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曲线的作法.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90609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曲线的作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标准曲线的作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标准曲线的作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标准曲线的作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标准曲线的作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标准曲线的作法 (1)标准液浓度的选择:在制备标准曲线时,标准液浓度选择一般应能包括待测样品的可能变异最低与最高值,一般可选择 5 种浓度。浓度差距最好是成倍增加或等级增加,并应与被测液同样条件下显色测定。(2)标准液的测定:在比色时,读取光密度至少读 2-3 次,求其平均值,以减少仪器不稳定而产生的误差。(3)标准曲线图的绘制:一般常用的是光密度一浓度标准曲线。用普通方格纸作图。图纸最好是正方形(长:宽=l:1) 或长方形(长:宽=3 :2),以横轴为浓度,纵轴为光密度,一般浓度的全距占用了多少格,光密度的全距也应占用相同的格数。在适当范围内配制各种不同浓度的标准液,求其光密度,绘制标准曲线

2、,以浓度位置向上延长,光密度位置向右延长、交点即为此座标标点。然后,将各座标点和原点联成一条线,若符合 Lambert-Beer 氏定律,则系通过原点的直线。若各点不在一直线,则可通过原点,尽可能使直线通过更多点,使不在直线上的点尽量均匀地分布在直线的两边。标准曲线绘制完毕以后,应在座标纸上注明实验项目的名称,所使用比色计的型号和仪器编号、滤光片号码或单色光波长以及绘制的日期、室温。绘制标准曲线:一般应作二次或三次以上的平行测定,重复性良好曲线方可应用。绘制好的标准曲线只能供以后在相同条件下操作测定相同物质时使用。当更换仪器、移动仪器位置、调换试剂及室温有明显改变时,标准曲线需重新绘制。标准曲

3、线横坐标的标度:从标准液的含量换算成待测液的浓度。1.5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定量方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一种动态分析方法,用校准曲线进行定量。常用的定量方法有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和浓度直读法。如为多通道仪器,可用内标法定量。在这些方法中,标准曲线法是最基本的定量方法。1.5.1 标准曲线法前面已经指出,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是一种相对测定方法,不能由分析信号的大小直接获得被测元素的含量,需通过一个关系式将分析信号与被测元素的含量关联起来。校正曲线就是用来分析信号(即吸光度)转换为被测元素的含量(或浓度)的“转换器”,此转换过程成为校正。之所以要进行校正,是因为同一元素含量在不同的试验条

4、件下所得到的分析信号是不同的。校准曲线的制作方法是,用标准物质配制标准系列溶液,在标准条件下,测定各标准样品的吸光度值 Ai,以吸光度值 Ai(i1,2,3,4,5)对被测元素含量 ci(i1,2 ,3 ,4,5)绘制校准曲线 Af (c) 。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样品的吸光度值 Ax,根据被测元素的吸光度值 Ax 从校准曲线求得其含量 Ci。校准曲线如图 14所示。校准曲线的质量直接影响校准效果和样品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地制作一条高质量校准曲线是非常重要的,为此需要:(1)合理的设计校准曲线;(2)分析信号的准确测定;(3)正确绘制校准曲线。首先,从数理统计的观点出发合理设计校准曲线。根据一组

5、实验点绘制校准曲线所遵循的原则是最小二乘原理,即要让实验点随机地分布在校正曲线的周围,并有尽可能多的实验点落在标准曲线上,使得由这些实验点绘制的标准曲线的标准偏差最小。从校准曲线的置信范围考虑,当实验点数目,4 时,置信系数较大且变化速率较快,置信范围较宽,由校正曲线求得的含量值或浓度值的不确定度较大。随着实验点数目的增加,置信系数减小,但减小的数量变慢,当实验点数目大于 6 以后,置信系数减小的速率很慢,置信范围变窄速率很慢。因此,用 46 个实验点绘制校准曲线是恰当的。在总测定次数相同的情况下,多设置实验点,减少每个实验点的重复测定次数,次少设置实验点数目,增加每个实验点的重复次数更有利。

6、因为增加每个实验点的重复测定次数只能改进每个实验点的测定精度,而增加实验点数目却可以改进整个校准曲线的精度。从测定误差考虑,校准曲线中央部分的精度优于其两端的精度,因此,对高浓度和低浓度点应多次进行几次重复测定,以增加其测定精度;应让被测元素的含量位于校准曲线的中央部分。空白溶液的测定误差较大,用“空白” 溶液校正仪器零点,实际上就是用一个测定误差较大的点作为基准校正仪器,这显然是不合适的。用“空白”溶液的测定值直接校正空白值也是不可取的,因测定值是随机变量,而且测定误差较大,用一次测定值作为基准对空白进行校正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校正效果不到应有的保证。正确的方法是用校正曲线的截距来校正空白,或

