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殷墟博物馆讲解词博物馆外部入口处游客朋友,您现在看到的是殷墟博物馆的外观。殷墟博物馆坐落在洹河岸旁,是一座地下博物馆。这样的设计符合现在世界上遗址保护的理念,同时尽可能地与整个殷墟遗址景观相协调。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中心高出地面 3 米的这个青铜结构,象一只巨大的青铜鼎,代表着商代的青铜铸造已经达到了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这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馆内展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国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 在您去地下博物馆的入口处,有一个图案,是儿子的“
2、子” ,在商朝是王族的姓。它是我们博物馆的馆标,是从青铜器上直接复制下来的,字形看起来很富有生命力,好像在引导我们向前走。顺着“子”的指引,现在您进入时间走廊。在您的右手侧的地板上,有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时间走廊。从民国开始,让我们一起穿越三千年时空隧道走进历史,走进殷墟。因为每个朝代的时间长短不一,所以青石板的长度也是按比例来铺设的。您走在这条时间走廊上,真可谓“一步跨百年” 。 当您走到西周公元前 1046 年时,就是周与商的交界。那么跨过这一年,您就走进了三千年前的商代了。 主题水院游客朋友,现在您看到的这一方水池就是主题水院。请您站在水池的旁边,边欣赏边听我讲解。首先,请您抬起头来,您看
3、到青铜板内壁的图案吗?它是从青铜器上直接摹刻下来的,它的边框是个“亚”字,在商朝它代表有一定职位的人,通常这样的人是拥有兵权或军权的人。 然后,请您再看水底,有一个用青石板拼成的龟腹甲。上面有董作宾先生的一首甲骨文诗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 ,意思是:太阳照在树林的树梢上,时间进入黄昏,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荡起层层波纹。 。 。 。 。很有一番诗情画意!董作宾先生是第一个主持殷墟科学发掘的专家,也是迄今为止在考古界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这个主题水院也在告诉我们,甲骨文和青铜器将是我们接下来要参观的精彩部分。看完主体水院,再请您留意一下博物馆门口的这个图案,它也是青铜器的铭文,仿佛是
4、 3000 年前的商人,右手拿戈,左手持盾,守卫着他们创造的文化。游客朋友,在您进入博物馆之前,提醒您一下,博物馆内拍照请不要使用闪光灯,谢谢您合作! (序厅:)游客朋友,您首先进入的是序厅。在这里您可以大概了解一下商代的基本情况。商代第一位开国君主叫“汤” , 在公元前 1600 年建立了商代。到公元前的 1046 年,商代一共经历了 17 代 31 王,550 年的历史。商代建立国家后,在早期和中期经常迁都,曾经在洛阳的偃师、郑州、邢台、内黄、曲阜,都建立过都城,但建都的时间都非常短暂。直到公元前1300 年,商代的第 20 位国王盘庚把都城从曲阜迁到了安阳,建都 255 年,历经了 8
5、代 12王。 您站在商朝文化图前,可以看到当时的商代以今天的河南为中心,北至河北;东至山东、江苏;西至山西、陕西;南至湖南、湖北;这些都是商代人的活动范围。目前整个博物馆分为五个展览内容,相应的有五个展厅,分别是:大邑商厅、青铜厅、玉器厅、文字厅、司母戊鼎展厅。首先请您去第一个展厅大邑商厅参观游览。在通向第一个展厅的走廊里,请您看左手边玻璃上的甲骨文字分别是“高祖王亥”和“鸟”的字样。商朝人认为他们的民族跟鸟有关系。这些铭文反映了商朝人非常崇拜鸟图腾。请再看右手边的盘庚迁殷图:这个画面表现的是浩浩荡荡的迁都大军从今天的山东曲阜长途跋涉来到殷墟的场景。商王乘坐的马车,士兵手中的兵器,以及百姓手中
6、的器皿的造型都是依据考古出土器物所绘制。 大邑商游客朋友,现在您已经步入了博物馆的第一个展厅“大邑商”厅。 “大邑商”这个词在甲骨文里曾经出现过, “邑”指的是都邑。 在这里,您可以系统的了解到商朝的社会生活。接下来,请您在导游机上输入展柜上标贴的相应的数字,收听每个展柜里展品的详细讲解。0001 游客朋友,这里展出的是商代的残墙、夯土、和柱础石,它们是商代的主要建筑材料。殷墟作为商朝的都城,它那时宏伟庞大的建筑群主要是用黄土和木头作为建筑材料。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我们还把大学里的建筑系称为“土木工程系” 。这里展出的还有在 1975 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殷墟白家坟发现的商代地下排水设施陶
7、三通。0002 这里主要展示的是商代宫殿建筑的环境。一幅景观画、建筑实物和生活用具来表现当时商朝的生活情况。西边是太行山,洹河的源头,商朝的宫殿就建在洹河拐弯处。商代宫殿的布局讲究中轴对称,经过考证,他们的房屋结构是四合院的性质,房顶是四面斜坡双层屋檐,这在商代是最高级别的象征。可以说商代的建筑形式影响了中国历代的建筑风格。商朝人正是在这样的国都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殷商文明。考古工作者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商代人生活时所留下来的各种生活遗迹。陶器:陶器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商代时无论商王贵族还是百姓奴隶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陶器。在陶器展柜中,您可以看到他们盛水使用的陶瓮,蒸煮食物使用的陶甗,以及煮粥
