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饮食、茶、酒民俗.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221253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饮食、茶、酒民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外饮食、茶、酒民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外饮食、茶、酒民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外饮食、茶、酒民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外饮食、茶、酒民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饮食民俗概述 饮食民俗的形成 饮食结构和类型 饮食的惯制1、饮食民俗的形成 一经济原因:饮食民俗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制约。 二自然条件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饮食民俗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 三民族原因:各民族所处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变异,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自己所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 四宗教信仰的原因:宗教信仰饮食民俗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教义和戒律对教徒的约束力很大,因此,这类约束民俗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 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生食、熟食和烹饪三个阶段

2、。 生食。指原始人采集到任何果实以及抓到任何动物及鱼类等,均不用火烤,稍加处理就直接食用。 熟食。分烤食和煮食(炒食)两类。 烹调。是在熟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食物来源扩大了,也丰富了,从而也就有了主食和副食的划分。 2 、饮食结构和类型 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制方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其饮食结构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饮食结构是带有地区和民族特色。不同地方的饮食结构取决于当地的生产方式。 粮食作物是作为主食的重要原料;菜肴,即指饮食结构中的素菜和荤菜;饮料,常常作为饮食结构的补充,在生活中也不可或缺。饮料有酒、茶、奶等,其中又

3、以酒和茶为主。 3 、饮食的惯制 日常生活需要的饮食惯制。汉族:一日三餐 、 一日两餐 、一日四餐 。 岁时节日的饮食惯制。饺子、年糕、腊八粥、元宵(汤圆) 、粽子、月饼、重阳糕等。 礼仪饮食惯制。生日蛋糕、长寿面、交杯酒、 豆腐饭等 信仰上的饮食惯制。二、中国汉族饮食民俗 由于地方习俗、地理环境等差异,在漫长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人们所公认的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皖菜。鲁菜发祥于齐鲁文化的中心,山东。其与礼仪的完美结合堪称八大菜系之首。其中最著名的是“孔府菜系” ,它糅历代宫廷、官府、山东民间菜为一体,宋时已成为北方菜系的代表。明清时成为宫廷御膳的主体。孔府

4、菜之特点是用料广泛,上至山珍海味,下至普通瓜果;制作精细,讲究刀工精细,调味得当,工于火候;讲究滋补,高热量、高蛋白菜居多;极其讲究菜名与造型,此乃孔府菜之一大特色。如“当朝一品锅” , “御带虾仁” 、 “诗礼银仁”等皆有“天下第一公府”之特色。 “满汉全席”乃鲁菜中之极品,在清代成为宫廷御宴的代表品种。 “全席”包括南北名点名菜约 100 款。川菜发源于巴、蜀二地。其特点是重油重味,以麻辣见长。川菜讲究调料,且善于翻新。一块豆腐在四川厨师手中可做出十几种味。川菜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粤菜广州、潮州、东江三种地方菜组成,特点突出一个“杂”字。选料广而杂,鸟、兽、虫、蛇皆可入;口味

5、清淡,爽口生脆,大多偏甜;季节性强,有“时菜”之称。清末随着海岸通商,粤菜扬名欧美。苏菜又称淮扬菜,以苏州、扬州、杭州为中心。以清淡雅致著称,是“南食”的代表。选料多为鲜活河类;口味兼有南北风味,浓而不腻,淡而不寡;极讲饮食环境、饮食器皿、饮食风尚。常借船舶大摆宴席。饮食场所与工艺,雕刻园林,盆景,音乐,建筑,书法,装潢结合。使人在吃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陶冶。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菜肴为代表,具有浓厚的江南特点,选料多为鱼类河鲜,肉,禽,笋兼顾,料重味鲜。许多菜都含有寓意:“年年有余(鱼) ”, “早生贵子” (枣,花生,桂圆,荔枝) , “油炸烩” (秦桧) , “宋嫂鱼” ,

6、“东坡肉等” 。闽菜以海鲜著称,善制药膳。讲究味道醇厚。福建地方菜。湘菜湖南地方菜,以辣椒和熏腊食品为主流。与川菜之麻辣不同的是只辣不麻,口味浓厚刺激。湘人还多嗜苦,如苦瓜等。皖菜-安徽地方菜。多用沙锅烧炖食品,微火慢制,选料多肉、鱼,喜生蒜、香菜配肉,油重,咸中带辣。熏、腌、腊制食品也是其特色。除八大菜系外,鄂、陕、豫、晋诸省的烹饪也多有特色。古代不少文人雅士都精于烹调。孔子就提出了“七不食”的饮食标准“食殪而餲(饭变味) ,鱼馁而肉败(鱼烂肉腐)不食;色恶(食物变色)不食;臭恶(变味)不食;失饪(烹调不善)不食;不时(不熟或不到吃饭时间 )不食;割不正(刀工不好)不食;不得其酱(调料使用不

