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结构的定义.docx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201713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装配式结构的定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装配式结构的定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装配式结构的定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装配式结构的定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装配式结构的定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装配式结构的定义PC(PrecastConcrete)是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简称,是以混凝土预制构件为主要构件,经装配、连接以及部分现浇而成的混凝土结构。优1.品质均一:由于的工厂严格管理和长期生产,可以得到品质均一且安定的构件产品。2.量化生产:根据构件的标准化规格化,使生产工业化成为可能,实现批量生产。3.缩短工期:住宅类建筑,主要构件均可以在工厂生产到现场组装,比传统工期缩短1/3。4.施工精度:设备、配管、窗框、外装等均可与构件一体生产,可得到很高的施工精度。5.降低成本:因建筑工业化的量产,施工简易化减少劳动力,两方面均能降低建设费用。6.安全保障:根据大量试验论证,在耐震、耐火、

2、耐风、耐久性各方面性能优越。7.解决技工不足:随着多元经济发展,人口红利渐失,建筑工人短缺问题严重。PC 工法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缺点4 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4.1 技术体系仍不完备目前行业发展热点主要集中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住宅,框架结构及其他房屋类型的装配式结构发展并不均衡,无法支撑整个预制混凝土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内装配式剪力墙住宅大多采用底部竖向钢筋套筒灌浆或浆锚搭接连接,边缘构件现浇的技术处理,其他技术体系研究尚少,应进一步加强研究。4.2 装配式结构基础性研究不足国内装配式剪力墙,钢筋竖向连接、夹心墙板连接件两个核心应用技术仍不完善。作为主流的装配剪力墙竖向钢筋连接方式,套筒灌

3、浆连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作为一种机械连接形式应用,但在接头受力机理与性能指标要求、施工控制、质量验收等方面对三种材料(钢筋、灌浆套筒、灌浆料)共同作用考虑不周全。夹心墙板连接件是保证“三明治”夹心保温墙板内外层共同受力的关键配件。连接件产品设计不仅要考虑单向抗拉力,还要承受夹心墙板在重力、风力、地震力、温度等作用下传来的复杂受力,且长期老化、热涨收缩等性能要求很高,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4.3 标准规范支撑不够标准规范在建筑预制装配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其重要性已被全行业所认同。但由于建筑预制装配化技术标准缺乏基础性研究与足够的工程实践,使得很多技术标准仍处于空白,亟需补充完善。3 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应用

4、状况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 ,建筑业曾经开展了一系列新工艺 ,如大板、升板体系、南斯拉夫体系、预制装配式框架体系等等,对建筑工业化发展起到了有益的推进作用。但这些有益的实践之后,均未有大规模的推广。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当时的这些新工艺在高度、建筑型式、功能要求等方面有很大的局限。加之受到当时的经济条件制约,机具设备和运输工具落后,运输道路狭窄,无法满足相应的工艺要求。另外, 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体系接头处理不善, 极易造成漏水,而且接头构造处理不当, 削弱了其受力性能 ,在地震设防区产生的影响更大。这些客观的技术经济条件遏制了装配式结构体系发展的势头。目前,一些地区只是楼板用初级的预制产品

5、,主要的结构构件均采用现浇体系。大部分地区, 尤其有设防要求的地区,基本为全现浇结构。尤其不利的是,科研机构较少对装配式结构体系进行研究,结构专家们怀疑该体系的结构性能, 认为这种体系有无法弥补的性能缺陷, 不值得进行研究。设计院里的结构设计者由于没有强有力的科研支持,只得采用现浇结构体系。国外多层房屋建筑常用装配式结构,但多是钢结构的框架体系,预制的楼板和墙板8。钢结构施工速度比现浇混凝土快 ,再采用预制的楼板和墙板(甚至是已装饰好的 ),使项目能尽快完工,发挥经济效益。但此体系造价较高,限制了它在我国的推广应用范围。反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体系,主体结构的柱、梁、板,均可完全在工厂加工,实现完

