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文件 东发 2011 14 号 中共东城区委 东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 发 “数字东城”行动 计划( 2011 2015 年) 的通知 各街道工委、办事处,区委、区政府各部、委、办、局,各区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各企事业单位: “数字东城”行 动计划( 2011 2015 年) 已经区委常委会第 24 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东城区委 东城区人民政府 2011 年 5 月 27 日 2 “数字东城”行 动计划( 2011 2015年)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特制定“数字东
2、城” 行动计划( 2011 2015年)。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现代化新东城的战略目标和“两新四化”发展战略,立足“首都文化中心区、世界城市窗口区”的总体定位, 抓住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发展机遇,以信息化促进区域统筹、融合、均衡发展,按照继承发展、统筹规划、多方参与、惠及全民的原则,以一个基础平 台、六大应用体系为“数字东城”应用框 架,深化网格化品牌应用,发挥资源优势、突破空间约束,以创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为先导,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重点应用突破,营造世界一流的数字城
3、市环境,提升东城区的发展潜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建设目标 到 2015年,以 建设“数字东城”应用框架为目标,通过实施“ 2106”计划(“ 2”即两大基础工程,“ 10”即十项重点工程,“ 6”即 六项保障措施),初步建成信息资源高度整合的公共基3 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和以城市运行、公共安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经济 运行和电子政务为应用体系的“数字东城”应用框架,努力实现国际化、现代化数字城区的建设目标。 二、两大基础工程 全面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数字东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实施“光纤入户”。在北京市信息化基础设施提
4、升计划指导下,引导运营商和用户加快老旧小区光纤入户改造,提高政府、企业和居民的互联网宽带接入能力。重点推进王府井、东二环、雍和科技园、前门商圈、龙潭湖体育产业园等园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 2015年,实现家庭用户及企业互联网接入带宽 达到北京市领先水平,经济功能区企业用户可达到 10G以上。 建设“无线东城”。鼓励电信运营商在辖区部署新一代无线宽 带网络,逐步实现在公共场所面向公众提供免费无线宽带基本接入服务 ,打造“无线东城”。 推动 3G移动技术在社会服务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广电运营商部署移动电视网络,争取“三网融合”试点,推进“三网融合”应用 。到 2015年,实现 10
5、个以上公共场所的无线宽带免费接入。 提升政务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和信息安全防范能力。加快政务网络改造,提升政务网络传输能力,以需求应用为导向,实现政务网络的高速互联。加强 信息安全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完善政务信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基于公4 共设施的网络安全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全区数据中心的异地容灾备份系统等应急处置设施,研究中心机房运行维护服务体系建设。到 2015年,政务网络接入带宽可完全满足应用需求。 (二)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工程 建设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结合国家数字城市地理信息空间框架试点工作,完善东城空间地理、人口、经济、基本单位等数据库和主题应用数据库
6、。加大政务信息和社会信息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适度集中、高度共享的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在国家和北京市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东城区公共基础数据开发利用规则,建立公共基础数据采集、共享、交换、维护、储存、利用和发布规范。加快公共基础数据目录体系、交换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共享与应用。到 2015年,基本建成公共基础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三、十项重点工程 以“数字东城”应用框架为主线,重点以城市运行管理、公共 服务为重点,实施以下十项重点工程。 (一)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程 深化网格化城市管理理念,拓展网格化管理内涵,延伸网格化管理领域,继承发展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先进信息技术和网格化理念应用于
7、社 会服务管理工作之中,全面构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全区适度普惠型社会发展。在现有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基础上,研究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标准,建立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采用物联网等新技术,采集基础信息,将人、地、5 物、事、组织、服务资源、管理项目等纳入工作网格之中,实现对区、街、社区、工作网格的“四级服务管理”。 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实现社区工作网格内社会人群、资源等要素的精细化服务管理。完善全区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工作网格内低保、就业 、扶贫等帮扶指导。推进社保卡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对接,逐步完
8、善医疗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信箱”、“网上建议”等群众反 映问题、监督城市管理的网络沟通渠道。 构建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安全监管新体系。加强和规范街道、社区等重点地区图像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监控设施无线化,不断提高图像监控覆盖率和功能。推进图像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实现城市管理、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可视、可分析、可预警。推广社会化监看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图像信息系统安全防范作用。探索图像智能分析技术在人物、车辆、可疑物体识别以及 客流统计等领域的应用,提高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开展“电梯卫士”试点,研究推广有毒有害气体探测警报系统应用。 增强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综合执法功能。建立综合执法协
9、调机制,整合城管、公安、消防、卫生、工商、园林等部门资源,实现综合执法与工作网格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常态性、综合性主动执法新机制。 到 2015年,全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整体运行有效,形成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6 (二)“数字文化”特色工程 建立东城特色文化虚拟体验与展示平台。以“文化强区”理念为指导,创新文化资源挖掘、传承、利用的体制机制,建 立东城特色文化虚拟体验与展示平台,打造北京世界城市“文化名片”。 以平台为依托,整合挖掘皇城、戏剧、中医药、民俗文化等“文化金矿”,以多媒体方式实现东城文化的虚拟化、网络化展 现与传播,增强东城文化资源影响力。建设一批具有三维、四维效果的文化
