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力镇“十二五”扶贫规划(20102015 年)目 录第一章 马力镇基本概况及特点第一节 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二、土地状况三、人口状况四、交通状况第二节 自然概况第三节 资源概况一、水文资源二、土壤资源三、植被资源四、物产资源五、劳动力资源第二章 扶贫开发成效、现状及原因分析第一节 扶贫开发成效第二节 农村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第三章 扶贫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一节 指导思想第二节 基本原则第四章 扶贫开发及综合治理战略第一节 基本任务的确定第二节 资金整合的方法第三节 扶贫开发的对象第五章 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目标第一节 总体目标第二节 具体目标第六章 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途径2第一节 基
2、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一、交通二、安全饮水及水利工程三、电力保障四、基本农田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扶贫工程(2011 年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一、村庄整治建设二、农村危房改造三、农村能源建设四、集镇集贸市场建设第三节 农业产业扶贫工程一、主导产业(设施蔬菜)二、辅助产业(一)林果业(二)中药材三、持续产业(一)马铃薯产业(二)全膜玉米四、林业第四节 社会事业一、普通教育二、文化建设二、农村卫生保健四、社会福利五、农村教育培训第五节 农村社会保障工程一、社会救助二、农村医保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四、计生服务第七章 重点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第一节 投资概算3一、基础设施(一)、交通(二)、安全饮水及水利工
3、程(三)、电力保障(四)、农田基本建设(五)、新村建设扶贫工程(六)、危房改造(七)、农村能源建设(八)、集镇集贸市场建设二、农业产业扶贫(一)、主导产业(设施蔬菜)(二)、辅助产业1、林果业2、中药材(三)、持续产业1、马铃薯产业2、全膜玉米三、社会事业(一)、农村教育(二)、综合文化站(三)、农村卫生保健(四)、社会福利(五)、农民技术培训第二节 效益分析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机制创新第一节 保障措施第二节 机制创新4第一章 马力镇基本概况及特点第一节 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马力镇位于武山县西南部,东接鸳鸯镇、山丹乡,西南与漳县为邻,北接高楼乡,武漳公路横穿全镇 6 个行政村,四马公路途径镇区,
4、是武山县西南部商贸中心。全镇辖 28 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1 个社区、160 个村民小组。二、土地现状马力镇东西长 19.2 公里,南北宽 10.7 公里,总面积 204.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65581 亩(其中川水地 22842 亩,旱地 43099亩),退耕还林面积 12246.73 亩。三、人口状况2010 年末总人口 户 人,其中 贫困户 户、贫困人口 人。四、交通状况第二节 自然概况马力镇地势西南高而东西低,属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海拔 1630 至 2650 米之间。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镇年均9 气温 ,光能资源丰富, 年降水量平均为 400 至 600 毫米之间
5、。无霜期多年平均为 240 天,总的气候资源优势是:日照多,辐射强,光质好,气候温凉宜人。78 月晴阴相间,阳光和煦,日温差大,有利于植物碳水化物的转化和积累。第三节 资源概况一、水利资源马力镇川道地区水利资源充足,榜沙河、龙川河分别从南、西向东流经马力川全境,二河在杨坪相汇,形成渭河主支流,给马力川道河谷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但是占全镇主体的山区水5资源匮乏,干旱严重,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生长主要靠天然降水,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二、土壤资源由于受生物、气候、地貌组合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马力镇土壤分布既有地带性土壤分布的规律性,又有河谷深切、浸蚀强烈、保存着较完整的高原面的土壤分布等特性。全镇
6、土壤有黄壤、黄棕壤和棕壤地带之分,属垂直分布与水平复合分布规律。三、植被资源马力镇南部阴湿山区有天然森林 1987 公顷,退耕还林面积12246.73 亩,荒山荒屲造林 亩,使全镇植被得到了一定改善。四、物产资源物产资源种类繁多,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马铃薯,经济作物有蚕豆、胡麻,蔬菜以黄瓜、西红柿、辣椒出名;中药材有党参、柴胡、牛蒡等,蔬菜发展具有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五、劳动力资源2011 年底全镇有劳动力 25766 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 2846 人,占 11.4%,小学文化 14480 人,占 58.6%,初中文化 5742 人,占 23.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 18
7、99 人,占6.5%。劳动 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 23120 人,占 93.8%;从事第三产业的 324 人,占 1.3%;外出务工人员 人,占 。第二章 马力镇扶贫开发成效、现状及原因分析第一节 扶贫开发成效1986 年,国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以来,全镇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实施 新阶段扶 贫开发以来,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贫困人口逐步减少。近年来,全镇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围绕“开 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 三大主题,以基 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着力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8、作为主线,着力解决群众基本增收门路;以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基点,着力提高群众的基本素质,紧6紧围绕“整村推 进、 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 三项重点开展工作,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初见成效,农村贫困人口有所下降,贫困面逐年减少。第二节 农村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一、贫困现状按贫困村综合指标衡量,全镇 28 个行政村有 24 个重点贫困村,农村年纯收入在 2300 元以下贫困人口 6136 户 27610 人。二、贫困原因分析(一)基础设施落后1、交通不便,虽然已有 20 个行政村通公路,但由于农户居住分散,自然村多且分布零散,现不通公路的行政村和自然村仍存在,造成群众出行不便,发展难度大,劳动
9、强度加大,劳动成本增高。2、水利设施脆弱,全镇常年干旱面积大,有效灌面低,灌渠基础落后,分布网络小,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3、人畜饮水困难,目前仍有 3.2 万人存在饮水困难,尤其山区缺乏水源,造成安全引水工程实施难度极大。4、群众住房条件差,有三成的农户还住着旧的土坯房,近一半属于危旧房。5、中低产田土面积达 4300 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65%。(二)社会发展滞后1、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程度低,多数农民不掌握农业科技新技术,种植结构单一,增收困难。2、到目前还有 15 个行政 50 个自然村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难,村级卫生室不完善,多数系个体医生所有,没有场地、基本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不齐
10、全。3、农民文化意识淡薄,初中以上入学率低,对新生文化知识的接受低。(三)生产生活条件差1、农户生产与生活资料短缺,人均基本农田少,低产田土比重大。2、农户经营产业单一,经营规模偏小,小农经济意识浓厚, 73、农户生活困难,因病、建房、婚嫁、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等造成了贫困农户,这一部分农户占全镇贫困农户的 90%。(四)生态环境极为脆弱1、资源总量不足全镇退耕还林 12246.73 亩,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资源总量和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 2、水土流失面大由于表土侵蚀,马力镇总耕地面积中,有 50%的耕地极易发生水土流失,造成耕地的低产化。第三章 扶贫开发规划的指
