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沙化严重 数十万农田弃耕数万人搬迁.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96583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民勤沙化严重 数十万农田弃耕数万人搬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甘肃民勤沙化严重 数十万农田弃耕数万人搬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甘肃民勤沙化严重 数十万农田弃耕数万人搬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甘肃民勤沙化严重 数十万农田弃耕数万人搬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甘肃民勤沙化严重 数十万农田弃耕数万人搬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甘肃民勤沙化严重 数十万农田弃耕数万人搬迁http:/ 09:03:19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北京) 跟贴 778 条 手机看新闻核心提示:甘肃民勤县遭两大沙漠侵袭,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眼下已经达到了 94.5%。民勤缺水达 6亿立方米,全县已有 13.5 万亩人工沙枣林枯梢和死亡,50 万亩林地沙化,近 400 万亩天然沙砾草场退化。数十万农田被迫弃耕,数万人搬迁,废弃的村庄随处可见。陈富国和他院墙外干枯的树“黑风“起兮沙飞扬废弃的村庄中国青年报 8 月 26 日报道 陈富国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开始的:早晨从睡梦中醒来,先是抖落被子上的沙子,然后用一小碗水洗掉脸上的沙子,在吃过混杂着沙子的早饭

2、后,他走出满是沙子的院子,这时,浩瀚的沙漠就出现在他的视野中。正东方向 40 公里外,沈嘉道的一天,也是这样开始的。而两人的一天,又都是这样结束的:一天劳作后,吃过混杂着沙子的晚饭,躺在落满细沙的炕上,然后,在风吹沙走的声息中进入梦乡,任由细沙停落在脸上。居住在甘肃省民勤县两个不同的村庄,两个人的遭遇却是相同的。71 岁的陈富国所在的新沟四社,位于民勤绿洲的西部,紧贴着被称为我国第三大沙漠的巴丹吉林沙漠;64 岁的沈嘉道所在的下润六社,则位于绿洲的东部,紧贴的是我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的风沙常常侵犯绿洲西部的新沟四社,而腾格里沙漠的风沙,也同样会向绿洲东部的下润六社袭去。在 40

3、0 多公里的风沙线上,这两大沙漠,日复一日蚕食着河西走廊上这块绿洲。民勤县 1.6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类荒漠化土地面积眼下已经达到了 94.5%。仅剩的绿洲,被两大沙漠一日日围歼,萎缩成一个向西倾斜的三角形,最宽处不过 40 公里,最窄处仅一路之宽。在这块正慢慢萎缩的绿洲上,30 多万民勤人,像陈富国和沈嘉道一样,饱受风沙侵蚀之苦。沙进紧挨着沙漠的新沟四社,风沙总是不期而至。8 月初的一天,天气刚刚还好好的,突然一股“黑风”从西南方向刮来,天空立刻黯淡下来。陈富国和老伴跑到家门前的打谷场上,拾掇晾晒在那里的酸胖(白茨果)。他弯腰将酸胖扫成一堆,老伴则蹲在地上赶紧将它们装进一只编织袋中。还没

4、收拾完,黑风就刮过来了,遮天蔽日。狂风夹杂着细沙,唰唰作响,打在人脸上,火辣辣地疼。“这风还不算大。春天刮风的时候,吸一口气都会吸进很多沙子。”陈爷站在打谷场上,眯着眼睛看天空。这位当过民办教师的老人被尊称为“陈爷”,当地人一般称德高望重的老年男子为“爷”。这个 200 余人的村庄,西边仅一公里之外,就是巴丹吉林沙漠。村庄和沙漠之间是农田。这个 8 月,棉花已经结了骨朵儿,玉米穗子已经吐出。要不了多久,就能收获了。因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一个大风口,这样的黑风,成了村子的常客,它常常不请自来。在陈爷的记忆中,风沙大的时候,天昏地暗,半米之外,不能视物。睡觉时,他通常得把头埋进被子里。不然,风沙一

