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与经验.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227436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通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与经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通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与经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通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与经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通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与经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通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与经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大通县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成效与经验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恶化,生产条件恶劣,经济贫困,是国家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青海省大通县以沟道建设为重点,系统配套工程、生物措施,并辅以水利、能源、人饮等工程,通过近 30 年持续不断的生态建设,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大通县逐步摆脱了脆弱的生态环境,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子。1、大通县的自然、社会状况大通县是一个以回族、土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省会西宁市辖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大通地处青海省东部,位于湟水以北,祁连山南,海拔 22804622 米,

2、多年平均降水量 550 毫米,主要集中在 79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并多发暴雨式出现。全县总面积 3090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 1978km2,占总面积的 64,强度侵蚀面积占流失面积的 40%,耕地面积 69 万亩,以旱地为主。由于沟壑纵横,地表破碎,降雨集中,土壤以黄土和栗钙土为主,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严重。全县辖 9 镇 11 乡 18 个社区居委会和 289 个村委会,总人口 44.98 万人,全县有汉、回、藏、蒙古族等 25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44.4%,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2、治理成效多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

3、领导下,大通县各级水利水保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践国务院、水利部治水思路,加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先后启动实施了重点小流域工程、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一、二、三期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沙棘资源建设、青海东部干旱山区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截止 2010 年年底,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754.26 km2,1998 年以前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7.47km2,其中梯田 169.4 km2, 水保造林 146.74km2, 种草61.33 km2,1998 年至 2010 年累计完

4、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6.69 km2,其中水保造林 172.07km2,种草 58.8 km2,梯田 70.79 km2,围栏封育 74.68 km2,建成治沟骨干工程 25 座,中小型淤地坝 174 座,土(石)谷坊 994 座,沟头防护 185 座,田间道路 516.2km/303 条,雨水集流 3296 户/5203 眼。1998 年以前这一阶段主要以农田基本建设、种草种树为重点,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这一阶段治理措施较单一, 治理进度缓慢,1998 年以后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和突破口,实施了主要以沟道治理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生态修

5、复、坡改梯、基本口粮田、坝系建设等水利水保工程,使我县的生态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3这一阶段国家加大了水土保持投入, 治理措施由以前的单一陂面治理向多元化治理发展,逐渐形成了水土保持全方位立体治理系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全县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3、主要做法(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项目从立项开始,省水保局、市水务局及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就高度重视,成立了相应的项目领导机构,把项目建设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加强了协调督促检查,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二)依靠科技,

6、创建精品在项目建设中,始终把引进推广应用高新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投入,创建精品示范工程,提高科技含量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精心施工,在旱作造林中推广应用 FA 旱地龙、根宝二号、保水剂、ABT 生根粉等抗旱科技产品,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坡改梯”工程建设中,严格按上规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打破行政地域界限,施行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形成万亩以上梯田地块 7 片,浅山地区 8 个乡(镇)已基本实现了梯田化。(三)加强沟道工程建设结合我县水土流失区山大沟深,滑坡、泥石流频发的特点,4突出沟道工程建设,逐步形成坝系体系,层层拦泥蓄水,沟坡兼治,稳定沟坡,解决了两岸的交通和人畜饮水等问题,改善

7、了农民生产条件。如我县寺沟流域、洪水沟流域坝系体系已初步形成,成为了全省小流域坝系建设的典型。(四)大力推行工程建设“七项制度”在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规范项目建设管理,认真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项目监理制、项目公示制、投工投劳承诺制、资金报账制、项目质量责任制七项制度,建立健全了“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五)创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为体现综合治理效应,加强对农、林、水、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将节水灌溉、水土保持国债资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态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草等项

