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增强学校德育整体合力”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子课题。一、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互动德育模式”的研究。总结我校实践经验,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育人的规律,按总课题组“三结合德育实践模式”是我们研究的第一内容,经历两年的反复探索和研究,初步构建起一个“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互动德育模式”。以实践验证,效果好。德育模式是指关于德育活动的本质特征的简要表述式。它是理论系统和操作系统的中介。德育模式指示着德育工作的基本取向。互动通常指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意思。“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互动德育模式
2、”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邓小平“三个面向”精神指引下,以系统理论、人的社会化理论和现代德育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为目标,实行学校与家庭、社会互参互管,互帮互促,密切联系,相互配合,达到认识一致,目标统一,工作协调,功能互补,有机结合,形成三结合德育合力,以发挥最佳德育效能。(一)“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互动德育模式”的本质特征、具体内容与理论框架。1、本质特征:这一德育模式的本质特征在于互动。即学校与家庭、社区在德育工作上共同承担责任、互相推动、双向沟通、功能互补。通过互动,形成“三结合”德育的整体合力。一位学生家长在研讨会上对这一本征作了行动具体的概括:即“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
3、育中,大家都是主人翁,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与过去的德育模式比较,这一模式产要有三点区别:第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三方面角色定位上,过去是学校为主,家庭配合学校社区支持学校。现在是共同承担育人重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第二,在德育工作中三者的沟通上,过去主要是单向沟通,即学校向家长、社区报告学生在校表现,指导家庭德育,联系社区德育。现在是双向沟通,互参互管,互帮互促,形成整体合力。第三,从德育工作中三方参与的情况看,过去只是学校主动,家庭、社区处于被动。现在是双方主动,统一筹划,分工协作,共同负责。2、具体内容:经过几年的德育实践,我们把“互动”的内容定
4、为“互参互营”和“互帮互促”。“互参互营”,即在育人工作中互相参与,共同管理。社区领导和家长要走进学校,参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学校要组织教师走出校门,指导家庭教育,参与“文明社区”的建设。“互帮互促”即学校与家庭、社区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家庭和社区从精神上、物质上积极主动地支持学校开展德育活动,学校从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上指导家长教育好子女,提供教育资源(师资、场管等),支持社区文明建设。通过“互参互管,互帮互促”把三种教育力量融为一体,达到整体育人的目的。3、理论框架:这一模式的理论框架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是目标系统,要达到“三标一致”。即以育人目标为中心
5、,配套提出学校目标、家庭德育目标和社区德育目标,使学校、家庭、社区德育目标统一,认识一致,实现德育目标三结合;第二是内容系统,要实现“三规互促”,包括学校德育规范、家庭德育远东、社区德育规范,三方面紧密联系的内容要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实现德育内容三结合。第三是运行实施系统,要达到“三力合一”。以学校为主导,社区教育委员会和家长教育委员会为连结点,通过互参互管、互帮互促,把学校德育力量、家庭德育力量、社区德育力量集合在一起,实现德育过程三结合。第四是评价管理系统,要通过有效的管理,达到“三能互补”。即通过评价管理,充分调动各方和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学校的主导功能,家庭的基础功能,
6、社区的保障功能相互补充,提高育人效果。为达到这一目标,要建立由社区、学校领导和家长代表组成的“三结合育人领导小组”,统筹管理三方的德育工作。按照各自职责要求,定期进行检查、调控与评比,对成绩突出的校外德育基地、校外辅导员、优秀家长和学校的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或在三结合育人中表现突出的其他教师进行奖励,逐步建立完善的三结合育人激励机制,保证互动的效率与质量,实现德育管理三结合。(二)家庭、社区三结合互动德育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在研究中,我们所以提出这一新的德育模式,并进行实践探索,主要基于以下理性思考。1、它有一定的理论依据:(1)人的社会化理论。人是社会的人,学生的社会化是在各种社会因素
7、(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等)综合影响之下完成的。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也是一样,离开了家庭和社区的配合与支持,单靠学校教育的力量很难奏效,必须三股力量集合互动,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2)系统论:德育是一个大的系统,学校德育、家庭德育与社区德育是它的三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包括了许多要素,三个子系统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客观上讲是互动的,即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这种客观上的互动的特点是缺乏目的性、系统性和主动性。按照系统理论,通过组织管理把三种教育力量集合起来,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发挥巨大的整体教育功能。(3
