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他拉哈镇三年行动计划(2013 年2015 年)(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十七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七届三次全会精神,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及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为实现“ 牧业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 县” 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特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大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战略机遇和“三县”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突出创新驱动、生态发展,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
2、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实现镇域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成为具有示范、带动、影响的核心城镇!2(二)基本原则坚持科学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坚持加快发展原则。把握新一轮经济增长契机和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快速增长,逐步扩大经济总量。坚持集中发展原则。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战略化转移,推进产业向基地集中、人口向中心村屯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优化产业步局,促进产
3、业集聚,形成产业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着力推动技术进步, 不断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低耗,坚持在环保中开发,在开发中环保,形成资源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坚持扩大开放原则。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3碍,激发发展活力。进一步扩大开放,增强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坚持不移地走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道路。二、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6.27 亿元,年均增长 13%。其中:牧业收入实现 2.82 亿元,占总收入的 45%,农业收入 实现 3 亿元,占 总收入的 48%。结构调整目标:三次产业比例
4、从现在的 63:15:22 调整到 18.7:54.3:27。人民生活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9 万元,年均增长 15%,确保不低于大庆所属四县 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公共服务目标: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医 疗救助和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健全,城镇化率达到50%,新农保、城居保实现全覆盖。资源环境目标:万元 GDP 能耗年均降低 3%,森林覆盖率达到 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 量减少 1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重点村屯污水处理率 80%以上。三、实现步骤4本行动计划共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到 201
5、3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3.8 亿元,核心城镇建设规模逐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第二步:到 2014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4.4 亿元,核心城镇建设目标基本完成,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第三步:到 2015 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 5.1 亿元,核心城镇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四、主要任务及推进措施(一)立足优质、安全、生态, 转变多元牧业发展方式。多元牧业格局真正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一定规模,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健全完善,牧业占农村经济收入的比例提高到 45 以上%,奶牛存栏达到 1.5 万头,鹅(鸭)存栏突破 40 万只,年交售商品奶 1.5 万吨,奶牛总体质量
6、和数量全面提高。加快人畜分离小区建设。抢抓伊利建设国际标准大规模示范牧场机遇,小区每年以 2 处建设速度推进,全镇小区总量达到 9 处,进区奶牛达到 1 万头,确保沁乳奶牛全部进区饲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大力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大5畜禽良种引进培育力度,不断优化种群结构,建立良种核心群。探索引进规模牧场先进管理模式,健全完善管理、饲喂、防疫灭病体系,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奶牛平均单产力争达到 7 吨。推进规模发展。努力强化扩群增量措施,主动协调金融部门、群团组织,采取政策引导、信贷支持等手段,加大各类支农资金的整合和捆绑使用力度,尽快扩大奶牛种群规模。 调整资金投向,注重支持养殖大户、规模牧场建设,
7、促进 奶牛由分散饲养逐步向规模化集中饲养转变。加强饲草饲料生产。加大依法禁牧工作力度,完善村级重点工作考核办法中禁牧考核细则。利用国家草原奖补政策,加大天然草场建设力度,优质人工草场面积达到 5 万亩,种改沙化、碱化、风化草 场 10 万亩,扩大苜蓿、青贮等多汁饲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 3 万亩以上,为畜牧业生产提供充足的饲草饲料支撑。健全完善安全体系。继续强化奶源、饲料、兽药、繁育市场建设和监管,健全完善畜产品全程监控体系,实现对畜禽养殖、屠宰、加工、运输、 储藏及销售全过程质量监控,打造安全高效牧业。6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综合服务职能,对畜牧业发展进行有效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建立服务热线、服务
8、车,及时解决农户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吸纳优秀乡土人才、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建专业技术员队伍,对养殖户进行常年培训,不断提高农户养殖技术水平。(二)壮大发展旅游新兴产业。围绕“ 蒙古族风情、驿站文化、江边生态休闲”等重点旅游项 目,不断完善产品体系、客源体系、管理体系,尽快融入我县旅游总体规划和线路中。对旅游 资源进行及早开发,以旅游业促进“ 一产”和“ 三产”, 带动“二产”,年旅游人数突破 2 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 4200 万元,打造天然、生态、休闲、养生基地。强化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品牌打造。依托驿站风情园、蒙古族文化体验小区、绿色瓜果采摘区、万亩江滩等重点区域,积极发展生态体验游、休