7、者对“空白” 溶液进行多次测定,其测定平均值来校正空白。原子吸收光谱和原子荧光光谱是一种动态测量,测定值易受实验条件变化的影响,引起校正曲线平移或转动,或者既产生平移又产生转动。因此,应随时或定时检查校正曲线是否发生了变动。如何检查这种变动,不少分析人员采取的做法是重新测定个别实验点的吸光度,根据新测定的吸光度,将原来的校正曲线平移,或者,重置标准曲线斜率,即通过新吸光度值和坐标原点重新制作标准曲线。这两种做法都是又问题的。前一种做法曲线平移,实际上是假定各实验点的偏移大小都是固定的,不随被测元素含量而改变,是一个固定系统误差。后一种做法斜率重置,实际上是认为曲线的原点是不变的,不存在固定系统

8、误差,只有随被测元素含量而改变的相对系统误差存在的。而事实上,固定系统误差和相对系统误差常常是同时存在的,使校正曲线既产生平移又产生转动。对校正曲线进行校正,正确的做法是,用原来制作校正曲线时不同含量或浓度的标样,测定其吸光度,将原有的实验点与新的实验点合并起来重新制作新的校正曲线,既利用了原校正曲线已有的信息,又利用了新获得的利息。其所以用不同含量或浓度的标样来检查校正曲线,是因为当用原有的实验点与新实验点合并绘制校准曲线时,增加了实验点的数目,这样有利于提高新校准曲线的稳定性。其次,从化学的观点出发,准确地测定分析信号时获得良好校正曲线的基础,为此要求标准系列与样品的基体精确匹配、标样浓度

9、的准确标定与吸光度值的准确测量。最后,正确的绘制校准曲线,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可比性和溯源性。在实际过程中,测定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实验点沿校正曲线分布有一定的离散性,引起测定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测定的结果不是一个确定值,而是一个以校准曲线上求得的值为中心的范围值。因此,在制作标准曲线时,必须给出其置信区间。校准曲线置信区间的确定方法,参见本书7.4.2。有了置信区间就可以在一定置信水平与其他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对,并通过测定结果与标样标准值的比对溯源到更高一级的标准量值。当今,分析仪器普遍采用计算机,最好采用线性回归法来简历校正曲线。如果需要绘制校正曲线图形,可用两点绘制法。第一个实验点时被测元素

10、含量为零 x0 与其相应吸光度值 y0 组成的实验点(x0 ,y0) ,决定了标准曲线的截距。另一个实验点时被测元素含量为校正曲线线性范围的中点值 x 与其相应吸光度值 y 组成的实验点(x,y) ,根据最小二乘线性回归的原理, (x,y)必定落在回归线上, (x0,y0)和(x,y)的连线确定了连线的斜率。因为通过这两点绘制校准曲线一定时最佳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组成:(1)光源光源的功能是发射被测元素的特征共振辐射。对光源的基本要求是:发射的共振辐射的半宽度要明显小于吸收线的半宽度;辐射强度大;背景低,低于特征共振辐射强度的 1%;稳定性好,30min 之内漂移不超过 1;噪声小于 0.

11、1;使用寿命长于 5Ah。多用空心阴极灯等锐线光源。 (2)原子化器原子化器的功能是提供能量,使试样干燥、蒸发和原子化。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原子化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关键环节。实现原子化的方法,最常用有两种:一种是火焰原子化法(火焰原子化器),是原子光谱分析中最早使用的原子化方法,至今仍在广泛地被应用;另一种是非火焰原子化法,其中应用最广的是石墨炉电热原子化法。 (3)分光器分光器由入射和出射狭缝、反射镜和色散元件组成,其作用是将所需要的共振吸收线分离出来。分光器的关键部件是色散元件,现在商品仪器都是使用光栅。原子吸收光谱仪对分光器的分辨率要求不高,曾以能分辨开镍三线 Ni230

12、.003,Ni231.603,Ni231.096nm 为标准,后采用 Mn279.5 和 Mn279.8nm 代替 Ni 三线来检定分辨率。光栅放置在原子化器之后,以阻止来自原子化器内的所有不需要的辐射进入检测器。 (4)检测系统原子吸收光谱仪中广泛使用的检测器是光电倍增管,最近一些仪器也采用 CCD 作为检测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干扰及消除方法(1)物理干扰物理干扰是指试样在转移、蒸发过程中任何物理因素变化而引起的干扰效应。属于这类干扰的因素有:试液的粘度、溶剂的蒸汽压、雾化气体的压力等。物理干扰是非选择性干扰,对试样各元素的影响基本是相似的。 配制与被测试样相似的标准样品,是消除物理干扰

