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品读中感悟人文内涵人教社语文六(上)册第一、二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金华市婺城区莘畈小学 裴吉圭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仁:非常感谢市教研室再次给我机会,让我与大家一起学习探讨。去年我曾与大家一起学习五上第三、四单元的教材分析。今天我们要走入六上的精彩空间。新课改已经进入最关键的时刻,作为新课改的排头兵,我觉得我们要始终记住: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构建学生的人文世界。 ”惟其如此,课改的目标方能如期达成。下面我就本册第一、二单元的教材与大家一起学习商讨。一、品读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感受大自然” 。围绕这一主题,
2、编者选编了一组文质兼美的课文, 山中访友向我们传递了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情;山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雨景图;草虫的村落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草虫世界;索溪峪的“野” 给人无限美感,让人返璞归真。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大自然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倾听、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与他互诉心声。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 。包括:选编的课文詹天佑 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 中华少年 ;配套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这两组教材具有一个明显的共性:人文内涵非常丰富。第一单元的课文有别于一般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尤其是在精读课文中。作者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都极其充分地“人化”
3、了,这是“自然的人化” 。人和自然又融合在一起,那是一份人化的自然。 “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 ,其中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第二单元的课文中,我们会认识两个杰出的人,詹天佑和季羡林。他们因为爱国而为人仰慕、他们的杰出又显现出了拳拳报国之心。 “爱国”显“杰出” 、 “杰出”现“爱国” ,人文内涵也非常丰富。老师们要根据课文教学目标,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二、品读课文。(一) 自然的人化 人化的自然第 1 课:山中访友自然的人化:这一课,作者用诗一般奇特美妙的联想和想象把“自然” “人化”了。在作者的笔下,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
4、 , “山泉、溪流、悬崖、白云、云雀”都在和“我”交流。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人称也在变化,第二人称,读来让人倍感亲切。人化的自然:“人化的自然”体现在哪儿呢?它隐藏在文字的背后。请看第 4 段,这一段很长2部分在写“树” ,很传神。看书 p3,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 ,它们给我送来“青翠” ,在“望着我” , “我”靠在树上,也变成了一棵树,人树相融。紧跟着是一句长句, “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 轮里旋转、流淌”。我们在赏景时,常用的想像是“我”的立足点是旁观者而已:此时我是我,物是物。正如辛弃疾贺家新郎中的一句
5、词:“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而课文中写树的这句话,主体和客体的界限已经模糊了:我变成了物,物变成了我,物我相融。作者在“自然人化”的同时,也把自己给“自然化”了。这种“自然化”的背后,我们所要挖掘的是他和树融为一体时地那份“欢喜和快乐”!这是一处,一个层面的人化的自然。另外,看全文,作者的这次山中行程,始终是“满怀的好心情” , 哪怕是突如其来的雷阵雨竟也会让他觉得:“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可见,这是一份多么自然的心境。自然的心境、自然的感动、自然的喜悦,这就是一种人化的自然,一种课文中充盈着的人文内涵。第 3 课:草虫的村落自然的人化:
6、相对第 1 课,第 3 课文字变得浅显了,行文也充满了童趣。作者也极其充分地把“自然人化”了。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感受到:如从课题中:一个我们平时常看到的杂草丛,竟然被想像成了“村落” 。再从作者赋予小虫子不同的身份中感受到:一只孤独的小甲虫,作者称之为“游侠” ,那里有他的“妻子” 。村落里还有美丽的“南国少女” ,有一个劲儿演奏的“音乐家”等等。还可以从甲虫生活的一个个片断中感受到:游侠和伙伴在“寒喧” ,和妻子在“意味深长地对视” ,黑甲虫对着“南国的少女”在“驻足痴望” ,真是活灵活现,可爱至极。这篇课文“自然的人化”这一点,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对于课后习题 2:“作者想像
7、丰富,感受独特,说一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也能迎刃而解。人化的自然:而对于“人化的自然” ,对于作者神游在这个想象世界中的那份自然心境,学生们浅层次容易理解,因为我们的学生平时会趴在屋子旁看蚂蚁搬家,会坐在大树下玩毛毛虫。但深层次进行挖掘,就应感到奇怪了:一个大人,怎么就这么趴在草丛边,傻傻地看小虫子,而且一看就是“一个下午” , “直到红鸠鸟的歌声”才把他的心灵唤回来!这该是一种怎样的痴迷,怎样的喜爱呀!我们不得而知!我的教学建议:1、 山中访友第 4 段:写“树”部分的教学。山中访友原来编在人教社七上年级初一第三单元。入选在六上年级后,已作删减,但还是比较深奥,
