高速、西平铁路的建设实施,改善了区域交通条件,对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3.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后,泾川县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人口与用地的矛盾较为突出。1996 年编制的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按照国家关于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要求以及城市建设与发展都迫切要求进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4随着山川秀美工程、退耕还林工作的深化,泾川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同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银武高速公路的修建,成为跨泾河的城市南北分区之间

6、的屏障。5.建设部颁布的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于 2006 年 4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也为新一轮城市规划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二、上层次及相关规划对泾川的要求1 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泾川处于甘肃省五大经济区,陇东城市经济区的二级中心城市,人口规模 2020 年 1020 万。泾川处于南北一纵的交通结点:吴中环县庆城庆阳泾川华亭天水澄县阳平关;同时处于东西一横的交通结点:铜川泾川平凉静宁会宁定西。在甘肃省三大旅游区之一的以天水为依托的东部旅游区的北部旅游区平凉、庆阳旅游分区。其中对于平凉为主的道教名山、王母文化、周祖文化旅游圈,是甘肃省未来的增长极之一。 2 平凉市总体规划平凉市总体规划对泾川的

7、人口规模定为 68 万人,城市发展定位为:平凉东部片区的中心城镇,是泾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要的交通、商贸、旅游中心,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发展旅游业。3关中城镇群(辐射关系暂缺)三、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1规划背景最近一版总体规划泾川县总体规划(19962010) 是在 83 年编制的泾川县总体规划(19832000) 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规划期限近期为 2000 年,远期 2015 年,规划用地范围主要位于泾河南岸的老城区。2规划要点(1)城市性质确定为:以发展轻工、商业为主,积极拓展旅游服务业的文明城镇。(2)人口规模:近期发展 3.6 万人,远期发展 6.0 万人。(3)总

8、体布局为:老城区作为城市中心区;火车站为综合开发区;公园路与甘家沟之间为工业区;甘家沟至泾灵路为生活服务区;何家坪为温泉疗养度假区;王母宫山为古迹名胜游览区。3规划评析在当时指导思想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下,该规划对泾川县城的性质、规模确定较为合理,总体布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泾川县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规划的城市主要格局已基本形成。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山川秀美工程、退耕还林工作的深化,以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原有的规划已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1)泾川县城旅游的职能没有能够得到强化;(2)城市规模缺乏弹性,不利于泾川县城持续性发展;(3)缺乏

9、对泾川县城建设风貌特色的探索;(4)缺乏对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和控制;(5)对建设环境、城市管理等方面缺乏研究。因此,根据现有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国内经济发展现状,对原规划进行适当调整,统一思想,立足现状,放眼未来,长远规划,逐步实施,对泾川县城朝着同一目标,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4实施状况自上版总规制定以来,泾川县城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原 312 国道为依托的道路骨架基本形成,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县城现状由两大部分构成:一为老城区,自王母宫山至化工厂段,主要分布着行政、教育、经济、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

10、 )说明书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XAUAT2文化、商业等设施和住宅用地,为基本建成区;二是东部以温泉度假为主的经济开发区,已建项目有温泉宾馆、凤郿管理所、瑶池山庄、长庆石勘局泾川办事处用地以及临街的餐馆、商店等服务设施。四、本次规划修编的重点内容1与周边区域建立协调发展的合作关系,城乡统筹发展。2明确土地使用性质,划定土地建设的控制区(禁建、限建、已建、可建) 。3确定城市性质、人口规模、发展方向、用地规模及布局。4有效利用旅游资源,合理发展旅游业。5优化城区内交通状况,合理组织区域性交通网路。6合理利用水资源、明确城市防洪防灾等的重点

11、措施。五、规划依据(一)规划法规与政策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990 年)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006 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995 年) ;4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 号文);(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关文件6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7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8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9平凉市总体规划(20022020)10 泾川县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11泾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2)六、规划指导思想1充分认识

12、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从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高度,把握泾川县在陇东区域内的职能、定位和作用,制定科学发展战略。2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3充分认识泾川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现状特点等,塑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景观。七、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 20062025 年,其中:近期(20062010)中期(20112015)远期(20162025)同时对城市的远景发展方向以及产业提出一定的构想。八、规划范围概述1县域范围:13 个乡镇,面积约为 1467.3 平方公里。2规划控制区范围城关镇镇辖范围,包括 15 个乡村,面积约为 86.1 平方公里。3生

