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施五项统筹发展职教事业荆门市人民政府“十五”以来,荆门市中等 职业教育保持了持 续健康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 21 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5 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 3 所,在校生 35556 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 97.5%,每年为社会输送 1 万多名技能型人才,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我们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统筹。一、统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我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得过多过滥,大大小小有 57 所之多。有的学校在校生规模不足 200 人,最多的也只有 1000 人左右。致使投资分散、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条件差、师资 力量不强,没有一所真正
2、叫得响的品牌学校,既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又影响了办学质量。为此我们按照“ 做大、做强、做优” 中等职业教育的原则,实现 三个优化。1、科学规划,优化结构。 “十五”以来,我们先后四次专门组织召开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03 年市政府以 1 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树立了“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兴工富市,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就业,就是抓扶贫”的观念。我市制定了“ 十五”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对全市职业学校规模、办学方向、发展资金进行了规划,进一步优化了职业教育的结构,减少了中专、扩大了职业高中,鼓励兴办民办职业
3、教育,进一步促进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2、资源重组,优化配置。 “十五”初期,我们按照“强强联合、以强扶弱”的原 则,采取 “升格、合并、划 转、撤消”等多种形式,实施“推倒围墙 搞整合、打破界限抓重 组” 的战 略,打破了行业界限、地域界限、规模界限,对全市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组,进一步优化了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通过重组,全市由过去的57 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调整为 16 所,构建了市职业中专学校、湖北信息工程学校等几个规模大、功能全、辐射强的职业教育龙头学校,各县市区也相应形成了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的职业学校集团,从而提高了职业教育资
4、源的使用效益和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整合后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虽然减少了 72%,但在校生人数却由 2000 年的 17000 人发展到 2005 年的 35556 人。3、营造氛围,优化环境。市委、市政府每年主持召开一次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大计,制订了荆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荆门市扶贫助学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政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到职业学校调研,关心职业教育的发展, 为职业学校解决了诸如人员财政编制、学校建设征地、治理校园周边环境等具体困难;市人大、市政协每年都对职业教育进行专项视察和调研,监督检查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执行
5、情况;宣传部门大力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职业教育的作用和成果。在全市逐步形成了重视职业教育、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二、统筹普职教育协调发展1、统一招生宣传策划。为统筹做好高中阶段招生工作,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都成立了由一把手挂帅,普教、职教、招办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高中教育阶段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普职大体相当的比例,统一制订招生政策并统一进行招生宣传。统一印制荆门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指南,让每一位初中毕业生了解招生政策和各中等职业学校,让学生理性选择分流方向。我们还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湖北信息工程学校、市职业中专牵头组织 200 多名师生举办送戏下乡(乡镇初中)
6、活动,并将活动现场通过电视台向全市直播。同时在市职业中专学校、湖北信息工程学校、钟祥市职业高中等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举办学生专业技能展示会,将学生家长代表、初中学校教师代表请到职业学校观摩学生的专业技能表演,电视台进行了现场采访和直播。在荆门日报开辟职教巡礼专栏,刊登 60 多篇介绍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宣传稿件;分别以咬定青山不放松、 订单式培养,就业变通途为题,拍摄了两部反映我市职业教育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和优秀职业学校毕业生创业事迹的访谈专题片,连续在电视台播放。这一系列活动,既宣传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政策,又民展示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和职业学校的办学优势,让广大家长和学生更加广泛地
7、了解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2、统一规范招生行为。过去我们对高中阶段招生实行市场运作,主要由学校自主操作,各职业学校基本上是实行教师全员招生,这样虽然调动了各校的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无序竞争,利益趋动,小地方保护主义,生源流失,招生成本过高,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为此,我们一方面改革高中阶段新生录取办法。统一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对择校生严格实行“三限 ”(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政策;实行一考多分流,允许中等职业学校自行组织生源,自主招生、常年招生,学生不受年龄、中考分数的限制,实行注册式入学;制定并重申了高中招生纪律,整顿招生秩序。另一方面,我们要求