8、哲理性也强。写“树”部分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也是较难处理的部分。师: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在写树,自由读一读,你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怎样3的感情?(1)展开想像,丰富“自然的人化” 。围绕“知己”一词,让学生展开想像,问:怎么样的人可以称为“ 知己 ”?既然树是我的“知己” ,那树了解我什么?为我做了什么?(2)进行品读,还原“人的自然化” 。读最后一句, 思考:作者真的变成树了吗?你怎么认为?(3)引导交流,顿悟“人化的自然” 。透过文字,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作者人树相融后的“欢喜和快乐”等等。 )老师们会发现:这样的设计大体是以读代讲,而不是一味去问“用什么修辞手法” ,“把什么想像成了
9、什么”等问题,而是让学生在品读、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感受到“我”和树之间的那份“知己”情谊,从而进行人文熏陶。2、 草虫的村落的设计思路。方法一: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品读。课文倒数第 2 段有一句话: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我觉得这句话可统领全文, “快乐天地”概括了草虫村落的特点;“我多么得意啊!”概括了作者的心境。我们可以用“快乐天地”一词串起全文的教学。第一课时:(1)初读交流: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些什么了?(2)作者是怎么发现这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的?第二课时:围绕“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这一问题展开,学生能从这些地方体会到:勇敢的游侠归来了,朋友
10、们欢迎它,妻子和它意味深长地对视, 这真是个幸福快乐的小天地。大树下甲虫音乐家们在演奏,那声音如此的美妙,这真是个有声有色的甲虫的“快乐天地”。几只小甲虫拖着粮食回家了,那是它们在劳动, 劳动的同时,它 们也快乐着。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 这确实是个草丛中小虫子的“ 快乐天地”!方法二:抓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来品读。第 3 段的感叹号:“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第 7、8 段的问号:“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第 8、9 段的省略号:“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通过读悟感叹号,问号等,感受作者兴奋之情,惊叹之情,体会到那份人化后的自然心境。方法三:在和原文的比照中进行品读。草虫的村落入选
11、教材后有了删减。看看入选前的文章,我们和原文比照着可尝试一下。4原文的第 1、2 段:你生长在城市里的人们,忘却了田野的妩媚了么?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当春秋佳日大自然把乡村盛装起来的时候,你也曾有过愉快的郊游吧?请闭一下眼睛,记不记得那时你是如何地伸开手臂,用喜悦的姿态,奔向田野的?我总爱怀着一份稚气,把城市遗在身后跑到田野里来,来呼吸一下弥漫着草香和泥土香的空气,来听一听森林和小草的密语, 甚至,我有时候,放纵得像孩子一样,在旷野脱了衣服躺下来,躺在阳光里,躺在上帝制作的绿茵上 原文的最后 3 段:我多么得意呵!得意我竟然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也许,还有人会笑我仍然像孩子一样幼稚。我
12、不愿加以辩白,我愿意 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别说这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吧!你懂不懂得?一只小黑甲虫的翅膀上,也闪耀着生命的光彩。别笑我傻,我爱在草虫的村落里散步。第 2 课山雨 、第 4 课索溪峪的“野” ,这两篇是略读课文。 山雨的作者是赵丽宏,在五下年级我们学到的彩色的非洲也是她写的。反思第一单元,我们说:山中访友:独自一人去访友,作者感到孤独乎?非也,他从头到尾是满怀的好心情!山雨:“来得突然”的雨让作者感到烦愁乎?非也,她是那样的陶醉其中,品出了山雨那无限的韵味儿!草虫的村落:作者傻傻地在田野里趴了整整一个下午,还说“别笑我傻”!我们觉得真是可爱至极!索溪峪的“野” :山
13、野、水野、物野、人野!我们觉得真是野趣盎然!所以,这组描写大自然的课文,作者以其特有的笔触,让我们品味到了“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那份浓浓的人文气息。(二) “爱国”显“杰出” “杰出”现“爱国”第 5 课:詹天佑这是一篇老课文,原入选在浙教版六下年级最后一单元。老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5义精神。围绕教学目标看课文中的第 1 个句子:“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在关注詹天佑“杰出”的同时,也关注他的“爱国” , “杰出”和“爱国”是并列的。现在课文入选在人教版六上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主
14、题是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 。 教材是编写者教育理念的个性反映,体现了编写者对课文的独特感悟。我们认为同一篇课文入选在不同的单元、不同版本的教材,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这一课,人教版教材的目标定位的非常清楚: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参 p36 还写到:“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 。所以,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从深层次讲,他的“杰出”也是因为他的“爱国” 。 爱国主义精神是詹天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也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第 6 课:怀念母亲文章的作者是季羡林,季老