6、全的工业化大生产, 现场只要将其拼装起来即可。工厂化的加工,就可以利用最先进的现代技术,进行全自动化生产和计算机控制及管理,行业的监督机制更为规范,工人的数量较少,可以相对固定和高技能化, 这些在客观上可以保证结构构件的质量。现场的拼装需要工人数量也较少,可以雇佣熟练工人。由于工序简单,监督管理相对容易,拼装质量易得到保证。同时,工程的工期可以大大缩短, 使项目可以及早发挥经济效益。工程成本由于工序简单也易于控制。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更易于实现。另外,长期困扰市民的工地噪音、粉尘污染等问题迎刃而解,工地更易实现文明施工。国外不乏这样的成功事例,澳大利亚的悉尼有一栋十三层的楼房,上部结构

7、均采用预制构件,梁柱接头采用的是预埋件焊接方法,柱与柱接头采用预应力钢筋连接(即通过施加预应力使柱与柱连接紧密 ),采用预制的楼板和墙板,基础采用预制桩基础, 只是承台和基础梁为现浇混凝土,其全部施工工期仅用了三个月。发展前景技术创新,发展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比较以上两种结构体系,现浇体系存在致命的缺陷, 围绕现浇结构体系进行的改良只能是处于技术发展的量变阶段,只有装配式结构体系才能实现质变,才能实现全面的工业化大生产。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已有的装配式结构体系的缺陷, 就全盘否定其光明的应用前景。而应在建筑业内真正引入技术创新的机制,探究一种新型的装配式结构体系,能扬装配式结构体系所长,避其之短,

8、必然会给建筑业带来革命性的突破。理论界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915。近年来,建筑机械得到长足进步, 城市道路也日新月异 ,新技术、新材料迅猛发展, 为发展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基础。4.1 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构想以前的装配式结构体系,注重抓主体结构的工业化,而忽略了装修及建筑设备的工业化,造成最终产品的整体工业化程度不高,综合效益不明显。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应该以最终建筑产品为对象,而不仅仅是主体结构。将基础工程、主体工程、砌筑工程、屋面工程、装饰工程、建筑设备工程(包括水电安装、空调通风采暖,厨房卫生设备等)均纳入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范畴之中 ,研究与此相关的工业化大生产问题。人们在

9、具体设计一幢房屋的装配式方案时,将装修与地板、墙体,并与建筑设备联系起来,预制工厂按要求装饰好了结构部件尤其是地板和墙板,并预留了建筑设备所需的孔洞,预埋件等, 或是将能够安装的建筑设备安装好,安装工人再将这些结构构件进行现场装配,装配好后 ,仅需简单的工序即可最后完成该项建筑产品。本文提出的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工业化大生产与传统的工业化大生产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传统的工业化大生产实际就是大批量的流水式生产过程,是无法满足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的。而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工业化大生产是借助工业化大生产的技术优势,根据顾客的个性化要求建立柔性化的生产方式,是企业从大规模的流水生产到大批量定制生产的新型

10、工业化大生产方式。社会发展到了今天,面向用户、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人心。企业家们在考虑怎样利用现代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建筑业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由小开间、小进深、小柱网向大开间、大进深、大柱网发展,以增加灵活性, 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如住宅,若采用框架结构, 用墙体划分好了各功能区域, 用户在进行装修时,虽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墙体以改变各功能区域的大小亦或是功能性质,但会受到柱网的限制, 重新修建的墙体通常只能用轻质墙体,同时厨房和卫生间还牵涉到上、下水的问题,调整起来较为困难;若是混合结构则基本上没有调整的余地。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将已设计好了的房屋进行改进不是容易的,要打掉已有

11、的墙体重新调整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而没有功能分区只是一个空旷的房屋也不是所有人喜欢的,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作出完美的设计, 人们需要有一个参考的模式。装修一般是私人装修队做,水平参差不齐 ,装饰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另一方面,用户不是结构工程师, 在进行调整时经常发生损害重要结构构件的事件,直接威胁房屋结构的安全性。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应该面向用户。建筑设计做好以后,结构设计只是设计大的框架部分(即柱和框架梁), 用户可以根据其建筑设计进行调整,预制工厂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用轻质墙板划分细的功能分区,根据用户的装饰要求进行地板和墙板加工,并由专业人士配合相应的建筑设备设计,比如详细的厨房布局,家

