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七 学习策略与问题解决1.学习策略分类的代表人物:迈克卡2.学习策略的分类:A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B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C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3.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的含义:。A 认知策略: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B 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C 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资源或环境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4.复述策略
2、的含义及方法:含义: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方法:A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B 排除相互干扰 C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D 多种感官参与E 复习形式多样化F 画线5.精细加工策略含义及方法:含义: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方法:A 记忆术( 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视觉联想、谐音联想、关键词法)B 做笔记C 提问D 生成性学习D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6.位置记忆法的含义:在头脑中创建一个熟悉的场景,为场景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在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回忆时,按路线上的点提取所记的
3、项目。7.缩简记忆法的含义:把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变成自己熟悉的事物。8.谐音联想法:运用联想,假借意义。9.关键词法:把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想象联系起来。10.生成性学习: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11.组织策略的含义及常用的策略:含义:是整合所学的新的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常用的组织策略:A 列提纲B 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模型或模式图、流程图、网络关系图) C 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12.元认知策略内容:A 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B 对任务的认识C 对有关学习策略及使用方面的认
4、识 13.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A 制定认知计划B 监控计划的执行C 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14.常用的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策略 A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B 高效利用最佳时间C 灵活利用零碎时间(2)环境管理策略 A 注意调节自然条件B 设计好学习的空间(3)努力管理策略 A 激发学习动机B 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C 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D 调节成败的标准E 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F 自我奖励(4)资源利用策略 A 学习工具的利用B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15.影响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因素:内部因素:A 学习动机(影响)B 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前提)C 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促进)外部因素
5、:A 学习策略训练(直接影响)B 教师日常的教学方法C 学习氛围16.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A 主体性原则B 内化性原则C 特定性原则D 生成性原则E 有效的监控F 个人自我效能感17.特定性原则: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18.生成性原则: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19.有效的监控:学生应该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反思并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20.个人自我效能感: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及他们使用策略的能力。21.学习策略训练方法:A 指导教学模式B 程序化训练模式C 完形训练模式D 交互式教学模式E 合作学习模式2
6、2.完形训练模式: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到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23.交互式教学模式: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它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六人)一起进行的。教学生四种策略:总结,提问,析疑,预测。24.合作学习模式:两个学生一组,一节一节地彼此轮流向对方总结材料,当一个人主讲时,另一个人听着,纠正错误和遗漏。 (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25.问题的含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26.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目的性、序列性、认知性。27.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发现问题、理解问
7、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28.制约“发现问题”的因素:A 人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B 人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C 人的已有知识经验29.提出假设常用的方式:算法式(把解决问题的所有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尝试)启发式(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30.检验假设的方法:直接检验(通过实践即问题解决的结果来检验)间接检验(通过推论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正确的-最终还要由直接检验来证明)3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A 问题的特征(学生解决抽象问题容易,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困难)B 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问题解决)C 定势与功能固着32.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A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
8、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B 教授与训练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1) 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C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1) 注意练习的质量,提高练习的有效性(2) 注意练习的内容,提高练习的综合性D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33.创造性的定义:又叫创造力,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3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A 流畅性 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流
9、畅性越高。B 变通性(灵活性)-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变通性越高。C 独创性擅长做一些别人从未想过和做过的事,具有新奇性。35.影响创造性的因素:A 智力B 个性:创造性与个性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C 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环境D 知识36.创造性的培养:A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制度B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 保护好奇心(2) 解除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 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 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C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 发散思维训练(2) 推