13、态景观控制区范围东至南石窟,西至五里铺、茂林,北至田家沟,南面涵盖高峰寺,面积约为 45 平方公里。4城市建设区范围东至何家坪,西至王母宫西,南、北至南北山麓,包括了城关镇的杨柳、延丰、土窝、水泉、水泉寺、共池村、兰家山和东庵村,温泉开发区的甘家沟、蒋家坪和何家坪村,规划范围总面积 20.5 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设面积约为 10.69 平方公里。第二部分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章 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陇东,陕甘两省交界地区。位于东经117610744,北纬35103531。东与陕西省长武县接壤,西与平凉市崆峒区和崇信县毗邻,北与镇原县相接,南与灵台县交界,东

14、西长57公里,南北宽36公里,辖区面积1467.3平方公里。2地形地貌:黄土高原沟壑区全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30米1462米,塬面破碎,沟壑纵横,3公里以上沟壑共计2480多条,呈现出山、川、塬三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5.8%、9.7%和24.5%,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由于泾河及其支流的长期侵蚀,形成了四条残塬和五条川谷,四条残塬占全县总面积的23.6%,分别为南塬、北塬、中塬、荔堡塬,其中北塬面积较大,荔堡塬完整,中塬窄小;塬面整体上以3至7的坡度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平坦,且中央部分地面的倾斜不超过1,土层深厚,适合于耕作。河谷川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4%,其中泾、汭

15、河两川用地宽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作便利;黑、红河两川河滩狭窄,土地贫瘠,不利于生产和生活。3地质:鄂尔多斯台地地质构造为长期稳定的鄂尔多斯台地西南部,基岩出露部分属下白垩系志丹群,基岩之上局部出露第三系红土,其余全部被第四系地层所覆盖。4水文:泾河的中上游,季节性河流境内流经泾河及其支流芮河、黑河、红河、蒲河5条河流,多年平均径流总量6.938亿立方米,其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 )说明书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XAUAT 3中自产径流0.761亿立方米,占10.9%。干流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老龙潭,全长451公里,境

16、内长58公里,流域面积3145平方公里,全县河流都具有黄土高原河流的典型特色,即流量小、比降大,河床曲,含沙多;县境内地下水埋藏深度达150米500米,深层水储量多,但开发困难。5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泾川县地处中纬度内陆腹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春旱少雨,夏、秋季多东南风,且雨量多而集中;冬季多西北风,干旱少雨雪。年日照时数2315小时,日照百分率52%,年平均气温10C,无霜期148208天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53毫米,降雨年际、年内分配不均,7-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50%以上。6土壤:黄绵土、黑垆土构成主体全县土壤面积217.88 万亩,主要有黄绵土、黑垆土、淤育土、潮土

17、等。黑垆土广泛分布于塬面上和泾河两岸的台地上,面积58.03 万亩,占26.63%,土层深厚,通透性、宜耕性和保肥能力较好;黄绵土分布于泾、汭、黑河两侧的黄土梁峁、沟壑山区和塬边,面积134.82 万亩,占61.88%,土层较薄,生产力水平低;淤育土分布于泾、汭、黑、红河四条河流的川、台地,面积15.29 万亩,占7.01%,肥力较高;潮土则分布于川区一级阶地上,面积3.90 万亩,占1.79% ,土层深厚,夹有砾石、粗沙,透水性较强。7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向草原过渡地带自然植被以稀疏草群落为主,县境内广泛分布冰草、蒿类、本氏羽茅等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20科100余种;天然残留植被有紫荆、文

18、冠果、枸杞等;乔木以白杨、洋槐为主,次为泡桐;灌木有酸刺、酸枣、狼牙刺等。二、资源条件1土地资源全县土地面积占平凉市域的12.9%,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43公顷,为平凉市人均值的84%。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996年),耕地5.45 万公顷,占37.2%;园地1.32 万公顷,占9.0%;林地3.17 万公顷,占21.6%;牧草地0.65万公顷,占4.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93万公顷,占6.3%;交通用地0.14 万公顷,占1.0%;水域0.33万公顷,占2.2%;未利用土地2.67万公顷,占18.2%。2水资源全县人均拥有水资源285立方米,亩均69.3平方米,属水资源贫乏县。地表水源主

