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doc

上传人:ng****60 文档编号:3207745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地质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环境地质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环境地质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环境地质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环境地质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地球: 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组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星体 .地质环境: 与人类活动相关、直接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相互作用的岩石圈.地质作用引起的环境问题 : 火山、地震、洪水、滑坡、地球化学元素分配不均引发的生物效应等 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 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变化、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地球的构造及组成: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地壳与部分上地幔 、地壳: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地幔、地核(Core)地质环境: 与人类活动相关、直接与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相互作用的岩石圈. (概念)地球的构造及组成: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 、岩

2、石圈:地壳与部分上地幔 、地壳: 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地幔、地核(Core)海底地形单元大陆架(陆棚):海面以下200 米深的海底平原。坡度一般小于 0.1 大陆坡:是大陆架外缘倾斜明显变陡的地带,平均坡度为 4.3 大陆基:是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平缓地带,平均深度约 3700 米 海沟:海底的带状深渊 岛弧:呈弧形延伸很长的火山列岛 大洋盆地:深海平原、海山和海岭 洋中脊 地球上生命的演化:见书本页 地球圈层结构的形成(40 亿年前 ) 细菌生物出现(30 亿年前) 多细胞吸氧生物出现(10 亿年前 ) 早期大气与海洋的形成(10 亿年前 ) 有壳海生动物出现(6 亿年前 ) 脊椎动

3、物出现(5 亿年前)陆生植物出现(4 亿年前) 昆虫出现(3 亿年前 ) 爬行动物恐龙出现并鼎盛(2 亿年前) 地球表层演化(现海陆格局始于 2 亿年前) 鸟类出现(1.5 亿年前) 哺乳动物出现并旺盛(1 亿年前 ) 原始人出现(400 万年前) 现代智人(50 万年前) 工业革命(150 年前)大陆地形单元山地:海拔高度在 500 米以上的正地形平原:相对高差低于 100 米的平坦地区 高原:海拔大于 600 米,表面较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广阔地区 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央地形低平或呈丘陵状的地区,外形似盆状的地形 裂谷:伸延上千公里,宽仅 3050km 的线形低地,两壁或一壁多为断崖 大

4、陆地壳由:硅镁层和硅铝层组成大洋地壳由:硅镁层组成第二章:地壳的构成矿物与岩石: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矿物是由化学元素组成。克拉克值称为地壳元素的丰度。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概念)矿物:矿物是在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有固体、液体和气体矿物(概念) 按岩石的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1.岩浆岩:是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岩浆岩按产状分为: 喷出岩、侵入岩:深成岩、浅成岩 (1)火成岩(岩浆岩): 岩浆在地表或地下浅处或在地表处骤然冷却凝固而成的称火山岩,一般多呈斑状构造,由玻璃质的石基和粗粒矿物晶体(斑晶) 组成

5、岩 浆 岩 中 的 主 要 矿 物石 英云 母长 石角 闪 石辉 石橄 榄 石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墨(要知道,结晶顺序:最早的是橄榄石,最晚出现的是石英)(2)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冷却凝固而成的称为侵入岩。岩浆岩的分类超基性岩:SiO 2 66,如花岗岩、流纹岩2、沉积岩:由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形成)(1)沉积岩的分类 :碎屑岩 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2)沉积岩的特征:化学组成成分,与岩浆相似,但其 Fe2O3 含量多余火成岩,且富含水和二氧化碳:沉积岩中的矿物成分很多是火成岩没有的,其结构是层理和层面构

6、造。3、变质岩: 地壳中已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在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使原来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改变再造所形成的岩石 (1)变质岩的类型 :接触热变质岩 、气液变质岩 、动力变质岩、 区域变质岩(2)沉积岩与变质岩区别:变质岩特征:片理发达,在结晶片岩或千枚岩中常呈片状构造 。沉积岩区别于变质岩的重要标志是沉积岩主要结构是层理和层面构造()含有特别的伴生矿物 其产状因距火成岩之远近而变化4、岩石的循环 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者之间彼此呈相互循环。 随着地质时间和地质条件的改变,任何一类岩石都可变为另外一类岩石。 第三章 构造运动一、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所

7、引发的地壳岩石的机械变形和变位,造成岩石变形及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 1、构造运动的分类 :垂直运动 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二、地质构造: 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发生变形变位的行迹。(1)地质构造类型 :1、褶曲构造 :背斜 向斜褶曲的类型 :穹隆 、盆地 、对称及不对称褶曲、 倒转褶曲 、单斜2、断层(Fault) 断层的类型 :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判定 (正断层(Normal Fault) :为上盘沿着破裂面向下移动 。逆断层(Reverse Fault) :上盘沿断层面向上上升 。平移断层:沿走向相对移动(水平运动)3、节理 节理的类型 :沉积岩中的节理

