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3201434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结合长春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一、序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我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教城市,既承担着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光荣责任,又面临新的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把长春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是确保城市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利在当代、惠及后人的民心工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首先,长春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

2、、商品粮基地、科学教育基地,有责任有义务率先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基础研究、汽车研发、光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长春市义不容辞地要承担国家层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实用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培养等责任。其次,长春作为东北重要的中心城市、吉林省省会,肩负着为振兴东北、发展吉林提供技术支持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第三,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振兴长春、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振兴老工业基地,关键在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传统产业升级,而这主要取决于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创新也是关键因素之一。提高城市竞争力,把长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主要依靠两大动力,一是改革开放,二是科技创新。改革

3、开放实质上是体制机制创新,是解放生产力。科技创新涉及物质生产质量与效益,是发展生产力。体制创新可能在一定阶段内基本完成,而科技创新持续不断,永无尽头,是第一重要的生产力,也是第一持久的生产力。长春科研力量雄厚,具备一定的科技基础优势,“十五”期间,长春市先后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城市。在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托科技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长春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在国内率先建设成创新型城市。一是科技研发基础力量雄厚。长春市共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全日制高等院校 27 所;有中

4、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独立科研机构 97 所;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9 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 37 个;有博士后流动站 42 个,博士后工作站 12 个;拥有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和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 2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还拥有 33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 73 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在长春工作的两院院士为 26 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27.4 万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 4.2 万人,直接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人员有 1.7 万人年。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较快发展。“十五”期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2700 亿元,比“九五”期间

5、增长 481%,年均递增 3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35%。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集群初步形成,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显现。目前,长春市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 867 户,其中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80 户,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 户。三是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为桥梁、政府为引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技术市场交易保持繁荣,“十五”期间,长春市技术合同成交量累计达 12,802 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 34.28 亿元;全社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十五”期间,长春市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 220 亿元,年平均

6、增长 28.5%,其中 R对疗效确切、市场前景广阔的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中药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新设备、中药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中药制剂新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化学创新药 重点研究具有重大创新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包括抗菌、抗真菌、抗病毒药)、老年病治疗药物、手性药物开发、新型药物释放系统的开发等。生化药用中间体 重点研究以玉米及畜产品副产物为原料,采用生物技术精深加工生产的医药级赖氨酸、谷氨酸等。4、新材料材料是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和先导,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加强新材料的开发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思路:充分

7、发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大学等高校院所在材料领域雄厚的技术优势,组织联合攻关,大力开展新材料的研发,积极推进新材料的轻量化、复合化、功能化、智能化和产业化,加快开发热缩材料、稀土材料、特种工程塑料、汽车用先进材料、光电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培育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加速推进新材料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加快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先进结构材料 重点研究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先进硬质材料、高分子结构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和稀土合金材料及系列产品。特种功能材料 重点研究开发热缩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光电信息材料、先进能源材料、生物应用材料和超导材料及系列产品。纳米材料

8、 重点研究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和金属纳米粉体的制备技术、设备及水性纳米涂料等制备技术。开发纳米药物、纳米金属催化物以及具有半导体、超导、吸氢、吸波、非线性光学等特殊功能的光、电、磁和力学纳米功能材料,拓宽纳米材料在微电子、能源、医疗、化工、交通运输、农业、建材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发展纳米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净化,燃料电池和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环境友好材料 重点研究以植物资源和二氧化碳为原料的高分子全降解材料,深入开发聚左旋乳酸和二氧化碳基聚合物的用途。新型建筑材料 重点研制开发多功能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等。5、新能源与高效节能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随着人口数量

9、的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大幅度增加。因此,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发展思路:坚持“清洁、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以满足能源需求为目标,加快本地能源开发建设,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与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及相关产品 重点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与设备、地热资源及相关产品。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相关产品 重点研究动力电池(组)、燃料电池、氢能、热电转换及其相关产品。油母页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农安油母页岩低温干馏提取油母页岩及油母页岩的精制加工技术、燃烧发热发电技术和综合

10、利用技术等,达到高效、环保的目的。高效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 重点研究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及其集成应用。6、现代农业我市地处东北粮食主产区中心,拥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生态基础,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安全战略性基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我市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定位于建设精品牧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食品安全基地。发展思路:以现代生物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以现代畜牧业技术武装和组织养殖业,以生物技术和化工技术开发为重点,加快以粮畜产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步伐。以自主创新为前提,融合高新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设施。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目标

11、,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农作物良种选育及综合栽培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主要农作物优良种质资源构建与分子评价技术,筛选优异种质资源,标记、克隆营养高效、抗逆基因,创造抗逆型多聚合新种质;注重现代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相结合,培育一批抗逆、抗病虫、优质、专用、高产超高产的农作物新品种;建立配套的高产超高产和稳产栽培技术以及规模化制种、繁育以及加工技术。畜禽水产优良品种繁育、健康养殖及疫病防控 开展动物基因定位、标记、克隆、生物反应器、生物疫苗等现代动物生物技术的研制开发。开展主要畜禽品种的快速繁殖,生物技术产业化研究,包括牛、羊的胚胎移植技术研究,人工授精和精液冷冻保存

