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论文1.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197336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草论文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甘草论文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甘草论文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甘草论文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甘草论文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甘草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 文章概述了甘草的研究现状,综述了甘草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对甘草的药理作用从对消化系统,抗病毒作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法了归纳总结。简单介绍了甘草目前临床应用现状,它被认为是安全五毒药品,在中药里号称“国老” ,它的应用价值不仅在药理方面,并在食品、化妆等轻工业生产中不断兴起,因此,甘草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要用植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随着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草的研究还会不断向纵向发展。关键词:甘草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现状 综合开发利用甘草 别名:甜草(东北、内蒙古) ,甜根子(陕西) ,生甘

2、草(新疆) ,甜干草1概述11甘草的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 80厘米,罕深1米。根茎圆柱状,多横走;主根甚长,粗长(大) ,外皮红棕色至暗红色或暗褐色。茎直立,稍带木质,被白色短毛及腺鳞或腺状毛。奇数羽状复叶,托叶披针形,早落;叶片长824厘米,小叶517厘米,小叶片窄长卵形,倒卵形或阔椭圆形至近圆形,两面被腺鳞及白毛,下面毛较密。总状花序腋生,较叶短,花密集。花萼钟状,萼齿5,花冠淡紫蓝色,长1423毫米,雄蕊10,9枚基部连合,花丝长短不一,花药大小亦不等,子房无柄,荚果扁平,种子28,扁圆形或肾形,黑色光亮,花期67月,果期79月112地理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棕钙土,含盐较少,土层深厚,排

3、水良好的钙制草原,在河岸沙质生长良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区。1甘草是豆科甘草属蝶形花亚科植物,该属植物在全世界分布有29种6变种,其中我国产有18种3变种2。原植物有3种,即乌拉儿甘草(G.uralensis Fisch) 、胀果甘草(G.inflate Bat) 、光果甘草(G.glabral) ,之后,由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甘草出现了分化,形成了不同品种的甘草属,分别有:黄甘草、刺果甘草、粗毛甘草,随着人们对甘草的不断研究与深入,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类、生物碱和氨基酸等成分3。自古以来,甘草为我国传统的中药,并且我国是研

4、究甘草最早的国家,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既有记载。其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甘草入药种类较多,素有“十药九草”之称,在传统的中药中被称为“国老”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证实甘草中含有多种可应用于药医、保健和营养作用的活性成分,并对药理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人们对甘草的认识和应用也在逐渐深入和广泛,它不仅应用与医药上而且也应用与食品、轻工业等方面,此外,甘草还具有防沙固沙、改良土壤等作用,人们也将应用于环境保护等方面,以防水土流失及改良生态环境,随着甘草的应用日益广泛,供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甘草的研究一直是广大工作者所热衷和关注的。本文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

5、展作一概述。2化学成分21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211黄酮类成分前苏联学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着手甘草地上部分黄酮类成分的研究,有研究证明,已经发现了10大类160多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药效作用优于甘草甜素4,董菁等对甘草叶中的黄酮类成分(总黄酮类)在体外诱导小鼠骨髓巨噬细胞(BMC)及腹腔巨噬细胞(PEC)产生细胞素因子的作用进行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及对黄酮成分诱生因子的活性测定和中和实验证明:在一定浓度下,甘草叶中的黄酮类成分对 BMC 和 PEC 及 L929细胞无直接毒性作用,但能诱导 BMC 和 PEC 产生具有杀伤作用的细胞毒因子5 。迄今为止,已从甘草属地上部分分离得到5

6、9个黄铜类化合物和7个其他酚类化合物,以黄铜类最多,贾世山等概述了甘草属地上部分主要活性成分黄铜类化合物的种类、分布及种间成分的差异。从云南甘草中已经分离出了12种化合物6,刺果甘草中分离得出 42种化合物7 。国内外学者对甘草化学成分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早在60年代,原苏联学者从光果甘草叶中分离得到18个黄铜类化合物,后来,又发现了不同地区的甘草叶中所含的黄铜类成分的种类不同。80年代,苏联学者以原苏联产光果甘草地上部分的氯仿提取物中用硅胶柱层分析分离得到6个黄铜类化合物,1987年英 Ingham 从欧甘草(光果甘草变种)叶中分离到4个黄铜类化合物。伊朗学者 Afchar 等

