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 8 月开门考 历史 第 1 页 共 7 页福州屏东中学 2016 年 8 月开门考高三历史 试卷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宋元时期)友情提示:考试形式:闭卷笔试。本试卷共 7 页,两大题,28 小题;满分为 100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各题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交卷时,只需将答题卷上交。东风吹,战鼓擂,高三冲刺我能行!亲爱的同学,当你拿到这份试卷时,我们已经高三啦!光荣的使命正等待着我们完成!沉甸甸的果实正躲在树丛后面笑吟吟地望着你,愿你努力攀爬,细心采摘,到时那最美、最甜的硕果肯定会让你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亲爱的同学,用你的智慧和细心,相信你会最棒!一、单项选择题。运
2、用你所学的历史知识,开启你的聪明智慧,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答题卷内(本大题有 24 小题,每小题2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选项。 )1 晋世家记载,公元前 784 年,晋穆侯卒,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殇叔在位第四年, “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 。晋国的国君更替说明( )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得以恢复 宗法分封制在晋国受到冲击晋国大夫集团地位日益突出 政权更迭削弱了晋国的实力2在西周时代, “姓”和“氏”是两个概念, “姓”表明血统, “氏”则为“姓”的分支。贵族男子的“字”全称有三个汉字:第一字表长幼行辈(伯、仲、叔、季等) ,第二字任意,末一字为“父”字。
3、这说明姓氏名字制度在当时最主要的作用是( )强化宗族认同 维护尊卑关系 凸显贵族地位 继承华夏传统3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的墓葬中,诸如安徽寿县的蔡侯墓、河南新郑的郑侯墓、河南辉县的卫国卿大夫墓都用了九鼎殉葬;山西侯马的一些士的墓葬,则用了五鼎。这表明( )上下尊卑失范,等级观念趋淡化 僭越风气滋长,传统礼制遭破坏异姓诸侯崛起,宗法秩序已瓦解 地方势力坐大,分封制荡然无存4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主要反映出( )传统统治秩序遭到破坏 生产力发展导致社会需求增多高三 8 月开门考 历史 第 2 页 共 7 页青铜铸造技术有根本性突破 青铜艺术的平民化5学者钱穆在其书中写到:“
4、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 ”材料主要说明( )皇帝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制约,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民主的意识深入到各层级政府中国的皇权专制直到清朝才真正实现唐朝的皇帝专制,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6隋朝杨尚希上奏曰:“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据此,杨尚希最有可能提出的建议是(
5、)扩大郡县面积 整顿冗官 裁减郡县数量 减免赋税7隋唐初创时,以儒经作为考试内容, “儒学多门,章句繁杂” ,李世民令颜师古订五经文,撰成五经定本 ,又令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 ,作为儒学经典的正统解释。从此以后,经有定本,疏有正义。其主要目的在于( )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 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提高儒家的社会地位 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8公元前 127 年,汉武帝“施德惠” ,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这一政令的实施( )实现了西汉政制的一大变革 扩展了大汉帝国的疆域版图延续了汉初“无为”的理念 扫除了盐铁官营的政治障碍9淳化四年(993 年) ,宋太宗与大臣讨论到开疆拓土的议题,宰臣
6、吕蒙正以隋唐为例,指出隋唐两朝数十年间,四伐辽东,人不堪命,认为“且治国之要,在内修政事,则远人来归,自致安静” 。苏轼在为皇帝经筵讲读中,强调“讲读之官,谈王而不谈霸,言义而不言利” 。 资治通鉴批判汉武帝时期的内外举措“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 。这些反映出宋朝施政与制度建设的突出特征是( )以儒家纲常、仁政及重义轻利等理念为指导注重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和国内秩序的稳定实现建立大一统帝国的发展道路善于总结汲取以往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10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 5 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 10 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 (1 斛即 1 石)
7、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高三 8 月开门考 历史 第 3 页 共 7 页11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 ,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 )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反映了土地转让制度化 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12李剑农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中记载:“(宋朝)从事于耕作之农民,除一部分自耕农外,不为私人地主之佃户,即为官田之佃户。在此相对关系下,土地之转移,除一小部分官田外,其权不操于国家而操于私人,今日为有田之自耕农,明日即可变为佃耕
8、之佃户。 ”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 私田数量超过官田国家与地主争夺土地 佃户成为耕作主力13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 “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 ”这本质上反映了( )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河南冶铁业发达政府重视手工业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14 管子小匡认为商人“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 。材料旨在说明( )商业发展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商人以贱买贵卖提
9、升经济实力商业活动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迅速15 论语公冶长中记载:“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庄子天地也谈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 ”下列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都主张将“道”与治世相结合都认为“道”是中国古代哲学最基本范畴都表现出了对国事国运的关注都体现对士人独立人格意识的规范与追求16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燔草为灰”的规定,是礼记孟春“禁止伐木” 、仲春“安萌芽,毋焚山林”的内容。 唐律 “非时烧田野”条规定,是礼记月令的“时禁”之属。材料反映了( )古代已制定专门的环境保护法 古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儒家生态意