12、技术研究。以猪、牛、鸡、鹅和梅花鹿为重点,开发精品畜牧业生产技术,构成一个由良种、良料、精养、精加工等各个环节所组成的精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同时,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相应检测方法等领域的科技攻关与技术推广。高度重视和加强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的免疫防治、检疫诊断、预警检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开发优质安全高效饲料,发展建立精品牧业科技开发基地,促进畜牧业的品种良种化、饲料专用化、防疫技术综合化、生产设施现代化、产加销一体化,建立现代畜牧业技术和产业体系。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设备 以农产品加工精深化为方向,围绕玉米资源重点研究开发淀粉糖、有机酸、氨基酸、变性淀粉、玉米系列餐桌食品

13、、燃料乙醇及化工醇和聚合物类产品低成本、高效率、规模化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发酵工程菌种、催化剂、新型酶制剂以及规模化生产工艺技术进步等玉米生物化工产业关键技术及装备。重点研究大豆制品现代化加工技术及副产物深加工技术、功能型大豆蛋白生产技术。重点研究牛、猪、羊、鹅、鸡等畜产品先进加工技术及骨、血、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注重果蔬加工、保鲜、储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注重以降低能耗原材料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目的对传统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注重农作物秸杆生物质能的开发与利用;注重农产品加工关键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农业装备、设施与应用技术 重点研发机械化节水农业技术,集成机械化技术、信息技术和自

14、动化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节水的技术水平;注重适合于规模化生产的智能化配套机具和多功能、智能化中小型农机具的开发、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注重保护性耕作机械和技术,精准农业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应用;注重精细农业技术与装备、精细园艺与养殖技术与装备及设施、精细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智能化温室及关键配套技术和设施的研究。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能源开发 开展以改善环境和资源利用为核心的林业、水利技术的引进与开发研究。重点支持平原区农田防护林、大黑山水土保持林、城郊绿化、美化林等生态林业技术开发。开展农田化肥、农药、农膜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开发绿色农业产品,培养绿色食品企业。加强水土保持技术研究,开展黑土培肥技

15、术,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自然降水有效利用技术的研究攻关,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中低产田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开发适用的沼气生产技术、节能建筑技术、日光温室技术、玉米秸秆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技术。农业信息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强农村远程教育数字化、可视化、农业多媒体专家系统、农业企业信息化、精准农业、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及农业技术 110 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及农村技术市场建设。大力促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和产业化,为社会主义新

16、农村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和优质服务。农产品优质安全生产及质量控制 重点研究新型环保型肥料、饲料、饲料添加剂、生物农药以及农药残留降解的关键技术;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及标准;农产品质量检测及生产环境检测技术;农产品加工安全控制技术和装备;农产品废弃物安全利用技术。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全过程监管能力;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城市绿化、美化产业开发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化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城市园林绿化与景观设计技术开发,引进花卉、草坪草、绿化灌木和适宜北方生长的彩色林木等新品种,研究开发快速繁殖技术;美化绿化技术和微景观技术的研究与

17、开发;建立城郊型集动植物优良品种展示、先进种养技术示范、科学普及教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基地。7、人口与健康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防治重大疾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控制人口数量与质量,针对我市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提高市民健康水平,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强有力支撑。发展思路:(1)控制人口出生数量与质量。重点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2)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3)研制先进医疗设备,攻克大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推进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4)完善

18、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城乡社区合作医疗常见多发病防治水平。安全避孕节育与出生缺陷防治 重点开发安全、有效避孕节育新技术和产品以及兼顾预防性传播疾病的节育新技术,高效无创出生缺陷早期筛查、检测及诊断技术,遗传疾病生物治疗技术等。重大疾病防治 重点研究开发心脑血管病、肿瘤、艾滋病等重大疾病早期预警和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规范化、个性化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与方案。先进医疗设备 重点开发新型治疗和常规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技术、个体化医疗工程技术及设备。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研究开发城乡社区新型合作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监控、预防、诊疗和康复技术,小型诊疗和移动式医

19、疗服务装备,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加强对疾病监测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提高疾病监测和预警的能力。8、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我市已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实现城镇化和城市协调发展,对科技提出迫切需求。发展思路:(1)以城镇区域科学规划为重点,促进城乡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发展现代城镇区域规划关键技术及动态监控技术,实现城镇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的有机结合、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协调。(2)以节能和节水为先导,发展资源节约型城市。突破城市综合节能和新能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开发资源节约型、高耐久性绿色建材,提高城市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3)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开发城市数字一体化管理技