10、测与假设训练(3) 自我设计训练(4) 集体讨论(脑激励法)37.发散思维训练的方法:A 用途扩散 B 结构扩散 C 方法扩散 D 形态扩散38.推测与假设训练的目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39.自我设计训练的目的:让学生实际动手制作某种物品。40.集体讨论法目的:用极迅速的联想方法,大量产生各种主意。专题八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41.态度的实质:A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B 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C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42.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 、行为成分43.态度的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44.态度的行为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
11、反应倾向、行为的准备状态。45.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核心)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46.道德认识包括哪两部分:道德价值观念、道德评价47.道德情感的特点:直觉的、伦理的、想象的48.道德意志: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49.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50.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实验: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5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所基于的观点:认知发展的观点5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A 前道德阶段5 岁幼儿以“自我中心”考虑问题。B 他律阶段58 岁对道德认知具有的特点:(1)认为规则是不变的(2)评定是非时,总抱极端态度(
12、3)判断行为好坏根据后果的严重性(4)把惩罚看作是天意C 自律阶段911 岁对道德认知具有的特点:(1)儿童认为规则是由人们相互协商创造的,因而可以依照人们的意愿而改变。(2)根据行为的主观责任来作判断(3)提议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更相称5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论据: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54.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A 前习俗水平(1)惩罚或服从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B 习俗水平(1)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2) 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C 后习俗水平(1)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2) 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55.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儿童根据行为后果判断行为
13、好坏及严重程度。服从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56.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阶段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57.前习俗水平的年龄范围:9 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58.寻求认可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谋求他人的赞赏和认可。59.遵守法规和秩序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服从社会规范和公共秩序。60.习俗水平的年龄范围: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6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认为法律可以维持社会公正。62.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以公正、平等、
14、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63.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A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1)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B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向成熟过渡64.伦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65.人一生中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66.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初二年级67.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内化的三个阶段)A 依从(从众和服从)B 认同 C 内化68.从众: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
15、识或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69.服从: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70.认同: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实质: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试图与榜样一致。71.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72.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因素:(1)外部条件:A 家庭教养方式B 社会风气C 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A 认知失调B 态度定势C 道德认识73.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A 有效的说服B 树立良好的榜样C 利用群体约
16、定D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E 价值辨析74.“有效的说服”方式:提供正面论据低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解决当务之急提供正反两方面论据高年级、有反面观点、培养学生稳定态度75.奖励分类:物质和精神,内部与外部76.惩罚分类:给予厌恶刺激批评、处分、谴责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特权不许参加娱乐性活动77.价值辨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专题九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78.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能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
17、社会功能。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79.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创始人:马斯洛80.心理健康标准的划分者:马斯洛81.心理健康者的十项标准:(1)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2)生活理想切合实际(3)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4)能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5)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6)在适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个性(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9)能适度的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10)善于从经验中学习(境理全评需要、个性、人格、情经)82.心理健康者的六项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
18、)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的热情与工作的高效率83.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84.诱发焦虑症的人格基础:遇事易紧张、胆怯,过分高估困难情境,过分关注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自责挫折和失败。85.诱发强迫证的人格基础:主观、任性,过分爱干净、过分谨慎,注意琐事,拘泥于细节,生活习惯刻板,有强烈的道德观念。86.恐惧症含义及分类:含义: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分类: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87.产生人格障碍的原因:(1)早期失去父母的爱(2)从小