8、时用的陶鬲。这些陶器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三千年前人们生活的情形。 气候:三千年前中原的气候也和现在有着一定的差别。3000 年前的年降水量要比现在的多,年平均温度也比现在的高 3 度左右。展柜里陈列着出土于殷墟的动物骨骼和植物的种子,它们分别是鹿角、鹤腿、鲟鱼的骨骼和菟丝子等植物的种子,侧面还贴出一张图片,说明曾经在殷墟发现了大象的骨骼。我们都知道河南省简称“豫” , “豫”在说文解字里是大象的意思。甲骨文的“豫”字更加形象,是一个人手牵大象。这些都说明了当时商代的气候是非常温暖湿润的,适合大象的生存环境。 食物:商朝人的粮食主要以粟和小麦为主,并且开始养殖家畜。展柜里有他们用的厨刀等用具
9、。展柜内侧有一张照片,拍摄的是 1996 年在郭家庄发现的一只鼎。当时这只鼎是密封的,打开后,人们发现里面有残存的猪肉和一片绿色的花椒的叶子! 饮酒:商人爱喝酒在文献上是有记载的。我们看到展柜内陈列的铜卣是商代盛酒的器皿,在殷墟也曾出土过类似的铜卣,里面还存放有三千年前的酒。另外两件文物是商代人喝酒时所用的觚和爵。在殷墟发现了很多酒器,周朝人认为商朝人是饮酒亡国的。商纣王在朝歌建了酒池肉林,终日饮酒作乐,最终被周王取而代之。 装饰:爱美之心,自古有之。商朝人把动物的骨骼加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展柜中所陈列的骨笄,骨蛙,骨制老虎,骨刻刀,非常精美。有一件圆形的陶制的器物我们很少见到,它叫
10、陶 shuang。 (三声,通 “爽”音)是商代人洗澡时所用的搓澡用具。 在货币展柜中,您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贝壳。它们主产于南海西沙群岛一带,大陆沿海并不生产,非常珍贵并且便于携带,所以就成了货币的条件。中国许多与金钱有关的汉字几乎都加上了“贝”字旁,如“赏、赐、贵、贱”等等。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平常的东西,在商代却被视为“宝贝” 。 文化交流:您现在看到展柜里陈列的文物是原始瓷器和陶器。这些原始瓷器可能是来自长江中下游,右边的陶器来自陕西。是当时商代人和周边的方国交流时所得到的产物。 青铜甗:商代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他们认为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战争和祭祀。您看到的这两件青铜器叫作铜
11、甗,它们本来是用作蒸煮食物的,但您会看到这里面放着两颗人头,而且通过做钙流失的鉴定,发现这两颗人头是被蒸过的。这就极有可能是当时商王朝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用当时敌对国家首领的人头来祭祀神灵、告慰祖先。蒸煮人头是商朝一种非常残忍的用战俘祭祀祖先的活动。在殷墟出土的近 16 万片甲骨中,也只有两件是人头骨刻辞,上面刻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都是有关战争的。 商代人除了用人头祭祀外,还把狗当作祭品。可能他们认为狗比较忠实,所以很喜欢狗,死后也会把狗当作殉葬品,放在他们墓葬底部的腰坑里,这样可以防止地下鬼神的侵扰。 创造这些殷商文明的商代人到底长什么样子呢?在这里,我们通过 2003 年出土的陶制的人头像
12、,以“放大表现” “聚光展示”的手法,将商人的形象展示在您的面前。您可以看到一个会说话的“子商” 。 “子商”是一件陶质人头,在大邑商厅中一件独立展柜展出,当您走进展柜时,会触发感应器,展柜正面会出现“子商”的电脑动画。 “子商”随即以地道的“安阳话”说:“你好,我是商朝人子商,子商这个名字是考古学家给我取的,我原来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可是我现在已经忘了。您看我发式整齐,五官端正,模样还不错吧。我的额头宽平,浓眉深目,嘴唇饱满,这个样子是当时商朝人最标准的特征。 ”通过子商的介绍,您可以了解商代人的面目特征。学者们通过对商族平民的人骨体质的测量和考古发现的人面具,推测商代人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他
13、们与今天的你我没有人种的区别。 商朝人在安阳稳定下来后,首先是发展农业。这个展柜中陈列着当时少量的青铜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石刀、石镰、蚌制的工具等。 您接着看下一个展柜,商朝人非常擅长畜牧业和养殖业,开始养殖鸡、猪、牛、羊、犬、马六畜。古人认为“猪”是财富的象征,比如“家”字的写法是宝盖头,下面是个“豕”字,家里都养猪。 您再看下一个展柜。商代的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在殷墟发现过制骨作坊,里面有工匠们尚未加工完成的古簪,还发现了加工骨制品所用的铜刀、铜钻、铜锯等工具。 在这里请您首先了解一下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商代的铸铜业非常发达,已经进入了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殷墟已经发现铸铜作坊处,商代
