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220192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市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市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市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市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市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农村市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摘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我国的农耕文化,而“农村市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我们必须保护好“农村市场”才能真正的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农村市场1 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民族是个拥有数千年文明传统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大国,它凝聚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智慧和精华。数千年文明传统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它是国家身份的象征,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也是许多民族、群体、社区的基本识别标志,它具有普遍性,是不同文明之间增进理解、促进交流的重要基础,是维护世界

2、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战略手段。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相融形成了人文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这个多民族多文化、以民族民间文化为优秀传统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工程。而我国经济化大发展的飞速进步,使我们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财富遭遇到了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艺术、历史、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传统和民间文化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

3、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2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农耕我国是个农耕大国,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农耕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着农耕文化的传统印记。农耕文化所造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基因。中国社会是城市和乡村相通的,以农耕文化为主导,在广袤的乡间社会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以农耕文化为主导未得到根本性的动摇。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溯源于原始先民的文化创造,但更多的产生于和流传于漫长的农耕文化社会环境之中,倾注着农民的世

4、界观和人生观,反映着农业社会的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民的共同创造成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特有的民间文化,这种文化氛围像空气与水一样滋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大众社会心态,所以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具有无可替代的人际和谐价值与文化认同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对我国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基于农耕文明的产物,无数在农业文明中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文化的功能性和制度化,依然以礼俗的样式积淀并深深嵌入于乡间社会中。由于乡间社会

5、地缘、血缘、亲缘关系的超稳定性结构的存在加上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相对稳定的承继。3“农村市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工业文明的急剧发展和大规模的缩小城乡间差距的运动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如果生态环境和文化土壤已经不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继承,那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难脱消亡的命运。而良好的“农村市场”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沃土。“农村市场”是各民族和各地区的生活方式的主要基地,是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土壤。 “农村市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体现出农耕性、地域性、民俗性、宗教性的特征,而农民作为文化的主体也作为文化的客体,与非物质文化

6、遗产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于农耕的农民的内心世界和记忆里。因此,应把文化保护与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旨在引导广大农民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享有其传统文化成果它应是农村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有利于唤起民众自然而快乐地参与文化保护,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保护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和优质基因的延续。民间艺术的土壤在民间、民间艺术的根在民间,要保护并将这些艺术传承下来。在自然地理、经济文化、观众审美意识诸因素的制约下,各地农村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演出习俗。 “农村市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季节性的制约,同时与传统节日、集市贸易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加强农村市场的规范管理,把非物质文

7、化遗产的立足点放在农村,掌握农村市场的特点,尊重农民的风俗习惯。4 结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民间,在民俗活动中成熟与发展,农村是它的主要市场,农民是它的主要群体。民间信仰与民间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本原性,其承载与传衍地区在广大的农村,因此,“新农村”发展战略,应把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管理和运用“农村市场” ,才能真正的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参考文献1刘守华.中国乡村变革与民间文艺j.民间文学论丛,1987,12,第 3 辑.2杨晓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c.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3刘锡诚.民俗与国情备忘录j.报告文学,2002,9.4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5,01.5程惠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和谐价值j.百色学院学报,2008,01.6宋建林.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著成绩c.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7刘魁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问题的反思j.民间文化论坛,200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