8、目向项目区内倾斜,带动各部门及广大干部共同参与项目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为发展特色农业等其它各项农村工作,形成了良好工作局面。(六)强化监督,加强管理、保证治理成果在项目建设中,以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生态型水保旅游业为突破口,强化监督,加强管理,全面做到管护人员落实、管护地块落实、5管护责任落实、管护报酬落实的“四落实” ;对开发建设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狠抓“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的落实,1998 年以后共编报审批水土保持 52 个,依法处理水土保持违法案件 24 起,巩固了流域治理成果,为生态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9、。(七)加大宣传力度为增强全民水保意识,营造深厚的全社会参与大搞水土保持建设舆论氛围,增强全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热情,始终把宣传工作贯穿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青海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 、 大通县水土保持实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每年宣传次数在 15 期以上,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了全社会的水保意识。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通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我县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显示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10、展。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了 38.13%,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为农、林、牧各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力的基础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在工程建设中,坚持从实际出发,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大力兴修水平梯田,将6大量的坡耕地建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的梯田化和水利化,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同时,对农、林、牧用地比例进行了调整,使部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为实现劳力输出和从事其它产业提供了劳力保证。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加大沟道治理工程,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并通过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形成了多层次的水土流失防治

11、体系,改变了当地小气候和人居环境条件,从而也改变了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达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已初步形成。大通县洪水沟流域就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典范,十年前的洪水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活贫困, “靠天种庄稼,雨大冲良田。天旱难种田,生活犯煎熬”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安排水土保持资金在流域内共建成淤地坝 31 座,其中骨干坝 9 座,中小型坝 22 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一是拦泥淤地,化害为利。据调查,洪水沟大、中、小型淤地坝已拦泥2100m3,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有效保障了下游

12、5km2 的川、台、滩地。二是淤地造田改善生态。据统计,洪水沟流域累计淤出高产稳产田 0.32 km2,同时流域内依托淤地坝建设,坡耕地退耕还林草 2.17 km2,发展舍饲圈养 1575 个羊单位,既长期稳定地解决了群众的生计问题,又为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供了坚7实的基础条件,流域内林地面积上升了 22%,草地面积上升了30%。三是加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淤地坝建设使当地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土地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得到提高,并且有效改善了人畜饮水条件和农村交通状况,促进了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据统计,洪水沟流域坝系建设有效解决了4 个行政村,约 5000 人,7000 多头(只)牲畜

13、的用水问题,平均每年提供有效水资源 160 多万 m3;流域内 3 座淤地坝发挥着乡村公路桥的作用。通过沙棘资源及其它项目建设,我县沙棘成片林达 20 万亩,年结果量达 20 万斤,已把沙棘种植转化成为产品。我县天然植物饮料有限公司,已具备有沙棘果汁饮料、沙棘油生产线,生产沙棘油、沙棘汁、沙棘酒、沙棘香槟、沙棘汽水、沙棘果酱系列产品十类 15 种,通过采摘和收集沙棘果,沙棘籽等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5、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工作思路(一)投入资金不足,治理进展缓慢通过多年来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截止目前共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754.26 km2,还需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达 1223.74

14、 km2,加上新增水土流失面积,治理速度显得较为缓慢。我县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发展落后,地方财政困难,资金投入有限,而项目中的地方资金投入比例较大,使得在项目实施中困难较多,治理进展和治理速度远远不能适应本部开发和建8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二)面源污染严重,威胁水资源安全大通县是西宁市的“水塔” ,是青海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基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直接威胁着水资源安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保障水源涵养基地的水资源安全是我县水行政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三)部分乡镇林牧矛盾较为突出,水保监督部门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手段,致使这些地区的幼林地、封山育林区的放牧

15、现象得不到根本解决。(四)由于水土保持工程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项目投资中没有后期管护维修费用,加上我县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地方财政困难,致使工程后期的管护和维修有很大的困难。(五)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紧紧围绕沟道坝系建设,小流域生态修复建设,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水土保持法制体系建设。快速减少入黄泥沙,以管理创新的基础,以技术创新的重点,推进水土保持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推动作用,不断提高我县水土保持工作的现代化水平。9大通县水土保持工作站2011 年 5 月 31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