14、的这些青铜器是通过块范法铸造的,铸造一件铜器,要经过制范、溶铜、浇铸、打磨等工序。青铜器是以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的。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离不开制作青铜器的陶范与陶模,从这个意义上看, “模范”一词也许就是从古代铸造技术中诞生出来的。比如这件铜觚的铸造方法,就是先用泥巴做出一个模字,然后再做外范,中间留有空隙用来浇铸铜液,待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内模就会出来一个一模一样的铜觚了。接下来请您去每个展柜细细欣赏精美绝伦的商代青铜器。青铜厅您现在进入了青铜展厅。您现在看到的是铜戈:商朝人为了增加战争中的杀伤力,把青铜铸造成兵器运用到战争中。铜戈就是兵器中的一种。铜戈一般两边开刃,和木手柄垂直安放
15、。有的铜戈的尾部可有铭文“亚”字,这是商代官职的名称,象征着地位级别。 这里展示的是在殷墟发现的青铜箭头。在商代,人们常用弓箭来对付远距离的敌人。展柜里还展示了一个商代士兵受伤的头颅骨,头上有四处伤痕。看到这些兵器和士兵头颅骨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三千年前商代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 有盖提梁鼎:这件青铜鼎出土于 1996 年郭家庄墓葬里。出土后打开鼎盖,发现里面还有残存的猪肉。鼎最初的作用是用来煮肉的,进入夏商周后,逐渐有了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小方鼎:这件小方鼎在年出土于殷墟苗圃北地。通高厘米,口长 12.厘米 、宽 厘米 ,重 1.千克。它的体积虽然不大,但是纹饰却相当细腻精美。鼎身布有突起乳钉纹
16、,增加了立体感,鼎口边缘饰有风鸟纹。商代出土的青铜鼎大多数饰有龙纹或兽面纹。出现凤鸟纹饰却不多见。可能是因为商代人对鸟图腾的崇拜吧。 牛尊:这件牛尊铸造的惟妙惟肖。牛的形象憨态可掬,嘴角上扬,似乎在对我们微笑,从牛角可以看出这是只水牛。牛身上布满了细腻的龙纹和虎纹。牛的背部有一只盖子,打开后牛腹部中空,可以盛酒。尊,在商代时是盛酒的用具,通常商王在祭祀祖先和宴请百官时才用。它也是身份的象征,所以我们今天才有“尊敬” “尊贵”等词语的出现! 您看到的这三个展柜中陈列的青铜器,都是在三个不同的墓葬中出土的成套礼器。以酒器和食器为主。有喝酒使用的铜觚、铜爵;储存酒用的铜方彝,铜卣;还有烹煮食物用的鼎
17、以及盛装食物用的铜簋等。 商代的音乐是祭祀祖先或者供贵族们欣赏时才会奏响的。乐器的种类很多,您在这个展柜中看到三千年前的乐器。铜铙是一种敲击乐器,一般是三个或者五个成套出土的,音域宽广。展柜的中间陈列的陶埙是商代吹奏的乐器。在展柜最下方有一只木鼓,已经腐朽。旁边的木鼓是根据甲骨文的“鼓”字仿制的。据文献记载,商朝出征前要擂鼓以振作军队士气!青铜觥盖:我们经常会用成语“觥筹交错”来形容酒宴上非常热闹的场面。您现在看到的这件器物就是觥的盖子。觥是盛酒的用具,如今这件觥只剩下盖子,觥身已经遗失。这只盖子是一条龙的形象,龙身上还同时附着多条龙,构思非常巧妙。 斝:我们看到在左右两侧陈列的是青铜斝。这对
18、斝是目前国内发现最精美的,花纹主要是饕餮纹,还有一种蕉叶纹,象芭蕉的叶子,当您仔细欣赏时,会有一种流动向上的升腾感。玉器厅: 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的是玉器厅。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商朝人非常喜爱玉器,他们认为生前佩戴玉器可以显示身份,死后佩戴玉器可以让墓主人的身体和灵魂永远不会腐朽。相传商纣王在鹿台自焚时就身怀四千多块美玉。商朝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阶段,大多殷墟商墓中的墓主人以玉器为随葬品,特别是商代贵族死后,广泛使用玉器陪葬。这些玉器一方面展现了商代玉工精湛的琢玉工艺,另一方面反映了商代贵族和平民多彩的社会生活及丰富的精神世界。截至目前为止,殷墟出土的玉器总数约件左右。玉器分五
19、类:仪仗类、装饰类、玩耍类、兵器、祭祀(柄形器) 。殷墟博物馆陈列的玉器有余件,包括礼器、仪仗、工具、用具、装饰品、艺术品、杂器等不同品类。玉器中饰品约占总数的,以龙、虎、鸟、鱼、兔、兽面以及壁、环、璜、玦为主。各式饰品中,鸟形饰最多,其次是鱼,二者约占玉饰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传说一位叫简狄的姑娘吞下鸟卵后生下商代祖先契。所以商朝人非常崇拜鸟类。 这些玉器的雕琢技术,不但曲直线结合的十分巧妙,而且形体舒展流畅,手法深浅适度,切割均匀。阳刻、阴刻、深刻、浅刻、浮雕、立体或半立体、钻孔、镂空,抛光等技术运用得十分娴熟,有些作品还恰到好处的利用了玉器的自然色泽