19、要来自泾、汭、黑、红河等4条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938万立方米,其中自产水0.761万立方米,占10.9%;地下水主要储存于泾、汭、黑、红河川区及黄土塬区,泾河川区水层最厚,一般为6-9米,埋深小于20米,开采条件和水质较好。3旅游资源泾川历史悠久,建郡设县已2100多年。地处丝绸古道要冲,历代皆为重镇,有许多驰名的古今人文景观。泾川温泉驰名陇上。王母宫、瑶池遗址、南石窟寺、罗汉洞等和古风犹存的“泾州八景”构成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资源。西王母文化遗存回山王母宫、瑶池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人前来寻根谒祖;南石窟为陇上石窟双明珠之一;泾川温泉日出水1920立方米,水温37,富含氟粒子

20、,为重碳酸钠型医用矿泉水,建有宾馆、旅游馆等旅游设施,是度假休闲的极好去处;田家沟生态风景区作为国家水利部生态保护科技园区,2004年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县境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表1:泾川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表序号编 号 分类号名 称 时 代 地 址 公 布 机 关 公 布 文 号 公 布 时 间 公 布批 次1 44 3 南石窟寺 北魏 下蒋家东南500米 国务院 1988.1 32 19 6 王母宫石窟寺北魏 城关镇延风村 国务院 2006 63 94 24 宋天圣碑和金大安铁钟宋-金城关镇延风村 省革委会19

21、63.2 14 91 21 镇海寺蒙文碑元 王母宫石窟文管所院内省革委会1963.2 15 90 20 南石窟寺之碑北魏 王母宫石窟文管所院内省人民政府1963.2 16 111 101 园嘴山商周遗址商周 窑店镇西门村 省人民政府甘政发199360号1993.3 57 112 102 向明西坪新时期遗址新石器王村镇向明村 省人民政府甘政发199360号1993.3 58 113 103 枣林子新时期遗址新石器汭丰乡枣林子村 省人民政府甘政发199360号1993.3 59 114 104 牛角沟旧石器遗址旧石器泾明乡郝白村 省人民政府甘政发199360号1993.3 510 176 12 城

22、隍庙大殿 明代 县博物馆院内 省人民政府甘政发199360号1993.3 511 154 59 长武城遗址 汉-唐泾明乡长武城村 省人民政府1981年9月1日通知1981.212 23 223 泾州古城遗址汉-元城关镇水泉寺村 省人民政府甘政发200363号2003.7 64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品种繁多。常用造林树种28科,36属,并有果树7科7属20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20科100余种,野生中草药有黄麻、甘草、柴胡等80余种,野生动物有狼、狐、雀、稚等几十种。三、历史与沿革泾川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商代建有阮、共国。秦统一六国后,属北地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

23、14年)置安定县,为置县之始,东汉初撤,十六国时复置。后秦置庸州,北魏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 )说明书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XAUAT4置泾州,均为州治。唐代因之,至德元年(公元756年)改名保定县。金大定七年(1167)改名泾川县,因水得名,元、明、清相沿。1949年泾川解放,属平凉分区,1958年曾一度将崇信、灵台并入,1962年重又分开至今。四、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五”时期以来,泾川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经济指标见表 2。2005 年全县共有 277 所学校,其中普通中

24、学 24 所,职业中学 3 所,小学 252 所。在校学生人数共为 7.3 万人,其中高级中学学生人数为 2.58 万人,职业中学为 404 人,小学为 4.36 万人。专任教师数为 3296 人。全县拥有县级卫生机构 8 个,病床 261 张,农村卫生院 14 个,病床 255 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 579 人,千人医生数 0.62 个。1、人口2005年底泾川户籍总人口为34.3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2.8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3%。农村人口为31.46万人,占91.7%。人口密度为232人/平方公里。县域辖14个乡镇。2、产业结构2005年底泾川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6.36亿元