8、)现代德育原理:现代德育主张打破学校的封闭状态,实行开放式的德育,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为此,需要建立一种学校、家庭、社区有目的、有计划地三结合互动育人网络,保持学校与家庭、社区高度沟通状态,将德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改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整体育人合力。2、它有坚实的实践基础:(1)学校、家庭与社区在育人上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不仅学校德育需要家庭、社区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家庭和社区也需要学校的配合与支持。从家庭来说,望子成才的迫切期望使他们乐于支持学校,帮助学校办好;面对新的形势和新时代的孩子的许多新特点、新矛盾和新问题,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感到困惑
9、与棘手,迫切希望教师给予指导,这是家长与学校在育人上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内在动力。从社区来说,学校本身就是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 1800 余名学生的行为表现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要建设文明社区,必须帮助学校搞好德育工作。同时,学校教师可以在社区教育中发挥骨干作用,学校的活动场还可以在假节日向社会开放,为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服务,因此,社区也非常希望与学校一起搞好德育工作,这是社区与学校在育人上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内在动力。我校过去开展的许多大型教育活动都得到了社区、家长的大力支持就说明了这一点。(2)家庭和社区在学生德育上具有极大优势和潜能。从优势来看,家长与学生存在亲子血缘关系,而且与
10、学生长期相处,了解学生的优缺点。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正处于成长期中的小学生来说,其影响是特别深刻特别显著的。社区是孩子生活的场所,也是孩子发展的场所,环境育人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而社区由于其有行政权威,在优化育人环境上具有极大优势,可以办到学校许多想办而难以办到的事。这从我校发展的历程可充分说明,家长和社区统辖的企事业单位具有巨大的教育潜能,他们不仅可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学校大力支持,而且可以为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出主意、想办法,及时反馈信息,提供智力支持,成为学校德育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综上所述,我们感到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互动德育模式,不仅有其紧迫性,而且具有可行性。通过这一
11、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把家长与社区推到了学校德育的主人翁地位,使他们由被动变成主动,由自发变成自觉,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学校德育的力量,也增强了家庭德育和社区德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因此,这是一种符合社区、家庭要求又符合学校实际的有效的新的德育模式。二、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互动育人的途径、方法的研究。探索与实现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互动育人的途径与方法,是本课题研究的第二个问题。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初步总结出了“一个中心,两个结合点,十种基本形式”实施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互动育人的基本方法。一个中心:以学校为中心,在实施三结合育人工作中,学校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因为学校是
12、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而社区德育和家庭德育却具有随意性和零散性。因此,三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计划是由学校提出,包括分年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活动安排、需要的条件等。通过由学校组织,社区领导和家长代表组成的“三结合教育领导小组”统一研究,分头实施。学校通过这一领导小组来发挥自己在三结合育人中的主导作用。两年来,我校三结合德育领导小组每期开会 23 次,以实现学校育人目标为中心,统筹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的活动。通过讨论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总结,研究德育活动(包括社区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家长的评选等,一方面及时反馈了各方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13、,另一方面把学校的要求传达到社区和家长,使学校的计划安排得以落实。两个连结点:一是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联系、沟通家长的桥梁。通过家长委员会及时把学校教育信息传达难广大家长,同时又把广大家长的意见迅速反馈给学校,使大家取得共识,形成合力。二是社区教育委员会。这是学校与社区联系、沟通的桥梁,由社区领导和热心教育的一批离退休老干部组成。他们把学校的德育活动纳入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内容,发动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和居民骨干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支持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有计划地组织一些社区教育活动,使学生能接触社会,增长社会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鉴别能力。同时,又及时地把社区各方面的意见反馈给学校,帮助学校加强和改进德