12、俱样式 ,刀具搁板 ,挂钩等等,可以做到非常精细而又充分利用空间 ,然后利用工厂的高质量加工和安装,达到完美的地步。4.2 科研是发展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前提要建立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必须以科研为依托。装配式结构体系要得到发展,首要的是观念上的改变, 政策上的引导, 科研上的资金支持 ;其次是理论上的研究, 尤其是结构上的研究。工程界不应一味青睐现浇结构体系,在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前就认为装配式结构体系结构性能不过关, 不是科学的态度。目前还是有一些科研工作者在关注装配式结构体系1620,但还远远不够。现在的新技术、新材料已有长足发展,已不是 20 世纪 70、80 年代可以相比的,在现有的技

13、术经济条件下,寻求新的装配式结构体系, 扬长避短,是可以实现的。笔者认为, 科研应在以下几方面进行:1)根据多层民用建筑的特点和功能要求和装配施工的工艺要求,按照力学分析原理正确合理地划分结构构件的组合形式,通过力学计算提出系统的设计模型。2)根据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出新型连接结点的形式和具体构造,注重新材料的研究。3)通过实验,一方面验证完善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和构造的具体技术要求,另一方面对所提出的新型结点,验证其可靠性、适用性和施工的便易性, 进一步完善其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4)与建筑设备、装修等专业配合,研究总体纳入该工业化体系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难点。5)研究建立工业化生产的运行

14、机制和操作程序。4.3 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与企业流程再造要实现本文所提出的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必须同企业的流程再造结合起来。目前传统的建筑预制工厂制造的产品不仅过于粗糙,无法提供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所需要的各种部件,而且其传统的流程模式和组织形态,即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和集中控制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尤其无法为用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而这正是本文提出的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核心内容。企业流程再造(BPR)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 ,其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环境。BPR 的思想是上世纪

15、90 年代以来,世界企业管理届面对企业一方面在外部环境上需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不同环境的竞争压力和市场快节奏变化的强大压力,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必须完成进度、质量、投资、服务等目标的压力,在这内外双重压力下,由美国 MichaelHammer 博士首先提出来的21 。BPR 思想的核心是过程管理思想和过程再造思想, 明确了再造工程考虑和改造的对象是企业过程。通过考查企业过程的发生、发展和终结,确定、描述、分析、分解整个企业过程, 重构与企业相匹配2.1 结构体系分类我国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采用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主要是装配式大板住宅体系,以及预制圆孔板、大型屋面板、槽形板等预制构件的应用。

16、由于在构件生产、安装施工及结构受力模型、构件连接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结构在抗震安全性、建筑物理性能、建筑功能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在 20 世纪 90 年代已经逐渐地被淘汰。目前所发展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应该是完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包括抗震规范)的要求,甚至比现浇结构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结构体系。从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经验来看,可采用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预制装配式框架-现浇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体系。结构中承重构件可以全部为预制构件或者预制与现浇构件相结合。其中,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可以分为全预制剪力墙结构、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和适当降低结构性

17、能要求的多层剪力墙结构(以下简称为预制装配式大板结构) 。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及预制装配式框架-现浇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中的框架,梁、柱全部采用预制构件,承重构件之间的节点、拼缝连接均按照等同现浇结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该结构体系具有和现浇结构等同的性能,结构的适用高度、抗震等级与设计方法与现浇结构基本相同。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可以结合预制外挂墙板应用,实现主要结构接近 100%的预制化率,尽量减少现场的湿作业。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主要指内墙现浇、外墙预制的结构,该结构目前在北京万科的工程中已经示范应用。由于内墙现浇,结构性能和现浇结构类似,适用高度较大、适用性好;采用预制外墙可以与保温、饰面、防水

18、、门窗、阳台等一体化预制,充分发挥预制结构的优势。该体系的适用高度可参照现行现浇结构的有关标准并适当降低,是目前阶段较为实用的一种结构体系。全预制剪力墙结构指全部剪力墙采用预制构件拼装装配。预制墙体之间的拼缝基本等同于现浇结构或者略低于现浇结构,需要通过设计计算满足拼缝的承载力、变形要求,并在整体结构分析中考虑拼缝的影响。该结构体系的预制化率高,但拼缝的连接构造比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难以保证完全等同于现浇剪力墙结构,目前的研究和工程实践还不充分,在地震区的推广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以上两种结构体系中,可以采用整块预制墙板,也可以采用预制叠合墙板;在抗震设防地区应优先采用预制叠合板。参照