19、受到溺爱或缺乏惩戒(3)从未受过挫折(4)父母提供不正确范例88.过度手淫纠正办法:转移注意,转向参加文体活动89.心理辅导的含义: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心理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的活动。90.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适(基本目标) ,寻求发展(高级目标)91.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初级功能)与发展(高级功能)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最基本的条件)(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92.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关系的特点:积极关注、真诚、尊重、同感93.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
20、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A 强化法B 代币奖励法C 示范法D 行为塑造法E 暂时隔离法F 自我控制法(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A 全身松弛训练B 系统脱敏法C 肯定性训练94.行为塑造法:通过不断强化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95.暂时隔离法: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96.自我控制法:当事人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完善自我行为的方法。97.肯定性训练含义和表现:含义: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情感。 表现:(1)请求(2)拒绝(3)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98.教师
21、角色: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99.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家长代理人、知识传授者、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模范公民、朋友和心理辅导者100.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1)职业压力A 中心压力B 外围的压力C 预期性压力D 情境压力E 回顾压力(2)职业倦怠A 情绪耗竭B 去人格化C 个人成就感低101.职业压力分类的代表人物:伍尔若、梅102.中心压力:较小的压力及日常的麻烦。103.外围的压力:教师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或压力情节。104.预期性压力:教师预先考虑到的令人不愉快的事件。105.情境压力:教师现在的心境。106.回顾压力:教师
22、对自己过去的压力事件及相关经历进行的评价。107.职业压力的例子: 换到一所新的学校。外围的压力长期的人际关系。外围的压力与校长将要进行的一次谈话。预期性压力某次课的幻灯片丢了。中心压力108.职业倦怠的代表人物:玛勒斯109.情绪耗竭的表现:生理耗竭、心理耗竭110.去人格化:刻意在自己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态度。111.个人成就感低:消极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112.影响小学教师的工作环境因素:A 工作量大B 工资待遇问题C 复杂的人际关系D 教师的不良人格113.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个体积极的自我调适A 观念的改变B 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C
23、 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2)组织的有效干预A 削减过度的工作时间B 降低工作负荷C 明确工作任务D 积极沟通与反馈E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114.新手型教师:刚走上教师岗位 12 年的教师或是在中小学实习的师范学校毕业生。115.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的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具体是指全国骨干教师、省级骨干教师中从教 15 年以上的高级教师。116.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1)课时计划的差异A 课时计划的内容(专:无细节。新:多细节)B 课时计划的修改(专:少演练。新:上课前演练)C 课时计划的实施(专:灵活性。新:不
24、灵活)D 课时计划的预见性(专:预见性。新:无预见性)(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A 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B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C 教材的呈现(专:回顾知识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不能)D 课堂练习E 家庭作业的检查F 教学策略的运用(3)课后评价的差异:专家教师:关心那些他们认为对完成目标有影响的活动。新教师: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专题四 学习动机117.动机的定义: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内部过程,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118.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强化功能119.动机的激活功能: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120.动机的强化功能:动机引
25、起某种活动之后,并不会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发挥其作用。121.学习动机:引发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122.学习动机的三个机制:推力、拉力、压力123.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静态的)124.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125.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126.内驱力:也是一种需要,但是动态的。127.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哪三方面的内驱力组成:A 认知的内驱力B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C 附属的内驱力(奥苏伯尔)128.学习期待: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129.诱因
26、的含义和分类:含义: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动态的)分类:积极诱因、消极诱因130.学习动机的分类:A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B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动机、低级的动机C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远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间接近景性动机、直接近景性动机)131.内部学习动机:由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与自我奖励的学习活动相联。132.外部学习动机:指向学习结果,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133.高尚的动机:核心:利他主义。同国家和的利益相联。134.低级的动机:核心:利己,自我中心。同自己
27、眼前的利益相联。135.远景性动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稳定性、持久性。136.间接近景性动机:社会观念、父母意愿、教师期望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不稳定,持久性差。137.直接近景性动机:对学习活动的兴趣或爱好,由好奇、认知的需要引起,强烈而有效。138.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139.强化理论的理论依据和代表人物及观点:理论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观点: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140.需要层次理论理论依据和代表人物:理论依据: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141.需要层次理论的观点:(1)人的动机在需要的
28、基础上激发出来。(2)人有七种基础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这些需要从低到高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实现后才能追求较高级的。142.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麦克里兰、阿特金森143.个体成就动机分成哪两部分:A 趋向成功的倾向B 避免失败的倾向144.趋向成功的倾向含义及要求:含义: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要求:A 给予有难度的任务B 创设竞争情境C 严格评定分数145.避免失败的倾向含义及要求:含义:为了避免因失败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损带来的。要求:A 安排竞争少的情境B 取得成功时及时表扬C 避免当众指责D 评定分数要求适当放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