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就业再就业形势分析及战略构想课题.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224781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山市就业再就业形势分析及战略构想课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唐山市就业再就业形势分析及战略构想课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唐山市就业再就业形势分析及战略构想课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唐山市就业再就业形势分析及战略构想课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唐山市就业再就业形势分析及战略构想课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唐山市就业再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思考张雪梅 刘舸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就业。我国有 13 亿人口,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重要、都复杂和艰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继续实施 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这是我们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成重化工型,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加之传统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再就业工作一直是影响我市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

2、水平提高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上看,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市就业形势仍较严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争取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社会安定和谐的良性循环。一、唐山市就业再就业形势分析(一)从总量上分析我市就业形势总体基本稳定,就业和再就业水平稳步提高,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到 2007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 407.31 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 132.23 万人,比上年减少 2.54 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153.65 万人,增加 7.96

3、 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121.43 万人,增加 2.45 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 7万人,有 3.1 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5%,低于省达控制目标 0.35 个百分点,控制在了社会可以承受的幅度以内。(二)从结构上分析1、行业结构就业情况 第一产业 2004 年从业人员 154.50 万人,2005 年 141.64 万人,比上年减少了 8.32%。2006 年 134.73 万人,比上年减少了 4.88%;第二产业 2004 年从业人 员 131.90 万人, 2005 年2138.72 万人,比上年增加了 5.17%。2006 年 145.69 万人,比上

4、年增加了 5.02%;第三产业 2004 年从业人员 100.17 万人, 2005 年 107.81 万人,比上年增加了 7.63%。2006 年 113.99 万人,比上年增加了5.73%。从行业就业结构情况看,行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逐步提高,其中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人数最多。2、所有制结构就业情况 国有经济单位从业人员 2004 年 57.18万人,2005 年 46.83 万人,比上年减少了 18.1%。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员 2004 年 5.75 万人,2005 年 5.86 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91%。2006 年 5.84 万人,比上年减少了

5、0.34%;其它经济单位从业人员 2004 年 20.10 万人,2005 年 33.38 万人,比上年增加了66.07%。2006 年 34 万人,比上年增加了 1.86%;私营企业从业人员2004 年 36.41 万人,2005 年 40.71 万人,比上年增加了 11.81%。2006年 44.95 万人,比上年增加了 10.42%;个体劳动 者 2004 年 66.51 万人,2005 年 77.25 万人,比上年增加了 16.15%。2006 年 79.21 万人,比上年增加了 2.54%。从所有制结构就业情况看,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人员继续减少,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大幅增加。3、城乡

6、结构就业情况 城镇从业人员 2004 年 108.55 万人,2005年 106.10 万人,比上年减少了 2.26%。2006 年 120.53 万人,比上年增加了 13.60%;乡村从业人员 2004 年 278.01 万人, 2005 年 282.07 万人,比上年增加了 1.46%。2006 年 273.88 万人,比上年减少了2.90%。从城乡结构就业情况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止降回升,表明我市在就业总量保持增加的同时,就业质量已经有所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二、唐山市就业再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就业形势较严峻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从总量讲,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压力仍然很大。03

7、 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8%,04 年为 4%,05 年上升到 4.08%,06 年上升到 4.35%,07 年3略有下降。与沿海兄弟城市比失业率明显偏高,06 年青岛登记失业率为 2.94%,温州为 2.5%,宁波为 3.31%,大连控制在了 2.9%。从供给方面看,07 年全市城镇劳动力供大于求 4 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约 40 万左右,从这两个口径看,劳动力供大于求 44万人左右,所以,就业 形势较严峻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二)资源型重化工结构比重过高,造成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甚至绝对减少我市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煤炭、钢铁、电力、建

8、材、机械、化工等骨干行业为主体的重化工业体系。年工业增加值,均占全市 GDP 总量的 60%左右:占财政收入的 70%以上,占全市就业人口的 50%以上。也就是说,我市多数就业岗位依赖于这些重化工产业来提供。而这产业资本有机构成和技术构成较高,都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比,投入同量资本吸收劳动力的数量会相对减少,甚至会绝对减少。结 果是经济高速增长,就业却相对减少,失业率不断提高,这是造成我市就业压力大的症结所在。从上面行业结构就业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市第三产业就业增长与第二产业相比增长缓慢,而且有下降的趋势。多数就业岗位由第二产业的重化工企业来提供,就业结构严重不合

9、理。(三)民营经济发展较慢比重较低,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截止 2006 年底,我市民营经济单位个数 27.95 万个,其中,民营企业 1.48 万个,个体工商户 26.47 万个。总体讲,数量偏少、规模小。对劳动力吸纳率较低。2006 年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为 120.53 万人,其中私企 10.18 万人,个体 19.76 万人,民办非企 0.8 万人。其余多属于国有、国有控股和集体企业吸纳的劳动力,民营企业只占 39%左右,远远低于其他兄弟城市。(四)技能人才短缺矛盾十分突出,造成结构性失业从供需总量看,目前全市仅铸、车、 铣、钳、 焊工每年需求缺口就达 2 万人。随着曹妃甸工业区等一大批重点项