10、识影响了古代立法 古代法律严禁焚烧山林和草木17先秦政论文五蠹将当时社会上儒家、纵横家、游侠、贵族门人和工商之民称之为“五蠹” 。据此推理该书作者最可能是( )儒家 墨家 法家 道家18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这段言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高三 8 月开门考 历史 第 4 页 共 7 页反对君主专制 提倡君臣平等 主张克己复礼 批判无道君主19荀子曰:“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 。这说明荀子主张( )爱护山林,保护环境 以刑辅德,人定胜天礼法并施,政治清
11、明 天人和谐,共同发展20 汉书元帝纪载:宣帝的太子刘爽“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乃叹日:乱我家者,太子也! ”下列思想符合太子追求的是( )儒法并行 以法治国 无为而治 仁政治国21在儒学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期诗经 、 尚书等五经成为国家的教科书,后来论语 、 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儒学教育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儒学糅合诸子学说科举制度创立发展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22朱熹
12、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 )适应皇权的需要 倡导重德修身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维护纲常名教23元代出现了许多以卖画度日的街头画家,常借画讽刺时弊。有些画家还直接为通俗小说、剧本等作插图。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中国绘画艺术的繁荣 中国小说、戏剧的繁荣中国城市经济的兴盛 中国政治的腐朽黑暗24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 ”这说明曲辕犁( )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只适合南方水田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变革了耕作方式二、非选择题(本大
13、题有 4 小题,第 25 小题 10 分,第 26 小题 18 分,第 27 小题认真审题,沉着冷静是关键;排除万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看我出招!高三 8 月开门考 历史 第 5 页 共 7 页14 分,第 28 小题 10 分,共 52 分。 )25 (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表 1 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时期 功臣 功臣子 外戚宗室 各级属吏 经学之士 其他汉高祖 1汉惠帝 3汉文帝 4汉景帝 4 1汉武帝 5 3 1 3汉昭帝 3汉宣帝 4 1汉元帝 2汉成帝 1 1 3汉哀帝 1 4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表 1 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
14、变化情况并说明原因。 (10 分)26 (18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上计作为地方官府向上级机构汇报工作的年度性活动,至晚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帝国建立后,上计就分为县向郡(汉代还有国)上计,与郡(国)向朝廷上计两种,这一制度的长期运行,为维持帝国的有效运转提供了保证。检汉书 ,西汉时期皇帝亲自受计的情形,见于记载的仅武帝时的四次。时间有三次是在三月,一次在正月,并非年底;地点则三次在泰山(泰山的三次均与祭祀明堂联在一起) ,一次在甘泉宫(因为柏梁台失火,不然要在柏梁台进行。受计柏梁台恐也带有通天神的目的) 。正常情况下,西汉朝廷主计的是丞相与御史府,计吏离京前,丞相(司徒)召见计吏,并遣
15、属吏宣读敕文。皇帝若要问询计吏或传达自己的想法,均要通过丞相、御史大夫或身边的近臣。东汉朝廷受计的机构仍然是丞相与御史大夫转变而来的司徒与司空,上计吏到京城后,除了到司徒、司空府完成例行的上计工作外,还要参加次年正旦的朝贺大典,面见皇帝。 后汉书张堪传:“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 ”从明帝永平元年起,计吏还要与皇帝、百官一道参加上陵礼,拜谒光武帝的陵墓并在光武帝神坐前汇报各自郡国的工作。其中部分计吏可能会因此而获得郎官官职(皇帝的亲近侍臣,原无固定职掌,属于储官性质) 。同时,少数计吏还要负责转呈刺史的奏事,过去这也需要刺史向皇帝或其近臣来申奏的。摘编自侯旭东丞相、皇帝与郡国
16、计吏:两汉上计制度变迁探微 , 中国史研究2014 年第 4 期高三 8 月开门考 历史 第 6 页 共 7 页根据材料,概括两汉时期上计制度的变化。 (10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时期上计制度变化的影响。 (8 分)27 (14 分)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列地图,回答问题。图 1 汉代中外交通图 2 宋代中外交通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为视角,分别提取两幅地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8 分)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两幅地图的不同。 (要求: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6 分)28 (10 分)里坊,或称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
17、基层居住单位;占据道路建造房屋或摆摊设点称作“侵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高三 8 月开门考 历史 第 7 页 共 7 页材料一 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材料二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八作使段仁诲修天驯监, “侵景阳门街,上怒,令毁之,仁诲决杖。 ”仁宗天圣二年,拆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令开封府榜示,限一岁,依元立表木(界限)毁拆” 。宋神宗开征“侵街钱” ,宋徽宗征收“侵街房廊钱” ,无疑默认了侵街行为的合法性。摘编自李永繁华背后:“违建”侵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材料三 对于里坊制崩溃的进程及时间,中外史学界曾从经济史或城市发展的角度进行过探讨,产生了北宋初年、末年、仁宗庆历、景祐年间诸说。这些观点,由于缺乏对里坊制整个崩溃过程的系统揭示及考证,往往流于简单化,易导致片面性。并且,上述诸说多忽视“侵街”在里坊崩溃过程中的作用及崩溃的表现。李合群论中国古代里坊制的崩溃以唐长安与宋东京为例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唐代襄阳城“里坊”命名的主要因素及如此命名的目的。 (4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代都城出现新现象的主要原因。归纳材料二中北宋政府的应对措施。 (4 分)据材料三,指出史学界研究里坊制的共识。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里坊”制度的研究价值。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