5、起,呼吸都困难。吃饭也成了大问题,碗底总会留些沙子,有时几乎是“一碗饭半碗沙”。春天和冬天最难捱。风大的日子,院子里刮来的沙子堆得老高,有时甚至高出窗台,顺着窗户流到炕上。从小到大,陈富国做的最多的事情,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以外,恐怕就数清扫沙子了。常常一觉醒来,屋子里就堆满了沙子。有时,需要清扫三四个小时,才能走出家门。村子西头的几户人家,至今土坯院墙外还有大堆沙子。沿着沙子,可以轻而易举地走上院墙,当地人形容为“沙压墙,羊上房”。陈富国始终记得,60 多年前一个冬天的傍晚,他和村里的几个孩子从 3 公里外的小学回家。黑风骤然刮起,几个孩子立刻手拉着手一起走。这是刮大风时,孩子们通常采用的保护

6、方式。那天的风异乎寻常地大,飞沙走石,“伸手不见五指”。当他们走到村口一个避风的地方时,才发现最边上的一个孩子不见了。他们立即手拉着手走到那个失踪的伙伴家中,告知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迅速出门寻找。孩子们又挨家告知,每走到一家,都会有大人帮忙去寻找那个失踪的孩子。黑风刮了一夜。大人们寻找了很长时间,仍然没有找到那个失踪的孩子,最终只得放弃。5 年后,那个孩子的尸骨出现在村东 5 公里外一个沙丘旁边。小学毕业后,陈富国就在沙漠腹地放牧。每有大风刮起的时候,他就紧紧拽住马的尾巴,识途的老马总会把他带回家。家里那匹棕红色的老马救过他好几次命。陈爷经历过最强烈的一次黑风,发生在 1993 年 5 月 5

7、日。那场黑风直刮了一天一夜。他没敢出门,躲在家里,心惊胆战地听着房子的动静,担心黑风会把房顶掀走,甚至把房子刮倒。他无比忐忑,在家里不停地东看看西瞧瞧。尽管门窗关得紧紧的,一些透风的地方也已经事先用东西塞住,但那些细小的沙子还是钻了进来。那场风过后,靠近门窗的地方,积了一寸厚的沙子。黑风过后,他的房子安然无恙,但那场黑风却吞噬了民勤 30 多条学生的生命。黑风袭击着新沟四社,也同样时常袭击着 40 公里外的下润六社。对于风沙,下润六社村支书沈嘉道同样有说不完的故事:谁家的房顶被风沙掀翻了,谁家种的树苗被吹跑了,谁家的羊找不到了事实上,在这块最宽不过 40 公里、最窄仅有一路之宽的狭长绿洲上,那

8、些细小的沙子无处不在,黑风起时,无论身居土坯房,还是躲在县城的楼房中,民勤很少有人能免遭风沙的侵袭。据说民勤县城原来有老城墙。不过,民间戏称,民勤老城是没有北城墙北大门的。因为北城墙根的沙堆堆得老高,把北城墙和北大门全部遮盖住了。北边的人进城,只要顺着沙堆爬上城墙,再从城墙里侧的沙堆上滑下去即可。在陈富国记忆中,直到上世纪 60 年代初,北城墙被拆除后,沙子才被清理掉。资料显示,民勤年风沙日 139 天,8 级以上大风日 29 天,沙暴日 37 天,最大风力可达 11 级。民间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这里原来是住宅沙压墙枯死的树人退陈富国所在的村庄,从诞生时起,就被风沙逼得节节退让

9、。新沟四社原名陈家寨。村民以陈姓为主,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而来。村子西侧不远处,还保留有陈家大院的废墟,如今已是断壁残垣。陈爷现在的房子位于村子西北角,土坯墙,分里院和外院。里院住人,外院养牲畜。这是西北民居典型的建筑风格,土匪来抢劫,宁愿让他们抢走牛羊车马,也不能让土匪伤害性命。而他最早的家,则在距离现住房子西南一公里处的一片耕地中。如今那里种了棉花,只有当这个老人弯下腰来,用手扒拉着棉花地边一个小沙包时,才能找到一点人居的痕迹。“看看,这里的土和别处的不一样,这就是我家最早的房子。”陈爷说。那 5 间最早的土坯房是被风沙打垮的。50 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西边不住人的那间房子屋顶