19、日本和我国上世纪的经验,结合我国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可发展一种新型的多层预制装配剪力墙结构体系即预制装配式大板建筑体系。该结构体系主要用于 6 层以下的建筑,预制墙板之间的拼缝构造可不按照等同现浇要求,只连接部分钢筋,施工简单,速度快,适用于各地区大量的多层住宅建设。当然,这种结构体系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总结和完善。2.2 结构布置要求与现浇结构相比,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平面布置宜更加规则、均匀,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平面长宽比不宜过大,局部突出或凹入部分的尺度也不宜过大。结构竖向布置宜规则、均匀,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竖向突变,承

20、重构件宜上下对齐,结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结构相关预制构件(柱、梁、墙、板)的划分,应遵循受力合理、连接简单、施工方便、少规格、多组合,能组装成形式多样的结构系列原则。建筑工业化1 中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建筑工业化,就是要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是建筑业从手工操作的小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全过程。要把不同类型的房屋作为工业产品,分别采用统一的结构形式和成套的标准构配件,采用先进的工艺,按专业分工,集中在工厂进行大批量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机械化的施工安装。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建筑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学化。我国在 20 世纪

21、 50 年代, 就提出建筑工业化的问题,借鉴前苏联的经验, 开始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80 年代中期,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经历了大发展时期,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 ,全国已有数万家构件厂,全国预制混凝土年产量达 2500 万m3。工厂化的新发展使商品混凝土得到了很大发展,我国大、中城市 (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基本上都已拥有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已达到 3000 万 m3 以上。部分大城市的商品混凝土产量已超过现浇混凝土总量的 50%。我国的建筑机械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迅速

22、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1990 年建工系统全员动力装备率就已达到每人 3.2kW,综合机械化施工程度已达到 60%以上,打桩、吊装、垂直运输机械化达到 95%以上1,2 。由于多层工业与民用建筑大多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体系,所以建筑工业化也是围绕这一体系进行的。商品混凝土的大力发展正是其典型代表。勿庸置疑,所有进行的革新均有助于建筑业的发展。然而,由于现浇结构体系自身的特点,大量的手工劳动不可避免。现场仍然要进行支模,钢筋绑扎、连接, 混凝土的振捣、养护等等,均为手工操作, 不可能进行完全的工业化生产。2 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体系的应用现状在我国,钢筋混凝土工程在多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 而且就

23、其成本和成型方面的优势而言,在寻找到更经济、更便于施工的替代材料之前,它仍将占主导地位。不过,目前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多采用现浇体系。这一体系在工程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必然有它巨大的优越性,但它在工程实施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2.1 阻碍全面工业化生产的实现现浇结构施工中,许多由手工操作的工序无法用机械完成,也无法用其他方法取代这些工序。如模板工序基本为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 ,费时长 ,工序质量对结构的质量影响巨大, 且该工序的高空作业又易引起质量波动。但由于建筑产品的多样性,该工序无法实现机械化操作。因此,若仅在现浇结构的前提下研究建筑工业化,就只能是部分工业化。2.2 工程施工工期长现

24、浇结构体系施工,从搭脚手、支模、扎筋、到混凝土浇筑及墙体砌筑,多数工作主要由手工劳动完成,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导致施工工期偏长。再加上现场露天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有可能使工程工期进一步延长, 从而使项目的投资效益得不到及时发挥, 给业主和国家带来经济损失。同时,由于工期长,也易造成业主为赶工期而违背基本建设程序, 出现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现象。2.3 工程成本难以有效控制由于现浇结构体系的工序复杂,手工劳动多,受外界干扰大,许多成本因素难以控制。而且,工期越长, 影响成本的因素变化就越多,进一步加大了成本控制的难度。目前, 许多工程的决算就大大超过预算, 造成项目投资的失控,严重干扰了国家对