15、是在五上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被我们的孩子熟识的,五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也是季先生的作品。 怀念母亲一文,作者的“爱国”与“杰出”又从何说起呢?我们觉得可以从人们对季先生的评价说起。人们这样评价季先生:一位既有学术吸引力,又有人格吸引力的“谜”一样的学术大师,一位融会百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中国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 爱国情怀使他家事、国事事事萦心,爱国情怀使他中学、西学学学贯通。成为著名学者是来自于这一情怀的激发。了解了作者的这份情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怀念母亲开篇就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伟大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16、 ”我的教学建议:第 6 课:怀念母亲就学生而言,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深沉情感的深层理解。1、预习时,先进行拓展阅读:联系五下年级的学习内容,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季老先生的生平和课文的写作背景:在“留德十年”中,季先生和德国老百姓一样曾在那里经受战祸之苦, (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国情深,尤其会觉得“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 )每天萦绕在他心头的是“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 。所以从当时的环境,当时的背景中,我们不难想像到他的那份思乡情怀和爱国情怀。读读赋得永久的悔 ,在教参 p52 页;了解同时代留学海外的其他作家的那
17、份赤子之心等等。62、教学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1)出示第一句: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2)出示第二句: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
18、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他的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反思第二单元:詹天佑:杰出的才能显现出了他的爱国情怀。怀念母亲:我们从季先生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中感受到了他的赤子之情。彩色的翅膀:我们从海岛战士建岛的一举一动中体会到了他们的爱国情感。中华少年:新时代中华少年尽情的赞美祖国,从小立志报效祖国。纵观整个单元,编者按照从近代到现代的顺序,选择了不同体裁、不同角度表达爱国情感的课文供学生们学习。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多悟,在过程中深化情感,感悟人
19、文内涵。三、几点思考:1、习作简单提一下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第一单元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这也是六上整册的学习重点之一,它在第八单元(见教材 p136)的学习中还会作进一步巩固。所以,第一单元习作的训练重点应该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 。2、字词教学人教社的这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共累计认字 3000 个,提前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所以老师们会发现:从本册教材开始小学阶段不再有识字任务。但本册要求会写 120 个字。教学时,建议视课文情况对字词作处理。7可安排在阅读课文之前;可在第一课时结束前梳理或在第二课时作盘点;可穿插在阅读过程中,注重音、形
20、、义的结合;可在课中安排听写或读拼音写词语。3、“大教材观”的确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考虑课文与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安排,树立“大教材”观念。所谓“教材”就是讲授学习内容的材料,而我们现在往往把它片面地理解成一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等相对独立的内容,因此处理起来也是在相对独立的范围内考虑其三维目标的制定,这其实有悖于编者在教学内容安排时蕴含的内在联系。而“大教材”观念,就是把某个单元所有内容看作一个教材,处理过程中统筹安排各个教学目标的整合落实,把课文的学习与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和课外书屋有机整合起来,找出其合理的结合点展开教学,使整单元教学浑然天成。4、“因材施教”的反
21、思长期以来, “因材施教”一直被我们视为教育学的金科玉律。但作为教师,我们在更多的时候却在偏离这一法则,或者说对它有所误解。因为我们一说因材施教,大家马上会想到因学生的差异而施教。其实我觉得因材施教除了针对学生,更应针对地域、针对教师而言。我们金华市范围内有城市、有乡镇、有农村、有山区。地域不同,资源有异,学生有别,教法理应不同!正所谓“教有法但无定法” ,语文教育永远是无止境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吸纳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及方法,在基于教材、教参的同时不迷信教材、教参,能对文章把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学生认知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从而让学生沐浴人文、感受内涵、享受精彩!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