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 城 巷 深张湘涛丽江古城的老街老巷确实是很有名的,曲里拐弯,细长幽深,青黛色的石板,平滑似水,静静地躺着,光亮如镜的青石板,仰望苍天,背倚大地;瘦瘦的肋骨上,细嫩的赤脚板走过,厚厚的千层底走过,抢眼的绣花鞋走过,叮叮当当的高跟鞋走过;走过了春的芳香,走过了夏天的幽凉,走过了秋的渴望,走过了冬天的森严,走过了平平淡淡的日子,走过了红红火火的时光。季节的轮回,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在老巷男女老少的脚底下更迭,巷子里的故事在几百上千年的时空里延续与流传,纳西人的文化底蕴就这样在老巷的延伸中变得这么深远与耐人寻味。古城最初是在日聚夕散的乡村露天集市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在纳西语中称丽江叫“衣古堆” ,
2、一般译为“江湾之地” ;最初称丽江古城叫“衣古芝” ,意为“衣古地的集市” ;有些金沙江沿岸的纳西人也称古城为“衣古” ;而丽江坝区农村的居民则多称古城为“古奔” ,意思是“用背来的货物做生意之地” ,或认为是“粮仓之村” 。 “衣古”过去也指现在位于古城北面象山之麓的“吉瓦村” ,这是个很清幽的村子,那里有很多泉水从大树和古岩下迸涌而出,形成一道道清流。因此汉语称这村为“清溪村” ,纳西人又称这儿的泉水为“神米吉” ,意为石榴水,是因为过去村中多石榴树,还是取其清溪流荡如石榴状,尚未知晓。但是,这是丽江古城的开始,是生命之源的地方,是有人大规模居住的开始。就在这附近形成了丽江古城最早的集市“
3、衣古芝” ,古城的汉语名称在元代是“大叶场” ,明代称“大研厢” 、清代称“大研里” ,民国称“大研镇”。 “大研”一词,民间相传是因古城所在的台地因形似大砚台,城西南又有神圣的文笔山,著名的明代纳西土司木生白便取其巨笔大砚、文脉旺盛、地灵人杰之吉祥寓意而取古城之名曰“大砚” ,古音“砚” “研”相通,因此后来就写成了大研,这就是丽江古城大研镇的开始。在纳西族的历史上,明代对纳西人来说是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是因为当时的纳西的统治者深得明王朝的信任和倚重,被视为“西南屏障”的木氏土司这个人相当开明,在政治经济上不闭关自守,积极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广交中原名士,从内地引进文、医、
4、教育、建筑、开矿、艺术、工艺制作等方面的人才俊杰到丽江。明洪武十五年(公元一三八二年),在古城设“丽江军民府”府署,丽江古城很快成为纳西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木氏土司建筑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如以石和木为材料建盖的 3 座大型牌坊、木家院、皈依堂、玉皇阁、三清殿、光碧楼、经堂、家庙、万卷书楼、玉音楼、议事厅等。这一段时间,是丽江古城大规模建设的开始,老巷由此开始产生,并慢慢地向周围延伸,经过几百年上千形成了今天的格局。纳西人的木氏土司在建造自己的宫殿式建筑群和建构古城时,虽模仿中原风格,但又不忘将它植根于地方和民族传统,未像大理城等效法中原“方形根基”的传统建筑模式,始终保持自然
5、形态平面。木府的座向未按照以“座北朝南”为佳的中原风水理论,而是根据纳西族喜欢朝向太阳和东方属木,木原为纳西东巴教中的神秘崇拜物,(明朝洪武皇帝将“木”赐为纳西土司之姓,真有天作之巧)因此欲得“木”之气而盛的想法,座西朝东。明末到丽江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记曰:“丽江诸宅多东向,以受木气也。 ”古城周围也不筑城墙,听当地的一些老人讲,不筑城墙的原因是木氏居于城中,一筑城就将形成一“困”字,无异于把“木”困住。后来据丽江历史文化记载,知道木氏土司不筑城墙的做法与他们那种不想坐井观天困守边隅,力图容纳百川之河,海阔天空地发展的思想,是分不开的。同时,他们广纳天下俊杰,博采众家之长的开放襟怀和明智策略是