20、,雕刻出相应的“俏色”作品。文字厅: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形成体系的文字。这个展柜里陈列的是龟腹甲,这里分别展示了它们的正反面。商代人尊神信鬼,凡事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占卜师首先选择好龟腹甲或兽骨,在其背面凿出排列整齐的长槽和圆孔,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入其中使其受热,受热到一定的程度,骨片的正面就会产生裂纹。商代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接着,他们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骨片上,就形成了甲骨文。 您现在看到的是甲骨文今文对照表。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通常是殷商人的占卜记录或记事。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约万片之多,记有余单字,卜辞余万条,涉及政治、政治、文化、天文、气象等各方面。甲骨文
21、是一种成熟的方块字,据研究,象形、会意、形声是甲骨文的三种主要造字方法。您从甲骨文今文对照表中,可以有个系统的了解。象形字是画物的形状,如牛、鱼、车、月;会意字是使两个或多个事物合并起来,表达一定意义,如降、获等字;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结合而成。如洹、河等字。 甲骨坑:商朝人在甲骨上刻字后,要集中储存,埋于地下。您现看到这坑甲骨再现了甲骨片出土的情景。 这个展柜陈列的是一片牛肩胛骨。它出土于 1973 年小屯村南地。骨片的形制很美,文字也十分清晰,记载了商王要去打猎之前,占卜第二天会不会有灾祸发生的事情。很多历史考古学的纪录片中都出现过这片牛肩胛骨的形象,在很多教科书中也有它的图片出现。这也是
22、殷墟出土甲骨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片。特展厅游客朋友,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不仅品种多,数量大,而且造型美观,花纹绚丽。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 1939 年在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大鼎通耳高 1.33 米 ,长 1.66 米 ,宽 0.79 米,重 875 公斤 。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故被世人称之为:“司母戊大鼎” 。专家认为,此鼎可能是商王祖庚为祭祀其母亲“戊”而铸造的。它不仅反映了商朝的一种人情及家族关系,最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种社会本质。 从正面看,鼎身的长和高比例协调适中。除去耳和足,鼎身净高约 66 厘米 ,除以鼎身的长度 110 厘米,等
23、于 0.6,这和被古希腊数学家称之为“黄金分割”的常数 0.618 基本符合。“黄金分割”是划分线段最理想的数据,现已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地应用。 鼎,最初是用来烹煮食物用的炊具。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发展,到了商代鼎已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国之重器。我们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时期,天下分为九州,每州铸一只鼎来象征,这就是历史上说的“禹制九鼎以安天下” ,拥有九鼎标志着统治天下九州方圆的领土。自大禹铸九鼎以后的夏商周三代,都以此为传国重器,鼎成为王权和地位的象征。所谓一言九鼎,是说一个人说话有分量,也是源出于此。 司母戊鼎通身龙纹盘绕,鼎身正面附有夔龙纹,鼎足饰有兽面纹。鼎耳饰虎吃人头纹
24、,纹饰狰狞怪异,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这些纹饰震慑力很强,象征着商朝王室至高无上的权力。司母戊鼎出土于 1939 年,一个叫吴培文的村民在田地里发现。吴培文和村民把大鼎运到家中,藏在马槽下躲避日本人的追查。1947 年豫北地区的一位国民政府的军官王仲廉为给蒋介石祝寿,把大鼎当作寿礼献给了蒋介石。蒋介石撤离大陆时并未带走此鼎。1959 年,司母戊鼎被运到北京,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内。2005 年,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司母戊鼎终于阔别故乡多年,回到了安阳,在殷墟博物馆展览了两年的时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人前来参观。得到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后,我们根据原件制作出模具,复制出一件司母戊鼎。让
25、更多的人感受商代高超的铸铜工艺。 0029 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鼎在 1976 年出土于妇好墓。在鼎内壁有铭文“司母辛” ,因此得名“司母辛鼎” 。妇好是商代第 23 位国王武丁的妻子,能文能武,不仅主持大型祭祀活动,还经常帅兵出征。在妇好墓中发现随葬品 1928 件,青铜器 460 余件,其中司母辛鼎有两件,可见妇好的地位相当显赫。殷墟宫殿宗庙遗址讲解词 开头语亲爱的游客朋友,您好!欢迎您来世界文化遗产地-安阳殷墟参观游览。我是这里的导游员,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您一起领略安阳殷墟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共度美好时光。下面我来说一下您手中的导游机,您不需要操作机器,每到一个景点,我会自动为您讲解,