25、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2.4 工程质量难以得到可靠保证工程质量难以控制,这几年工程质量事故频繁,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其中很多是现浇混凝土结构。分析造成这些工程事故的原因,与所采用的现浇混凝土结构体系施工质量难以控制有很大的关联37 。2.4.1 从技术上分析 (1)现浇结构结点处钢筋穿插数量多,易打架, 施工中不能准确实现设计对钢筋位置的要求,造成有效高度降低, 保护层厚度不一,钢筋间距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钢筋锚固长度不足等问题。(2)钢筋混凝土成型中常用的小板钢模多次使用后板缝较大,易漏浆,尤其结点处模板连接更为困难,难以保证结点尺寸, 漏浆更突出,其结果是造成混凝土表面

26、蜂窝、麻面、露筋,甚至大的空洞。(3) 模板的支撑体系处理不好 ,会造成下陷, 使结构构件外形尺寸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改变其受力性能, 无法正常使用,对于大开间的模板支撑体系, 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垮塌事故。(4)混凝土振捣过程中, 易发生漏振, 振捣不密实的情况, 结点处由于钢筋密集,振捣尤为困难 ,易使结点处的刚度和强度降低。养护时间不足就拆卸模板和支撑,造成结构构件开裂。现在推广使用的泵送混凝土,也存在混凝土开裂的问题。(5)维护结构的墙体多采用砌体砌筑,也是手工操作。由于不是承重结构, 墙体的砌筑非常马虎,垂直度、砂浆强度、砂浆饱满度不易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并且影响后续工作如抹灰、装饰

27、等工作效率和效果。与柱连接的构造钢筋由于预埋位置与砌筑模数不合,操作不便,常常被工人切断,所有这些均形成质量隐患。2.4.2 从管理上分析 由于所有工序均是现场作业,给质量控制带来许多困难。(1)建筑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来源广、变异性大,但现场很难建立稳定、有效的制度进行检验和控制,保证所有使用材料的品质。(2)现浇体系在现场生产的工序环节多,生产条件不稳定, 很难对每一个工序的生产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再加上多数工序均为手工劳动,其工序质量很大程度上依靠工人的责任心、技术水平、身心状况来决定。而由于现浇体系的工序繁多,一个工人在不同的时间要从事多种不同的工作。这样虽可能培养工人

28、的一专多能,但不利于工人熟练掌握、深入钻研所从事工作的技术,造成工人素质的巨大差异,使工序质量很不稳定, 从而对最终工程质量产生影响,加大了工程质量控制的难度。(3)这种开敞的 “作坊”式的现场施工, 使社会和政府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从客观上为个别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提供了可乘之机。2工业化技术手段对建筑经济性的影响工业化的特点是通过大规模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来减少人工和管理成本(B 价格) ,采取标准化的流程提高成品合格率(C 价值) ,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减少物料消耗来降低原料成本(减少 A 价格,提高 D 价值) ,以达到“快、好、省”的目的。建筑工业化也是如此:在工厂生产“以空间的转换

29、赢得时间” ,能加快施工速度来达到“快”的目的;设计方法、生产条件、作业程序的标准化能有效保证构件质量的“好” ;构件质量的提升不但节省了人工还可减少装饰材料的消耗,可达到“省”的目的,“快”和“好”还间接地带来了提高资金利用率的价值,毋庸置疑“建筑工业化技术”既是建筑技术进步的表现,也是提升建筑价值和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二、国内 PC 建筑的造价普遍偏高的原因分析住宅产业化和建筑工业化的内容丰富,我国在基础性建材和建筑部品的生产上已经普遍实现工业化,例如水泥、商品混凝土、钢材以及门窗、瓷砖、洁具、橱柜、电器等,唯有建筑主体的施工生产仍以现浇方式为主;近几年来采用建筑工业化技术的 PC 建

30、筑造价上升,都是主体结构的工业化所导致,这与国外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情况相悖,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发现,主要是经验不足并存在以下因素影响:1产业链上下游分裂对建筑造价的影响我国建筑设计、构件生产、施工安装的企业相互独立,即使大型集团同时拥有多个业务板块也多是独立法人,相互之间的配合不但丧失了效率,重复缴税和不同的税率推高了建筑造价。2结构形式选择不当对建筑造价的影响用建筑工业化技术来建设住宅,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性,合理选择结构形式是必要条件。从国内示范试点工程的案例来看,不同结构形式的经济性差异很大,例如沈阳万科春河里项目采用日本鹿岛的结构体系,比传统建筑造价几近翻倍 3技术路线变化对建筑造价的影响结