10、被沙子压塌,沙子旋即灌满了房间。东边的墙由于负重,墙体开始倾斜。整栋房子摇摇欲坠。为避免房子倒塌伤人,他的父亲只得另外选址盖房。1953 年春季的一天,全家 11 口人搬离老房子。不久,房子果然塌了。因为缺钱,他的父亲只搭了两间窝棚。大人们住在窝棚中,其余的人到别处借宿。沙漠昼夜温差大,天气暖和时还好对付,一到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住在窝棚中的家人只能紧紧地挤在一起,靠相互的体温取暖。风把窝棚吹倒也是常有的事。一觉醒来,一睁眼就看见了天空。3 年后,陈富国的父亲终于凑足了钱,在窝棚的旁边盖起了 4 间土坯房。那 5 间老房,原先在村子最西头,往东并列还有 6 户人家。自从老房倒塌后,没人打

11、理沙子,紧邻他家的那一户就变成了风沙直接侵犯的对象。那一户的房子很快也塌了。接着是更靠东的一户。几年内,这几户人家的房子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依次倒下。他们开始在陈富国的新家附近扎堆盖房。然而上世纪 70 年代,陈富国家的新房子又在风沙中倒塌了。他不得不往东北方向再搬出 500 米,举家搬到了现在的地方。风沙把房子夷为平地后,村民就在这些平地上种庄稼。种庄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是今天种下,明天风沙一起,刚播下的种子就被吹得一干二净。村民们只能反复播种,直到播下去的种子生根发芽。春季播种,不折腾个两三次,“那是老天爷开眼照顾”。即使错过播种季节,那些靠地糊口的农民,也要播下种,因为“播种后就会照料这

12、块地。要是不照料,土地很快就被沙埋了,第二年就没法再种”。一些人家实在无法忍受风沙的折磨,纷纷“逃”往新疆、内蒙古、四川、东北等地投亲靠友。到上世纪 80 年代初,村里的人口减少了将近一半。那个在上世纪 70 年代已然发展到 200 多人口的村庄,一下子就空了。现在,虽然村里的在册人口数又恢复到 200 多,但大部分人并不住在村里。民勤绿洲的西线,就这样一点点在收缩。而它的东线,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尽管沙漠中多刮西北风,东侧的腾格里沙漠对民勤绿洲的影响相对略小些,但从卫星地图上看,绿洲的东线北部,依然被来自腾格里沙漠的风沙削成了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直线。沈嘉道所在的下润六社,便处在这条直线的下端,

13、即三角形最东边的角上。一望无垠的腾格里沙漠,就在这个村庄北面仅仅 50 米开外。沈爷并不比陈爷幸运多少。这位 64 岁的老人,也搬过两次家。从原先的家,搬到现在的住址,一家人往西南方向撤退了足足两公里。他家早先的房子,如今已成了沙漠的一部分。沈嘉道一家老小的撤退,意味着,腾格里沙漠已经将绿洲的东部吞噬掉一大块。当 90 多万亩流沙、60 多个风沙口昼夜不停地紧逼绿洲时,绿洲一点点退却。流沙以平均每年 34 米的速度向绿洲腹地推近,部分地段速度高达每年 1015 米。曾经绿树成荫、土肥水美的地方,不久便成为不毛之地。陈富国所在的新沟四社以西 5 公里处,原本有一条大西河。这条河沿岸,汉代设过郡,

14、唐代驻过兵,明代有将士屯垦。如今遗址还在,但绿洲退化了。大西河最后一次有洪水通过的年份是 1924 年。80 多年后的今天,河道依稀还能辨认。卫星地图上清晰显示,从大西河至现在的绿洲边缘,一大片区域,已经完全荒漠化。这块区域,按民勤县林业局党组书记路林平的估计,有现在民勤绿洲面积的三分之一大小。即使在绿洲腹地中,裸露的沙丘也随处可见。沙进人退,近 60 年内,共有 3.5 万民勤人背井离乡。求水8 月初的那场黑风,竟然带来了少量雨水。等风势稍弱一些,天空中先是落下几滴雨,不大一会,小雨就哩哩啦啦下了起来。陈爷站在打谷场上,任由小雨打湿他的衣服。“要是能下上 20 毫米,今天晚上我杀羊庆祝。”他

