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教 学 目标 与 要 求1、掌握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二者的联系 2、了解感知觉的种类、3、理解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4、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5、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力培养方法教学重点 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教学难点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教学手段 课件作业 或思考题1、什么是感觉与知觉 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教学后记由于本章普通心理学这部分材料丰富,比较直观,学生学习起来有热情,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兴趣层面,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培养和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观察能力,这是作为学前专业学生
2、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第一章感觉和知觉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和反映的对象。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它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离开了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感觉与知觉。区别:对个别属性的反映 对整体(事物全貌)的反映 联系: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人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感觉称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二、感觉和知
3、觉的功用(1)感知觉是人值得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感知觉开始。人类的认识无论来自自身经历的直接经验,或是通过阅读书本得到的间接经验,都是先通过感知获得的。人类的知识无论多么复杂,也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而获得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与变化,而且还能够进行复杂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感觉是维持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 如果把感觉剥夺 就会使人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第
4、一个感觉剥夺实验是由加拿大吉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贝克斯顿(B e x to n)等人于 l 9 5 4 年进行的。感觉剥夺实验是让被试躺在一张舒适的床上,眼睛蒙上眼罩,耳朵被堵住,手也被套上,这样就将被试的感觉基本剥夺了。感知觉是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但它却给高级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提供了必要基础,没有感知觉,外部刺激就不可能进入人脑中,因此,人就不可能产生记忆、想象、思维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感知觉不仅为记忆、思维、想象等提供了材料,也是动机、情绪、个性特征等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感知觉也就没有人的心理。当人的感觉被剥夺或感知觉缺损不能感知时,人的心理就会出现异常, 人们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难以
5、生存。 “感觉剥夺”实验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感觉剥夺实验中,人在感觉完全隔绝的情况下,记忆、思维、言语能力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甚至还产生了幻觉与强迫症状,使正常的心理活动受到破坏。由此可见,感知觉对于维护人的正常心理,保证人与环境的平衡起着极为总要的作用。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感觉的种类是根据分析器的特点以及它所反映的是最适宜刺激物的不同而划分,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人体的表面或接近表面的地方,主要接受来自体外的适宜刺激,反映体外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内部感觉的感受器位于肌体的内部,主要接受肌体内部的适
6、宜刺激,反映自身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肌体觉。(2)知觉的种类根据不同标准,可以把知觉进行不同的分类1、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肤知觉等。2、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好社会知觉,物体知觉主要是对物的知觉,主要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主要是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和人际关系的知觉。四、感觉和知觉的特性(1)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1、定义: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受器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反之,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感受性也不尽相同。2、感受性变化的
7、规律(1)感觉的相互作用: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制约的,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或者提高,或者降低。例如:餐馆里看见端上来的食物颜色很好,你会觉得这道菜特别好吃微软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的感受性 强烈的噪音能降低色觉得差别感受性(2)感觉的适应: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视觉适应是最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3)感觉的对比感觉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同时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 产生
8、同时对比现象。例如“月明星稀” 明暗同时对比图相继对比: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例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水很甜。研究对比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4)感觉性的训练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一方面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例如: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辨认 40 多种黑色。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2
9、)知觉的特性 1、知觉选择性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不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知觉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主观因素: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人们会把之知觉为一个
10、正方体,这是因为人们在知觉对象时,把过去的知识经验参与其中,大脑对来自各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对刺激物中缺失的部分加以主观上的整合与补充,把客观事物知觉为整体。尽管图形中没有一个立方体,人们却会主观地把它知觉为一个立方体。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即物体各部分的关系,对物体各部分关系的反映则是知觉整体性的基础。一首歌不同的人唱人能知觉为同一首歌;而四条直线不同的组合则构成不同的图形。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
11、相同。哲学家看到的是万物复苏,想的是一年复始,万象更新,大自然在永恒的运动中保持着和谐;诗人看到的是风和日丽,潺潺流水;植物学家看到的是路旁栽的是什么树,河边长的是什么草,墙上开的是什么花。为什么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人的知识经验的不同)4、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条件,如距离、角度、光亮等的变化而改变,仍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主要表现在大小、亮度、形状和颜色等方面。1、 大小知觉恒常性 a. 观察者不受投射在视网膜上的物体映象大小的影响。b. 观察者不受物体与视网膜视象距离的影响。2、 明度与颜色恒常性(黑白系列,彩色系列)知觉恒常性是人适应环境极其重要的能力人类长期生活时间活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