7、从伊朗产变种光果甘草分离到5个黄铜类化合物,从果实中得到2个。1988年日本学者 Fukui 等以土耳其产的变种光果甘草中叶的甲醇提取液,用硅胶柱层分离得到2个,19891991年日本学者 Toshio 从我国黑龙江省产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的花期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为原料,用硅胶层析分离得到 14个黄铜类化合物8。19901993年我国学者贾世山9以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产乌拉儿甘草花期叶的乙醇提取物为原料,用聚酰胺柱层析分离得到15个黄铜类化合物,并测得总黄铜类为5。随着分离技术的日新月异,国内外学者对甘草黄铜类成分作了大量的研究基础,其中研究黄铜类化合物的种类主要有:夏佛托苷

8、(Schaftoside) 、异夏佛托苷(isoschaftoside) 、佛来心苷(Violanthin) 、异佛来心苷(isoviolanthin) 、芒柄花素(formononetin)10、芒柄花苷(ononin) 、4,7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flavone) 、甘草黄酮A(licofvoneA)等;异黄铜类有:异芒柄花苷(isoononin) 、黄甘草苷(giycyroside) 、黄甘草异黄酮 A(eurycarpinA) 、甘草异黄酮 A(licoisoflavoneA) 、黄甘草异黄酮B(eurycarpinB) 、毛蕊异黄酮(calycosin)等11;查耳酮

9、类有:甘草查耳酮A(licochalcone) 、异甘草苷(isoliquiritin) 、刺果甘草查耳酮(glypllichalcone)等。2.1.1其他化学成分1989年日本学者 Toshio 从黑龙江产乌拉尔甘草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个香豆类成分,之后也分离得到5个其酚类衍生物,我过学者贾世山等也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地区产乌拉尔甘草叶中分离得到1个酚酸?类成分。张继等12对乌拉尔甘草与刺果甘草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指出乌拉尔甘草茎叶中粗蛋白质、总糖、脂肪、果胶酸及 Vc 的含量高,而刺果甘草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较低,粗县委含量比较高。22地下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221主要种地下部分的研究近年来,我

10、国学者对甘草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颇多,惠寿年等曾概述了甘草化学成分研究的现状13,甘草根及根茎的主要成分是甘草舔素(glcyrrhizin)又称甘草酸(glycyrrhezic acid GA) ,是从甘草中分离出来的三萜类化合物,分子式 C42H62O1614,可水解产生2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18)甘草次酸(glycyrrhezic acid) ,甘草酸须通过甘草次酸及葡萄糖醛酸发挥作用。甘草甜素的商品名为甘草酸的铵盐或钠盐,甘草甜素已经用于处理输出用的血制品以预防因输血而引起的爱滋病病毒(HIV)的传播,已经获得美国专利15,主要原甘草中甘草酸含量511,甘草次酸37,黄酮类化合物有:干

11、草苷(Liquirtin) 、异甘草苷(Isoiquiritin) 、新甘草苷(Neoliquirution) 、新异甘草苷(neoisoliquiritin) 、甘草利酮(Licoricone)等。王晓强等运用薄层光密度法对黄甘草、胀果甘草、欧甘草、乌拉尔甘草及欧甘草变种中所有的甘草苷、异甘草苷进行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甘草苷的含量在胀果甘草中最多,黄甘草、乌拉尔甘草、欧甘草变种及欧甘草的含量依次降低;异甘草苷的含量在黄甘草中含量最高,胀果甘草、欧甘草,乌拉尔甘草、欧甘草变种含量依次降低,结果表明,不同种的甘草中甘草苷和异甘草苷的含量是不同的。以下是对甘草根及根茎化学成分的主要研究内容。张

12、如意等从乌拉尔甘草中分离出2个新的皂苷类化合物,分别为3-羟基-11-氧化-齐墩果-12-烯-30-羧基-3-0-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12)-D-葡萄吡喃糖醛酸苷,命名为乌拉尔甘草皂苷甲;3-羟基-11-氧化-齐墩果-12-烯-30-羧基-3-0-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13)-D-葡萄吡喃糖醛酸苷,明明为乌拉尔甘草皂苷乙。舒永中等从内蒙古产的乌拉尔甘草中提取分离出7个皂苷元,其中2,4-羟基甘草内酯为受次报道的成分。之后,朱绪民22等受次报道自乌拉尔甘草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得到一新三萜皂药,其结构鉴定为3-0-?-D-葡萄糖醛酸甲酯-(12)-D-葡萄糖醛酸-24-羟基-甘草内酯,此外,还有几个