8、、火成岩中的节理 、变质岩中的节理 4、不整合: 不整合分类: 角度不整合假整合(2)活动断层的活动方式 : 因地震产生突然的滑动、连续缓慢的滑动。地壳的上部可以分为六或七个大板块,包括:欧亚、美洲、太平洋、非洲、南极洲、和印度洋。 南美洲和北美洲可分为两个板块。板块边界类型: (1)分离板块边界( 或增生板块边界或拉张型板块边界) 。(2)汇聚型板块边界 (或挤压型板块边界) A.俯冲边界 ;B.碰撞边界 。(3)平错型(剪切)板块边界 台湾海峡形成与板块运动: 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次板块)聚合的结果板块构造运动的证据:1 、岩石磁性与古地磁; 2、海底扩张; 3、洋底地形与年龄

9、;4、地极的移动 5、其他证据第四章:地震地震:地壳岩石受到极大的外力作用后,由于作用力超出了岩石的抵抗强度因而产生破裂,由此岩石破裂而产生的快速震动称为地震。 (概念) 震级 :指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烈度:为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 二、地震的成因与类型 1、按地震深度的不同 ,可将地震分为:( 1)浅源地震(070km)(2 )中源地震(70300km) (3 )深源地震(300700km)。 2、根据地震的形成原因分类(1)构造地震 (Tectonic Earthquake) (2)火山地震(Volcanic Earthquake) (3)陷落地震 (Depression

10、 Earthquake) (4)诱发地震 三、地震的分布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及横贯亚洲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3、洋中脊、大陆裂谷地震带 4、大陆板块内部地震带 四、中国的地震分布(一)东部地震区1、华北地震带 2、华南地震带 3、台湾地震带 (二)西部地震区1、中枢地震带(或南北地震带)2 、西藏及横断山脉地震区 3、天山阿尔泰地震区 五、地震效应:1、地裂 2、山崩 3、海啸 4、泥火山 5、地鸣声 六、地震先兆(预报):岩石应力与破裂实验。 野外观察及统计岩石受力所产生的物理性质变化 :如地面岩层的倾斜、岩石的膨胀 、岩石的电阻和磁力性质的变化 。地震波速变化。地下

11、水的变化 ,如:水面的高低、颜色、化学性质。生物活动异常。气候异常。七、地震灾害:(一)地震灾害类型:1、直接地震灾害为由地震造成的震动及地面断裂和变形,所引起的建筑物倒塌和损坏,人畜伤亡及大量财物损失等 2、间接地震灾害:指因强烈地震引起的山崩,土石流,水坝,河口堤决或海啸所造成的水灾,以及地震拉断瓦斯管线所引起的火灾等第 5 章:火山 (Volcanism)火山的灾害: 1.熔岩流 2.火山碎屑 3.火山泥流 4.炙热火山云 5.有毒气体 6.蒸汽爆炸 7.气候 8 地貌变化火山通常由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组成火山喷发型式(一)熔透式喷发:在地壳发展的初期岩浆可能大面积熔透地壳,即形成熔

12、透式火山叫熔透式喷发。(二)裂隙式喷发(冰岛式): 熔岩沿地壳上巨大裂缝溢出地表的现象称为裂隙式喷发。(三)中心式喷发:岩浆通过喉管通道到达地面的火山喷发,称为中心式喷发。(三)中心式喷发: 1、宁静式(夏威夷式):熔岩从火山口宁静涌出。 2、爆烈式(培雷式):火山爆发时产生非常强烈的爆炸现象。 3、递变式:其特点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火山的分布: (一)环太平洋火山带 (二)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带(苏门答腊-爪哇火山带和地中海火山带) (三)大洋中脊和大陆裂谷带(四)大洋内部及大陆内部的火山群第六章:河流与洪水水文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气输送、

13、凝结降水(雨、雪、霜) 、下渗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重要)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1.流域面积 2.降水量 3.土壤、岩性(如渗透率)4.地面植物的分布状况 5.气候(温度、风力)6.地形(如地面的坡度等 )河流的地质作用一.河流侵蚀作用(Stream Erosion):侵蚀作用:河流以自身动能(河水的冲蚀作用)并以其搬运的固体物质(如磨蚀作用)破坏河床,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方向:下蚀作用,侧蚀作用。 侵蚀作用的方式: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流的侧蚀作用二.河流搬运作用: 河流将大量碎屑物、化学溶解物质运送到洼地、湖泊和海洋,叫河流的搬运作用。方式:机械搬运和化学

