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国传统的饮食工具中,筷子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筷子中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和使用筷子的礼仪却常常被人们淡忘或忽视。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要保持中国筷子这一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我们需要掌握筷子中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并了解它的民俗、礼仪和卫生等方面的禁忌。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一双本是请客摆大筵席才用的、沉甸甸的、让刘姥姥费足了老劲也夹不住一只鸽子蛋的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把据说能试出菜里是否下了毒的乌木三镶银箸也使读者领略了豪门大户的饮食讲究。筷子作为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人类饮食及社会文化。中国人吃饭
2、离不开筷子。在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餐具中,中国筷子独具风采,令国人骄傲、让外国朋友称奇。这两根七八寸长、细如小指的简简单单的小竹棍儿,绝妙地应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灵活地在餐桌上大显身手,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被誉为中华文明的精华。一 筷子中隐含的文化信息(一)“ 筷子”的来历。筷子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以筷子进餐至少有 3000 年的历史了。“筷子 ”在中国先秦文献中称为“箸” ,隋唐时期又称为“筯”,意为“助人就餐之工具” ,它最早是以竹子为材料的,所以以“竹”字为头。因“箸”、“筯”皆与“住” 谐音,听感上有 “停滞不前”的意思,不符合人们祈望兴旺发达的民
3、族心理,故反其意改“住” 为“快” ,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宋代以后又在“快”字上加个 “竹”字头。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在食品的工艺上讲究色、香、味俱全,在餐具的造型、雕饰方面更是追求华丽、精美。筷子囿于它的日常居家实用性,在造型上没有多少拓展的空间,多是上方下圆,“上端有棱,手握不转;下端光滑,不伤唇舌”。当然还有通体皆圆的,因为放在餐桌上容易滚动,加之上端手持部分易打滑,所以,现在餐桌上并不多见。为了表达对宾客的尊重,为了让餐桌上的人们既饱口福又饱眼福,主人在展示厨艺的同时还想展示餐具的品位和档次,宾馆酒家也想通过餐具的精美来营造温馨高雅的氛围,刻意追求筷子的质料和雕饰也就在情
4、理之中了。有以金、银、铜铸造的,有以玉石、珊瑚雕饰的,古代还有以象牙、犀牛角做成的,不一而足。当然,普通大众使用的多为竹筷、木筷、树脂筷。(二)筷子代表的思维方式。筷子虽是简单的就餐工具,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与思维方式有着互为因果的关系。有人根据就餐工具的不同,把世界文化划分为筷子文化圈、手指文化圈和刀叉文化圈。“筷子文化圈属于陆地农业文化,是合一自然派,在思维方式方面,综合思维突出,注重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重视人际关系,德治突出。” 筷子文化圈的思维方式明显有别于属于山地沙漠文化的手指文化圈和属于海洋工商文化的刀叉文化圈,后两者各属于亲证自然派和分割自然派。现在中国的大地上西餐馆林立,但我
5、们对蕴涵在刀叉文化圈中的思维方式也许并不是太了解。刀叉文化圈在思维方式方面表现为分析思维突出,科学精神和工具理性发达,重视个体,宣扬自由、民主、人权。(三)筷子对为人处世方式的启示。使用筷子看似简单,但对于自幼生活在筷子王国的中国人来说,初学时并不容易。使用筷子时,手指指法必须正确,两根筷子必须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否则,两根筷子行动不一,相互打架,就难以顺利完成任务,其中的要领对使用者有很好的启示。 “一曰要直,二曰要齐,三曰要和。”这些传统的道理值得仔细揣摩,对使用者的为人处世多有裨益。直,宁折不曲;齐,人心齐,泰山移;和,和则生,和则兴。日本也是一个很强调“和”的国度,中国筷子流传到日本后
6、,日本把筷子誉为国粹,还专门为它成立了一个节日筷子节。日本的一些高中从今年的入学考试起,在进行数学、国语考试的基础上,还加试“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足见他们对隐含在筷子中的文化的重视。二 使用筷子的禁忌在人类文明史上,筷子是中国人非常值得骄傲的一项发明,祖先们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就餐时能替代手指耐高温、抗严寒的筷子。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筷子的使用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讲究。(一)筷子的民俗禁忌1、忌敲筷。记得很小的时候,大人就经常告诫:敲碗敲筷,一世受穷。中国的父母就这样一代代地传承着这一用筷的民俗禁忌。因为用筷子敲打碗盘,是以前乞丐的常用传统动作,敲打的声音加上乞