8、各县市区开放生源市场,严格审查各类职业学校招生资质条件,鼓励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用优质教育资源吸引生源。3、统一落实招生责任。市教育行政部门与各县市区每年签订招生责任书,明确各自责任及各县市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任务,县市区再将任务分解到各职业学校、各乡镇、各初中,按照初中毕业生总数的 40的比例确定各初中报考中等职业学校指标,落实双向责任,建立招生情况通报制度,对完成任务的职业学校实行奖励。2005 年,在不到 300 万人口的荆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招收了 15000 多名新生。三、统筹职业学校基础建设1、统一规划专业设置,形成荆门骨干专业。为避免专业重复建设,我 们对各职业学校原有专业按照
9、行业分类并结合其硬件设施和师资条件进行统一规划、资源重组,改变过去那种大而散、小而全的重复建设现象,做到一所学校至少建设 1 个重点专业,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建 2-3 个省级以上重点品牌专业。 “十五”期间,我们创建了 5 个省级骨干专业和 5 个市级骨干专业,已打造出“荆门幼师 、荆门 IT、荆门化工、荆门商务、荆门健体、荆门建筑、荆门电子、荆门林果、荆门保安”等十大荆门 特色骨干专业。2、统一建设实训中心,实行资源有偿共享。我们统筹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际合作、行 业参与、资源共享、市场运作” 的原则, 统一规划,分期分批在重点 专业领域建设一批条件较好,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要
10、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地中心主要建在市属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县市区职教中心。我市现已筹集资金 900 多万元建起了电子电工智能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数控加工及模拟实训中心,这些中心由共建的学校共同使用,按专业教学进度计划由市职教学会统一编制使用计划,按照“ 集资 建设、收 费还债” 的原则实行有 偿使用。3、统筹重点学校建设,打造职教特色名牌。全市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后,我们加大了政府统筹规划的力度,举全市之力,重点在市直建好 3 所 3000-5000 人规模,在各县市区建设好所2000-3000 人规模,就业市场前景旺盛,有专业品牌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 “十五”期间 ,我 们共创建了 5
1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3 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和 3 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四、统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1、政府主导,财政投入。我们按照国务院决定规定,从2003 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的 20%用于职业教育;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 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按 2.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并将其中的一部分由市政府统筹,每年安排 500 万元左右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职业学校的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特别是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投入。 “十五 ”期间,市、县两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两级财政共投
12、入 4940.3 万元。同时我们还利用几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品牌优势,先后争取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建设资金和国家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计划建设资金 1278.4 万元。进一步改善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2、联合办学,企业资助。我们进一步加快了中西部合作、内地与东南沿海地区合作。市职业中专分别与广东省旅游学校、北京市门头沟职业高中联合办学;湖北信息工程学校与广东高铭电子公司、天津津亚集团实行校企联合办学,采取“订单式” 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学校按企业的需求培养技术“ 蓝领” ,企业按人均1200-3000 元的标准 为学校提供资金并免费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通过校校联合,快速地接受先进的
13、理念和管理,扩大影响力,增强自身的实力;通过校企联合,融资并促进硬件设施的建设,互惠互利,合作双赢。3、招商引资,股份改制。我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目前钟祥市、京山县等地采取“市场化运作”等方式,招商引资 1523 万元修建了学生公寓、实训基地。沙洋县职教中心、市财经学校正在与相关企业洽谈联合筹建实训基地、修建学生公寓和联合办学事宜。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通过股份制改造剥离其中的某些培训项目,如湖北信息工程学校对校中的“中南驾校 ”进行股份制改造,既为学校解决了资金,又调动了办学积极性,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五、统筹职业教育扶贫助学我们主要采取“
14、政府资 助、减免学费、奖学金、助学金 ”和“半工半读、企业资助、先上学,后缴费”等多种形式帮助 1200 多名贫困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实现高质量就业,卓有成效地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1、统一资助政策。我市将资助贫困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统一纳入全市扶贫助学计划。市里成立了扶贫助学办公室,制定了统一的职业中学贫困生扶贫助学政策,统一标准认定资助对象。实行公开承诺、阳光资助,市财政每年调剂一部分资金用于资助贫困生,对贫困家庭学生每人每年补贴 1000 元;几年来我们共安排近 150 万元资助了 1500 多名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创造了机会,使他们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了本领,
15、实现了就业,给贫困家庭带来了希望。2、创新助学模式。鼓励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毕业生安置协议,按照企业需求进行订单培养,组织学生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允 许学生以实习补贴或工作收入补交学费。通过这些举措,加大了扶贫助学力度,切实解决了学生的生活困难。据统计,仅2005 年,全市就有 5 所职业学校采取“勤工 俭学、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方式 为 1600 多名贫困学生解决了生活 费;通过采取“ 订单”培养、 “带薪轮换实习 ”等方式,实行“先上学、后缴费”,为近1000 名贫困学生解决了学费。3、实行减免制度。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各职业学校将学费收入的 10作为扶贫助学基金,同时,各职业学校也普遍建立了学费减免和奖学金制度。据不完全统计,仅 2005 年,全市 16 所公办职业学校共发放奖学金、助学金 100 多万元,减免贫困学生学费 220 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