9、闲度假游、江边观光游。推动一产和三产融合,开发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健体保健、农家乐等系列旅游产品,在冬季捕鱼项目的基础上,尝试滑雪、冰上娱乐项目。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成旅游景点道路、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齐旅游景点船只、垂钓设施,提升7客房、餐厅档次。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旅游集散、公共服务、旅游标识等体系和配套设施,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依托渔场举办的篝火晚会、冬季捕鱼节、春江月夜体验之旅,聘请专业人员制作他拉哈镇旅游专题网页,制作旅游形象宣传片,成为他拉哈的旅游视觉名片,加大外埠宣传推介力度,努力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与县、市、省旅行社交流
10、合作,开发远程客源市场。成立旅游协会,统一宣传管理旅游业。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咨询、接待、投诉等服务机制,全面加强旅游产业发展“ 软环境”建设,抓好旅游策划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导游人员等 3 支队伍的教育、培养工作,整合人才资源,形成积聚效应,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着力抓好规划实施,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果。弘扬生态伦理,优化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经济社会活动生态化转型,宜林、宜草、宜水区域实现 全覆盖,绿化生态系统全面建成。争创国家乡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率达到 85%。优化自然生态。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全面改善8自然环境,三年完成造林 1.6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9%以上。实施“绿
11、色延展工程”,绿化村屯 18 个,绿化总长度达到 1.8 万延长米。抓好庭院绿化,庭院绿化率达到 60%以上。改良草原 10 万亩,引水 5000 万立方米,水域面积恢复到5 万亩,除基本农田外,实现林草水百分之百全覆盖,建成多样化、高质量、可持续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逐步做大生态产业。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做大生态旅游产业。注重对湖泊、泡泽及盐碱地进行开发改造,逐步建立高效益水域生态经济体系。因地制宜,有序抓好林果基地、苗木培育基地和生态林基地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 环节循环发展, 发 展清洁生产和低碳经济,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增强生态成本意
12、识,倡导绿色消费,抓好沼气、太阳能、空心砖等新型能源和节能建材开发推广,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强污染防治,提高医疗垃圾处理率,加大居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力度,充分利用中心村垃圾填理厂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环境管理。坚决贯彻执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生态审计办法,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加强建设项目环9境管理。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广泛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强全民教育,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实施“生态 家园”建设工程,倡导绿色消费和清洁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营造生态发展的良好氛围。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抓好山湾、西地房子、后官地水蚀沟治理。加大取土场治理力度,合理规划农村取土场,
13、从源头上规范生活用土和生产用土行为。(四)全面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提标准、上水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粮食种植、棚室果蔬、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优质玉米产业带、 杂粮 杂豆产业带、沿江优质水稻产业带。到 2015 年,农业总收入达到 2.84 亿元,年均增长 11%。全力推进特色农业。以现有的水稻面积为基础,积极争取项目政策,加快昌庆江湾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安平江湾土地整理工程、开发区基础设施整修工程、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建设项目、育秧大棚建设、水稻智能催芽育秧基地建设进程,扩大精米加工厂加工规模和档次,延伸产业链条,水稻种植面积达到 10.5 万亩,总产达到 5.
14、8万吨,推进沿江优质水稻产业带提挡升级。大力发展绿色10观光农业,加快棚室园区建设,进一步扩大棚室规模,全面提升棚室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加快推进机械化进程。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购买适用、高效的农业机械,全面提升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重点统筹推进土地流转和农机合作社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 95%以上。加快推进水利化建设。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旱田中心支轴式喷灌、地埋式膜下滴灌工程,新打抗旱大井 550 眼,新增抗旱保收田 11 万亩,推广地埋式玉米膜下滴灌 1.9 万亩,推广中心支轴式喷灌 2.2 万亩。到 2015 年,全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6 万亩。(五)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整合资源要素,深挖产业内涵,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打造绿色经济新的增长板块。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重点新兴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重点开发利用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