11、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第一节 指导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村为单元,以贫困户为主攻对象,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培植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发挥行业扶贫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并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新村等结合起来,增强发展活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第二节 基本原则一、坚持尊重民意、参与式扶贫原则采取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方法,开展村情和农户
12、调查,分析贫困问题,尊重村民项目发展意愿,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组织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农机、交通、国土、城建等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并进行项目优劣分析,制定出技术标准和单位投资概算,对确定项目进行论证,制定配套措施,确保项目资金到村入户,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二、坚持整合资源、开发式扶贫原则开发式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扶贫工作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国家扶持资金用于解决基础设施等“瓶 颈 ”制约 的前提下,引 导群众以市场为导 向,调整农村经济结8构,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通过发展生产力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
13、、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三、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扶贫开发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开发自然资源、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环保事业发展,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四、坚持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扶贫开发必须与资源保护、计划生育、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五、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广大干部群众要解放思
14、想、振奋精神、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并在国家的扶持下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六、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原则扶贫开发离不开政府,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党工委和村“ 两委” 要适 应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七、坚持统筹安排、整合资金的原则按照本规划要求,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及地方配套的各类扶贫资金,做到相互匹配、集中使用、保证重点,努力提高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的总体水平。八、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制定
15、村级规划,做到一村一村规划,一片一片开发,一批一批脱贫,把扶贫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村,落实到户。以农村最低收入贫困人口为主要扶持对象,确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调9整经济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教文化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第四章 扶贫开发及综合治理战略第一节 基本任务的确定以“ 兴 致富 产业、建生 态家园、创文明新村” 为主,以产业发展为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本。按照“一次规划、当年投入、分年实施、五年见效”的要求,确定整村推进的建设内容,切实做到规划细化到村、项目安排到户、扶贫政策覆盖到户、各项措施落实到户。一
16、、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从 2011 年起,把产业开发作为发展村级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首要任务,调整扶持方式,将扶贫投入的重点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转移。优先把设施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生态畜牧业基地建设列入规划的内容,整合资金用于贫困农户购买种苗、科技培训、基地建设的无偿补助,使每个村建成 1 至 2 个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通过产业化扶贫,使 80%以上的贫困人口人均建成 1 亩高效产业农业。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切实改善生活条件把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农田水利、村组道路、人畜饮水、中低产田改造、危旧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7、把尚未完成饮水解困任务的农户纳入扶持范围,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用安全水;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大部分自然村(村民小组)通砂石路,解决 80%的农户出行难问题;适宜建沼气池的农户实现“ 一池三改” ,普及率 2012 年达到 50%以上,到 2015 年达80%。三、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本,着力提升发展能力把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提升人口素质、加强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纳入规划。资金扶持到户,对象培训到人,覆盖贫困劳动力达到 100%,同时,整合各种培训资源集中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特困特扶,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安排一部分资金用10于实用技术培训,使贫困农户能够掌握 1 至 2
18、门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四、以生态建设为要,确保可持续发展本着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大力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林果林等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益的产业,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承载力,达到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之间的最佳平衡。同时,把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 建 设、村级 文化室建设、创建文明新村活 动、基层组织和基层民主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作为缓解贫困、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纳入规划内容。基本实现 20 户以上的自然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 100%;文化条件、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第二节 资金整合的方法在设计参与
19、式扶贫规划项目扶持和政策支持时,坚持政府统筹主导、市场配置引导、部门广泛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拓展支持渠道。按照“一年集中投入扶持为主,第二年缺什么补什么” 的办法,将扶贫资 金、部门支持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自筹资金整合起来,集中投入到重点项目上,力争每村各项资金投入平均达到 500 万元左右。一、资金集中集中中央、省当年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总量的 80%以上, 统筹安排到当年全面启动的整村推进工作中,确保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二、政策集成整合交通、水利、农业、能源、林业、畜牧、土地、民政、卫生、广电等部门各专项发展政策、专项资金,确保扶贫开发项目优先得到足够的扶持。三、加大信贷支持加大对贫困农户贴息支持,扩大到户贴息贷款和互助资金规模,扶持贫困农户增收项目,解决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各村项目建设。四、加强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