26、如果声音大了或小了,您可以按耳机上的音量按钮来调节。机器的正面为景区导游图,每到一个景点,机器上的红灯将会闪烁,也表示您所在的位置。在参观游览前,我先把安阳殷墟的整体概况向您作一介绍。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早在公元前 1300 年,商代第 20 代帝王盘庚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将都城由山东曲阜迁到安阳小屯,历经 8 代 12 王,建都 255 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古都。到了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这里逐渐荒芜,慢慢地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 殷墟占地面积近 36 平方公里,受到保护的
27、范围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遗址。1928 年殷墟科学考古工作正式展开,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里先后发现了众多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 3300 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1961 年 3 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 年 3 月被评为“中国 20 世纪 100 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 年 7 月 13 日 ,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 30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游客朋友,
28、进入大门您首先看到的是殷墟宫殿遗址分布图,殷墟经过近百年的发掘,才逐步展露在世人面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相当宏伟的。从这幅图上您可以看到它当时的规模:它的范围南北长 600 米 ,东西宽 450 米 ,井然有序地由北向南排列着 80 余座宫殿。从分布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组,即甲组、乙组、丙组。游客朋友,看完分布图,请继续往前走,你会看到在路的中间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有几个大字:甲骨文发现地。它之所以被伫立在这里,是想藉此景观告诉您,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文化承载体系汉字的早期形态甲骨文,便是诞生于今天的洹河之滨-安阳殷墟。看完石碑,请您再看其后面的殷墟大门。这扇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
29、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设计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大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目前已成为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您再看门框上的这些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餮和蝉等花纹。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庄严大方,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香古色。而大门两侧的两个金黄色浮雕图案,是根据 1976 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型玉玦放大仿制而成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游客朋友,欣赏完这扇大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历史,感受三千多年前的上古文化吧。 仿殷大殿外观 殷墟发掘简史展厅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了仿殷大殿。这座修复的宏伟建筑
