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11112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议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议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议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议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议曹操诗歌中的生命意识上里塬初中 王媛媛摘要:曹操留存的诗歌大约二十多首,大多为抒情的乐府古体诗,在这些诗歌中,大多都是曹操感世而作。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曹操当时的思想感情。这些诗歌所流露出的主题思想,概括的讲,主要可分为:一,“胸怀天下,心忧黎明民”。如薤露 蒿里 。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孜孜追求精神。如:苦寒行 。三,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永不服输精神。如:步出夏门行二首等。关键词:曹操,诗歌,生命意识曹操,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对中国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2、。尤其在文学方面,形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文献集团建安文学集团或者又叫邺下文人集团,并由此开创了一代诗风建安风骨。 曹操戎马一生,酷爱文学,他生命不同阶段的思想动态,人生观,价值观都深深的镌刻在他的诗歌里。因此对曹操诗歌中生命意识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曹操的思想脉络,跟准确科学地理解曹操及其一生。一, 、胸怀天下,心忧黎民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薤露行这首薤露行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读来如浏览一幅汉末的历史

3、画卷,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太子 刘辩即位,灵帝之后何太后临朝,宦官张让、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将军何进 谋诛宦官,密召凉州军阀董卓进京,以期铲除宦官势力,收回政柄,谋泄,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张让又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奔小平津,后被率兵进京的董卓劫还。董卓在这次进军京城中窃取国家大权,旋废少帝为弘农王,不久又将其杀死,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为 汉献帝。于是关东各州郡的兵马起而讨伐董卓,社会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董卓放火烧毁了京城洛阳,挟持献帝西迁长安。 诗人以极其直白的写作手法描绘出一幅京城残破,生灵涂炭的悲凉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乱臣贼子的深恶痛绝,必欲诛之而后快,同时对国家遭此

4、劫难,黎民百姓无端遭受颠沛流离之苦 ,深感痛心和忧虑.因而诗人在结句中说:我瞻望着洛阳城内的惨状,就像当年微子面对着殷墟而悲伤不已.清人陈柞明在中说:“老笔直断,禾黍之思不须摹写,而悲感填胸.第一高手.“方东树评:“此诗浩气奋进,古直悲凉,音节词旨,雄姿恣真朴.一起雄直高大,收悲痛哀远.“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蒿里行可以说是薤露行的姐妹篇,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

5、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就说明了此诗与薤露行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不同。蒿里也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崔豹古今注中就说过:“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因此,如果说薤露行主要是写汉朝王室的倾覆,那么,蒿里行则主要是写诸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酿成丧乱的历史事实。初平元年(190)春,函谷关以东地区各州郡的军阀起兵讨伐董卓,各路将领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在孟津会师,打出讨伐元凶,匡扶汉室的旗号,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本人领兵留守洛阳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

6、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正义立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从此开始了汉末的军阀混战。诗人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将关东之师从聚合到离散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出来,成为历史的真实记录。因此明人钟惺在中说:“汉末实录,真诗史也“。然而,曹操此诗的成功与价值还不仅在此,自“铠甲生虮虱”以下,诗人将笔墨从记录军阀纷争的事实转向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在揭露军阀祸国殃民的同时,表现出对人民的无限同情

7、和对国事的关注和担忧,这就令诗意超越了一般的记事,而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请看他的描述和呼唤: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最后诗人感叹道:在战乱中幸存的人百不馀一,自己想到这些惨痛的事实,简直肝肠欲裂,悲痛万分。诗人的感情达到高潮,全诗便在悲怆愤懑的情调中戛然而止。此诗比薤露行更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社会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现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诗人的诗中读到诗人的那一份忧国忧民之心,诗人的

8、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悲愤之情,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诗人是一个胸怀天下,心忧黎民的民族英雄,他将注定要为国家民族奔波劳累一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嚥,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这首诗是诗人率军南下攻打孙权是写的.诗中强烈的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渴望统一天下的愿望.诗人以疑问句开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紧接着自嘲似

