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见证微变 相信未来这一学期,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注老师自我更新、反思能力的提高,关注团队建设的内涵和价值。我们很努力,肯实践,重理论学习,重实践研讨,重资源积累。这一学期的微变是渐进循环式的,已经给学生工作注入了新鲜的空气,泥土般的芬芳可以证明,朵朵绽开的雏菊可以见证。一、班主任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学生需要学习,老师更需要学习,没有哪个人天生会汲取知识,不断进步。改变学生,首先改变自己。因此,班主任个体成长与发展,是学生工作中首要的任务。1.学习动力的觉醒事务性的工作会磨灭人对学习的向往。然而教师这一特殊岗位,注定我们要一辈子学习。在学习材料如山的“知识时代” ,我们选择了对学生工作既
2、有研究,又有实践经验的“新基础教育” 。首先向一、三年级班主任推荐丛书,先了解“新基础教育”对学生工作的理解,建立初步的理论基础。“闭关自守”不能促进班主任学习的进程,鼓励老师多参加共同体学校的活动,不仅听,还有思考,有表达,和实践老师交流,和专家老师对话,说自己的困惑,谈自己的理解,使得学生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本学期,我们打破以往“听”的常规。以往学校每学期会安排两次“优秀班队活动”的展演,要求所有班主任观摩,效果是台上热热闹闹,五花八门,台下掌声雷动,深受教育。但仅是一次演出而已,观摩者往往在走出活动场地的刹那间,感动也就烟消云散。追寻原因,除了“班队活动”本身的问题,更发现老师的“被动学习
3、” ,呈现出如看电影般, “看完,即工作完”的状态。打破“听”常规,是从共同体学校的“班队活动”研讨课开始,愿听则往,没有要求。这样主动的选择,会让参与的老师带着思考走进活动场,带着收获回到工作场,带着热情进行尝试场系列的锤炼,让一些对班队活动有热情的老师脱颖而出,因为活动参加频繁,看得多,听得多,效果确实明显,毕荣、何庆艳两位老师既出色完成校内的学生工作, “班队活动”的研讨课几乎也是一节不落,扎实的理论学习和大量的实践研讨,在精神领域上完全投入,学生工作也初见成效。学校自主培训也紧跟其后,六个年级六次班队活动的展示,让全校老师对班队课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很不深刻,但足以颠覆以往班队活动的空
4、洞与狭隘。2.实践水平的发展。培养骨干教师,以校内培训为主,以点带面,促进学生工作进一步发展。目前,一、三年级已经走在前列,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习、研究、尝试,骨干老师发挥了引领作用。其他四个年级也分别有一位老师跟踪参与,总体来说,实践水平的发展有序开展。重建“做”的常规,就是我们重要一举。教育的价值在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以往的班队活动是否关注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是否重视了活动过程中学生主要策划、参与的力度,老师在班队活动前移后续的工作中是否给予学生有价值的帮助,这些都值得反思。 “以歌舞、语言类节目形式为主,加以数次的排练,最终完美谢幕”的班队课,是令老师头疼,令学生厌烦的耗时长,效益低的
5、学生工作方式,因为少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机会,而是沿着既定的路线走独木桥,注定是枯燥乏味的。重建“做”常规,关注每个孩子在班队活动中的成长点,关注现场生成资源的利用,关注老师介入的有效引导。班队活动不是事先排练,以完整的状态重复劳动,而是前期各小队准备,老师适时地到各小队介入指导,班队活动的进行是唯一的一次, “真实”!班队活动中生成的资源是现场捕捉的, “平实”!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绚丽的歌舞, “朴实”!重建后的班队活动主题的选择,以“寻找群体的核心问题”为主;系列教育内容的安排,以“学生成长需要”为主;班级建设的研究, “以注重日常工作”为主;目前学生工作的抓手,以“小岗位”建设为主。3.反
6、思能力的增强。反思,是下一个里程的开始。养成反思的习惯,增强反思的能力是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前提。班主任老师的反思能力在不断增强,近二十位老师有记录反思的习惯。新增“思”的常规,也是班主任个体成长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改变。反思能力是每一位教育者必备素质。每开展一次班队活动,每经历一次研究讨论,都引领老师做好反思,找寻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毕荣、姜露萍、马文惠、何庆艳、耿寅伯等老师每参加一次班队活动,都勤于反思,总结得失,为下一步学生工作明确方向。学校的学生工作,也重视反思,总结反思的文章五篇,近万字。反思能力的形成,及时找寻到了问题,发现困惑,从而进一步学习、研究、探讨,促进学生工作更好发展。二、团
7、队集体的成长与发展班主任个体的变化,必然引起团队的改变。1.工作目标更清晰。学生工作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目标的越清晰,越能明确学生工作的方向,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成长发展的机会。本学期,我们对学生激励性评语的理解更加深刻,开展了系列的“优秀评语”研讨和交流活动。前期,47 位班主任老师每人针对班级里一名学生,写一条“最优秀评语” ,全校收集了“47 条优秀评语” 。中期,开展了现场点评和互动交流活动,年级部主任对全校评语进行说是“点评” ,不如说是“挑刺” 。互动环节更是精彩,首先回顾了自六十年代至今的不同时代的评语,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谈困惑、聊心得、给方法在争论中,初步归纳总结