13、一已知的成分:2个三萜皂药。2个香豆素和8个黄酮类话化合物。刘勤等于1989年首次报道从黄果甘草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出4个黄酮苷,经过鉴定其中3种为已知成分,甘草苷、异甘草苷、夏仿托苷,其中黄甘草苷()为新成分,并从甘肃金塔县产黄甘草根及根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芒柄花?(I) 、甘草素-4-0-D-D-呋喃?糖基。1988年刘永隆等从甘肃产胀果甘草中分离出8种黄酮类化合物:甘草查二酮甲、甘草查耳酮乙、甘草黄酮、甘草?、甘草?元,异甘草?元、芒柄花?和4,7-二羟基黄酮;3种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甘草次酸、11-脱氧甘草次酸及1种 -谷甾醇【17】 ,之后,赵玉英等在1990年有分离出一种黄酮类化合物

14、异甘草、3种三萜类化合物:甘草次酸甲酯、甘草次酸乙酰化合物、乌拉尔甘草皂?乙,在1994年分离 出5个单体依次是蔗糖、甘草素、芒柄花素,光甘草酮、Licoflavonec。2000年张继等首次报道刺果甘草根的化学成分主要是亚油酸乙酯(32.77%) 、十六烷酸乙酯(10.02%) 、2,3,7-三甲基-奎烷(6.4%) 、5-甲基-二十一烷(5.74%) 、二十三烷(3.80%) 、1-环已基王烯(3.70%) 、二十烷(3.63%) 、十八酸乙酯(3.59%) 。2.2.2其他变种地下部分研究曾路等分别研究了云南根及根茎化学成分及新疆产粗毛甘草根化学成分,分离出了云南甘草皂苷元 A、B、F,

15、云南甘草次皂苷元 D 等10种新的三萜类成分和7种化合物:分别为甘草酸,甘草?,甘草酚,甘草香豆素和异甘草香豆素。高东英等【18】又从中分离羟基查尔酮和后莫紫檀素。胡金锋等自云南甘草根中分理出10种化合物,其中9中五环三萜类化合物:3,21,24-三羟基-齐墩果-12-羧基(I) 、3-21-二羟基-齐墩果-12-烯() 、3 21 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桦木酸() 、23-羟基桦木酸() 、齐墩果酸() 、3 -羟基-16-氧-11,13(18)-二烯-30-烯酸() 、24-羟基甘草内酯() 、和 21 -乙酰氧基木铨烷-3-酮() 、另一种为 -胡萝卜?(X) 【19】并分

16、理鉴定出了新的成分,甲基化英迪紫檀素。5-羟基-7-氧基二氢黄酮,命名为云苷宁。宜春生等自山西甘草中分离出8种化合物,发现它的化学成分与乌拉尔甘草的化学成分十分相近,其中鉴定出6种化合物:蔗糖、4,5,7,-三羟基-8-异戊烯基黄酮、异芒柄华?、4,7-二羟基黄铜、3-羟基-11-氧化-齐墩果而且它是首次报道的新成分,被命名为乌拉尔甘草皂?甲二正丁醇。3.甘草地上部分于地下成分的比较目前,已经从甘草属地上部分分离得到59个黄酮类化合物和7个其他酚类化合物,以黄酮醇类最多,从根及根茎共分离出84种化合物,并以异黄酮雷和二氢黄酮类最多,李强等曾对二氢黄酮在三年生甘草不同部位中的分布进行测定,结果发

17、现地上部分叶大于茎,且是其含量的4倍,地下部分二氢黄酮类主要集中在根头以下【24】 ,甘草的地上部分,根及根茎共分离得到133个黄酮类化合物,地上和地下部分交叉的有10个,这些化合物 只在 光果甘草中发现重复,而在乌拉尔干草中尚未发现重复现象,因此,两个品种光果甘草中和乌拉尔干草中地上部分黄酮类化合物成分不同,在地上,根及根茎两种部位也有差别,相同种乌拉尔甘草产地不同地上部分成分也有较大的差别。由于对甘草化学成分研究的日益不断深入,发现了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传统医学认为其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血,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能,称为中药里的“国老” ,历来被认为是安全无毒的药品。

