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水利部二 八年九月i目 录一 、 水 土 保 持 科 技 现 状 与 发 展 趋 势 .2(一 )水 土 保 持 科 技 发 展 现 状 .2(二 )水 土 保 持 科 技 发 展 趋 势 .3(三 )新 时 期 水 土 保 持 科 技 面 临 的 机 遇 和 挑 战 .5二 、 水 土 保 持 科 技 发 展 指 导 思 想 及 目 标 任 务 .6(一 )指 导 思 想 .6(二 )基 本 原 则 .61、面 向 实 际 ,理 论 研 究 与 生 产 实 践 相 结 合 .62、重 点 突 破 ,长 远 目 标 和 近 期 目 标 相
2、结 合 .73、兼 收 并 蓄 ,集 成 创 新 与 引 进 吸 收 相 结 合 .74、注 重 成 效 ,实 用 技 术 开 发 与 高 新 技 术 应 用 并 举 .7(三 )目 标 及 任 务 .7三 、 水 土 保 持 科 技 重 点 研 究 领 域 .8(一 )重 大 基 础 理 论 .81、土 壤 侵 蚀 动 力 学 机 制 及 其 过 程 .82、土 壤 侵 蚀 预 测 预 报 及 评 价 模 型 研 究 .93、土 壤 侵 蚀 区 退 化 生 态 系 统 植 被 恢 复 机 制 及 关 键 技 术 .94、水 土 流 失 与 水 土 保 持 效 益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
3、95、水 土 保 持 措 施 防 蚀 机 理 及 适 用 性 评 价 研 究 .106、流 域 生 态 经 济 系 统 演 变 过 程 和 水 土 保 持 措 施 配 置 .107、区 域 水 土 流 失 治 理 标 准 与 容 许 土 壤 流 失 量 研 究 .108、水 土 保 持 社 会 经 济 学 研 究 .119、水 土 保 持 生 态 效 益 补 偿 机 制 .1110、水 土 保 持 与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的 耦 合 关 系 及 评 价 模 型 .12(二 )关 键 技 术 .121、水 土 流 失 区 林 草 植 被 快 速 恢 复 与 生 态 修 复 关 键 技 术 .
4、12ii2、降 雨 地 表 径 流 调 控 与 高 效 利 用 技 术 .123、水 土 流 失 区 面 源 污 染 控 制 与 环 境 整 治 技 术 .134、开 发 建 设 项 目 与 城 市 水 土 流 失 防 治 技 术 .135、水 土 流 失 试 验 方 法 与 动 态 监 测 技 术 .146、坡 耕 地 与 侵 蚀 沟 水 土 综 合 整 治 技 术 .147、水 土 保 持 农 业 技 术 措 施 .148、水 土 保 持 数 字 化 技 术 .159、水 土 保 持 新 材 料 、新 工 艺 、新 技 术 .15四 、 主 要 土 壤 侵 蚀 区 水 土 保 持 研 究
5、重 点 .15(一 )水 力 侵 蚀 区 .161、东 北 黑 土 区 .162、北 方 土 石 山 区 .163、黄 土 高 原 地 区 .174、长 江 上 游 及 西 南 诸 河 流 域 .175、西 南 岩 溶 区 .186、南 方 红 壤 区 .18(二 )风 力 侵 蚀 区 .19(三 )冻 融 侵 蚀 区 .19五 、 水 土 保 持 科 技 发 展 保 障 措 施 .19(一 )深 化 水 土 保 持 科 技 体 制 改 革 与 创 新 体 系 建 设 .19(二 )建 立 与 完 善 水 土 保 持 科 技 政 策 与 投 入 体 系 .20(三 )构 建 科 研 协 作 网
6、 络 与 科 技 基 础 条 件 平 台 .20(四 )完 善 水 土 保 持 应 用 技 术 推 广 体 系 .21(五 )加 强 水 土 保 持 试 验 示 范 与 科 普 教 育 基 地 建 设 .21(六 )建 设 一 支 高 素 质 的 科 技 队 伍 .211全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人口众多,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 境问题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356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37%,平均每年土壤流失量 50 亿吨。近 50 年来,因水土流失损失的耕地达 5000 多万亩,平均每年约 100 万亩。以 2000
7、年数据分析,当年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在 2000 亿元以上,约占当年全国 GDP的 2.25%。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多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区和水源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 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在我国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中,水土流失涉及范围广、影响大、危害重,是生态恶化的集中反映,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因此,水土保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已明确把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建 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发挥“ 科
8、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科技贡 献率,推 动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年)和水利部制定的 水利科技发展规划(2001-2010),组织编制了本规划纲要。2一、水土保持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现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水土保持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基本确立了水土保持在我国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地位:1、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基础理论体系。通过长期水土流失治理实践、试验研究、 观察和测试,摸清了中国水土流失的基本规律,提出
9、了土壤侵蚀分类系统,建立了以土壤侵蚀学、流域生态与管理科学、区域水土保持科学为基础的中国水土保持理论体系。2、建立了一批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样板,总结出比较完整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理论与技术体系。基本建立起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法、模式和技术措施,逐步形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各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的综合技术体系。3、初步建立起水土流失观测与监测站网。在不同类型区建立起一些小区、小流域及流域等不同空间尺度的监测站点,开展了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冻 融侵蚀等不同形态和侵蚀作用力的水土流失观测。开始建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
10、网络和信息系统,信息收集和整编能力不断提高,为水土保持科研和宏观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4、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已颁布实施的技术标准涵盖了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竣工验收、效益计算、工程管护、 监测评价、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为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障。5、初步构建了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与教育体系。在服务生产的过程中,3水土保持科研和教育队伍不断壮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多,科研实验和观测手段不断完善。目前,全国专门从事水土保持科研或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相关科研机构达 53 个,水土保持科研人员 4000 多人。水土保持高等教
11、育稳步发展,全国设有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等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达 19 所,有 40 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水土保持专业研究生教育,现有博士点 9 个,硕士点 34 个,每年培养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二)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趋势水土保持科学的重点是研究水土流失地区水土资源与环境演化规律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过程,建立土壤侵蚀综合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发大会和 21 世纪议程均将土壤侵蚀防治列为优先发展领域。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土壤侵蚀和水土资源保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分析近年来国外水土保持学科发展动