25、(当年价,下同) ,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了12.7%。在三产中,第一产业产值为5.0亿元,第二产业为5.08亿元,第三产业为6.28亿元, 三产的比值为30.56:30.97:38.47。从整体上看, 泾川县第一产业比重较高,而第二产业较薄弱。3、工业2005 年底泾川县工业总产值为14.2 亿元(现价) ,比去年增长了12.1%。实现增加值 3.89 亿元,增长 12.3%,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为 3980 万元,占 10.2%;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为 3.46 亿元,占88.9%。主要产品为罐头、啤酒、棉纱、果汁、面粉等,主要是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表2:泾川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4、

26、农业泾川县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发展受地形环境的影响较大。2005年耕地面积为62.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8.39%,其中山地、川地、塬地的耕地面积之比为39.7:11.4:48.9,可见近一半的耕地位于塬区。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9.4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6.39亿元,占67.8 %;林业总产值0.64亿元,占6.8 %;牧业总产值2.22亿元,占23.6 %;渔业总产值327万元,占0.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为1400万元,占1.5%。在大农业发展中,结合自然环境特征积极推进林业生态和林业产业两大体系的建设,组织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2005年完成成片造林12.05

27、万亩,退耕还林8.45万亩。“退一还二”荒山造林2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9%。五、泾川县在平凉市的经济地位泾川县在平凉市所属的 1 区 6 县中,经济基础条件较好。七项指标对比有 1 项第 2 名,3 项第 3 名,2 项第 4 名,工业基础较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排名最后。详见表 3。表 3: 平 凉 市 各 区 县 主 要 指 标 及 泾 川 县 在 平 凉 市 位 次 ( 2004 年 ) 指 标县(区 )人 口(万 人 )国 内 生 产 总值 (亿 元 )财 政 收 入( 万 元 )粮 食 总产 (万吨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元 ) 固 定 资 产 投 资(万 元

28、)规 模 以 上 工 业 产值 (万 元 )崆 峒 区 48.73 41.5 26165 16.77 2306 167100 30900泾 川 县 34.31 16.37 4419 13.79 1890 55200 3980灵 台 县 23.21 10.74 3083 15.36 1845 26900 5489崇 信 县 9.71 6.5 6078 4.94 1880 44300 17690华 亭 县 17.79 15.4 42168 7.45 2072 96700 81000庄 浪 县 42.75 10.11 3632 13.88 1550 50500 5048静 宁 县 47.67 13

29、4516 15.34 1581 44800 13220泾 川 县 位次4 2 5 5 3 3 7第二章 发展背景与发展条件分析一、发展背景分析(一)西部大开发 在 西 部 大 开 发 战 略 下 , 国 家 增 加 了 对 西 部 地 区 的 投 资 力 度 和 政 策 优 惠 , 并 以 基 础 设 施 和 生 态 环 境建 设 为 重 点 , 带 动 西 部 的 资 源 开 发 和 城 镇 发 展 。 因 而 这 将 给 甘 肃 省 以 及 泾 川 县 的 经 济 和 城 镇 发 展 带 来机 遇 和 挑 战 。(二)平凉市的区际地位平凉市位处陕甘宁三个西部大省的交汇中心,平凉市与三省省会

30、西安、兰州、银川均相距约 300 公里。泾川县位居平凉市的东部地区,依托于省级中心城市为中心形成的城镇体系网络,接受资金、信息等各方面的辐射,将为平凉市及泾川县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区域基础设施的不断提高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在未来 5 年内甘肃省的区域基础设施序号 指标 单位 2004 年(现价)国内生产总值 万元 148058 1 人均生产总值 元 4339 财政总收入 万元 5656 2 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 3806 财政支出 万元 19246 3 工业总产值 万元 126644 4 农业总产值 万元 81097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31、万元 40385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万元 42800 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5508 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1783 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 )说明书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XAUAT 5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1公路“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将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新建和改造通乡油路13000公里,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万公里,基本建成兰州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和酒泉嘉峪关、张掖、天水、平凉、陇南5个省级公路辅枢纽。未来中西部交通大通道银-武高速公路将从泾川境内穿过。2铁路开工建设西北至西南新通道兰渝