30、是宫殿宗庙遗址内一座较重要的建筑之一。这座大殿东西长 51 米,由于东侧的 20 米尚未挖掘,所以只复原了 31 米。这座建筑,面积阔大,是商朝的国王议事的朝堂。安阳处于平原地带,建筑材料以土木为主。您看,他们的房屋正是用茅草来盖顶、黄土夯实作为台阶的。另外,商朝的房屋都是双重檐,四面斜坡,这样整体看来,就显得十分宏伟、庄严。 周礼考工记中曾用这样八个字来形容商人的建筑风格:“茅茨土阶、四阿重屋” 。 走进展厅,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甲骨文的发现以及学者们研究甲骨文的过程。 (以下说明是否在墙上有展画表示,能否加一下方位词) (墙上有学者们的照片)我们现在看到展板上的第一张照片是著名的学者王懿荣。
31、王懿荣:远在清朝末期,我们脚下的土地还是一片农田,小屯村民在这里耕种时,经常能从泥土中刨出一些骨片,他们一直把它当做一种可以止血的中药龙骨,以一斤六文钱的价格卖到药店。直至 1899 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先生因病买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划。他对古文字考订造诣颇深,经过认真研究,他认为“龙骨”上的刻画是商代的文字,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王懿荣先生因此被人们誉为“甲骨文之父” 。刘鹗:刘鹗从他收藏的甲骨中选出精品做成拓片,发行了第一本有关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 。使甲骨文在学者之间广为流传。经过刘鹗的专心研究,他提出了甲骨文是商代人用刀刻出的文字。罗振玉:一些古董商为了谋求暴力
32、,隐藏了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所以,在甲骨文发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学者们都不知道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直到罗振玉亲自来到安阳,证实了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是在安阳小屯。他潜心研究甲骨文,个人破译甲骨文字有 500 多个。王国维:王国维对甲骨学有很深的研究,他从甲骨文中发现了历代国王的名字,列出了商代世袭谱。为研究商代历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接下来请您到另一面展示墙,了解一下殷墟的考古发现过程:1928 年1937 年 6 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 15 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发掘总面积为 46000 余平方米,在殷墟范围内发掘出宫殿宗庙、王陵、手工作坊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数以万
33、计的甲骨片、青铜器、玉石器、陶器。确定了史书中记载的“殷墟”的具体位置。为研究殷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早期参与发掘的学者有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他们是中国考古界的领军人物,首开先例在殷墟进行野外考古发掘。所以说,殷墟是中国考古学者的摇篮,为中华民族培养了几代考古学者,开创了中国野外考古学先河,功不可没。 接下来,请您了解一下殷墟的几次重大考古发现。您从展板上的图片能够系统的了解到殷墟的考古发掘历程:(一)后冈“三叠层”的发掘 1934 年殷墟第四次发掘时,梁思永先生选择后冈进行发掘,经过一个月,在 216 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彩陶、黑陶和白陶三种文化的堆积。彩陶
34、属于仰韶文化、黑陶属于龙山文化、白陶属于殷墟文化。三层文化有层次的叠压着,它们之间存在着发展关系。梁思永对后冈三层文化的分析,不仅在殷墟考古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中国古代文化自成系列,具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规律。 (二)宫殿宗庙遗址 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小屯发现甲骨文的同时,19341937 年间陆续发现 53 座建筑基址,1991 年在洹河南岸发现一座凹型基址,截至目前殷商宫殿区内共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54座。分甲、乙、丙三组,甲组建筑面积较大,推测是殷人居住休息的地方,乙组推测其作用是议政殿堂或宗庙,丙组推测是祭坛。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发掘向世人揭开了殷商王朝国都神
35、秘的面纱。 (三)王陵遗址的发掘 1934 年秋,在富有田野工作经验的梁思永主持下开始对洹河北岸进行发掘。共发现 13 座大墓,墓葬的形制分亚字型大墓、中字型大墓和甲字型墓葬。墓葬虽经多次盗掘,但劫余随葬品仍十分可观。铜器、石器、玉器、绿松石、白陶等,有的墓葬四壁用木板铺成,上有红黑相间的彩绘,甚至镶有野猪牙饰。 (四)甲骨文的三次重大发掘 从 1899 年甲骨文的发现至今,共发现近 16 万片,其中有三次重大的发现:分别是 1936年 YH127 甲骨堆积坑、1973 年 H17 甲骨堆积坑、1991 年花园庄 H3 甲骨堆积坑。这些甲骨片上记载了商代的天文、地理、军事、政治、手工业、农业等