31、构形式和工法构成结构体系,即使是同样的结构形式,如果采用不同技术路线,也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性差异。4不熟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法对建筑造价的影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应用对于提升建筑价值、节约建设。造价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众多的工业化建筑的案例中,很多来自国外的新材料成本较高(A 价格) ,对新技术和新工艺了解,部分丧失了效率(B 价格) ,而且没有形成较好的房屋性能(没有提高 C、D 价值) 。装配式住宅所谓装配式住宅,是指按照统一、标准的建筑部品规格制作房屋单元或构件,然后运至工地现场装配就位而生产的住宅。就我国住宅装配化而言,关键是建立装配式住宅通用体系,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建立工业化住宅通用结构

32、体系,即住宅主体结构实现工业化生产,达到施工工地现场拼装的要求,做到建筑和结构体系完善。建立住宅部品体系,即以外围护、内装修、厨卫、设备、智能化等部品体系为重点,促进住宅部品体系向模数化、标准化、通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住宅部品的系列开发、集约化生产、配套化供应,发挥工业化生产的规模效应。另外,装配式住宅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施工装配化,即将工厂化生产的住宅结构及住宅部品运至工地现场拼装2。目前我国住宅的装配化程度还很低, 即使是装配式住宅也没有完全实现施工的装配化,在实践中我国装配式住宅有如下一些施工模式:组装式,单元式, 混合式。装配式住宅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见表 1。装配式住宅体系在建筑性能

33、、施工速度、工程质量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均有着传统结构体系无与伦比的优势,只是由于钢材、劳动成本原因使其成本高于传统结构体系,但对相同结构多层建筑而言,相信随着住宅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装配式住宅成本劣势将逐渐消失。从国外住宅产业化发展看,日本、英国等西方国家住宅产业化发展起步早,装配式住宅体系建设已渐趋成熟。而我国由于住宅产业化政策实施晚,在发展装配式住宅过程中仍面临众多技术难题,致使我国住宅产业化虽已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至今仍未取得质的飞跃。而要降低建造成本,关键在于构建装配式住宅生产体系,形成与钢结构住宅相配套的产业链。从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角度看,重在组织对装配式住宅产业技术体系的研究,

34、制定装配式住宅技术规范;同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装配式住宅的生产建设。从设计单位角度看,装配式住宅的发展必然要求转变现有建筑设计理念, 以适应装配式生产的技术要求。施工企业和原材料供应商需要在技术规范指导下,提高各生产环节专业化水平,加大部品标准化生产,以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装配式抗震所周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与现浇混凝土结构 相比具有减少现场湿作业量、施工速度快、节约材料、 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好等优点,因 此工程界的专家积极倡导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但由于以往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的可靠性和结构 整体性差,使得其在抗震设防区的应用受到影响。特别 是“$%& 年唐山

35、大地震时,装配式结构破坏严重,几乎全 部倒塌,更加剧了人们对抗震设防区采用这种结构的 怀疑和不安,这大大阻碍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装配式结构所特有的优点是无须怀疑的,问题是 如何保障预制构件之间连接的性能和结构整体的性 能,为此,国内外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整体性和抗震 性能好的连接方式及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进行了不懈 地研究和探索发展装配式结构体系是建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装配式结构节点连接可靠性差,往往难以满足反复荷载下的受力要求,在地震区的使用受到限制。节点连接方式是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核心技术,地震区预制混凝土结构震害调查表明,只要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能够保持结构的整体性,则预制

36、混凝士结构有较好的抗震性能1-2预压装配式混凝土框架,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梁和预制柱,运至现场直接吊装,梁柱就位后,将后张预应力筋穿过梁、柱预留孔道,然后实施预应力张拉预压。后张预应力筋既可以作为施工阶段拼装手段,又可以在使用阶段承受梁端弯矩,构成连续的和整体的受力框架,克服了装配式节点受力可靠性差的缺陷,解决了预制混凝土框架难以装配的问题。已进行的预压装配式梁柱节点组合体的试验研究和单层平面框架的试验研究表明,预压装配式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3-4 ,可应用于整体装配式框架中。本文通过两跨两层框架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进一步探讨预压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的地震反应、刚度退化、能量耗散、滞回性能、位移延性等抗震性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