6、一脉相承的。清朝统治者在丽江实施“改土归流”后,曾一度在古城筑修城墙,但后来不知为何,时间过得不久,就处处坍塌,百姓也不以为然,很快这短命的城墙就了无踪影。看来历来八面来风的丽江古城天生就讨厌中原很多古城那种困守一隅,封闭萎缩的小家子气,这也许是古城特有的风格。丽江古城在历史的轮回中断延续,就像老巷里不急不缓的岁月。古城里的人具有的闲散的感觉,让我感觉到古城历史的厚重底蕴,今日城市的喧哗已慢慢地渗透进这原本寂静的小巷,三三两两的人在道上走,纳西老妈妈背着背篓,有时候也成群结队的走过,背篓里盛满了小商品。过不多久,三五成群的纳西老人手里提着乐器,有的还一边理着胡须,一边哼着小调儿,引得路边的行人
7、好奇地盯着他们看。古城的小巷这里是很有幽远深长的,古城里没有超过三楼的建筑,不知是否为了保持原来古朴的感觉,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从两边的建筑物望去,小巷深深,望不到边。在拍摄照片的相机的长镜筒里,我发现古城小巷带着些江南的味道,无论是这凹凸不平的石板路,还是两边低矮的小楼房,还有似曾相识的红字对联和雕花木刻。古城老巷里的老屋,容颜依旧。条石的地基历经风雨剥蚀,已是苍褐斑斑,苔绿点点,不知记录了多少动人的故事,不知蕴含着多少沧海桑田;木楼上雕花的窗格朱颜未改,殷红依然。这一扇扇的窗格子不知望穿了多少秋水,不知晾挂着多少绵绵情意。尽管如此,这扇扇古朴的窗门,启闭之间,牵系着的哟,肯定是红尘爱恨,人
8、间悲欢离合。门前的廊柱上,这一串一串黄鲜鲜的苞谷,吊起了的不仅仅是金色的秋天,更是荡漾着人们甜蜜的梦幻。在小巷的每家屋檐下,一嘟噜一嘟噜红红的辣椒,挂着乡村朴素的风景,宣扬着生活火辣辣的酣畅。而小巷边上清流澈如镜的水,欢快地流淌着,这古色古香的建筑,这苞谷,这辣椒,这水,这小巷深深是正如江南水乡?还是一幅纳西人创造的宏伟画卷。古城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水。这些水由于来自上游人烟稀少的山间田野,水质清凉透亮,没有污染。她以三道水系流进城内,并以古城四方街为中心随辐射状开辟的街巷路线流出城外。据资料记载,丽江祖先在元代开了一条西河,河水水位高于古城片区。到明代,木氏土司为改变城内雨季泥泞及膝,旱季风
9、尘扑面的现状,便利用西河水可以流贯古城每个角落的便利,动员居民沿河水走向起盖房屋、修建铺面,使丽江古城形成以主要街道依傍主河道,小巷居民临支渠,泉水穿街过巷、穿墙过屋的供水网络。而古城里的水因之是活水,因而显得比江南水乡静幽的水更多了些灵气和韵味。水在古城是维系纳西人生生世世的生活之泉,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只是感谢先人们提供的水源,和美好的环境,绝对未曾想到过他们日日司空见惯了穿街过巷的流水,如今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人前来观看,成为当今世界的焦点,以至于令他们为动容和感叹。纳西古乐的琴声悠远,流淌在小巷的每个角落里,把古城的情愫梳理成低沉的曲调,时而昂扬高亢,荡气回肠,时而幽婉低回,如泣如诉,溅
10、落的一滴滴音符,在小巷的青石板上默默地流淌,倾诉着古城老巷的历史与记忆。几位相邻的老友聚在一起,额头上都是沟壑纵横,相逢时点个头,任随笑意在皱纹里歌唱。阳光下,你扯过来一张板凳,他递给来一卷烟叶,把陈年往事装进旱烟,将满腹的心事悄悄地倾诉,心事就如张扬的烟雾,最后又缭绕飘散在各自的心中。三五个稚童,在古城的小巷里躲迷藏,一个孩子喊着:“一、二、三、四我来了” ,就到处寻找着伙伴们。忽然,一声清脆的叫声从小巷深处传出来, “我抓住你了”,这一叫声,叫响了多小如梦的童年,孩子们这一拉一拽,这嘻嘻哈哈的笑声,不仅唤醒了沉寂的古城老巷,这光亮石板,还有这纳西人纯纯朴朴的现代生活。古巷深深,一株株绿色的杨柳树,洒脱飘逸,片片绿叶在流水微风中摇曳,张扬着盎然的生命旋律,似乎在怀念着什么,又在忘却着什么。身后的古城不仅没有因为自身的古朴而衰败,相反,这古城老巷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也许,古城老巷的魅力就在于此。 古城的老巷呵,这是纳西人的生命与灵魂,是纳西人永远不尽的思绪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