1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李时珍“甘草气味甘、平、能入手足十二经”这一基础上,加强了对甘草药理作用的认识,梁再斌等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甘草甜素及其衍生物,甘草多糖和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病毒研究现状,以这些科研工作者对甘草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所做的大量研究综述如下:3.药理作用3.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3.1.1抗溃疡的作用甘草中所含抗消化性溃疡的活性成分甘草 FM100,对胃液分泌量,促进胃液素的分泌量,及胃蛋白酶的活性呈现较强的抑制作用。甘草对大鼠结扎形成的实验性溃疡,辛克芬所致的消化性溃疡,对醋酸诱发的大鼠溃疡均有抑制作用,促进其瘢痕化,甘草抗溃疡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甘草水提取物能增加胃黏膜细

19、胞的“已糖胺”成分,保护胃黏膜不受损害,除去甘草酸的总黄铜成分 FM100给大鼠100mg/kgip,能够完全抑制幽门结扎溃疡的形成,对胃内注入乙酰胆碱和 im 组胺引起的胃液分泌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1.2解痉作用甘草煎剂,甘草浸膏,异甘草素黄酮类成分可降低肠管紧张度,减少收缩幅度,对氯化钡,组胺引起肠管收缩解痉作用明显,其中以甘草苷元的解痉作用最强,10%甘草浸膏4mg/kg 给 兔之后,胃运动逐渐减弱,30分钟以后几乎完全停止。3.2抗病毒作用甘草次酸化合物通过对多种病毒颗粒的直接作用和诱生干扰素,增强天然杀伤细胞和巨石细胞的活性,活化宿主免疫而发挥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具有发展前景的抗病

20、毒药物。3.2.1抗艾滋病毒作用研究表明,中药甘草抑制 HIV 病毒活性的主要成分是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甘草酸的水解产物) ,其作用机理包括抑制逆转录酶,蛋白酶活性,以及干扰素病毒进入(HIV)的体外增殖,0.5mg/ml 的甘草酸对 HIV 增殖的抑制率高达98%以上,50%病灶形成抑制浓度为0.125mg/ml,新近从西北甘草中的甘草鞣质活性成分中分离出的酚性成分新酚类化合物,在低浓度时也显示对 HIV 增殖的抑制效果.3.2.2抗单纯性疱疹病的作用8mmol/L 浓度的甘草酸在37摄氏度处理 I 型疱疹病毒15min,其感染价锐减,但对其他的病的无效,故认为是甘草次酸对单纯性疱疹病毒有特

21、异性作用,甘草酸也能抑制肝中单纯性疱疹 型病毒蛋白的合成,从而阻断其复制,而且在抗病毒浓度时并不影响正常细胞的代谢。3.2.3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作用甘草酸对属于疱疹病毒群的 VZV 感染的人胎儿成纤维细胞病灶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半数增殖抑制浓度为0.55mg/ml,这个浓度对成纤维细胞完全没有毒性。3.2.4增强天然杀伤细胞 CNK 细胞的活性甘草酸5mgip 与小白鼠一天后,对脾脏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人的末梢血中的 NK 细胞活性也有累时的作用。甘草酸铵也具有提高 NK 细胞的作用。3.3抗炎,抗变态作用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抗炎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

22、,日本学者小营卓夫管从甘草中分离得到了有抗炎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甘草素4,-葡萄糖?,甘草中的异甘草素和甘草素对透明质酸的活性和由免疫刺激所诱导的肥大细胞的组胺释放都有抑制作用【25】 。还有人将甘草酸用作过敏抑制剂,炎症抑制剂和血铨抑制剂等。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3.4.1抗过敏作用甘草酸50mg/kgip 能抑制蛋清所指的豚鼠过敏反应。0.46mmol/L 的甘草酸能抑制组胺释放剂化合物48/80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阻止了过敏介质的释放。3.5解毒作用“甘草能解百药毒” 【26】 ,甘草解毒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甜素,实验证明,甘草及其多种制剂对多种药物中毒,动物毒素中毒,细胞毒素中毒及

23、其机体代谢产物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缓解中毒症状,降低动物中毒死亡率。3.6镇咳祛痰作用甘草制剂口服后能覆盖在发言的咽部黏膜上,缓和炎性刺激而镇咳,还能促进咽部和支气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于咳出,发挥祛痰镇咳的作用,尤其适用咳嗽伴有多痰的病人有一定的疗效。3.7治肿瘤作用肿瘤的药物治疗目前以化疗为主,但化疗药物有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将中药和化疗药物合用,既可提高肿瘤的治疗效率,又可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28】 。甘草是一味较理想的肿瘤药物,它既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的作用,又具有保护正常细胞防其癌变的作用。3.8调和诸药的作用临床上常用甘草的缓和药性,调和诸药的作用,增强药物抗菌消炎的作用,缓

