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 年党课讲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助力提升党性修养今天,我和大家探讨一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助力提升党性养,希望同志们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更加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这对于我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树立共产党员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首先,我们文化的基本含义说起。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说(一)从文化基本含义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实质,就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并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日常生活中,文化不仅体现在艺术和人们的饮食起居,还
2、体现在规范社会运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电影文化、饮食文化、制度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建设的重要源泉之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也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面对这样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吸取什么、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五四运动以前,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各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以下特质: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着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推崇
3、天人和谐的思想;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特征:以德性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以耕读传家为根本治家之道;以经学为治学之根本;以义利合一为基本价值追求;以直观意象为基本思维方式。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共产党的要求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要求和做法,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通之处,更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创新。(一)从传统“民本”思想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重民”的思想十分丰富。如: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
4、矣。”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中国共产党吸取了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不再把“利民”当作一种手段,而是作为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和出发点,发展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崭新思想。(二)从传统理想人格到共产党员修养和党员干部廉洁标准在理想人格标准方面,中国古代各家思想都把改造社会、治国安民视为人生的最高归宿。大学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设计的人生道路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就是要培养极高的道德修养,应具备仁、义、礼、智、信等品德,为他人、为社会尽责的思想、意志和
5、能力。这种理想人格的力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上批判继承了这一思想精华,把它作为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廉洁标准之一,纳入党的思想建设的理论体系,并亲身实践。(三)从修身内省到共产党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自我批评中国古代儒家十分重视“修身”。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强调通过学习,格物致知,端正思想信念,提高自己的道德、意志、知识等修养。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在思想建设中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自我批评。这便是对传统文化“内省”思想的扬弃。自我批评,就是要自我反省,自己自觉地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对照检查自己的一言一行;而且还要依靠集体、组织的帮助,让每个党员成为他人自省时可相对照的镜子。(
6、四)从“严刑禁贪”“以教为本”到共产党“先教而后惩”西汉董仲舒认为,“天地之数,不能独以寒暑成岁,必有春夏秋冬。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隋朝思想家王通也颇为赞同以德化人、以刑禁贪、以教为本、以刑为用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在 1942 年延安整风运动中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就是对“以教为本、以刑为用”思想的进一步阐发。(五)从中华传统美德到共产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美德内涵极其丰富。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担当,“见贤思齐”、“知行合
7、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慎独”的修身之方,“孝悌忠信”、“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的齐家之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规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理政之道,“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经世方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忧后乐”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仁义礼智信”的为人操守,“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态度,等等。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绵延至今,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光大,概括提炼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共产
8、党员的党性修养(一)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中国工人阶级阶级性最深刻、最本质的反映。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性作了权威表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就是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按照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从自身角度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二)共产党员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9、传统文化相结合党性修养的根本问题,是培养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尤其要注重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强调马列“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会亡党亡国。同时,共产党人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实际相结合。倘若丢掉了中国自己的“老祖宗”,等于中断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同样要亡党亡国。只有立足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发掘、梳理、提炼和科学总结概括,取其精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
10、中国化。四、共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目标(一)守静笃坚定理想信念“守静”是中国传统修身之道的一个主要原则,并认为这是修身的起点,同时也是修身的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意思是说,在虚极静笃的状态下,才能够看清楚万物生发的次序,才能明了自然运行的规律。由此,才能笃定地坚守正道,按照万事万物应有的秩序来推进事物的发展,以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达成相应的结果。这看似被动的应对,实际上是非常高明的一种境界。对于“守静”的修身之道,大学中也讲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讲在静、定的前提下,才能对事物发展的规律有所把握,有所
11、得。对于党性修养来说,党员干部只有沉下心来,笃定地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不为外在的喧嚣所动,才能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落到实处。同时,在落实的过程中,才能更深一层地体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即其合规律性。守静笃,党性修养方能事半功倍,理想信念才能更加坚定。“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二)慎独保持党性警醒“慎独”,是中国传统修身之道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强调的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约束,即“心律”,也就是内心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对此,中庸里讲:“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
12、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也讲到:“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就是说,君子做事,即便没有人看见、听到,也一定忠诚于自己内心的信念、良知,而不会无所顾忌、放任乱为。这就是在隐微之处、在心念发动之处自觉地加以觉察和纠正,以求君子人格的确立。“慎独”同样是共产党员进行党性修养必须遵循的方法和达到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讲到:“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三)内省提升党性修养境界内省强调自我反思、自我反省的道德自
13、觉,它是人在主观思想层面自觉地剔除不良因素,以是克非、为善去恶,使人的内在品性日趋完善、纯净。论语中数次强调“内省”的重要性。如学而篇中讲“吾日三省吾身”,里仁篇里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颜渊篇里讲“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都是强调内省在传统修身方面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传统修身之道还指出了内省的方法路径,即“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也就是说,内省是随时觉察自己主观上的情绪体验,并在这种情绪体验中把握好主导方向,而不至于放肆恣意,导致行为的失控和不检点。我们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就是保持内省的有效方法。批评,是外在的指导与修正;自我批评
14、,就是党员个人内在的自我反省与纠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有一点辣味”,并指出,党员干部要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他在讲话中还多次引用“吾日三省吾身”“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等经典名句来勉励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警示自己、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以筑牢思想篱笆,在内心深处守住党性原则的底线,提升党性修养的境界。(四)俭以养德保持艰苦奋斗精神“俭朴”同样是传统修身之道非常关注的重要方面,因为俭朴的反面就是奢侈,而奢侈往往是品行不洁、志向动摇、行为放荡的起点,所以,历代先贤都非常重视俭以养德,对于物质的诱惑保持高度的警觉。左传讲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15、。”孔子在论语里仁篇中也讲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即是说,士人君子应致力于对“道”的体悟和推行,如果志于“道”,而又耻于“恶衣恶食”,也就是说,不能接受俭朴,甚至是困难的生活,那么这个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对于“俭”为什么能够养“德”,石成金在传家宝中指出,“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俭可养德也”。我们党一直倡导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之前就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能不能坚守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李商隐的名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强调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五)知行合一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