14、搬运 。机械搬运: 悬移式、推移式、推移搬运、 跃移式 三.河流的沉积作用: 由于河流水动力状态的改变(流量、流速的减小等) ,使河水搬运能力降低,使搬运物质堆积下来的过程叫河流的沉积作用。河流的沉积物叫冲积物。 沉积作用的原因和场所: 原因:水动力状态改变如流速流量减小粒径、比重碎屑颗粒大者,先沉积;比重大者,先沉积。沉积场所:山区河口处,河流入湖、入海处。河流的沉积作用: 河床内、 河漫滩 、 河口、 河口是河流最主要的沉积场所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1.片流的地质作用 片流:沿斜坡表面呈面状流动的水体叫片流。片流无固定流路。洗刷作用:片流对山坡上松散的物质均匀的破坏叫洗刷作用2.洪流的地

15、质作用:洪流:由片流转变成线状流水即洪流洪流侵蚀作用:洪流流夹带泥沙、石块沿沟谷流动,对沿途沟壁及沟底进行侵蚀(即冲刷作用),叫洪流的侵蚀作用或洪流的冲蚀作用。冲沟由洪流冲刷作用的沟谷叫冲沟。洪灾形成条件:(重要)1. 气象气候 2. 地形(高程/坡度等)3. 地表组成 4. 植被 5. 流域形状和面积 6. 人类影响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下蚀)达一定深度后,接近某一水面时,下蚀作用即停止,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冲积平原:主要由河流冲积物组成的平原。它分布于河流的下游。当河漫滩不断发展扩大,相邻的河漫滩可以连成一片,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洪水类型:1.暴雨洪灾 2.山洪 3. 融雪洪水

16、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风暴潮洪水洪水危害:1.农业减产 2.破坏土地资源、生态资源 3.人员损失,经济损失第七章:海洋与海岸环境、海岸侵蚀 :波浪不断地拍击冲刷海岸,引起海岸岩石的崩溃破碎,波浪、潮流以及它们挟带的砂砾岩块撞击、冲刷、研磨破坏海岸的作用,海岸侵蚀作用。 (重要)2.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风沙活动,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河流、陆岸的供沙,水动力和泥沙运动。 3. 海岸的堆积地貌:海滩、滩脊、滩尖嘴、海岸沙坝、瀉湖、沙嘴、连岛坝、湾坝、海岸沙丘、海岸侵蚀的灾害:沙坝向陆迁移后退,旅游休憩场所丧失,危及海滩后沙丘带、瀉湖水域、沿岸建筑,蚕蚀沿岸土地,破坏陆

17、地环境,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海水的运动: 海水运动的最主要动能太阳能(Solar Engery),其次为地球的自转和太阳及月亮对地球的吸引力等。海水运动表现为:波浪、潮汐、浊流与洋流四种形式海岸附近的海水运动:包括波浪、沿岸流、和潮汐流深洋的海水运动:包括表面洋流(Surface Ocean Currents)及密度流(Density Currents)等。 海岸(Coast) :海洋与大陆的接触带 。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由海岸到水深约 200 米的海底坡度突变处。海洋及海岸的地质作用:1.海水的侵蚀作用: 海水的侵蚀作用多由海水或海浪的运动对海岸及海底物质的破

18、坏作用。海水侵蚀作用可分为:、机械侵蚀、化学侵蚀、生物侵蚀 海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海蚀洞、海蚀崖、海蚀穹、海蚀柱、海蚀桥等地形2. 海洋的搬运作用:海洋中主要的搬运营力:波浪、潮流和海流为。 在滨海地区以波浪为主要搬运营力;在峡湾或潮汐通道附近,以潮流为主要搬运作用,而在半深海与深海则以海流为主要营力。 3.海洋的沉积作用:海洋为侵蚀后的碎屑物的最终沉积场所。海洋沉积物主要自大陆,由河流、冰川和风力等营力,将所侵蚀的物质搬运到海洋沉积下来。 生物或火山物质等也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组成成份。海洋的沉积作用:分为滨海、浅海、半深海深海三个环境. 滨海的沉积作用:滨海位于海陆交界地带,为介于海浪低潮线