9、的说道:“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命的短促使诗人无时无刻不感到时不待我的焦虑.所以诗人迫切的需要辅助他打天下的人才,求贤若渴地焦急心理跃然纸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诗人极其自然地将本是女子对情人的思念渴望!呦呦鹿鸣”四句,是诗经中诚恳热情欢宴宾客的诗篇,曹操又信手拈来,表示自己期待贤者的热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又把贤者比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感谢“越陌度阡”远道而来的贤士们,屈尊相从,在今日的宴会上促膝谈心,真感到莫大的快慰!可是我知道还有大批贤士尚在歧路徘徊。他们像南飞乌鹊,择木而栖,绕树三匝,还没有最后选定归宿呢

10、!于是,曹操对天下贤才发出由衷的呼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有宽广的政治胸怀,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并且,他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号召天下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这四句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在千古诗人中,只有曹操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人物才写得出来,也只有他能与之相称。至今读之,犹觉豪气逼人。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

11、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此诗开篇,便描摹太行山之“巍巍”,太行山横亘于晋、冀、豫三省边境,“凌虚抗势,天岭交气”,形势极为险峻。古人因此有“太行,牛之难也”之叹(尸子)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巍巍太行山正站立着一位壮志凌云,志在统一中国的一代枭雄,而在他脚下,此刻正有一队队荷戈执戟的壮士,翻越在盘曲入云的山坂;那嶙峋的山石,简直要把辚辚滚转的车轮颠摧这就是从沁阳通往晋城的那段令人闻之色变的“羊肠坂”!为了烘托这场艰苦卓绝的行军,诗人接着用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太行山凛烈、萧条的冬景:“树木何萧瑟,北风声

12、正悲”,写劲烈的寒风,摇撼着山间的高树,笔底正有一片呼啸之声卷过;“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写山中猛兽,竟敢夹路蹲伺行军的勇士,可知已被饥饿逼成怎样的疯狂!再加上“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靠”,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已全为纷纷扬扬的大雪所笼盖,更于荒寂的风啸、虎吼之中,增添了无限寒意。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出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这四句发自内心的心灵告白,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诗人的另一面:他也与常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快乐和悲伤!读来倍觉亲切。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东归之思,此刻正如眼前的曲曲山坂、霏霏白雪,已变得怎样绵绵无尽、纷扬难息了呵!但诗人终竟按

13、抑了深切的怀思,又踏上了征路.自“水深桥梁绝”以下,节奏逐渐加快,正如一组不断转换的镜头,历历如画地展示了行军生活的各个侧面:“水深桥梁绝”二句,叙行军途中的意外受阻;“迷惑失故路”二句,叙迷路后的栖宿无所;“行行日已远”四句,则叙长途跋涉中的饥渴和取薪举炊的艰难。由此可见士卒翻越太行时的生活,是何等艰辛和悲苦。诗之结尾,相对平静的叙事被冲断,跳出了直抒胸臆的悠悠思叹:“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豳风东山,相传为周公东征归来的慰劳士卒之作。诗中描述东征战士“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的艰苦行役生活,正与曹操此诗所叙相仿佛。周公东征平定叛乱,终于使士卒“勿士(事)行枚”,乐返故园;

14、曹操北度太行山,亦正要征讨叛乱的高幹军,以实现北中国的安定、统一。诗人在结句中忽生思古之幽情,正隐隐以周公自命,从而将诗中表现的怀归、伤悯之情,一下升华为安定天下的悠悠壮思.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想起人生路程,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15、。”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 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

16、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

17、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正如王勃所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 此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全景,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接着

18、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但比前面所写“水何澹澹”更进了一步,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等到伫立一久,才似乎回过神来,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从结构上看,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

19、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以至于一千七百多年后,新时代的伟人毛泽东写有词一首,曰: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在这里,毛泽东以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曹操的武功,因为这对国家的统一和历史的进步是有意义的;同时 ,对曹操登山观海留下不朽之作,流露出深沉的怀念.综上所述,通过对曹操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剖析,我们可以明白无误的看出,曹操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并愿意为理想而献身的具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他“胸怀天下,心忧黎民” ,为使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他抑豪强,减赋税,兴屯田,重教育,逐渐使久经战乱的北方人民过上了稳定安全的生活,不再遭受战乱之苦。曹操一生益统一中国为远大志向。他虽戎马一生,殚精竭虑,但终究未见九州同,这是曹操一生的憾事,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憾事。但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曹操一生为中华民族统一大业所作贡献,使任何人也无法抹杀的。所以我们应该永远的记住曹操,记住他曾经所做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