7、当)不食。 ”还主张不食动物内脏、虫、蛇等污秽,阴邪之物。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尝遍南北佳肴。他做的烧肉“慢煮火,少煮水,火候足时他自美” , “东坡肉”流传至今。陆游与东坡相反,喜欢素食,写了几十首赞叹素食的诗。明末清初剧作家李渔强调“鲜”是食物的本味,对“暴烩天物”深恶痛绝。另外,中国节日饮食也非常讲究。大者如:除夕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腊八的腊八粥,不仅各具风味,且包含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也是传统饮食文化不得不提的一朵奇葩。三、西餐礼仪 、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

8、轻轻放在膝上。、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

9、声音。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喝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如盘内剩余少量菜肴时,不要用叉子刮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

10、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8、吃面包可蘸调味汁吃到连调味汁都不剩,是对厨师的礼貌。注意不要把面包盘子“舔”得很干净,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面包,再蘸一点调味汁来吃,是雅观的作法。 9、用刀叉吃有骨头的肉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着吃。若想吃得更优雅,还是用刀较好。用叉子将整片肉固定(可将叉子朝上,用叉

11、子背部压住肉) ,再用刀沿骨头插人,把肉切开。最好是边切边吃。必须用手吃时,会附上洗手水。当洗手水和带骨头的肉一起端上来时,意味着“请用手吃” 。用手指拿东西吃后,将手指放在装洗手水的碗里洗净。吃一般的菜时,如果把手指弄脏,也可请侍者端洗手水来,注意洗手时要轻轻地洗。四、中国传统茶文化茶,原产我国川、滇两省,最初被作为药、菜用。西晋时成为接待贵宾、修身养性的媒介。南北朝时随佛教的流传饮茶成为祭祀神灵的高雅之物(今之填箱,上梁,死人皆用) 。唐时饮茶文化达到巅峰时期,唐人陆羽总结成茶经三卷,使饮茶从单纯的消食解渴上升为一种艺术“茶艺” 。陆被后人尊为“茶圣” 、 “茶神” 。宋代的茶肆更是遍布城

12、镇,时四川谚云;“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 茶大致可分为六类:绿、红、乌龙、白、花、砖(紧压)茶。绿茶六类中历史最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名品若西湖龙井,碧螺春,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香火鼎盛之地,据传说一年只采 365 片芽叶专供皇帝祭天、祖之用。 “蒙山顶上茶”与“扬子江心水”并称“双绝” ) 、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峰等。我市商南、镇安、山阳之茶亦此类。红茶全发酵茶。起源于明中叶,最为国外嗜茶者所爱。名品若祁门红茶,多供出口。乌龙茶介乎绿、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其特点也介乎二者之间。名品若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台湾乌龙等。其中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据传只有四株茶树,生于深山峭壁,每年仅产

13、 8 两新茶,极为珍贵。 白茶由采自福建的白茶树嫩芽尖加工而成,色白如银,素雅甘凉,历来为宫廷贡品。名品如“白毫银针”等。花茶出现于明、清之时,用鲜花与茶叶加工制成,使得茶、花之香交相辉映。紧压茶用粗大茶叶枝梢或绿、红茶叶末为原料,调制蒸压成不同形状。质地坚实,久存不变质,价格低廉。另外,近年生活节奏加快又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此只形式而非一类也。随着饮茶文化的不断深化和普及,形成了以下特征:A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饮茶规范,即“茶道” 。对泡茶用水、茶具、冲泡方法、饮用环境都有细致要求。明以前饮茶多用烹煮法,对水质要求极高。传说陆羽曾指“扬子江心水”为“天下第一泉” 。还说煮茶“山水上,江水中,

14、井水下” ,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茶经 ) ;诗僧韬光曾用竹管从灵隐山巅引水;清乾隆皇帝特制银井贮水。 茶具以瓷器、紫砂陶具为上品。瓷器中景德镇的白瓷最好。陶具乃品茶圣器,其特点是古雅、保味、不烫手。冲泡方法也十分悠关。古人是煮茶,最强调水温火候。陆羽说刚沸腾时为好,过则水老,有损茶香;现代饮茶是冲泡,茶不同所需水温不同,一般 80左右为宜,泡 3 分钟,壶不加盖。饮茶很讲究环境。一般说来,名人饮茶喜在竹下、林间、花前、雪后。普通人多在茶坊、茶楼。宋时茶坊已使用鲜花装点,挂名人字画,兼卖酒,有音乐伴奏。无论林间还是茶楼,真

15、正的茶客都讲究“品”茶而非“喝”茶。明代有品茶“十三宜” 、 “七禁忌”之说,对饮茶时的条件、设施、心情都有要求和讲究。认为“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 ”红楼梦41 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说“一杯是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 。 “品”追求美感,不求数量,必求质量,止渴次,精神愉悦主;“喝”则相反,追求快感,生理需要;“品”用时长,“喝”用时短。 B饮茶与宗教、文学、艺术等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修心养性的媒介。“天下名山僧占多” ,寺院、道观往往建在名山大川附近,环境清幽,云雾缭绕,有利于茶树生长。僧、道都讲求“静修” ,而打坐容易困乏,茶正好有提神醒脑的功效。故僧、道都爱种茶、饮茶,寺院旁往往辟有大片茶园。修行之人认为“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倡导“茶禅一味” 。中国文人饮茶、赞茶,以茶喻人。常以茶入诗入画。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