19、与高潮线间的海岸地带滨海的沉积作用类型:海滩沉积、 沙坝及沙嘴沉积、 潮坪沉积、 泻湖浅海的沉积作用: 碎屑沉积 、化学沉积 、生物化学沉积 半深海及深海带的沉积作用 :1.软泥沉积、 2.锰结合沉积、3.浊流沉积 海岸环境灾害:1.海岸风沙 2.海岸侵蚀 3.淤积 4.风暴潮 5.赤潮,热带风暴第八章 :块体运动、块体运动的类型:A、快速运动(滑坡,泥石流,崩落。地层塌陷) B、缓慢运动(潜移,蠕动)、块体运动的形成条件1) 坡度效应:地形特征(高度、坡长、坡面形态) ;平面上凹比凸稳定;凹等高曲率半径越大越不稳定;顺向坡比逆向坡不稳定,易山崩。2) 流体效应:水渗入到岩土层颗粒的孔隙中,降

20、低颗粒之间的吸附力;水能溶解颗粒之间可溶性胶结物;水会增加岩土单位体积的重量;水会使潜水面升高,增加孔隙水压力,起浮托作用;降低滑动面的摩擦系数,阻力降低;岩土体中的冻融作用利于块体运动3) 岩性效应4) 构造效应:断裂破碎带为板块运动提供丰富的碎屑物质来源,岩性结构疏松、破碎的岩石易产生块体运动;岩层的各种结构面,岩层结构倾向与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小于斜坡的倾角易滑坡崩塌;控制了斜坡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规律5) 地震效应:地震是诱发块体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地震后出现新的结构面,或使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驰,地下水的状态也有较大变化;地震以后常降雨、融雪而发生滑坡或崩塌6) 坡形特征的影响7) 植被

21、影响:植被增加了坡地的重量;植被的根系进入致密的岩石时使其强度降低;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和树叶的蒸腾作用对坡地的湿度、含水状况、温度等产生影响;(草被对坡地稳定有利)8) 人类活动的影响:砍伐森林;开挖坡脚;在坡顶堆积废土,建设住宅,加大了坡顶负荷;不适当的爆破工程造成地表水流的渗漏;耕作活动增加地表水向松散物质和土壤渗透;人工水库使周边岩石中孔隙水压力增大,而岩石的抗剪强度相应减小。、块体运动的预防措施1) 消除或减轻水对诱发滑坡的影响(降低岩体、土体中水的含量和孔隙压力):对地表水的排除可以采用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以外设置一条或数条环形截水沟,避免水进入滑坡体内;在滑坡体上充分利用自然沟谷布置

22、成树枝状排水系统,使水流得以旁引;整平大力实坡面,减少洼坑堵塞裂隙,铺设不透水材料,以减少地表水下渗并使其迅速流走;对于地下水的排除,排水系统,以降低地下水位和水压。2) 改善坡地力学平衡条件:削坡;减重与反压;修建支挡工程(抗滑挡墙、抗滑柱、锚固和预应力锚固、抗滑键)3) 增强软弱面(滑动带)的物理化学性质:灌浆法、焙烧法;电渗法4) 滑坡预报:临滑预报、趋势预报、滑坡预报的精度、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页)滑坡:斜坡上大量的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物质,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作整体下滑的现象。滑坡阶段:蠕动变形、滑坡面形成、剧烈滑动、渐趋稳定泥石流:、板块划分:可以分为六或七个大板

23、块,包括:欧亚(Eurasian)、美洲(American)、太平洋(Pacific)、非洲(African) 、南极洲(Antarctic) 和印度洋(Indian) 。 南美洲和北美洲可分为两个板块。第九章:水环境与水资源地下水:为地壳上岩层和土壤孔隙中所含的水份或水体。地下水的来源: 降雨占 95%. 原生水多为咸水。 岩浆水影响岩层中的地下水含量的主要因素: 孔隙率(porosity) :孔隙率为岩石的体积除以岩石中的孔隙比率,以%表示渗透率:为岩石在一定压力下传送液体的能力,一般以达西(Darcy) 或毫达西(Millidarcy)为单位。 地下水的最高平面称为地下水面,为一不规则面

24、。影响地下水面的因素: 1.地下水面深度受到降雨量、蒸发量与岩石孔隙率等因素所控制。2.地下水面随着地形而起伏,但略较地形为平缓。3.区域性的湖面或河流水面,即为该地区地下水面的最低地下水面。4.地下水面上升到达地面时,会渗出地表成为沼泽区。 如果地下水面超过低洼地区地面,可形成湖泊.地下浅水面(概念见书页)地下水的流出: 泉水 温泉 矿泉 间歇泉 水井 自流井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1.侵蚀作用:由于溶解二氧化碳及有机酸,当地下水流经岩石的孔隙和裂缝时,常可产生溶解作用及交替作用。地下水的溶蚀方式为由裂缝逐渐向其周围侵蚀,到了最后即可形成巨大的洞穴2.沉积作用 3.置换作用地下水多度开采的后果:

