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2016年 1 月 6 日东城区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 北京市 东城区人民政府 1 序 言 “ 十三五 ”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北京市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更是东城区有序 疏解 非首都功能、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区的攻坚阶段。在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立足新起点,认清新形势,谋划好 “ 十三五 ” 时期东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加快东城区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
2、 东城区 未来五年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做了总体部署,是新的历史时期指导东城区 经济社会发展的 战略性、纲领性、指导性的总体规划,也是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行动计划、年度计划、实施方案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 的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关 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东城区委关于制定东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文件。 2 1 目 录 第一篇 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 . 1 第一章 积聚力量厚积薄发 .
3、 1 第二章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 4 第三章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区 . 5 第二篇 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 . 13 第一章 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 . 13 第二章 加紧城市更新改造 . 16 第三章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 19 第四章 加速产业优化升级 . 22 第五章 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 26 第三篇 加快建设首都文化中心区 . 29 第一章 保护好古都风 貌金名片 . 29 第二章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32 第三章 全面彰显东城文化魅力 . 34 第四章 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 35 第四篇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 36 第一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37 第二章 推进教育
4、均等优质发展 . 39 第三章 加快建设健康东城 . 40 第四章 创新社会治理 模式 . 42 2 第五篇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法治建设 . 43 第一章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 43 第二章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 46 第三章 加快建设法治东城 . 47 第六篇 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 49 第一章 加强组织协调 . 49 第二章 加强规划衔接 . 50 第三章 加强 项 目支撑 . 51 第四章 加强 监督 考核 . 52 1 第一篇 新常态下的战略选择 第一章 积聚力量厚积薄发 “ 十二五 ” 时期,东城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团结奋斗,加快城市治理和民生
5、改善,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顺利完成新中国成立 65 周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纪念 抗战 胜利 70 周年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 任务 ,成功应对经济下 滑的冲击,圆满完成 “ 十二五 ” 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综合经济实力、城市治理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功能疏解开启新篇章 。打响治理 “ 大城市病 ” 攻坚战,成立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制定实施东城区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方案、东城区产业指导目录( 2015年版), 在全市率先 制定 存量产业的调整退出目录、 “ 高精尖 ”产业结构指导目录, 累计调整退出 12 家工业企业,关停 12 家商品市场,非首都功能疏解强力推
6、进。坚持 “ 以业控人 ” ,重点整顿低端业态;加强 前门大街、簋街、南锣鼓巷等特色商业街区及平房区业态 监管, 更加严格控制增量;研究实行 “ 申请式 ” 、 “ 菜单式 ” 搬迁,有效带动人口疏解,常住人口规模得到有效控制。 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 。 积 极适应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5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857.8 亿元,是 “ 十一五 ” 末的 1.5 倍左右,年均增长 8.7%;人均 GDP 突破 3 万美元,是 “ 十一五 ” 末的 1.62 倍,年均增长 10.1%。产业结构继续优化,重点产业增加值占全区 GDP 比重达
7、到 68%;重点功能区加快发展,中关村东城园地均产出居中关村 “ 一区十六园 ” 之首。经济发展质量和 效益持续向好,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164.56 亿元,是 “ 十一五 ”末的 1.6 倍;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 28.90 亿美元,大幅超过 “ 十二五 ” 规划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圆满完成北京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名城保护迈上新台阶 。初步建立 “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协同推进 ” 的名城保护与发展机制,探索形成前门 地区整体 保护 修缮、南锣鼓巷 “ 微循环 ” 改造、玉河遗址恢复、南新仓 保护性利用 等模式,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历史建筑调查及保护研究,名城
8、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钟鼓楼广场、时间博物馆、玉河北区等项目相继竣工, 传 统 中轴线及其周边的历史空间形态得到保护,文化景观进一步提升。完成前门大街、鲜鱼口美食街、南锣鼓巷市政 设施 改造、外城东南角楼景观恢复等项目, 完成 清华寺、陈独秀旧居等文物腾退修缮,智珠寺古建筑群荣获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 ,文保单位修缮与整治工作扎实推进。建成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 城市治理实现新跨越 。建立区级领导分工负责制度,组建区重大项目协调办公室,城市更新改造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任务基本完成,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修缮整治、天坛
9、周3 边简 易楼腾退、前门东区 保护修缮 、宝华里 危改 、西河沿 危改 、西忠实里 环境整治 等重点项目取得新进展。在朝阳门、东四街道试行平房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积极探索修缮保护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新路径。开展车辇店、南锣鼓巷等胡同立体停车设施建设试点工作, 探索缓解胡同 停车难问题。加强精细化管理,推动城市管理从 “ 末端管理 ” 向 “ 源头治理 ” 转变,形成长效监督和综合考评体系;制定环境整治、直管公房等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新机制,形成城市综合管理 “ 东城模式 ” 。 生态建设呈现新亮点 。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进,全面实现无煤化目标,主要污 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二氧化
10、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 “ 十二五 ” 规划 目标。以国庆 65 周年和 APEC 会议服务 保障为契机,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区域周边环境持续改善,环境卫生明显提升 。 完成灯市口大街、 安定门内大街、鼓楼东大街等精品大街创建工作。 完成环二环城市绿廊(东城段)建设工程,形成 “ 水在花间绕,人在景中游 ” 的绿道体系。 民生得到新改善。 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0.87%。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项保险基金收缴率均达到 98%以上,特困人员救助政策全面落实,初步形成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居民收 入持续增加, 2015 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 6 万元,是 “ 十一
11、五 ” 末的 1.6 倍。科教文卫体事业取得进步,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实现成倍增长; “ 学区制 ” 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 学院制 ” 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文化惠民力4 度不断加大,入选第二批 “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 创建名单;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社区实现全覆盖,成立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妇幼保健研究所;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 “ 奥林匹克 体育生活化 ” 社区 建设全面推进 。公共安全体系、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健全 ,“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 实现全覆盖,光 荣进入 “ 全国文明城区 ” 三连冠、“ 全国双拥模范城 ” 六连冠、 “ 全国和谐社
12、区建设示范城区 ” 的行列,民生改善走在全市前列。 第二章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文明多样化、 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大势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从首都发展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 北京 正在加快建设 “ 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 , 发展优势变得更加明显、 发展 空间变得更加广阔,转型升级发展的潜力巨大。从自身发展看,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我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文
13、化优势、服务经济优势以及社会服务管理领先的优势。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未来区域核心功能将显著增强,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实现区域发展的新跨越。 5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 。我国经济当前下行压力很大,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首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突出,治理 “ 大城市病 ” 任重道远。 从我区自身来看,发展理念、发展方式需要加快转变;非首都功能疏解、人口调控任务艰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模式亟需加快创新,城市更新改造面临政策、资金等诸多难题;构建 “ 高精尖 ” 经济结构尚需时日;民生改善、
14、城市管理和 公共 服务与国际一流标准、群众期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综合分析判断,东城区 “ 十三五 ” 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战略机遇期 的深刻 内涵,准确把握核心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理念,改变过去依靠 “ 聚集资源、吸引资本 ” 促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疏解功能谋发展的新 路径,实现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筹办冬奥会等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北京市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棚户区改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各种有利条件和优惠政策,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坚定不移走差异化、集约化、低碳化发展之路,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补齐短板上取得更大成效,努力在首都建设 “ 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 的进程中走在前列。 第三章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