36、各方面的内容,为我们研究商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甲骨文的单字目前发现近 5000 字,已释读的有 1500 个字,甲骨文已“六书”具备,即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指事六种造字功能。以象形、会意、形声字为主,比如您看到的“日” 、 “月” 、 “云” 、 “雨” 、 “水” 、 “火” ,正是商朝人用双眼观察大自然的事物体现在文字上。 游客朋友,欣赏完这里的展览,请您继续到其他景点继续参观。中国最早的档案馆甲骨窖穴展厅 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了中国最早的档案馆甲骨窖穴展厅。 1936 年,这里出土了一坑甲骨,编号为 YH127,它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共 17096
37、 片,大部分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家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从这个档案库中我们不难看出,商王从事的占卜活动特别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样占卜的。商王占卜一般是由专人来进行的,他们先在已选好的龟甲或牛肩胛骨的北面凿一些排列整齐的小圆孔,圆孔的旁边再凿一条长槽,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到里面灼烧。骨头受热以后,其正面就会随着“卜”的一声出现裂纹,商王就是根据这些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现在您看到的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祸福、判断吉凶的简单记事,因此我们也称这些文
38、字为甲骨文卜辞。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一张拍摄于 1936 年甲骨坑的照片上,了解甲骨坑的发掘搬运情况。当时考古工作人员发现甲骨坑后,考虑到野外分解甲骨片不安全且时间长,就决定把整坑搬运到市内进行分解。他们首先让工人们把 YH127 甲骨坑整体放到特制的木箱里,用绞架车把甲骨坑托到地面。然后由 64 个工人抬到了火车站,送往南京。最终在南京和杭州室内耗时半年多的时间,分解出了 17096 甲骨片。 游客朋友,参观完这里,请您继续到下一个景点参观游览。 中国最早的祭祀场所乙七基址 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的是中国最早的祭祀场所乙七基址。殷墟时期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突出表现在丧葬和祭祀制度中。在营造
39、宫室宗庙等建筑时,要举行一系列非常血腥的祭祀仪式,借以除妖避邪,镇宅安居。殷墟发现的大量的人祭和人殉的遗迹,为商代晚期大规模的人祭、人殉现象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乙七基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该基址为商代宗庙的建筑遗址,规模宏大,推想其地面的建筑也定为不凡。宗庙建筑一般要经过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四个步骤。一、奠基:地基夯成后,在基址挖坑埋狗,重要的建筑兼埋儿童,这是奠基仪式;二、置础:在夯实的地基上放柱础石,起到加固柱子和防止腐烂的作用,这里要埋入牛、羊、狗三牲,有时也加用人牲。然后填土夯实。这是置础仪式;三、安门:在门槛前后左右挖方坑,分别埋置看门的侍卫 13 人,皆跪仆相向,手执铜戈、盾牌,防卫
40、目的异常明显,这是安门仪式;(4) 、落成:整个建筑完成后,要举行隆重的落成仪式,这时用牲种类多,规模大,有时要杀掉上百人,连同牲畜,车辆,整整齐齐埋在建筑物旁。在乙七基址之南曾发现成行的密集小葬坑和车马坑遗迹,有北、中、南三组,仅在中组 80 座祭祀坑中,就发现人牲 390 余人。由此看来,中国古代早期大量地使用“人祭”与“人殉”的野蛮残酷的祭祀和殉葬方式,在殷墟时期达到了极致。游客朋友,参观完此处景点,请您到下一个景点继续参观游览。碑 林亲爱的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了甲骨文的碑林。在全国,各种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下面我
41、把碑林的情况给您介绍一下: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著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杨升南先生精选,仿原甲骨片样制作成石碑,共 30 块。所记载的内容涉达 125 个,有战争,农业,医学,灾祸及至怀孕生子等等。通过这些记载,让我们了解到了商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天干地支甲骨:这版甲骨第一排第二块碑,是迄今出土甲骨文中最完整的干支表。干支,即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的合称。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等 60 组,周而复始,循环使用,近乎与今天的日历相同。殷代先民用干支纪录日期,进而农历用来纪年,可见其历史意义与科学价值。天气预报这是第二排第一块碑,碑文的内容是:夶(bi)田其遘(gou)大雨,自旦至食日