20、术,建立城市高效、多功能、一体化综合管理技术体系。(4)发展城市生态人居环境和绿色建筑。发展城市污水、垃圾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城市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显著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 重点研究开发各类区域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和系统设计技术,城镇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一体化配置与共享技术,城镇区域规划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互动模拟预测和动态监测等技术。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 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交优先智能管理、市政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等综合功能提升技术,土地勘测和资源节约利用技术,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变化模拟预测技术,城市地下

21、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等。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 重点研究开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发展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城市水重复利用技术与设备,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城市信息平台 重点研究开发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城市多维建模与模拟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城市网络信息共享标准规范,城市应急和联动服务关键技术。城市交通 重点研究城市交通信息获取与处理、交通事故预防预警、应急处理、交通环境清洁化与缓解交通拥堵等关键技术,开发车辆主动与被动安全、基于 CIS 的综合

22、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技术。9、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创造良好祥和的公共安全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抓好公共安全,需要科技的支撑。发展思路:(1)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的技术支持。以信息、智能化技术应用为先导,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多功能、一体化应急保障技术,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公共安全技术体系。(2)提高早期发现与防范能力。重点研究煤矿等生产事故、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生物安全等的监测、预警、预防技术。(3)增强应急救护综合能力。重点研究煤矿灾害、重大火灾、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危险化学品泄漏、群体性中毒等应急救援技术。(4)加快公共

23、安全技术装备开发。开发保障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及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重大装备和系列防护产品,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重大生产事故防控与救援 重点研究开发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食品安全 重点研究食品安全标准制定、有效监测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食物污染防控智能化技术和高通量检验检疫安全监控技术以及开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 重点研究开发个体生物特征识别、物证溯源、快速筛查与证实技术以及模拟预测技术,远程定位跟踪、实时监控、隔物辨识与快速处置技术,高层和地下建筑消防技术。生物安全保障 重点研究快速、灵敏、特异监测与探测技术,化学毒剂在体

24、内代谢产物检测技术,新型高效消毒剂和快速消毒技术,滤毒防护技术,生物入侵防控技术,用于应对突发生物事件的疫苗及免疫佐剂、抗毒素与药物等。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 重点研究开发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地质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以及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技术。10、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发展思路:(1)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研究,引导和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强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与安全处置。(2)实施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开展水环境、大气环境、退化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以及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大幅度

25、提高改善环境质量的科技支撑能力。(3)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提高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4)以开源与节约并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点研究水资源的开源与节流技术。大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重点研究煤烟型污染防治技术,扬尘污染防治技术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技术,进一步探讨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技术方法,以及建立排污许可证交易市场等有效管理途径。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 重点研究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开发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水的优化配置技术。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人工增雨技术,工业、农业、生活节水技术和生态需水调空技术,伊通河、双阳河等河流以及石头口门水库、南湖等湖泊的综合

26、治理技术。综合治污与废弃物循环利用 重点开发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和环境污染物减量化与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开发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技术,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生态环境建设示范 重点研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利用技术,以及小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技术,建立不同类型区域水土资源优化发展的科技示范区。景观生态与人文资源开发 重点围绕我市汽车城、电影城和文化城生态景观特点,进行城市风貌与城市形象的总体设计技术的开展与研究,包括城市开发与文物保护、建筑与绿化风格、特色街路的设计等,充分挖掘城市森林旅游、历史文物等旅游资源。新农村环境建设 重点研究开发农村不同生态类型村屯规划设

27、计技术,农村垃圾和污水资源利用技术,秸杆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开发适合农村生产、生活发展需要的新型能源。(二)重大科技专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集中我市科技力量、发挥科技优势、推动自主创新的战略举措。确定重大专项的基本原则:一是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二是能实现技术突破和跨越,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三是能解决我市优势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四是能吸引国内、外各类资源投入,有利于持续增强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上述原则和我市发展的需求,确定 12 项重大科技专项,并适时对重大科技专项进行动态论证启动和调整,分步实施。1、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及关键零部件的开发与制造该专项

28、鼓励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当代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产品,到 2010 年实现产销规模的新突破,使之具备国际竞争力。研究汽车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与加工技术,建立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车身、转向桥、驱动桥、变速器、离合器、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等重要总成、系统的关键零部件自主开发平台,形成若干驰名的零部件产品自主品牌。研究清洁能源及氢动力发动机技术,重点推进城市客车和新一代红旗轿车混合动力关键技术产业化;开发油耗低于 3 升/百公里自主品牌乘用车;研发氢动力发动机;建立完善的整车性能(经济性、动力性、排放等)试验方法、评价标准和测试平台。重点突破汽车电子关键技术并推进相关产品的产业化。推动重点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是突破汽车电子关键技术和推进关键产品的产业化,建立动力总成电控平台、轿车底盘控制平台、CAN 总线技术平台、汽车电子服务平台,实现 ECU 电控单元的产业化能力。利用 10 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的汽车电子研发、生产体系,并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到 2010 年,年产整车 120 万辆,汽车工业产值达到 3000 亿元,其中,一汽集团产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计划总结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