15、非常清楚,不足 10 毫米的降雨量是无效降雨。这是陈爷今年记忆中第三次降雨。前两次降雨都可忽略不计,他把希望寄托在这次降雨上。他靠捡破烂糊口,没有种田,不担心庄稼缺水。但院墙外的 200 多棵树,已经 5 年没有浇水了,十之八九已经干枯。他希望这次降雨,能让它们喝个饱。那一天的雨,也牵动着沈嘉道的心。这位村里的老支书,在过去的 20 多年中,带领村民种植了 5000 多亩树木,试图把沙漠阻挡在这道防风墙之外。但是,那些沙枣树需要水,梭梭草也需要水。因为缺水,那些挨近沙漠的树木同样很长时间没有浇灌了。每当天空有降雨的征兆,他就在紧张的企盼中焦灼不安。因为一旦降水不足,那些树木最终干枯,就可能意味

16、着再一次搬迁,再一次沙逼人退。小雨打湿了地面,最终在新沟四社没有降够 20 毫米,陈爷的那些树依旧干渴,他也没有宰他的羊。一只羊的价钱,相当于他和老伴两个月的生活费。但沈爷稍有宽慰。下润四社的小雨下了近一个小时,院子中的泥土地上,居然有了几洼积水。在这个年降水量只有 110 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 2600 多毫米的地方,水异常珍贵。以至人们戏称,降雨的时候,就连爱骂人的领导都不骂人了。不过,在 50 年前,民勤绿洲是不缺水的。陈富国小时候到沙漠放牧,从来不带水。渴了,用手在沙子中挖几下,就能喝到清冽甘甜的地下水。有的地方,“用脚跺几下就能跺出水来”。下润六社的北边,原先也是水草肥美的地方。沈嘉

17、道小时候,经常在村庄附近的小湖泊中嬉戏。稍长一些,他经常赶着骆驼穿越腾格里沙漠到内蒙古做生意,即使走出 50 公里开外,挖上一米多深,也还能挖出水。但现在这些都只是回忆了。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水日渐成为一个大问题。来自祁连山的融化雪水,原本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块绿洲。但随着祁连山雪线下降、上游截流,流入民勤的水越来越少。再加上人口增多、过度耕种等,民勤越发“水贵如油”。目前,流经民勤的石羊河只能提供不到 1 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民勤仍缺水 6 亿立方米。缺口只能靠地下水补充。地下水位也急剧下降。原先地下水位不足 1 米,现在井要打到二三十米深,才能出水。但这些水,大都已经盐碱化,牲畜不能饮用

18、,灌溉不长庄稼。要想得到好点的水,不少地方井要打到百米深。争水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据说石羊河上游截流后,民勤一位县领导曾带人去炸水库。水库未炸成,领导最终受了处分。这个故事,官方并未记载。但在民间,人们都津津乐道于一位县长带人炸水库的“壮举”。沈嘉道对争水的故事也并不陌生。20 多年前,下润六社旁边打了 8 口井,为附近的村庄供水。水源源不断地往外抽,六社的用水却越来越困难。六社的村民于是经常在半夜时分,将电源切断,或者将水渠扒开,浇到自己的田地里。直到现在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争水的事才不再发生。然而说是自来水,在新沟四社,每 5 天才供一次水,每次仅半小时。水量不大,陈富国每次只够接一五斗缸

19、的水。可他养了 10 只羊、一头猪、一条狗和 10 只鸡,这点水远远不够。他只能节约着用水,早晨只用一碗水洗脸,然后将废水攒起来。攒几天可以洗一次衣服。洗衣服的水,澄清后再喂给牲畜。即便如此节约,每个月他还得到 5 公里外的乡里买 3 次水,每立方米 0.5 元。他家没有拖拉机或大牲畜,只能和老伴用架子车拉回来。通常拉一次水得花两小时。架子车那两只核定载重量 250 公斤的轮胎,每次都被压得瘪瘪的,爆胎是常有的事。灌溉用水也被限制。去年各村的机井上加设了供水装置,虽说是按需放水,但通常不能满足需要。陈爷的大女儿,嫁到另一个邻近沙漠的村子。今年,那个村的水量远远不足。当地政府要求村民建大棚,但村民认为不合算,拒绝了政府的要求。其结果是,水送得更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