14、育工作。十种基本方式是1、学校。家长学校具有系统、正规、集中等优势,请教委、司法局、关工委领导向家长传达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组织家长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聘请老干部介绍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帮助孩子的父母学会做家长;开展评选“好家长”活动,并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介绍。实验开展以来,我校开办了家长学校六期,家长受教育人数达到一万余人次,编写出长一小家长指南,建立起“家委会-家长学校年级家委会-班级家委会-全体家长会”的完善的组织体系。建全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提高了家长素质,为家校教育的一致性打下了基础。2、家长会。家长会是学校联系家长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家
15、长会有全校性的、年级性的和班组性的三种。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有,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要求,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家长讲解“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系”、“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同家长经常联系,为家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法,为学提供好的育人经验。3、家庭教育研究会,组织热心青少年的离休老干部、老教师、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撰写理论文章和心得体会,进行家庭教育理论的研讨和经验交流,研究新形式下家庭如何与学校合作进行教育
16、等问题。学校在每期的校报上开辟家庭教育专栏,刊登家教论文二十余篇。区医院医生还主动要求参加研究会,表示要在儿童营养、保健方面协助学校做好工作。4、社区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搞社会调查,针对学生思想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社区活动。如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有指导地组织学生收集社会信息,并帮助其作出正确的结论。学校先后组织学生到城南敬老院,城南武警支队,到城南消防支队等地去调查、参观,让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弥补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足。5、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社区为学生建立社会实践、思想教育基地,并免费提供给学生活动。如:区敬老院建立爱心基地,西路
17、红军烈士墓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组织学生轮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育人。6、校外辅导员,一是社区邀请当地的革命前辈、先进模范人物、科技人员等典型人物来学校现身说法,介绍自己是如何发愤学习,钻研科学知识,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等,发挥这些英雄模范人物对学生的强烈影响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教育,二是社区聘请文化局、艺术团体的人士担任艺术、体育、科技活动的辅导教师,成立武术队、管乐队、体操队、等到三十余人兴趣小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丰富文化生活。三是社区请公检法机关的干部来校上法制教育课,指导办法制小报和模拟法庭;7、社区少先队组织。在居委会建立社区少先队大队,在楼群
18、建立社区中队,在楼栋建立社区小队。组织少年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娱活动。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从而也促进了社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年年被评上市区精神文明单位,社区年年获得精神文明小区称号。8、雏鹰争章活动,让孩子们在学校、家庭、社区争戴“雏鹰奖章”。雏鹰奖章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孝敬章、家务章、环保章、艺术章、远足章节、电脑章、勤奋章等四十多样,所有奖章都有争章基地,有的在学校,有的在家庭,有的在社区,每个月评比两次,三年来,累计获章人数千余人次,调动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性,使素质教育有形化,把学校、家庭、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9、互参互访制度。社区与学校建立联系制度,形成管理网络。社区定期
19、与学校进行交流,互通工作情况,讨论工作计划,确定活动内容,并建立社区管理网络。开展“互访”活动。“互访”即老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我们要求形成制度:所有班主任每学期对每一位学生家访不少于一次,且必须做好访笔录。实践证明,教师在家访中,可向学生家长讲明学校开展工作的目的和要求,介绍学生在校表现,也可请家长介绍家庭教育情况,交流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意见,从而统一教育要求,商讨对学生加强教育的措施。家长访问教师也是学校于家庭联系的重要方式,学校要求班主任及时接待来访家长,并建立“家长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长咨询日制度。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特定时期内要加强教育防范措施,切实做到“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
20、互相常联系,配合默契亲如一家人”。10、资源共享,双向服务。学校为家长、社区提供培训、活动的场地和师资,家长、社区则利用自身职能优势为学校排忧解难,共同开展德育活动。成立雏鹰假日小队,组织学生节假日参加社区活动,督促学生做到“三认真”,即认真完成作业,认真参加街道服务,认真做家务。“五不准”,即不准进“三室一厅”,不准下河洗澡,不准结伙闹事,不准吸烟酗酒,不准打架斗殴。从而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三、研究与实验的初步效果与结论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对有关测查结果及观察分析表明,本实验能有效地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能较好地调动并合理运用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力量,有效地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体情