42、不雨,食日至中日不雨,中日至昃(ze)不雨。这块碑文的大致内容是:不要去打猎,会遇到大雨;从天明到吃早饭时不会下雨吧?从吃早饭到中午不会下雨吧?从中午到日头偏西不会下雨吧?其中有旦(天明时) 、食日(吃早饭时) 、中日(正午时) 、昃(日偏西时)等商代的计时词汇。为我们了解商代的计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翻车”甲骨碑:这是第一排倒数第二块碑,这是武丁时期的大肩胛骨,左中右各刻一条完整的卜辞。文字也都很清楚。中间的一条卜辞记载的是:癸巳国王外出打猎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小臣叶的车马撞了王的车子,您看大王的车子口朝下意思就是倾覆翻车,在车里坐的名叫子央的贵族叶头朝下坠地。这一条可以称我们中国最早有关交
43、通事故的记载了。游客朋友,如果您有兴趣,您可以在甲骨碑林中找一找以上记载,看一下他们的原始甲骨文形态,或者您可以在某个石碑上辨认几个字,从义和形上云研究琢磨,充分发挥您的想象,猜猜是什么字,如果想验证一下,甲骨文石碑的背后是现代文字,可以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猜对了。欣赏完这里,请您到下一景点参观游览!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殷墟车马坑 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了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殷墟车马坑。 我们知道,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据文献记载,夏代就发明了车,但至今没有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这里展出的 6 座殷代车马坑,是中国古研究所安阳工
44、作站和安阳文物工作队分别于 1999 年 3 月、2000 年 5 月,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这几具车马,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展示价值。每坑葬车一辆,其中五坑殉葬两匹马,4 坑殉葬各一人。经鉴定,殉人中 3 人为男性,一人为少年。 在车马坑最南边的,就是殷代的道路,宽 8.35 米,这上面很清楚地显现有车辙,道路比较宽,除有两道车辙以外还有人行道。这里陈列的道路遗存,是在航空运动学校南地发掘的,由此可见,殷商时期交通,包括车子和道路,都是比较发达的。商代人的理念是“视死如视生” 。把生和死看得一样重要。认为生前享用的荣华富贵在死后一样要延续下去。所以也会把生前
45、乘坐的马车葬到墓葬周围,以便让墓主人死后的灵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享用。从出土的马车可以看到,商代时期的马车主要由两轮、一轴、一舆、一辕、一衡几部分组成,主体构件都是木质的,少数是青铜制品。历经几千年,马车的制作材料腐朽,马车附近的土壤逐渐渗透进去,形成了一个大土块,经过考古工作者们常年辛苦的清理,才把整个车的轮廓展现在人们面前。 考古发现,最长的马车是 3.08 米 、宽 2.40 米,最短的仅有 1 米多。商代一般驾驶两匹马,很少有四匹马。 这些马车一般葬在大型的墓道中或贵族墓的周围。商代马车以战车为主,还有代步的乘车、打猎用的田车。 甲骨碑廊游客朋友,您现在走进的是甲骨碑廊。甲骨碑廊南北走
46、向面所展示的内容是在殷墟出土的有代表的骨片刻碑,专供游人休息时观赏了解。除了刻有甲骨文外,碑廊相应的位置还刻有释文及英文解释。在这里您可以全面的了解到商代的天文、历法、农业、及社会生活,请您慢慢欣赏。当您欣赏过甲骨刻辞后,接下来要走进碑廊的下一个展示内容:甲骨写意书法长廊 。甲骨碑廊东西走向所展示的内容是甲骨文写意书法展。是今人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字。这些文字注重了“写意” ,把甲骨文分为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同人体有关的文字如“人”字,就是一个人侧面的形象。 “众”字是太阳下面有三个人,三人,代表很多人的意思。第二个单元是同人体器官有关的字。如“左”字就像人的左手一样。有的文字则像人的眼睛,嘴巴,等等。第三个单元同自然界有关的文字,则像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云雨水火等等。第四个单元同人类行为有关的字,如衣服的“衣”字,车马的“车”字等等,非常的形象。游客朋友,欣赏完甲骨碑林的内容,休息片刻,请您继续前行,到下一个景点继续参观游览。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墓妇好墓 1、 妇好墓外讲解游客朋友,您现在来到了妇好墓享堂广场。首先映入您眼帘的这尊雕像就是华夏最早的巾帼英雄妇好,它高约 3.5 米,由汉白玉雕塑而成,生动的再现了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