25、 1、地下水斗:抽水速度大于地下水补给速率时,形成的以水井为中心的圆形低水位面.2、地下水枯竭 . 3、压实作用与地面沉降 . 4、盐水入侵.改善水的利用1、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 2、水土保持 3、水源林保护与建设4、防止水源污染 5、水循环回收利用 6、水资源监测第十章:土壤资源土壤概念:为地球表面陆地上的疏松表层,经风化作用后的残留物,陆上的动、植物赖以为生。 土壤之所以能够生长植物,是因土壤具有长期不断地供给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份、水份、空气和热量(概念)风化作用包括:机械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土壤是岩石风化作用形成的岩石风化作用受气候、地形和母岩影响风化作用包括一系列促使岩石破碎的化

26、学物理生物过程。 (形成)机械风化 (物理风化): 温差作用 、冰劈作用 、根劈作用土壤的剖面结构 :(参考书本页土壤剖面图示)土壤的主要组成:有腐殖质、矿物质、水份和空气。土壤侵蚀: 由风和水引起. 风蚀与水流侵蚀.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开垦/过度放牧/干旱/风况/不良耕作.危害:土地贫瘠, 土壤污染加剧, 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积,减产.对策:减缓风速和流速; 植树种草; 改善耕作方式.土壤的类型与分布: 主要受气候与岩性的控制及生物的影响。 主要的土壤类型有红土壤、黄土壤、棕土壤、褐土壤及黑土壤,在石灰岩地区则以形成钙质土壤为主。第十一章: 矿产资源(仅供参考此章)成矿作用: 而地质作用能使分散

27、在地壳中的元素富集一起而形成矿床,这种地质作用称为成矿作用。成矿作用根据地质作用的性质和来源可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内生外生成矿作用外生变质成矿作用变质矿床矿床的成因及类别: 1.岩浆富集矿床 :经由岩浆内的分泌及富集作用所生成的矿体 。例如南非洲的金删石矿床及加拿大渥太略(Ontario)的镍矿床2. 接触变质矿床: 由于火成岩体侵入时,多会与围岩:产生接触变质作用,在作用时经由离子交换作用所形成的矿床,例如大陆大冶和海南岛的铁矿3.热液矿床 :岩浆侵入末期前含的矿液和气体热液,上升充填到已凝结的火成岩或围岩的裂隙中,或与围岩发生化学置换作用,由此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4.沉积矿床: 湖水或海水经由

28、蒸发作用后,其溶液中所含的矿物会逐次集中、沉淀,最后即会形成矿床,例如德国的岩盐和大陆四川的岩盐矿床。 5.砂砾矿床: 含矿物的岩石经过风化及侵蚀作用后,变成碎屑物,经由搬运后,其中比重较大的含矿物碎屑粒,多会集中在河床或海边而形成砂砾沉积矿床,例如砂金或砂铁矿床以及金删石砂砾矿床等。 6.残积矿床: 岩石因风化作用将围岩溶蚀而去,而将其中所含的有价值矿物集中在原地,形成可采的矿床,例如大陆山西式的铁矿床。 7.变质矿床:经由区域及动力变质作用所形成的矿床称为变质矿床。 例如石棉、滑石、石墨及石榴子石等。 煤炭资源: 要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煤层,须具备聚煤条件和成煤作用两个基本条件。形成石油与天

29、然气的地质条件:1.具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来源; 2.有利的还原环境;3.具有促进有机质转化为油气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及细菌作用等。 石油主要集中在两大产油带,其一中东油气带,包括沙乌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朗、伊拉克等国家。 另一油气带为美洲的墨西哥海湾及加勒比海区,包括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及哥伦比亚等。 天然气最丰富国家为俄罗斯、伊朗和美国。世界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两条大聚煤带:一条横跨欧亚大陆,西起英国,东经德国、波兰、俄罗斯,一直到大陆的华北地区;另一条位于北美洲的中部,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的煤田区。南半球的煤田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南非等. 聚煤条件:植物遗体堆积成煤必须有茂盛的植物,以供给成煤物质。 而且此堆积体应与空气隔绝,以免遭受完全氧化、分解而被破坏。 成煤作用:从植物遗体的堆积到形成煤层,必须经过成煤作用的转化。 这种作用主要包括泥炭化和腐泥化作用、煤化作用和变质作用等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