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双重影响胡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不仅深刻地改变了我国经济领域的面貌,同时,也在人的思想领域激起强烈的共振。事实上,任何经济变革,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运作过程,而是一个“经济-意识形态”双向运动的过程,它必然伴随着新旧观念的剧烈摩擦和人生价值的重新定向。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行动灵捷、最少传统观念的知识阶层的群体,自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敏锐的感受力,并相应地逐步调整、更新自己的观念系统和行为习惯,其中,变化最大、最快、也最为关键的,就是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对于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近来已有一些研究成果问世。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趋向于肯定
2、,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思想,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极佳的外部条件,从而有利他们确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也有些研究者担心市场经济必然会导致拜金主义膨胀,使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向混乱。本文认为,正如任何事物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一样,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也不是直线式和单维型的,而是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同时并存、相互交锋、复合作用着的。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更新,但又使其呈现复杂化、多元化的态势人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社会条件决定的。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又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视野相当狭窄。同
3、时,封建大一统帝国的强权统治,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显著的内倾性:儒学强调在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反省人的社会本质,道家强调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反省人的自然本性,佛学则强调在静坐苦思中完善自我人格,达到“无事于心、无心于事、空而灵、虚而妙”的境界,这种思想倾向对构成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价值准则的影响是深远的。建国以后,又长期实行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价值导向上的一元化也逐渐演变为专制化,人们的创造精神和自主能力得不到重视和发挥,其结果是:既阻滞了经济发展,又抑制了精神解放,整个社会缺乏活力。市场经济的确立,首先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社会重构了利益格局、经济杠杆的作用日益凸现,这一
4、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思路,为他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的参照系,另一方面则从大范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如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务实观念和正当利益观念等等,在大学生中普遍获得了青睐与张扬毫无疑问,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热情的主要投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方位改革。认识改革、参与改革、献身改革是近年来大学生中最有认同感、最有凝聚力的口号。究其缘由,就在于大学生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已经与改革的进程紧密融合在一起了。改革开放有前途,大学生就有前途,这是相当多数大学生的共识,因此,市场经济所弘扬的各种观念,作为一种社会导向和未来挑战,几乎立即赢得多数大学生的共鸣,从这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
5、的发展,确实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更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观念的更新过程往往是新旧思想意识的冲突、嬗变的过程。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但同时也导致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一定程度的模糊性。步入改革期之初,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显现为“找回自我、渴望成才” ,他们不再信奉那种盲目顺从与闭关白守的价值取向,那时,校园里阅览室座无虚席,学术讲座人满为患。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全方位变革,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又添上了“忧国忧民、参与社会”的印记, “西方思潮热”曾一度热得烫手。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又开始倾心于“注重实用、偏求功利”的价值观念。在
6、各类调查统计中,持“人生价值既在于对社会作贡献,又同时取得社会的报酬”人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一直到今天,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仍处于急速地动荡、演变和组合之中。总的趋势是,追求新思想、新观念的多,而对传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日趋淡薄,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三潮交汇中,价值取向已呈现多元分流状态。如何正确认识这种由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必然现象,并作具体地归类分析和区别对待,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带有紧迫性的课题。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他们知识的更新和才能的发挥,但又容易产生对政治修养的淡化简明地讲,市场经济就是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
7、主要是依据效益来进行的。如果投入的劳动、资金等没有效益,那么这一切等于都投入到“黑洞”之中,这一事实无疑给大学生知识更新和才能锻炼注入了现实的动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不再把培养个性与才能看作是教师“假大空”的说教,而视为将来安身立命的基本要素了。许多学生想方设法联系各种渠道磨练自己“下海游泳”的本领:业余当推销员、咖啡厅服务员、家庭教师、外语导游、甚至炒股票、打短工, “学府商潮”由南向北大举推进,就连不少学生干部也把重心放在提高自己的组织、交际和演说等能力上,甚至这本身就是他们竞选于部的动因。对于那些能提高“经济效益”的课程更是倍受学生关注,选修市场学 、 国际金融 、 证券与投资等课程的人
8、数越来越多,外语与计算机一直被学生称之为“重点中的重点” ,认为这些是“真才实学”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些政治理论课,听课学生往往不足七、八成,即使来了,有人也是心不在焉。对政治活动则采取“一避二混三通过”的策略,有的甚至将政治修养与市场经济的需要对立起来。据青年研究报道的抽样调查结果,大学生中认为“什么党来领导都可以,只要为人民谋幸福” ,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持“无所谓”态度的人占相当的比例。他们所钦佩的英雄人物已不再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向社会不平提出挑战的反叛人物,而是一些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成功的人。可见,目前这种对政治立场、政治信念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既缺乏理性
9、自觉,也少有发展兴趣的现象已有一定普遍性。此外,随着高校导入竞争机制和社会人才观的变化,大学生们日益注重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注重职业性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置身于太平洋西黄金海岸与长江金三角交汇要冲的上海大学生中,许多人期望“工资较高、能发挥特长、社会地位高、工作节奏快”的职业。“哪里艰苦哪里去,哪里需要哪安家”的职业取向日趋虚化,一心向“外”(外国、外资企业、涉外单位)成为时髦。这种具有务实性、开拓性、注重经效益的职业价值观显然与传统的“重义轻利、默默奉献”的价值观形成冲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蓝,然而人才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才首先有一个走什么道路、为谁服务的政治立场问题,引导大学生正视这一