7、讨的语言,就是乞丐的表白。所以,家道尚可的人家是绝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餐时有这种低贱的行为的。2、忌祭筷。有时小孩用餐中途离开餐桌,会顺手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大人见了,第一反应就是厉声呵斥并立刻拔出筷子;有时即便是成年人,如果是不懂规矩的,也会出现这样的不当情形。帮客人盛饭时如果把筷子插在饭中,客人见了,肯定是满心不快且心理阴影几日不散。因为汉族的传统中多是给逝者上香时才会把一双筷子插入饭中。3、忌杂筷。把颜色、质料不一的筷子递给客人,会被认为是对客人的大不敬。把长短不齐的筷子递给客人,更可能引起客人的愤而离席。因为筷子长短不一会让人联想起“三长两短”,而这正是未加盖的棺木的代名词。安排客人使用
8、这样的筷子,从民俗角度来说是犯了大忌,结果可想而知。4、忌架筷。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招待客人用餐时,最忌讳的是客人用餐结束时把一双筷子架在空碗上,因为主人会觉得这预示着他家里办事将会“架空”,意即泡汤。现在餐馆酒店的餐桌上都放着筷子架,显得有品位有档次,同时,或许也有帮助主人解 “架空” 之忧虑的作用。(二)筷子的卫生禁忌自从 2003 年非典肆虐以后,餐桌上的分餐制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经历了灾难恐慌的人们懂得了“人有情而病毒无情”这一极为简单而重要的道理。但是,时间久了,善良好客的人们在觥筹交错中似乎又忘了那沉痛的教训,用筷的卫生这个话题很有重提的必要。1、忌品筷。在餐桌上我们会发现,有人习惯
9、于用舌头舔去粘在筷子上的饭菜,也有人在拿不准向哪盘菜伸手时喜欢用嘴唇吮吸筷子,这是一种极不卫生极不雅观的行为,同桌见了他夹过的那盘菜,一定是忍痛割爱的。2、忌掏筷。有的人在餐桌上猎奇心较强,手拿筷子在菜盘中不停地无意识地扒来扒去,不扒遍整个菜盘不会善罢甘休,直扒到满桌的人对那盘菜完全失去兴趣为止。这是一种非常缺乏教养和公共卫生意识的餐桌用筷表现。3、忌点筷。有的东道主非常热心好客,每上来一道菜,他都要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主料、配料、刀工及烹调工艺,用他本人的筷子在那道菜上点来点去,并要大家趁热吃。但奇怪的是,凡是经他点拨过的菜,总是少人问津。3、忌点筷。有的东道主非常热心好客,每上来一道菜,他都要
10、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主料、配料、刀工及烹调工艺,用他本人的筷子在那道菜上点来点去,并要大家趁热吃。但奇怪的是,凡是经他点拨过的菜,总是少人问津。(三)筷子的礼仪禁忌俗话说,“衣食足而知礼节”。宴请或聚餐时,用筷成为人们展示礼仪风范的一个窗口,筷起筷落之间,悄悄地透露着一个人的礼仪修养。注重自身形象和组织形象的人一定不会因为一双筷子而“大意失荆州”。1、忌迷筷。聚餐或赴宴时,满桌的美味佳肴常让一些人犯难:到底先吃哪一盘?但这种犹豫只能存在心里,切不可表现在筷子上。有的人面对丰盛的菜肴举筷不定,就拿着筷子在桌子上空游移,引得大家都对他行注目礼,给人的感觉是整桌菜都归他他才会踏实从容。其实办法很简单,夹
11、离自己最近的一盘菜即可,或者干脆不举筷。2、忌抖筷,两根筷子中,上面那根是主动筷,下面的那根起接应作用,五指协调配合,轻轻松松、稳稳当当地把食物夹住,送入口中。但常见有的人夹食物时费劲地与筷子搏斗,抖抖索索地把菜呀汤啊洒落一路,有时甚至把鱼呀肉哇整块地砸在盘中,这在餐桌上是非常失礼的。我们也会看见有的人夹住菜后习惯性地上下抖几下,结果把汤汁抖落在桌上甚至旁人的身上,这种无意义的抖筷也会引起旁人的不快。3、忌指筷。有的人用筷子夹取食物时,其余四指弯曲,惟独食指一马当先,直指前方。由于主导筷少了一只手指相助,整个夹取的过程显得颇为费力。在中国,包括不少别的国家,用食指指人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会
12、被人误以为是在指责对方。而用筷时食指前伸,客观上也是一种有失雅的不礼貌的表现。另外,用筷子指人也是一种极不尊重对方的做法,因为筷子是手指的延伸,用筷子指着人说话的不良习惯,是必须要提醒自己加以改正的。4、忌贪筷。有时我们会发现,有的人用筷子夹取食物后,会把筷子握在掌中,同时又操起调羹舀取食物,这会给人贪吃、不懂规矩的印象。一只手中应该用筷不用勺、用勺不用筷,吃得从容而文雅。另外,插筷(用筷子插取盘中食物)、打筷(别人夹菜时不懂得避让以至筷子打架)、舞筷(说到兴高采烈时拿筷子当道具手舞足蹈)、掷筷(给人递筷子时距离远图省事一扔了之)等等都是餐桌上用筷的忌讳。筷子中隐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筷子使用中的点点滴滴的礼仪也都会给对方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交际中绝非可以等闲视之之小节。围着餐桌论天下时,切不可忽视筷子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