13、的常用的方法。在不知道试样组成或无法匹配试样时,可采用标准加入法或稀释法来减小和消除物理干扰。 (2)化学干扰化学干扰是指待测元素与其它组分之间的化学作用所引起的干扰效应,它主要影响待测元素的原子化效率,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中的主要干扰来源。它是由于液相或气相中被测元素的原子与干扰物质组成之间形成热力学更稳定的化合物,从而影响被测元素化合物的解离及其原子化。 消除化学干扰的方法有:化学分离;使用高温火焰;加入释放剂和保护剂;使用基体改进剂等。 (3)电离干扰在高温下原子电离,使基态原子的浓度减少,引起原子吸收信号降低,此种干扰称为电离干扰。电离效应随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常数增大而增大,随被测元素

14、浓度增高而减小。加入更易电离的碱金属元素,可以有效地消除电离干扰。 (4)光谱干扰光谱干扰包括谱线重叠、光谱通带内存在非吸收线、原子化池内的直流发射、分子吸收、光散射等。当采用锐线光源和交流调制技术时,前 3 种因素一般可以不予考虑,主要考虑分子吸收和光散射地影响,它们是形成光谱背景的主要因素。 (5)分子吸收干扰分子吸收干扰是指在原子化过程中生成的气体分子、氧化物及盐类分子对辐射吸收而引起的干扰。光散射是指在原子化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微粒对光产生散射,使被散射的光偏离光路而不为检测器所检测,导致吸光度值偏高。 1.12.3 基体效应实际工作中被测量的样品,往往其成份是由多种元素组成,除待测元素以

15、外的元素统称为基体。由于被测量的样品中,其基体成份是变化的(这个变化一是指元素的变化,二是指含量的变化) ,它直接影响待测元素特征 X 射线强度的测量。换句话说,待测元素含量相同,由于其基体成份不同,测量到的待测元素特征 X 射线强度是不同的,这就是基体效应。基体效应是 X 射线荧光定量分析的主要误差来源之一。基体效应是个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其物理实质是激发(吸收)和散射造成特征 X 射线强度的变化,除待测元素外,基体成份中靠近待测元素的那些元素对激发源的射线和待测元素特征 X 射线产生光电效应的几率比轻元素(在地质样品中一些常见的主要造岩元素)的几率大得多,也就是这些邻近元素对激发源发射的

16、X 射线和待测元素的特征 X 射线的吸收系数比轻元素大得多;轻元素对激发源放出的射线和待测元素的特征 X 射线康普顿散射几率比重元素大得多。为了叙述方便,假设样品中存在待测元素 A,相邻元素 B、C 和轻元素。B 元素的原子序数比 A 元素的原子序数大一些, B 元素能被放射源放出的射线所激发产生 B 元素的特征 X 射线 BK,BKX 射线又能激发 A 元素;C 元素的原子序数小于待测元素 A 的原子序数,且能被 A 元素特征 X 射线所激发产生 C 元素特征 X 射线;轻元素的原子序数测距 A、B、C 元素的原子序数较远,被激发的几率很小,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对待测元素 A 特征 X 射线强

17、度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 放射源放出的射线激发待测元素 A,产生特征 X 射线 AK 线称为光电效应。2) AKX 线在出射样品时遇到 C 元素激发了 C 元素特征 X 射线 CK 而 A 元素特征 X 射线强度减小了,称为吸收效应。3) 放射源激发了 B 元素,BKX 线又激发了 A 元素,使 A 元素特征 X 射线计数增加,称为增强效应,又称为二次荧光。4) 放射源激发了元素 C 和元素 B,使得激发元素 A 几率减小。5) 放射源放出的射线与轻元素相互作用发生康普顿效应,可能发生一次康普顿效应也可能发生多次康普顿效应,发生康普顿效率之后射线能量损失一部分在出射样品路程中可能会激发元素 A、B、C,也可能不发生作用,称为康普顿效应。以上只是描绘了一个简单的图象,实际上 X 射线的吸收、增强、散射过程要复杂得多。若待测元素与标准的基体成份不一致,必然会使分析结果出现较大误差。这就是吸收效应、增强效应、散射效应影响,统称为基体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