24、解药物的毒性或偏性。4.甘草临床的应用现状甘草的临床应用现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药物配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古方剂中应用极为普遍,如伤寒论112方。目前徐济群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中共有收藏236方,中和甘草配伍的方剂106个,约占1/2.在这些方剂中,甘草大多以佐使药身份出现,起着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作用,芍药甘草汤是伤寒论中著名的方剂,是滋阴养血,养阴柔筋,缓急镇痛,益木敛肝,解痉息风,调气降逆的作用,甘草泻心汤也出自伤寒论 ,主治心下痞满,肠鸣下痢,干呕心烦及大便不调的症状。5.甘草的综合开发利用甘草不仅用于医药方面而且在食品、日用化妆品等轻工业中不断的新起,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

25、其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国内外食品,药品,化妆品等行业中都采用甘草参与配剂,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增强了竞争力。5.1甘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甘草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最早始于18试剂,英国将甘草提取物与砂糖,蜂蜜混合制成一种称作篷蒂果糖饼的食品,后来广泛普及到其他国家,目前,代表的干草甜味剂已有几十种,主要用于酱油,腌渍食品,海产珍珠食品及含盐食品,并且已经开发成功甘草具有接近砂糖甜味的斯切维苷甜味剂构成的合剂,称为“Malmylone”.MGGR(葡萄醛液配糖剂)添加在可可,巧克力。稀奶油中可以引起增加香气,提高风味的作用,特别是添加在乳饮料。肉汁,乳制品中效果更好,添加在蔬菜汁,果汁中具有降

26、低青臭,改善呈味的效果,添加在柠檬原料中可以降低酸味感,使饮料爽口,始于饮用。在甜酸型苔干软包装产品加工中,加入甘草浸出物,则可使食品风味独特,味觉效果更佳。由于甘草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因而被广泛应用与保健饮料中,郑为东等选用甘草,红枣为主要原料,分别研究了其浸提液和红枣甘草汁饮品的生产工艺,研制出一种营养丰富,使用方便的健康饮品。5.2甘草在日用化妆工业中的应用高度精致的甘草酸及其盐类(铵盐、钾盐、钠盐)利用其消炎作用,可配合用于乳脂、洗涤剂、洗发剂、护肤剂、牙膏、沐剂等,有研究表明甘草可运用于漱口水产品中。甘草次酸及它的衍生物具有消炎,抑制皮肤刺激的作用,在润肤剂、洗涤剂、冷烫液中得到了广

27、泛的应用。6.甘草发展的展望甘草作为一种食药两用的原料已经被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由于甘草中含有大量的药用,保健和营养物质,因此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及保健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甘草的研究将不断深入发展,创造出最实惠的商品为人类服务。参考文献:【1】中药志【2】理学禹,甘草属分类系统与新分类群的研究【J】.植物研究【3】宜春生,赵小红,冯福盛等 山西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4】乔仲和,胡自如 甘草渣中大量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及甘草的综合开发研究【J】中草药【5】董文宾,赵旭搏等 甘草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6】高东英,张如意等 甘草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中国期刊【7】赵海宝,刘训红等

28、刺果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8】梁斌,黄凤兰等 甘草属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期刊【9】贾世山 甘草地上部分的活性成分和资源利用【J】中草药【10】张梅,徐旭东,胡碧煌等 黄甘草异黄酮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11】沈凤嘉,胡金峰等 乌拉尔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高等学院化学报【12】张继,杨用力,白贞等 乌拉尔甘草与刺果甘草叶营养成分的比较【J】西北师范大学【13】惠寿年,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14】李铁民,梁再斌 甘草甜素免疫作用研究进展【J】中草药【15】王晓强,薄层光密度法测定甘草中异甘草?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16】国内对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29、进展【17】刘永龙 涨果甘草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18】高东英,张如意 云南甘草化学成分额研究【J】中草药【19】胡金峰 云南甘草中新三萜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20】赵海军,刘训红等 刺果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1】宜春生,赵小红,冯福盛等 山西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2】朱绪民等 乌拉尔甘草中的化学成分【J】中草药【23】王爱国,冯孝章 水甘草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4】董文宾,赵旭薄,王顺民等 甘草的研究及应用现状【25】贾慧国,贾世山 甘草中黄酮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药学杂志【26】凌一揆 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7】周凤梧 实用中药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8】石晓峰 中西药合用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