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默勒镇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思考默勒镇作为祁连县最大的纯牧业乡镇,自然条件严酷,牧民居住分散,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基础薄弱且制约因素较多,目前畜牧业仍是绝大多数牧民群众唯一的收入来源,也是默勒镇建设社会主义新牧村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默勒镇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牧村的步伐,进一步增加牧民群众实际收入就必须立足本镇实际,把畜牧业的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角度出发,以切实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群众的经济收入。一、畜牧业面临的现状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是一个藏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县,畜牧业是全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县总面积 10 190.80km2,其中草场面积 1
2、288 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 1 24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 96.70%。海拔 3 3004 800m 之间,年平均气温 1.10 。全年无绝对无霜期,仅有冷、暖之别而无四季之分,冷季漫长,暖季短促,灾害性天气频繁,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全县辖 7 乡 1 镇 1 场,38 个村(居)委会,238 个村民小组。2005 年底全县总人口 4.39 万人,其中牧业人口 6 118 户 3.2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74.30%。2005 年全县牧业增加值达到 12 978.01 万元,占农业增加值的 99%。年末各类牲畜存栏 67.74 万头(只、匹),其中马 1.73 万匹、牛 30.88 万头、
3、羊35.12 万只。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 670 元。玛曲县是一个纯牧业县,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畜牧业是玛曲的主导、特色产业和经济命脉。草地资源是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最主要、最基础的物质资源,草地畜牧业的丰欠兴衰直接影响着全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境内草原广袤,拥有连片集中、草质优良、耐牧性强的“亚洲第一优质牧场”1 288 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84.30%,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 1 245 万亩,占草场面积的 96.70%,主要放牧畜种以牦牛、藏系绵羊和河曲马等适应高寒草场放牧的土种畜为主。2 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粗放的经营模式
4、和自然条件以及对草原建设措施和投入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使玛曲天然草场退化日趋严重。据统计,全县 90%的天然草场呈不同程度的退化,面积达 1 120.50 万亩,其中重度退化面积达 496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39.80%,中、轻度退化面积达624.50 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50.20%,沙化面积达 80万亩,干旱缺水面积达 300 多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24%,草地鼠虫害面积逐年增加,已达 386 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31%,沼泽草地大面积干涸,由 80 年代的 100 多万亩干涸到现在的不足 30 万亩,首曲湿地萎缩达 2/3,草场植被和草层高度明显下降。生态环境的
5、不断恶化,导致草畜矛盾日益尖锐,经测定分析,玛曲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为 167 万只羊单位,而目前饲养量已过 202 万只羊单位,超载高达 35 万只羊单位,80 年代平均每 710 亩供养 1 只羊,而现在上升到每 15 亩左右供养 1 只羊,使全县牲畜造成严重缺饲,加之高寒地区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夏秋两季饲草供应的不平衡性,导致牲畜“夏饱、秋肥、冬瘦、春乏 ”的恶 性循环已成定局,同时造成牲畜体质下降,草畜产值降低,使一些优良畜种呈退化趋势,对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和畜牧业的健康、可持续、稳步发展受到影响。2.1 牧民增收途径过于单一。对于纯牧业县来说,牧民增收来源只有靠出售单一的畜产品,但由于受传统
6、生产观念和现实严酷自然生产条件制约,牧民惜售思想十分严重,既便是超载过牧,也不愿意加大牲畜出栏,这不仅一方面限制了收入的增长,同时又导致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牧民收入。2.2 畜种及畜群结构普遍失衡。牧户中普遍存在畜种养殖上小而全、多而散的问题,家家都饲养马、牛、羊,且牲畜品种老化,生产周期长,单畜产值低,投入产出比低。2.3 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以围栏为代表的草原“五配套” 建 设滞后,全 县 1 245 万亩草场虽基本承包到户,但围栏、暖棚、人畜饮水、牧民建房、种草等五配套建设严重滞后,草场承包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畜牧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靠天养畜
7、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仍处于主导地位,整体效益低下,收入徘徊不前。2.4 畜牧业产业化程度过底。牧业发展缺乏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带动,产、供、销形不成整体链条,畜牧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使资源优势形不成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2.5 草场退化严重,生产能力持续下降。目前,全县草场“三化” 现 象仍呈十分 严 重,草畜矛盾尖锐。全县 90%以上的草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退化现象,湿地及生物多样性锐减,草地综合生产能力逐年下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牧业生产效益排徊不前。2.6 牧民居住分散,城市化水平低。全省城市化水平只有17%, 6 100 牧户 3.23 万人从事畜牧业。牧民居住十
8、分分散,绝大部分在各自的承包草场上居住,牧村基础设施一片空白,牧民生活质量差,青壮年文盲多,人口素质低,牧民增收思路不活,安于现状问题突出。3 加快畜牧业发展的设想为了改变我县传统畜牧业的落后现状,在巩固草场承包到户的前提下,实行以草定畜,严格控制合理的载畜量,把草畜承包责任制与规模养殖集约化经营有效结合起来,在争取草地治理改良、畜种改良、畜产品加工等项目的积极带动下,积极探索草地畜牧业的先进经营模式,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迈进,由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畜牧业转变,提高草地、牲畜质量,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充分调动广大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以现有的“五配套” 和“六化”家庭牧场为样板以点带面,
9、示范推广,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实现草畜平衡,提高牧民生活水平和畜牧业的发展,达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草地生态的优化及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建设与效益的充分发挥和有效统一。3.1 积极争取草地治理改良、畜种改良、畜产品加工等项目,减缓和防止草场进一步退化,发展适度规模的专业化养殖生产,利用天然无污染畜产品资源,外引内联,实现资源优势的转变和增值,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提升畜牧业持续增收能力,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3.2 积极引导牧民,切实转变传统牧业生产观念,发展现代牧业生产模式。通过带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把牧民带到发展比较快、基础设施比较到位、完善的牧区考察学习
10、,开放思想、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增强自我建设草原保护草原意识,推动 “六化”家庭牧场建设进程和“禁牧+人工干预和零放牧”牧业生产模式应用,提高牧户自我生产能力。3.3 继续深化牧区改革,在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草场承包到户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以草定畜,加强管理,从制度建设上促使牧民改变传统粗放经营模式,为畜牧业生产和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创造条件。3.4 加大畜种改良力度,提高单畜产值和畜群整体效益。采取本交和杂交的方法进行畜种改良,提高本地畜种的综合性能和单畜产值,充分发挥本地畜种的优势,同时优化畜群的性别和年龄结构,大幅度提高母畜比例(母羊比例占 90%以上,成年母牛占 50%以上)及
11、畜群的出栏率和总增率。3.5 大力推行暖棚舍饲养畜,积极发展季节畜牧业。实行粗放繁育管理和集约育肥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方式,实行夏秋季全天放牧,春季半舍饲肥育,实现草畜产品的交流和互补,充分发挥草原季节畜牧业的优势,提高畜群的整体效益,切实增加牧民收入。综上所述,玛曲作为纯牧业县,畜产品是牧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唯一来源,虽然压缩牲畜,减轻草场压力,恢复草地生态,对牧民收入无疑会带来暂时或一段时间的影响。但为了使牧民收入有增不减,不受影响,在必须有效保护草原,核减载畜量的这一现状下,必须坚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通过依托项目带动,以草定畜、实现草畜增值,把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生产调整结合起来,用现代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畜牧业,最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 结合”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 态效益“三效统一 ”,实现草地畜牧 业可持续发 展,达到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