32、铁路,扩能改造陇海、兰新、兰青等干线铁路,建设西安至平凉、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形成陇海与宝中、兰新与青藏铁路干支线相连接的铁路运输网络。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500公里,路网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3和65。 在全省铁路干线网络中,西平铁路从泾川境内穿越,将极大地改善泾川县对外交通的状况。二、优势条件分析1优越的区位条件地处陕甘交汇地带,可以便捷的接受两省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技术、信息扩散,而且有利于泾川接受开放的市场氛围和最新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源,及时更新自身在区域内的战略定位。泾川县城距西安市仅220公里,距兰州市约400公里。在政治、经济、文化交

33、往活动中强烈地受到西安市、兰州市的带动和影响,今后随着罗定高速公路与西平铁路的贯通,泾川县可以融入到中西部大通道(银-武高速公路)和我国东西向一级发展轴线陇海兰新经济发展轴带当中,并可纳入到西安市3小时经济圈当中。这将极大地提高泾川县的对外联系与交往程度。2、丰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浓厚的文化气息泾川县历史文化悠久,境内荟萃了以西王母宫为主体的道教文化、泾州大云寺、南石窟寺、百里石窟长廊为主要内容的佛教文化,以及完颜村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在平凉市的文化旅游系统中,西王母朝圣区为重要景区之一;在自然景观方面,已形成以田家沟生态景观区、官山林场生态景观区为重点的旅游景区,境内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构成平

34、凉市东线旅游的重要节点。3、优质的温泉资源泾川县的温泉资源品质优良,被授为“优质温泉水”称号,目前开采利用的泾参 1 井常年水温为38.2C,日出水量 1920 立方米,每升水中含有偏碳酸 25.1 毫克、锶 0.24 毫克、溴化物 0.18 毫克、矿化度 1127.3 毫克,此外水中还含有铁、锰、锂、钡、氡、镭等多种活性微量元素,是十分理想的医用矿水。4、丰富的农副资源泾川县较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为多种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目前除粮食生产外,果菜、草畜和优质牧草等已经形成特色农业资源,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基础。三泾川县的制约条件(1)环境容量有限。泾川县境内的地貌特征以山地为主,川地和塬

35、地面积少,整体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境内泾河污染较严重,其生态质量不仅关系到本县,而且直接关系到下游区域的发展。(2)资本短缺制约明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3)经济基础较为薄弱。(4)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第三章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一、泾川县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与结构特征“十五”时期泾川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较快提高,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5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了 16.36 亿元,年均增长 1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768 元,年均增长 8.6%。2005 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2708 万元,同口径年均增长 9%。

36、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6072 元和 1890 元,分别增长 10.2%和 6.0%。社会福利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扶贫开发稳步推进。2、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0 年的 35:30:35 调整到 2005 年的 31:31:38。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支柱产业规模效益逐年提高,农业增加值预计达到 5.72 亿元,年均增长 9.2%。工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增加值达到 3.89 亿元,年均增长 10%。旅游产业开发形成一定规模,旅游业综合收入快速增长。3、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累计列建各类国家投资项目 123 项,争取资金 3.4 亿元

37、,建成各类项目150 多项,完成投资 13.1 亿元,相继建成了凤嵋一级公路、王村泾河大桥等重点工程,发展条件有了新的改善。4、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完成退耕还林 24 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37.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达到 82.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 25.8%。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全县耕地连年实现占补平衡。5、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泾川县作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已通过评估验收。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有效推进,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县新建、改建各类学校 167 所,消除危房 6.8 万平方米,泾川一中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公共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疾病预防

38、控制系统和医疗救治系统日趋完善。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 98.3%、96.5%,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 4.29,老龄工作协调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稳步推进。二、发展目标1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建立取得较大突破,确立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基础条件持续改善,全县总体实现小康,使其建设成为甘肃东部经济强县。2主要发展指标近期(2010 年) GDP 总量达 28 亿元,增长率为 11%左右,人均 GDP 为 1000 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

39、支配收入达 1.0 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3000 元,财政收入达到 7115 万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3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4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 28:39:33。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 )说明书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XAUAT6远期(2025 年)GDP 总量达 36 亿元,增长率为 8%左右,人均 GDP 为 3000 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0 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000 元,财政收入达到 2.2 万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