8、了两种“优秀评语”写作方式。在数个思维的碰撞中,点燃“优秀评语”的灵感,给孩子一个真实又有价值的评价。后期,评语的初步形成仍然以“交流、审核”的方式展开,二次修改后,每个年级又以 30%的比例抽样学习,促进“优秀评语”的规范。2.思维方式在改变。站在学生立场,任何活动的开展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过程的参与度,关注学生的前移后续工作的开展。站在教育立场,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人才,让学生从“被发展” ,到“我发展”的过渡,激发他们自主发展的需要。本学期,在升旗仪式上,正在从学生立场出上,关注更多学生的发展。首先,形式更新。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是学生工作中的“亮点” 。 “国旗班”名字
9、叫得响,以往却只有 40 人享受。形式上的更新,是让机会给予更多的班级,每个班级自主申报,注明申报原因,提交班级建设的现状。获得承办权的班级开展前移后续的教育活动,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中充分展示班级的风采。对每一个“国旗班”而言,这样的教育是有价值的,班级的凝聚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自信让一个班级都焕发着活力。其次,内容更新。升旗手不再是一名优秀同学,而是一个团队四名优秀的同学,由主持人介绍四名升旗手的特点,介绍班级的特色。全班现场展示一个集体节目,再由班主任老师做总结。这学期,我们聆听了“优美的诗歌” ,拍起了“动听的歌谣” ,唱响了“五月七色光” ,欣赏了“感恩手语操” ,学会了“爱眼体操”内容丰
10、富,意义深远。再次,效果更新。效果更新力度最大化, “国旗班”的光荣称号由一个班级的学生,惠及到十几个班,甚至更多渴望承办升旗仪式的班级。每一个承办升旗仪式的班级,意义非同小可,师生重视,共同策划,过程本身就已经呈现出良好的状态,何况最后的展示呢?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1.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小岗位”建设,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班级建设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不同于以往的“官” ,不是选拔出来的“优秀学生” ,而是在把班级建设中设置多项、不同的岗位,再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岗位。一、三年级已经进入“小岗位”的建设中, “黑板美容师” 、 “小园丁” 、 “排桌员” 、 “眼操提醒员” 、
11、 “领读员” 、 “小组保洁员” 、 “水电节能员” 、 “文明监督员” 、 “老师助手”已经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是可见的。在“六一”节目中,最成功的应该是五年级选送的舞蹈,不是因为演员动作优美,也不是因为节目设计巧妙,而是这一个节目从策划、组织,到排练、走场,从音乐选择,到服装选定,全是学生自主安排。你很难想象这一群近十个女孩,她们从四月初就开始准备,四月末就开始利用中午午休前的半小时训练,每天半小时,三十天,动作整齐划一,如同一人;你很难想象音乐、服装的选定,是几个刚到十一岁的小丫头决定的,音乐动感,服装时尚。你不得不佩服“后生可畏” ,这样一个过程,对她
12、们来说,已经成长了,她们学会的不仅是节目的制作,而是面对困难,可以大声说:我可以,我能行!“六一”的自主活动,半天时间,很长。活动的内容、形式,活动的过程、结束,是老师包办代替,还是交给孩子,我们尝试多给孩子一点机会,让学生参与“六一”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六一”活动后的第二天,我们召开了“六一”活动总结会,六位年级部主任带着惊喜,带着反思,交流得失。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期待,相同的是自主管理能力得到展示,内在潜能得到展现。2.问题意识的增强。少先队组织“形同虚设”的现状一直困扰着大队部, “实体建设”是大队部本学期努力的方向:第一,岗位不虚设。在大队部建立“岗位” ,在全校招募了部份“贤才” ,充分发挥少先队小干部的“岗位”自主管理的作用。第二,培养问题意识。大队委是全体学生的优秀代表,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从孩子的视角,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出现的问题。他们定期召开会议,以“发现问题”为主,以“解决问题”为本,利用自己的岗位,主动为全体同学服务。在校门口的信息黑板上,会读到“表扬”的事迹,也会看到“提醒”的建议。3.后继发展的持续。中国要发展,必须改变被动人格,人格越独立,孩子越主动,越能在变革的社会中把握自己。后继发展的持续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学生工作是学生成长发展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努力中我们期待更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