10、剧场、文化会馆,加速推进文化交流与发展。打造一批信息科技含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文化精品和活动品牌,促进东城文化向世界传播。到 2015年,初步建成东城特色文化虚拟体验与展示平台。 (三)“数字商业”品牌工程 建立“数字王府井”服务平台。整合王府井地区商贸企业信息 资源,打造空中 王府井品牌,为王府井地区商家提供商品展示、商业活动等的信息发布渠道。研究探索王府井电子商务实现途径。到 2015年,建 成“数字王府井”服务平台。 建立“网上前门”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前门商家、社会组织等资源,建立集娱乐购物、在线支付等为一体的“网上前门”综合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个性化的消费信息与服务,提升前门
11、商圈旅游、文化和商业品牌。到 2015年,初步建 成“网上前门”综合服务平台。 优化重点商业街区交通停车环境。改造现有王府井地区停车诱导系统并推广到前门商圈。利用物联网、三维等信息技术,建7 立动态、交互 式智能停车服务系统,为公众提供实时、便捷的车位信息查询服务,以及王府井和前门商圈公交换乘、自驾车路线指南服务。到 2015年,智能停车服务系统覆盖王府井和前门商圈停车场。 (四)“数字产业”科技工程 建设“数字雍和科技园”。 搭建雍和园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为管理部门提供招商引资等信息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对外宣传、展示和信息交流等信息服务,吸引并培育一批 IT服务企业入驻园区,促进园区信息服务
12、产业发展。建立雍和园版权交易服务平台,以建设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为契机,不断完善文化产品交易和展示服务体系,加快文化创意产业资源 流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完善雍和园版权交易服务平台功能,为版权相关方提供数字内容存储、加工、分发、检索、展示等服务,提升版权交易流程管理水平。启动建设雍和园版权电子商务平台,为各类版权机构和个人提供版权电子商务服务。研究建立版权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制止盗版侵权行为,为版权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到 2015年,版权电子商务平台启动运营。 建设“数字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建立龙潭湖体育产业公共服 务网,为企业提供宣传展示、信息交流等功能,为管理部门提供园区品牌宣传和
13、招商引资服务,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体 育产业快速发展。到 2015年,龙潭湖体育产业公共服务网启动运营。 建立工艺美术数字设计与产业促进平台。整合产业相关资8 源,为工业美术设计、生产、销售提供一体化的服务,促进工艺美术产业模式创新升级,提升工艺美术产业竞争力。到 2015年,初步建成工艺美术数字设计与产业促进平台。 (五)“数字旅游”服务工程 搭建东城旅游综合服务平台。统筹整合全区旅游资源,搭建东城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以最具东城特色的故宫、天坛、前门、国子监、钟鼓楼、四合院等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通过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向游客提供多语言的东城旅游目的 地、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等
14、信息服务。推广普及无线讲解系统,为游客提供方便的旅游讲解服务。强化平台的虚拟体验功能,利用虚拟现实等多媒体技术,通过 3G移动终端、景点体验中心等方式为游客提供“网上逛东城”服务。推动旅游服务的信息化,提 高电子票务、移动支付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到 2015年,初步建成东城旅游综合服务平台。 (六)“数字监测”绿色工程 推进楼宇经济监测系统应用。整合工商、统计、国地税等各部门信息资源,统一数据口径,定期采集全区楼宇空间、企业税收、从业人员等动态信息,形成统一的楼宇经济数据采集源。到2015年,楼宇经济监测系统覆盖东城区主要商务楼宇。 建立动态指标监测系统。定期采集经济指标,并进行智能化数据分析和
15、预警预测,为区领导掌控全区经济动态、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支持。到 2015年,动态指标监测系统覆盖主要经济指标。 启动能耗监测试点。建立能源在线监测平台,采用物联网等9 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商务楼宇重点用能单位的空调、暖气、热水、照明等设备的耗能状况,引导楼宇业主和用能单位进行节能改造 ,推进“绿色东城”建 设。到 2015年,逐步实现对区属 2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能耗的动态监测。 (七)“数字社区”试点工 程 推进“数字安全社区”建设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小区建立防盗报警、保安巡更、出入控制、紧急报警、模拟显示等安全防范系统, 全面夯实社区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数字宜居社区”建设试点, 鼓励有需求
16、的社区建立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居民在公共事业缴费、家政服务等方面提供便利;利用液晶显示屏等信息化手段,为居民提供社区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等信息;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创新开展群众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开展“数字服务社区”试点,将网格化管理模式延伸到社区,统一社区人口、房屋等信息的采集、更新、维护,以及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类服务,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水平。推进社区服务助老试点,整合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资源,建立社区服务助老平台,统筹管理有关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构建以家庭为基础、以网格为纽带、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助残)保障服务体系。开展“数字家庭”试点,鼓励有需求的家庭构建家庭局
17、域网,实现对家用电器的远程控制;鼓励建立家庭安防系统,通过移动 终端实时监控家庭现场环境,保障家居和家人安全。到2015年 前,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和家庭 开展“数字安全社区”、“数字宜居社区”、“数字服务社区”、社区服务助老和“数字家庭”10 试 点。 (八)“数字教育”提升工程 提升教育网接入能力。推动教育网延伸至社区、家庭和公共场所。积极与广电、电信运营商合作,提供交互式、移动式数字电视和互联网教育培训服务。 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深化学区化管理理念,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建立学校设施设备资源、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全区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建立教育资源开发、共享、评价和奖励机制,鼓励区
18、内外优秀教师向平台提供课件、教案、论文、试卷、 教学视频等优质资源,丰富 “ 学习 e网通 ”教育 内容。 搭建面向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和市民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探索建立教师网络研修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和教育系统电子政务服务体系等,促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到 2015年,全区中小学生可通过 “ 学习 e网 通”进 行全时空学习,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九)“数字健康”惠民工程 搭建居民健康服务平台。建立居民健康服务系统,提供个人健康信息管 理等信息服务。在“健康之家”设立健康电子小屋,为居民提供自助体检、个人健康信息查询和结果打印等服务。建立社区卫生 互动交流平台,鼓励居民参与自我健康管理,倡导“我的健康我做主” 。到 2015年,建成 30家健康电子小屋。 普及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