21、况如下:(一)提高一家庭教育水平,家长变化情况对比:研究前 研究后项 目人数 % 人数 %自觉参加家教理论知识的学习 43 18% 74 31%家庭教育环境明显改善 149 62% 204 85%主动与学校、班级取得联系 52 21.5% 91 38%主动为校、班、社区办好事、办实事的 29 12% 60 25%既管孩子物质生活,又管孩子精神生活 89 37% 139 58%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有明显提高的 130 54% 161 67%对孩子未来充满信心,有明确培养目标 84 35% 173 72.1%家教理论知识答卷优良数 69 28.9% 205 85.6%要求孩子学习之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
22、家务 101 42% 194 81%注重学生品德发展,能力培养 131 54.5% 200 83.2%分析:通过该项实验研究,一是家长素质明显提高,教育子女的意识和自觉性不断增强,主动与学校联系、沟通、进行配合的多了。二是家长自觉学习家教理论知识,注重克服简单生硬方式采取科学方法教育子女的多了。三是家长自身严格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以身作则。四是理解、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办实事、办好事的多了。五是家庭教育观念在逐渐转变,育人目标更加明确。六是家长同孩子交流的方式趋向于平等、开放。七是普遍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思想品德优秀,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据我们统计结
23、果表明:家庭对孩子思想品质优秀排在了首位,学生思想品质排在最末。此外,家庭普遍认为要求孩子承担义务;按时起居,合理分配学习和休息;用优美文明语言;培养远大理想;培养独立能力有利于提高孩子思想道德修养。(二)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参加教育活动、自身变化情况对照表:研究前 研究后项 目人数 % 人数 %能主动自觉的学习 80 30% 139 58%自觉参加公益劳动 148 62% 187 78%注重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60 25% 86 36%品行考核优良率 139 58% 209 87%自觉接受教师、家长批评教育 192 80% 221 92%被评为文明学生 122 51% 163
24、68%有 12 项特长爱好的学生 84 34% 173 72%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 134 56% 1758 73%有远大理想、志向 156 65% 235 98%学习成绩各科优良率 151 63% 199 83%分析:经过近三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校风学风的好转,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好人好事 5000 多人次,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捐款 3万余元,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能自觉主动学习的人数增多,广泛具有 12项特长爱好,学校成立雏鹰艺术团,有三十余个兴趣小组,多数学生能积极参加兴趣活动。学生每年获县级以上奖励 400 余项。涌现出大批特长生和品尝兼优的好学生。(三)培养了一批
25、新型的科研师资队伍。1、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了新的人才观。教师们认识到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它的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书育人,全面育人,科学育人”的自觉性、积极性普遍提高。2、激发了教师教育科研的热情,在实验开展过程中,锻炼了实验教师,加强了学校德育的力量,增强了学校德育的力度。也推动了学校搞科研的进程,点燃了德育研究的星星之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势,它鼓舞了领导和实验教师研究的信心,教师们由原来的望而却步,变成了主动请缨,大大地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引出了诸多子课题的研究,形成了人人有项目,个个抓科研的良好氛围。使这项研究有了浓厚的群众基础。3、提高了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
26、能力。实验过程中,教师们写出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质量较高的文章 86 篇,其中获省市区等级奖 16 篇,各级期进发表文章 12 篇。实验教师上各种实验研究课,观摩课,获奖率占实验教师总数的 85%。实验教师中有 2 人被评为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有 2 人被评为市优秀主任,有 4 人被评为区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有 6 人被评为区骨干教师。壮大了德育队伍,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促进了社区与学校的双向互动,推动了我校其它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该项实验开展以来,我校年年被评为区级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社区先进单位,学位德育工作成为全区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区教委对学校的各项检查,五项工程评比,教师基本功竞赛,学校综合评比均是全区第一,在实验期间,学校先后被评为中澳音乐实验基地、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启发式教育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校、重庆市示范小学、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卫生先进单位、重庆市计算机教育示范校、重庆市电化教育先进校,重庆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二)净化了校园环境,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明风气浓厚,犯罪率明显降低,环境得到改善,形成了人人关心下一代的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研究与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