40、的比重提高到 40%以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 5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 25:38:37。三、产业调整思路1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加快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1)以产业链条延伸为方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县粮食、果菜、畜禽和优质牧草等资源,突出“名品牌、高科技、无公害”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保鲜、贮存、加工项目,大力扶持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农产品贮存加工的专业村、专业乡,鼓励发展一批外向型农产品加工、经销企业,把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经济优势。(2)以优势骨干企业为带动,大力发展工业集中区经济。以

41、县城东部工业集中区为平台,按照资源共享、项目集聚、市场运作的原则,强化功能分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新兴产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挥优势,凸显水果、草畜、蔬菜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泾河川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努力将泾河川区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建成 3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为目标,集中培育南北二塬优质红富士苹果产业带、泾河流域特色水果产业带和山台地杂果、加工专用苹果产业带;草畜产业以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生产为目

42、标,以优质肉牛、优质瘦肉型猪为重点,发展壮大南北部山区草畜产业开发经济带;蔬菜生产以标准化、无公害为方向,坚持露地栽培、设施栽培与间作套种、复种相结合,重点发展地膜洋芋、优质胡萝卜等大路菜和反季节精细菜,形成主导品牌,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在 5 万亩。(2)全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切实改善发展条件。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农村困难家庭学生“两免一补”范围,逐步实现农村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远程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县乡公路改造,所有县乡道路通油路,村级道路全部达到农一级以上标

43、准。积极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多方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力争自来水入户率达到 50%以上。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有效提高用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保证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需求。(3)多方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小康示范村建设。按照“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的要求,坚持产业开发、小康住宅、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精神文明相配套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中建设一批农村小康示范村。继续加快以村屯绿化、 “三荒”绿化、道路绿化和庭园经济为主的农村环境建设步伐,积极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循环利用,加强危旧房的更新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带动社会主义新

44、农村建设。3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1)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积极开发特色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产业新优势。以大云寺佛教文化、西王母文化开发为重点,按照西王母文化、石窟文化、生态、民俗、温水五大板块,精心打造台湾泾川“西王母之旅”精品线路,做大做精大云寺、西王母旅游品牌。按照“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要求,加强大云寺、王母宫、温泉、田家沟、隍庙等重点景区建设,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升景点等级和服务水平,努力把泾川建成“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上特色鲜明的旅游大县。(2)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积极发展信息、金融、咨

45、询、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等新型服务业和土地、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城乡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加快推行现代经营模式,发展壮大商贸骨干企业。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推动家政服务、体育健身等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为周边大城市、大企业和西平铁路、银武高速等大项目提供高效便捷的生活服务。四、城镇发展战略1、指导思想以区域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产业结构的非农化推动地域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从区域城镇体系现状出发,优化城镇空间格局、等级规模结构与职能组合结构,强化城镇体系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城镇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形成适应地域特征的城镇体系结构。2、发展

46、方针(1)明确中心城市对城乡发展的整体提升作用城乡关系的协调与整体发展首先是中心城市具有相当的规模与足够的实力,中心城市的发展是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结合的重点途径,是一、二、三次产业综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最强大力量,也是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向农村转移的组织者与推动者。理顺城乡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中心城市对城乡发展的整体提升作用。泾川中心城市尽管在全县城镇体系中居首位优势,但就提升城乡整体功能而言,仍存在中心弱、外围散,产业与人口联系不足等问题。(2)强化小城镇的要素集聚与产业支撑小城镇是城乡关系的重要纽带。泾川县各级小城镇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乏产业支撑,要素集聚程度低,难以实现对山

47、区人口的吸引。小城镇发展中缺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强化小城镇的要素集聚与产业支撑,增加小城镇就业岗位,在理顺泾川山区城乡关系方面尤为重要。(3)加快村庄集中,完善设施配套从泾川目前的农村与集镇分布看,过散、过小、设施难以配套仍是城乡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与泾川山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最大。理顺城乡关系,解决山区“三农”问题,必须同时加大村庄集中与设施配套的建设力度。五、城乡空间管制分区本轮总体规划突破以往总体规划“就城区论城区”,并相应地对建设用地、农林地及重点的生态控制区域在空间上协调布局,达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二图合一”,保障城乡居民点、甘肃泾川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5 )说明书INSI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XAUAT 7产业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