10、目的相继开工建设,预计到 2008 年技工缺口将达 12 万人,到“十一五 ”末,缺口将达到 20万人。从结 构看,目前我市高级、中 级、初级 技工比例为 3:57:40,全国平均水平是 5:35:60,而发达国家比例为 35:50:15,相比之下,我4市技术工人技术等级结构差距明显,高技工比例明显偏低。(五)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较慢我市小城镇建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至 07 年城镇化率达到48%,虽然高于全国水平,但与全国同类城市特 别是沿海城市比还有较大差距, 按照目前城市化进程的一般划分标准,我市城市化率处于初中级阶段。而且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小城镇

11、的规模小,集中度不高, 产业基础薄弱, 发展后 劲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大多数小城镇仍处于形态建设阶段,且有“ 千镇一面”的现象。较低的城 镇化率阻碍了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延 缓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速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三、应对唐山市就业再就业问题的对策思考由于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 需求,依 赖于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岗位的影响非常大。我市作为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结构尤为紧迫。(一)产业结构调整应以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重点。我市作 为资源型重化工业城市,重化工产业占主导,第三产业发展较慢

12、,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较低,目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只有 28.9%。因此,我市 扩大就业的关键 ,是加快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怎么转型和发展,作为唐山市来讲,必须立足唐山的现有实际,一方面是在充分发挥现有重化工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向深加工、精 细加工和关联产业发展,实现上游产业的资金密集型与下游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的有机结合。这样,既发挥了现有优势产业的优势、优化了结构,又增加了就业。而不是甩掉现有重化工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另一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如陶瓷、食品、纺织、服装等劳动 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餐饮、商贸

13、等传统服务业,加快推进教育、文化、体育、旅游、信息通信和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当前正是发展第三产业的最佳时期,根据国际经验,人均 GDP达到 1000 美元是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的转折点,我市 2006 年人均GDP 已超过 4000 美元。因此,我 们应抓住这 个机遇,加大对第三产5业的投入,尽快实现结构转型,扩大就业。(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应重点扶持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发展微型和中小企业,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发现,这也是一个就业增长点。目前一个统计上的规律是,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一是其全部企业的 99.5%以上是中小企 业,二是微型和中小企业平均就业人数为 9

14、至 15 人。然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其每千人口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数量平均在 40 至 55人;全部劳动力在灵活职业、微型和中小企业就业的比例在 65%-80%范围。而生产 力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行政管制程度较高的国家,每千人微型和中小企业的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并且在灵活职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就业劳动力的比率也要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比例。到目前为止,中国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量仍低于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 20 世纪 50 和 60 年代的水平。为此,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微型和中小企业。目前,我市全部工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大约 75000 多个,其

15、中,中小型企业 2000 个左右,大中型企业 200 多个,个体经营户大约 7 万户,吸收就业主要靠大中型企业和个体经济户,中小型企业占的比重较小,吸收劳动力数量较少。而 发展中小企业关键是政府有关体制的创新和行为的规范:一要放宽对微型和中小企业创业和经营的政府限制;二要减轻税费,废除抑制微型和中小型发展的收费与罚款体制;三要形成促进微型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体制,全面贯彻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三)所有制结构调整应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应在继续搞活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同时,大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应坚持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富民强市的战略举措来抓,突出发展与提高并重,积极落

16、 实鼓励扶持政策,努力创优发展环境,为此:一要大力推进民营经济的制度创新。即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引导民营企业朝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迈进,实行现代化管理,引导企业破除作坊式、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二要制定符合民营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即出台对符合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民营企业制定并实施奖励措施,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的民营企业制定并实施限制措施。三要改进招6商引资工作促民营经济发展。即加大对大项目(投资额在亿元以上)和外向型项目的引进力度,特别是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出口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项目,为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切实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四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主要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切实

17、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继续优化政策环境,增强民间投资信心;强化宣传,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在社会上形成“ 重商”、“亲商”、 “扶商 ”,在企业和群众中形成“敢富”、“ 争富”的社会氛围。(四)城乡结构调整要以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就业为目标。一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坚持农村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提升档次,扩大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发展、壮大一批 龙头企业, 带动农副产品储藏、保鲜、加工和运输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引导农民就地转移就业。二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创新城镇管理和建设体制,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金和外资参与城

18、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促进中小城镇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向城镇集中,使城镇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三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继续深化户籍、土地管理和劳动制度改革,清除制约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 村劳动力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加强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乡三级农 民就业服务网络, 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就业信息、组织 培训及维权服务。四要大力发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通过政府搭台、市场推动、信息引导、 规范服务等措施,依托各级劳务输出机构和省市驻外机构,促进劳务输出的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劳务输出规模和层次,切实减轻农民外出务工的风险。(五)再就业结构调整应鼓励非正规就业。一要根据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制订和实施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优惠措施。具体包括放宽从事社区服务业的准入政策,鼓励人们根据需要进行创业,对于从事社区服务业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帮助、指导和扶持等。二要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管理。逐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管理体制,承担为非正规劳动组织以及从业人员提供服务、指导、管理等职能。 三要设计 与灵活就业形式相适应7的安全保障方式。要很好地解决社区服务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问题,解除从事社区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保障劳动者合法权利的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