10、问题,就需要引导他们重新认识成才观念特别是人才的素质结构。大学生充分重视知识更新和才能发展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把德智体这一有机整体割裂开来,重才能而轻政治,其结果,势必是事与愿违,这是值得高度注意的。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商品意识和正当利益观念,但也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倾向我国高等教育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材基本上是以“书生型”为主,其内向、谦逊、长于逻辑思维、重义轻利、不善交际等个性特点,虽然对于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深入钻研书本有一定帮助,但却限制了他们自身其它重要能力的发展,如创造能力、自主能力以及现代社会所必备的商品意识、社会活动能力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书生型”模
11、式的社会基础,如今,大学生不仅从理念上,更重要的是从实际生活中切实感受到“走出书斋、实现自我价值”的迫切性,商品意识、价值规律以及合理的利益观念已逐渐成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中基本的组成要素,他们的需要、情感、意志以至日常行为都开始与这些要素密切相联。具体的表现在:对于“空对空”的宣传不感兴趣,昔日“言必称义、口不言利”的清高形象已为世俗化、功利化的态度所替代;理直气壮地追求合理的自我利益;对社会现象和群体行为的判断越来越具有商业头脑,热心参与各种有一定酬劳的社会实践活动;“会赚钱”的学生受到钦佩,死读书的学生遭到轻视;生活方式也日益开放化:上酒吧、下舞池、唱卡拉 ok、度周末狂欢这些前几年还不为
12、多见的现象现在已以为常,是好事还是坏事?应当说,其中的利还是大于弊。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道成长的“新生代”大学生自然更有其时代的适应性,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达到统一的追求,对此,我们不必作过份反应,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但是,对与此同时在校园里开始蔓延的拜金主义倾向却不可以掉以轻心,其原因首先在于这些年来大学生吸收较多的是竞争的观念、等价交换的观念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听得少了。既然要发展市场经济,总要把利润放在第一位,总要讲等价交换,结果,这种价值导向的误导,使一些大学生对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缺乏认识。其次,既然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按价值规律办事,实现使用
13、价值和价值的交换,商品生产的目的也在于追求价值,因而,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一些企业、个人利用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不惜损害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来谋取暴利,加之社会上相当普通地存在着“脑体倒挂” 、 “分配不公”的现象,这些外因对大学生的思想均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现在,有些学生几乎不在意基础知识和专业的学习,甚至厌书厌学,有的学生上一节课,BB 机鸣响了四、五次,整天沉迷在生意经中,他们把金钱看得很重,相信“金钱就是力量” 、 “金钱不是万能,但没钱却万万不能” ,有的甚至倒卖伪劣产品,这种对精神动力的淡漠、对金钱功效的崇拜现象,已严重地影响到一些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寻,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14、,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四、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强化,但又使他们对人生价值评价出现多重标准,容易产生个人与社会的错位反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空间空前扩大,加上我国对外开放,各种西方思潮随之而入,可以说,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的,他们热切关注市场经济的进程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独立地观察社会,透视人生,他们对教师和家长的过多管教感到厌颅,对结论性的观点要求有逻辑说服力的论据,正是在这种祟尚个性、祟尚自主的自我意识催动下,大学生日益表现出思想主体化的特征,渴望成为人生道路上的的强者,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急切地想抓住时
15、代提供的这次机遇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在全社会改变了过去从上到下一律只讲集体发展,讳言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的同时,又产生了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评价的多重标准:有的以对社会的奉献多少和创造力大小为标准,有的以“含金量”的多少为标准,有的以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权力大小为标准,有的则以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为标准。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向是不少学生伴随着过去人生价值体系的否定性思考,出现了在人生价值目标上的迷失或偏离。西方哲学思潮的输入与传播,对此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大学生们所“热”的哲学,并非是那种自然的元哲学,而是人生哲学。西方人生哲学的自我至上价值观与大学生膨胀了的自我意识,在一种反传统、
16、反主导文化的轨迹上汇合在一起,使他们对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道德原则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日趋淡漠,一些学生的自我观念已开始滑向自我中心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他们对“螺丝钉” 、 “老黄牛“铺路石”所象征的集体主义精神存有逆反心理,从“我”出发来评判事物,确定言行。同样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诲,一些学生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推祟备至,而对“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这段话则知之甚少,或干脆不以为然。所以,对这部份人而言,所谓“多重标准”的背后实际上仅有一重标准,即自我的价值存在。当然,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对人
17、生价值既不赞成“毫不利己”式的利他主义,也不同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式的极端利己主义,而是主张“公私兼顾”的人生价值观,可以认为,这种价值观目前在大学生中占有主导地位。当然,在兼顾公私时, “公”与“私”各占的比重是因人而异的。确实,人生价值的特点,首先在于价值关系中的两重性,人既有自身的需要,要求社会和他人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同时又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其次在于价值表现上的能动性,人既是价值的承担者,又是价值的创造者。再次在于价值取向上的社会需要性。符合社会需要并被社会肯定的人生便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因此,在当前要认真重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
18、值的各种关系,既扬弃否定自我的虚幻的旧的群体意识,同时也摈弃忽视乃至无视集体和社会的唯我至上的思想意识,使个人与集体、社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辩证地统一起来。前些年大学生谈论较多的,是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而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间相互依存、制约与促进的关系则缺乏理解,这是当前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导向过程中的难点之一。这一代年轻的知识分子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将把他们推上共和国 2l 世纪的历史舞台,所以,更多地引导学生以面向未来的眼光看待现实,超越由现实问题引起的种种困惑,更多地倡导一种“必要的牺牲”精神,求得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利益的统一,对于这一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荡涤中健康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总之,现时代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介期,全社会一时难以确立有共识的新的主导价值观,因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反反复复的分化组合,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现象,其表层特征是价值取向上的浮躁、紊乱,以至一定程度上的无所适从,这是一个终究会被摆脱的阶段,此阶段所发生的一切,都会成为新的价值观确立之前的“反铺垫” 。只有深入地研究这一阶段的发生、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以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正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前沿”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