12、态,可概括 为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建立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强调开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模型,扩展土壤侵蚀模型的服务功能,将模型引入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运移机理与预报研究。以美国、英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先后研发了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2.0),土壤侵蚀预报的物理模型,如 WEPP、EUROSEM、LISEM、GUEST、WEPS 等。2、注重研究手段革新。应用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推动水土保持的数字化研究;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对地观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开展了全球尺度的土壤侵蚀与全球变化关系研究。利用核素示踪技术和径流泥沙含量与流量
13、在线实时自动4测量等新技术,使得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过程的描述更加精细,水土保持科学逐步向精确科学发展。3、水土保持的理念不断深化,多学科交叉的趋势明显。将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江河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水土保持与提高土地生产力、区域生态修复、 环境整治,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安全、地质灾害等联系起来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不但深化了水土保持的理念,开拓了水土保持的研究领域,而且提高了水土保持在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4、注重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生态修复的研究。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有关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政策,并组织科研机构和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研究。 2005 年在西班牙召开的第 17 届国
14、际恢复生态学大会和第 4届欧洲恢复生态学大会,标志着恢复生态学的研究重心由北美开始向世界拓展。当前生态系统修复研究最受关注的问题是生态系统健康学说,主要包括从短期到长期的时间尺度、从局部到区域空间尺度的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功能,从区域到全球胁迫下的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其目标 是保护和增强区域甚至地球环境容量及恢复力,维持其生产力并保持地球环境为人类服务的功能。5、注重流域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河流健康相结合。自上世纪 80 年代在欧洲和北美,人们开始反思水土流失治理与河流保护问题。人 们认识到河流是系统生命的载体;不仅要关注河流的资源功能,还要关注河流的生态功能。许多国
15、家通过制定、修改水法和环境保护法,加强河流的环境评估,以实现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合理经营及河流的服5务功能。6、注重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问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研究应对策略。其中,植树种草引起的土地覆被变化(碳循环变化),土壤侵蚀和泥沙搬运引起的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进而与全球生源要素(C、 N、P、S)循环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等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三)新时期水土保持科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1 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
16、、消费模式”的战略目标。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我国地域广阔、生物气候与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人地矛盾突出,长期的土地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新的人为水土流失情况还会不断发生。我国的水土流失已成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保护水土资源任重道远。水土保持科技面临诸多挑战,突出的问题是:1、我国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机构和队伍不稳定,缺乏全国性组织协调机构,难以 组织和协调多部门开展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高研究实效性。2、科学研究与示范推广经费投入严重
17、不足,与新时期国家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工程对水土保持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支撑的要求不相适应。63、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与监测技术、监测标准尚不完善,已有的监测数据完整性与可比性差,且使用效率低、缺乏数据共享的机制,严重制约水土保持科学的发展。4、水土保持科研、教学机构受体制与投入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的影响,造成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需求脱离,一方面大量研究成果难以转化,另一方面水土流失治理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二、水土保持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及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和饮水安全为目标,全面提升我国水
18、土保持科学研究水平,解决国家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中重大科技问题,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生态建设为重点,强化水土保持若干重大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区域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科技支撑,全面推动水土保持科技发展,防止新的水土流失,逐步减缓现有水土流失强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二)基本原则1、面向实际,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生产实践的紧迫需求出发,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结合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特别是国家重点项目,研究解决重大关键性技术问题。坚 持理论研究与技术推广应用相结合,公益性研究与市场化开发相结合,生 态、 经济 、社
19、会效益相 结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72、重点突破,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水土保持科研领域面临着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实 施重点跨越, 优选一批 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影响重大的项目,集中力量,攻破难点。同 时,依据水土保持学科发展与国家土壤侵蚀治理的需求和国家投入能力的客观实际,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引领科学研究的前沿,推动水土保持学科发展与水土保持工作。3、兼收并蓄,集成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根据我国土壤侵蚀的特点,研究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治理途径,特别要倡导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和消化再创新。广泛研究和应用推广水土保
20、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提高水土保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内容。在自主创新的同时,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际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最新科学理论与研究成果,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科技新领域。4、注重成效,实用技术开发与高新技术应用并举水土保持既是一门传统行业,也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一方面注重实用性强、易接受、投入少、成本低、见 效快的实用技术的开发、集成与传统工艺的改造;另一方面要跟踪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全新的技术手段,拓宽治理的途径,提高治理的速度与效益。(三)目标及任务目标:到 2020 年,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集国家、地方与企业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体系;建设一批集土壤侵蚀监测、科学研究、试验示范、人才培养、科学普及为一体,高水平的水土保持科技园区和一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